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

化学在军事中的应用姓名:唐玉霞学号:110505021班级:11级化学教育摘要化学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相当广泛。

本文从化学在军事中应用的角度,通过实例说明化学在军事活动的应用。

科学技术本着造福人类的宗旨,与人类的社会活动相联系机密。

化学作为一门中心科学,其与军事的关系的密不可分的。

一、热兵器中的化学。

热兵器的标志便是火药的应用。

传统的热兵器的定义是指利用推进燃料快速燃烧后产生的高压气体推进发射器的射击武器。

而现代战争的发展下,直接利用火、化学、激光等携带的能量伤人的,也都是热兵器。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作为热兵器中推进燃料的是黑火药和无烟炸药。

军事上黑火药的成分是:75%硝酸钾,10%硫,15木炭。

其反应方程式为:2KNO3+S+3C==K2S+N2↑+3CO2↑可见,此反应放出大量气体。

同时,由于气体带走碳粉,使得爆炸有大量黑烟,因而称为黑火药。

二、化学武器化学武器是一种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现代意义的化学武器从20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登上人类战争的舞台,两次世界大战和此后的历次战争中得到使用,造成了几百万人的中毒伤亡。

化学武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其特有的获取容易、制造简单、使用简便、后果严重、防范困难的特点,是一个很好的武器。

化学武器起源于一战时的德国,由哈伯向德国参谋部提议使用氯气借助风向杀伤敌人。

效果十分显著,也揭开了化学武器走上战场的序幕。

例如;氯气属于窒息性毒气,以刺激呼吸道、肺部,损害肺组织,引起肺水肿,导致呼吸功能破坏的毒剂。

除氯气外,窒息性毒剂有光气、双光气、氯化苦等。

三、结构材料冷兵器时代剑的千锤百炼过程中,少不了各种结构的变化。

其间主要就是晶型的转化。

而以物理化学原理为背景下的铁碳的相图,更是在现代军工制备坚固耐用的结构材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碳钢,各种特种钢,由于其性能的优越性,也在军工中大放异彩。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锰钢,其硬度很大。

用高锰钢制造钢盔、坦克钢甲、穿甲弹的弹头等。

化学在军事中的运用讲稿(1)

化学在军事中的运用讲稿(1)

化学在军事中的运用(第一课讲稿)古代军事中的化学1、化学手段在古代军事中的运用人类使用有毒物质最初是为了谋生,早在数千年前,人类用燃烧未干的木材、湿草所产生的浓烟攻击野兽,依靠浓烟的刺激作用,将逃避于深穴岩洞中的野兽熏出,然后猎取为食。

后来,人们则将这种烟攻野兽的办法,用于两军争战之中。

在我国远古时代,为争夺中原大地,曾展开过一场文明与野蛮的大较量。

象征文明的南方炎、黄部落联盟与代表野蛮的北方的蚩犬部落经过连年征战,最后在涿鹿之野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大决战,正当双方撕杀得难解难分,蚩尤布起漫天大雾,黄帝的军士尽皆为之所迷,顿时阵脚大乱,伤亡惨重,后幸黄帝坐指南车指明方位,才挽回败局。

这也许是人类有史记载得最早的“毒气战”。

(1)历史中明确记载的第一次化学武器的使用大约是公元前600 年的古希腊,斯巴达人在与雅典人的战争中首创了“希腊火”。

希腊火(希腊语:ΥγρόΠυρ)是拜占庭帝国所发明的一种可以在水上燃烧的液态燃烧剂,为早期热兵器,主要应用于海战中,“希腊火”或“罗马火”只是阿拉伯人对这种恐怖武器的称呼,拜占庭人自己则称之为“海洋之火”、“流动之火”、“液体火焰”、“人造之火”和“防备之火”等等。

根据文献记载,希腊火多次为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胜利作出颇大的贡献,一些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它是拜占庭帝国能持续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希腊火的配方现已失传,成份至今仍是一个谜团,而据当时受希腊火所伤的十字军所记述:“每当敌人用希腊火攻击我们,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

