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讲述了王羲之在兰亭赏花、品茗、作诗、陪友,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序”的故事。
该文言文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被誉为传世经典之一,后来还被许多名家提炼成楹联、篆刻,成为文化珍品。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呈现《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凝瞩恍惚者,俯仰由人,而并涉以百万亿计,而竭其精微,视之所及,或未始有物,而后之视,亦复如是。
兰亭之会,荟萃成趣,所以然者,以茶酒之意,达磨礼之节,饮食之器,则民情之至也。
维是次也,山川壮观,颓垣废址,旧事重兴,览微知着;如果然者,则东篱菊已陨,西园梅尽,独来乘兴,为此游览,不亦宜乎?至若春和景明,波澜起伏,烟霞瀰漫,落英缤纷,天真云散,远近光波,悉以寄映,晴明度朗,襟情并至,所以庶乎游也。
华灯初上之夜,有数百妓在场中,翩翩起舞;遥相呼应,风送景德,普乐咏奉,自是花落花开之游,人盈人散之场,几时乎君子一笑,矫然而过,夫何妨乎塞上一士,胡为乎琵琶,所弹者无他,是故弹之者,其音哀而不能自已也。
萧萧干柴,空余岁月;不寒而栗于闲庭;目断耳销之间,实已数十年矣。
《兰亭集序》翻译:永和九年,时年癸丑,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们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汇聚一堂,举行禊事。
众贤齐集,各年龄阶层都有人来。
此处有高峻的山峦和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的湍流,在左右的峡谷中流淌。
我们把这当成了漫游酒宴的场所,彼此坐着,迎着美玲曲把饮料一遍又一遍地畅饮畅歌。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的陪衬,但酒壮情长,一杯美酒和一首诗歌,足以畅快地表达内心的凄苦。
在这个日子里,天气晴朗,气息清新,风和日暖。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下面小编整理了《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兰亭集序/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永和九年,时在*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
了解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是学习兰亭集序的重要的前提。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兰亭序兰亭序全文大全

兰亭序兰亭序全文大全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兰亭序兰亭序全文大全,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兰亭序兰亭序全文兰亭集序/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及注释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所写的一篇文言文,也是我国古代书法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下面将为大
家介绍《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兰亭临帖局,钩阑夜泊船;拔山盖世功,名垂青史篇。
茫茫四海风尘,何处是吾家?水阁云楼观潮,栏干物外愁。
殊途同归鸿雁,异梦同追岁华;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深处有人家,桃花流水明春社。
绿水青山接天莫,眼底识无余子。
二、翻译:我在兰亭临帖局中,钩住阑干,夜泊着一艘船;我的笔墨有拔山盖世之功,被载入了《青史篇》的名册。
在浩瀚的四海风尘中,我又在哪里才能找到我的故乡呢?水阁上的云楼可以观潮,但我站在栏杆上望着外面的景色,仍然感到愁绪万千。
鸿雁虽然走的是不同的路,却都是为了归巢;我们也都会追逐梦中的岁华,却不知历史上兴亡更替的事物究竟有多少,翻江倒海似乎永无休止。
然而,生活因此更显得丰富多彩,年复一年,江水流去,一如既往,仿佛江月也在岁月中永无休止。
但我不知道江月等待着何人,只看到长江流水向远方奔去。
白云深处有一个人家,桃花随着流水明春时节继续开放。
绿水青山伸向天际,看到这样广阔的世界,人们心中就无法寻找到非此即彼的答案了。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翻译,我们更容易理解其中所含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学。
当我们欣赏这篇文章时,不仅要注意其美妙的文学之美,更要理解它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而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序原文及翻译兰亭序原文及翻译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兰亭序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不知老之将至一作:曾不知老之将至)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从公元345—356年共12年。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
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暮春:阴历三月。
暮,晚。
会:集会。
会稽(kuài jī):郡名,今浙江绍兴。
山阴:今绍兴越城区。
修禊(xì)事也:(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群贤:诸多贤士能人。
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毕至:全到。
毕,全、都。
少长: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等是长。
兰亭序原文及其译文

兰亭序原文及其译文兰亭序原文及其译文《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兰亭序原文及其译文,希望有所帮助!兰亭序原文及其译文篇1《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shāng)曲(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
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现按我的理解翻译如下:永和九年,此年癸丑,三月开初,决定集聚于会稽山阴兰亭,举行消灾祈福的“修禊”活动。
许多贤明有身望的人都来了,年青老少都有。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修长的竹子,又有清溪急流,在亭的左右晖映环绕,把水引入渠中,作为曲殇流水,依序而饮,排次列座,虽说没有丝竹齐奏的盛况,但饮一杯酒,咏一篇诗,也足以畅快地抒发人们对宇宙人生的悠远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兰亭序临写法概述
•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是草行掺 行书差不多与草书同时产生,早期的行书, 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 杂,行书发展为成熟而独立的书体,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父子作出了杰出贡献。 •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就是指的行书。如 史称小王“创非草非真的新体” 就是指的行书。 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 传世二王墨迹、摹本,以及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 亭序》 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 亭序》,是行书的典范。行书介于楷草之间,近楷者 行楷” 近草者称“行草” 称“行楷”,近草者称“行草”。 •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如用诗歌比 行书虽有自己的特点,但可变性很大, 拟,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则楷书是律诗,草书是古风,行书就是绝句了。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 有人主张行书不必学,有楷书和草书的根底,自然就 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 能写好行书。这虽有一定道理,但不无偏颇之处,因 为行书也有它自身的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其突出之处 兰亭序》具有很强的艺术特色。 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 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 得心应手, 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 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流觞曲 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与朋友聚会时。 怏然自足之情怀。 水,怏然自足之情怀。 • 就布局来说,《兰亭序》采取纵有行,横无列 就布局来说, 兰亭序》采取纵有行, 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 式,其字与字,大小参差,不求划一,长短相 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配,错落有致,而点画皆映带而生,气脉顺畅。 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 结构变化微妙,如楷书者而不呆板,似草书者 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 亦不狂怪,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用笔十分精 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 到,讲究提按分明,收起得当,可谓“得其自 然而兼其众美” 然而兼其众美”。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内容简介