”那段引文足以说明希腊火的威力(2)我国化学运用于战争的战例公元前559 年,晋、齐、鲁、宋等13 国组成声势浩大的联合军团,共同讨伐秦国,并连克秦军。

为扭转不利态势,秦军在径河上游投放毒药,污染水源,致使晋、鲁等国军队因饮用河水而造成大量人马中毒,被迫退兵。

又如在公元225 年,诸葛亮率领蜀军南征,七纵七擒,彻底降服南方部落首领孟获,取得重大胜利。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
化学在国防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战争燃料:化学工业生产的燃料种类多样,燃烧效率高,可以适应各种战
争环境。

如火箭燃料、炸药、火药等都是制造短兵器、远程武器必要的原
材料。

2.化学防护:是一种防止化学武器攻击的措施,包括研制各种防毒面具、防
护服等装备,以及研究如何降低化学武器的毒性。

在战争中,化学防护措
施对于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3.炸药:是化学在国防军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物质之一,具有强烈的爆炸
力,可以摧毁各种建筑物和军事设施。

炸药可以用于制造炸弹、炮弹等武
器。

总的来说,化学在国防工业中的应用涉及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的有效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国防实力。

元素的秘密武器了解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的应用

元素的秘密武器了解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的应用

元素的秘密武器了解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的应用元素的秘密武器:了解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的应用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的特性和性能不仅可以为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提供动力,还可以改善通信、侦查和防御系统。

本文将深入探讨化学元素在军事科技中的应用,并剖析其背后的秘密武器。

一、能源利用化学元素广泛应用于军事能源领域。

例如,铀元素的裂变反应被用于核能源,驱动核弹头和核动力潜艇的发展。

而锂元素则被用于制造高性能电池,为便携式装备和无人机供电。

此外,氢元素在核聚变反应中也有潜在应用,为未来的能源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二、材料强化化学元素的应用使得军事材料更加坚固和耐用。

例如,钢材中的碳元素可以增加其硬度和强度,使得装甲车辆和坦克具有更好的防护性能。

铝元素的轻质特性使得飞行器可以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

还有香料中的硝石元素,被广泛利用于火药和火炮的制造,为战争提供了致命的火力支持。

三、通信与侦察化学元素在通信与侦察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硅元素的半导体特性使得它成为电子器件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为通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镭元素则被广泛用于夜视仪和激光器等侦察设备中,提供强大的光学功能。

此外,铍元素在雷达技术中应用广泛,为军事侦察提供了可靠的触发器。

四、防御技术化学元素的应用加强了军事防御技术的效能。

砷元素在化学战剂中具有致命毒性,被用于制造化学武器。

氟化氢元素则用于制造高效的灭火剂,保护军事设施和装备免受火灾的威胁。

此外,化学元素还被广泛用于各种防护材料的制造,提供防弹和防爆功能,保护士兵的生命安全。

结语化学元素作为秘密武器,在军事科技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们的特性和性能为军事装备和武器系统提供了动力和保护。

作为力量的背后支持者,化学元素的应用正不断推动军事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发掘和利用这些元素的秘密武器,为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字数:518字)。

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

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

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形态也日益多样化。

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是当时最为耸人听闻的战争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对战争的影响以及国际社会的反应。

1. 化学武器在一战中的应用化学武器在一战中被广泛应用,主要以毒气为代表。

最早被使用的化学武器是二氯化乙烷,它能够导致瞬间的眼睛和呼吸道刺激,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死亡。

其后,氯气、亚硫酸气等也成为常用的化学武器。

这些化学武器在战场上广泛散布,给士兵和无辜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伤亡。

2. 化学战气攻击对战争的影响化学战气攻击对一战的影响是致命的。

首先,化学武器使得战场变得更加残酷,士兵不再面对传统的刀剑箭矢,而是面对无处可逃的毒气和痛苦。

这给士兵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降低了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

此外,化学战气攻击也给无辜平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化学武器通常以散布在空气中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士兵还是平民都无法抵御。

大规模的化学战气攻击导致了大量平民伤亡和痛苦,轰动了整个国际社会。

3. 国际社会的反应面对化学战气攻击,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并采取行动。

一战期间,国际社会通过签署了《海牙公约》和《日内瓦议定书》等法律文件,禁止使用和生产化学武器。

然而,这些法律限制并非能够有效遏制化学战气攻击的发生。

除了法律层面的反应,国际社会还关注并广泛报道化学战气攻击的情况。

各国媒体报道和国际组织的调查报告揭露了化学武器的残酷威力和使用者的暴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慨和谴责。

这一系列的反应促使各国政府加大了对化学武器的禁止力度。

4. 对化学战气攻击的深思一战中的化学战气攻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深思。

首先,我们应该深刻意识到战争中使用化学武器的残酷性和破坏力,推动全球更加严厉地禁止和限制化学武器的制造和使用。

其次,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力度,共同维护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保障战场上的士兵和平民的生命安全和福祉。

需要注意的是,化学战气攻击的严重性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只有面对历史的记忆和沉痛的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珍惜和维护和平的环境。

化学与军事

化学与军事

若将火药棉压缩至一块肥皂大小 ,引爆时 ,足以 将一座 5 层大楼炸平 ! 燃烧时 , 在十万分之一秒的 时间内即可完全燃烧 , 并同时将体积扩大到一千万 倍 ! 其爆炸的威力非同小可 ,其反应式为 ( 制取) :
OH OH ) n + 3 n HO - NO2 OH
浓硫酸
军事上的黑火药成分是 : K NO3 占 75 % ; 硫磺占
2Na2 CO3 + Cl2 + H2O Na2 S2O3 + 4Cl2 + 5H2O 2NaHCO3 + NaCl + NaClO Na2 SO4 + H2 SO4 + 8HCl ( 下转第 5 页)
化学原理 无色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
Fe3 + + 3SCN Fe (SCN) 3 (血红色)
SnCl4 + 2 H2O SnO2 + 4HCl
原子弹 、 氢弹的爆炸威力通常用 “相当于若干百
因此它们在军事上都用来制造烟幕弹 。海面空
© 1995-2004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2 ・
化 学 教 育 2003 年第 7 - 8 合期
表1 密写墨水 酚酞 试液 硫氰化钾 溶液 醋酸铅 溶液 显色试剂 碱性溶液
FeCl 3溶液 (NH4) 2S 溶液
等金属一遇到水就会激烈反应 ,产生可燃性 、 爆炸性 气体 — — —H2 ,使敌方水中目标燃烧 、 爆炸 。 铝热反应所释放的热量 , 可使置换出的铁也熔 化成红色的液态铁 。军事上正是利用了这种性质 , 制成了威震沙场的坦克也望而生畏的铝热剂燃烧 弹:

化学理论在军事上应用

化学理论在军事上应用

化学理论在军事上应用学以致用,是学习重要目的。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经常提倡的原则。

而今学生经常感到学习无用论。

理论和实际相差太远,学生只是为应试而学习,无法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如何把高中化学理论结合现实中应用,成为当今老师共同探讨问题。

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归纳总结出一些高中的化学理论在军事上应用的案例。

一、高贵与平凡的结合体——石墨炸弹石墨炸弹是选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碳丝制成(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一化学的《碳族元素》),每根碳丝的直径相当小,仅有几千分之一厘米,因此,可在高空中长时间漂浮。

由于碳丝经过流体能量研磨加工制成,且又经过化学清洗,因此,极大地提高了碳丝的传导性能。

碳丝没有粘性,却能附在一切物体表面。

它通过爆炸或火药引爆散布在敌方阵地,破坏敌方防空和发电设备。

碳丝可进人电子设备内部、冷却管道和控制系统的黑匣子。

碳丝弹头对包括停在跑道上的飞机、电子设备、发电厂的电网等所有东西都产生破坏作用。

90年代初,海湾战争时,石墨炸弹在“沙漠风暴”行动中首次登场。

当时,美国海军发射舰载战斧式巡航导弹,向伊拉克投掷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使伊拉克全国供电系统85%瘫痪。

90年代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美国空军使用的石墨炸弹型号为BLU-114/B,由Fll7A隐形战斗机于1999年5月2日首次对南电网进行攻击,造成南全国70%的地区断电。

二、瞒天过海的真实写照——烟幕弹大家知道,化学中的“烟”是由固体颗料组成,“雾”是由小液滴组成,烟幕弹的原理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造成大范围的化学烟雾。

例如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在空气中燃烧,反应方程式为:,(此知识在人教版高二化学的《氮族元素》)P2O5会进一步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和磷酸,并且偏磷酸有毒反应方程式为:P2O5+H2O=2HPO3,2P2O5+6H2O=4H3PO4,这些酸液滴与未反应的白色颗粒状P2O5悬浮在空气中,便构成了“云海”。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

化学知识在间谍战中的妙用作者:吴志荣来源:《科学24小时》2011年第12期在间谍战的神秘世界里,常常险情迭起,危机四伏。

用什么方式传递情报不易被发现?怎样才能在无声无息中置敌于死地?巧妙运用化学知识,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密写为了不使情报显露丝毫痕迹,从而顺利地传递到目的地,人们常用的手法就是借助隐显墨水达成的“密写”技术。

隐显墨水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有机溶液,如牛奶、柠檬汁、醋和体液等。

用这类溶液书写的纸只要稍微加热,书写的内容立即形迹毕露。

第二类是用化学药水制成的墨水。

这类墨水干时没有颜色,用适量的试剂处理后就会显色。

如用无色的硫酸铁溶液在纸上书写,然后用氰亚铁酸钾轻轻涂抹,即刻会显出艳丽的蓝色,而用氢硫酸钠涂抹就会变成棕色。

硫酸铜或酚酞可用氨气显色,还有其他许多指示剂也可这样用。

第三类是放射性墨水,它是用摄影法显色,如镭D 丙酮溶液曾被间谍用来在衣服上密写情报,而丝毫没有引起反间谍机构的怀疑,因为他们只注意寻找纸上的隐显墨水。

用这类墨水书写的衣服,只需放在X 射线底片上曝光,即可显色。

其实,古代间谍史上曾出现过“密写”技术。

在中国古代,人们常用明矾水(或米汤)书写情报,待明矾水干后,纸上不留任何痕迹。

南宋时,秘书省正字曹辅受枢密院之命,身带用明矾书写的情报,秘密前往兴仁,将情报交给宋将曹楙。

曹楙将此空白纸浸入水中,即显出情报内容。

1216年,强悍的蒙古兵围攻太原城,太原宣抚使乌古论礼也用明矾水写紧急求援情报,派人急送京师告急。

清代著名的“矾书案”,更是运用这一手段的典型间谍案件。

1675年,康熙立第二子胤礽为皇太子。

但是胤礽却大肆扩张势力,甚至与康熙分庭抗礼。

康熙深恐被大搞间谍暗探活动的皇太子暗害,便废掉了胤礽皇太子位,并将其禁锢起来。

1715年春,准噶尔大汗策旺阿拉布坦侵扰哈密,康熙发兵前往征讨。

胤礽得知这一情报后,想利用这一机会摆脱软禁。

他用重金买通了一名叫贺孟頫的医生,用明矾水写了一封密信,派贺孟頫潜出宫去交给正红旗满州都统公普奇,密令其到康熙处为自己求情,并保举他为讨伐策旺阿拉布坦的大将军,这样便可以借机恢复皇太子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在战争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战争武器的不断发展,它的触角伸到了化学领域,既产生了十分具有杀伤力的化学武器。

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被广泛应用在了世界各地的战场上。

从世界第一次大战到世界第二次大战再到无数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化学武器都带来了遍地的疮痍。

尽管化学武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志之一,但是鉴于它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性后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监督它的发展。

关键词:化学、战争、化学武器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从定义来看,化学与战争之间似乎没有太多的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两者是不存在交集的,因为化学是造福于全人类,而战争却是噩梦的开端。

但是,随着战争武器的不断发展,它的触角也逐渐伸到了化学的领域,既产生了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指的是利用毒性的化学物质,以让敌人大量死亡、受伤为目的而使用的武器。

可以说,化学武器让战争的杀伤力提高了若干个数量级。

化学武器用于战争中已有多年历史,最早记录使用毒气的战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29年,在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

斯巴达军利用硫磺和松枝混合燃烧来制造毒气对雅典城内的守军进行攻击。

化学武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逐渐发展起来。

法国人率先在战争中使用催泪瓦斯,德国人则在1915年1月使用了含有甲基溴化物的炮弹。

而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化学武器则是在1915年4月22日,德国用氯气攻击法国、加拿大和阿尔及利亚联军。

之后两军相互使用及研发新型的毒气,其中以芥子气、光气、氯气为主,估计至少有50965吨用于战争中。

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芥子气,并引起交战各方纷纷效仿。

当时身为巴
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作为参战士兵曾被英军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

据统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共有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于战争用途;因毒气伤亡的人数达到130万,其中88.9%是因芥子气中毒。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氯二乙硫醚,各种战斗状态(蒸气、雾态和液态)的芥子气接触人体的皮肤、眼、呼吸道、消化道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较大剂量芥子气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吸收后可致全身吸收中毒。

根据官方公布数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化学武器战剂而造成的非致命性伤亡约117万6500人,至少有 85000人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交战双方都加强了化学战的准备,化学武器贮备达到了很高水平。

各大国除加速生产和贮备原有毒剂及其弹药外,并加强了新毒化学武器剂的研制。

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则是神经性毒剂;在亚洲战场,日本对中国多次使用了化学武器,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瓦斯部队是侵华日军的常设兵种,毒气是日军的必备装备。

1938年徐州会战、安庆战役后,日军加快了大规模实施毒气战的步伐。

据不完全统计,侵华日军先后在中国17个省、市的77个县、区,使用毒气武器数千次,其毒气种类有芥子气、二苯氯砷和光气等糜烂性、刺激性、窒息性毒剂。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向各部队派遣了“野战瓦斯队”等化学战部队,在上海、南京、忻口、武汉等战役中都大肆施放毒气,并且将受到毒气伤害而丧失战斗力的中国士兵就地刺杀。

日军在战略相持阶段的历次重大战役中,尤其是在受到中国军队强大压力或败北之际,更加野蛮地进行毒气战。

化学武器从其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暂时性毒剂和持久性毒剂。

很多气体毒剂或强挥发性毒剂,其持续时间短,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就会扩散到效果很差的低浓度。

比如沙林、氢氰酸等。

很多固体或弱挥发性液体毒剂可以造成数小时以至数天的有效染毒浓度。

比如芥子气、毕兹等。

但是,如果芥子气以气溶胶形式施放,就变成了暂时性毒剂;而沙林若以缓释溶剂施放,就成为持久性毒剂。

化学武器主要以气体形式施放,可以渗透进任何非密闭的空间;相对常规武器来说,还有造价低廉、不破坏装备的特点。

所以,从发明以来就被战争狂人们竞相使用。

由于其杀伤效果太强,已经被日内瓦国际公约禁止使用。

化学武器并非无法防护:酸、碱,甚至水都可能使其分解失效。

有毒气体还可以被活性炭等多孔物质吸附。

一般的防毒面具,可以过滤几乎所有的毒气。


主要机理就是通过酸性溶液、碱性溶液分别洗涤空气,活性炭吸附。

对于糜烂性毒剂,隔绝式的防毒衣也可以很好的防护。

如果空气染毒特别严重,还可以穿着封闭式防化衣。

封闭式防化衣提供了一个完全隔绝的环境,人员呼吸用氧气由过氧化钠提供。

化学武器的施放也受环境因素的限制。

一般来说,越封闭的环境染毒效果越好,比如坑道、室内,或者低洼地带。

而空气流通好的地方,比如高地、山顶,毒剂很快就会扩散到无害浓度,效果就会很差。

此外,如果是大风天,毒剂会被迅速吹散;雨天,毒剂会遇水分解或被冲走;雪天,毒剂会被覆盖而不会发挥应有作用。

而且,天气炎热之时,毒剂的挥发、分解作用也会加速,很可能在使目标人员中毒之前就损失殆尽。

化学武器的最大特点是,都有特殊的气味。

比如,沙林有苹果香味,芥子气有大蒜气味。

化学武器的施放可以依靠炮弹、火箭弹、导弹等,还可以由飞机、车辆布洒,类似于农药的喷洒。

化学弹爆炸时,一般威力都很小,但是爆炸后却可以形成很大的烟雾团,并伴随有特殊气味。

同时,还可以看到昆虫、动物非正常死亡,这都是化学武器使用的特征。

尽管化学武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志之一,但是鉴于它带来的巨大的灾难性后果,为了全人类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监督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茹云。

“一战”升级了化学武器[N]。

青岛晚报,2009-4-22(15)
[2]雷马克。

西线无战事。

李清华,译。

译林出版社,2007
[3]步平。

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战[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施鹤群。

百年特种战大观[M]。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