•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被誉 王羲之行书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兰亭序》 天下第一行书” 公元353年,即晋穆帝永和 为“天下第一行书”。公元 年 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 九年,王羲之与一群文人雅士会于绍兴兰亭,饮 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 全序二十八行, 酒赋诗中趁兴写下《兰亭序》。全序二十八行, 共324字。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情文并 字 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 心手合一,气韵生动, 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 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 习行书的典范。唐太宗李世民视《兰亭序》为至 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 宝,命人摹临了许多副本分赐给近臣,最后成了 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 他的殉葬品。较好的摹本有唐冯素双钩摹本,叫 神龙本兰亭》 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 《神龙本兰亭》。因为钩摹较能保持真实面目。 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 其他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临本,则多少 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掺杂了各人自己的笔墨。与原迹精神难免有差异。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 行书的用笔比楷书活泼,又没有草书放纵,既不是楷书 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 的一板一眼,又不是草书的“狂欢乱跳”,它的节奏属于 轻歌曼舞” 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 “轻歌曼舞”。行书的点画上有游丝牵引,所以在结体上 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 是在布白上求“ 对楷书来说,行书是“加法”,是在布白上求“散乱之 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 白”,从点画结体、字形等方面,都要求有参差变化。 •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 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 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 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 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 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 的艺术美。无论横、 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 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 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 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 姿态殊异,圆转自如。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 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20 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如出现的 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 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 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 廿八行,三百字, 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 最多无一拟。 重字尚有“ 最多无一拟。”。重字尚有“事”、“为”、“以”、 “所”、“欣”、“仰”、“其”、“畅”、“不”、 “今”、“揽”、“怀”、“兴”、 “后”等,都别出 心裁,自成妙构。 心裁,自成妙构。
•
历史评价
•
中国书法第一帖: 中国书法第一帖:
•
岁时的得意之笔,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 岁时的得意之笔 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 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 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 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 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 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 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 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 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第一帖”。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 术时赞誉颇多: 点画秀美,行气流畅”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遒媚劲健,绝代所无” 贵越群品,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 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 古今莫二”。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 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 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 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 入朝廷, 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 太宗得《兰亭序》 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 太宗得《兰亭序》后,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 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 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 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 过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 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 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 实在无可争议。 实在无可争议。
【兰亭序】赏析 兰亭序】
《兰亭序》神龙本(唐.冯承素摹本)
王羲之
兰亭序神龙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鹅 群 贴
•
王羲之 丧乱帖(日本皇室藏)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所说的书法作品 作字之体,须遵正法 书法作品:“作字之体 须遵正法:字之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所说的书法作品 作字之体 须遵正法 字之 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伤密 密则似疴瘵缠身;复不宜伤疏 疏则似溺水之禽;不宜伤长 长则似 形势不得上宽下窄 不宜伤密,密则似疴瘵缠身 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 不宜伤长,长则似 不宜伤密 密则似疴瘵缠身 复不宜伤疏 疏则似溺水之禽 不宜伤长 死蛇挂树; 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 短则似踏死蛤蟆。 显然,形的变化与势的捕捉过犹不及 必当适度。 形的变化与势的捕捉过犹不及,必当适度 死蛇挂树 不宜伤短 短则似踏死蛤蟆。”显然 形的变化与势的捕捉过犹不及 必当适度。隋智 果和尚的《心成颂》对此曾提出若干要领:“回展右肩 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 回展右肩,长舒左足 潜虚半腹。 果和尚的《心成颂》对此曾提出若干要领 回展右肩 长舒左足。峻拔一角 潜虚半腹。间合间 隔仰隔覆。 交换垂缩。 疏当补续。 合若对目。 开,隔仰隔覆。回互留放 交换垂缩。繁则减除 疏当补续。分若抵背 合若对目。孤单必大 重并 隔仰隔覆 回互留放,交换垂缩 繁则减除,疏当补续 分若抵背,合若对目 孤单必大,重并 乃促。以侧映斜,以斜附曲 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 统视连行,妙在相承起伏 以斜附曲。 功归自得盈虚,统视连行 妙在相承起伏。 乃促。 以侧映斜 以斜附曲。 覃精一字 功归自得盈虚 统视连行 妙在相承起伏 。” 依其要领取 势,则方者不方 板者不板;雷同者相异 重复者不并;繁疏者互补 侧斜者相生;自得于盈虚 相承于 则方者不方,板者不板 雷同者相异,重复者不并 繁疏者互补,侧斜者相生 自得于盈虚,相承于 则方者不方 板者不板 雷同者相异 重复者不并 繁疏者互补 侧斜者相生 自得于盈虚 起伏;前后相揖 八方呼应。若对此毫无所悟,仅以汉字的即定结体为准则 前后相揖,八方呼应 仅以汉字的即定结体为准则,就会出现王羲之所批 起伏 前后相揖 八方呼应 。若对此毫无所悟 仅以汉字的即定结体为准则 就会出现王羲之所批 评的另一种倾向:“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便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 王羲之 平直相似,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前后齐平 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评的另一种倾向 平直相似 状如算子 上下方整 前后齐平 便不是书 但得其点画耳。”(王羲之 笔阵图〉 《题〈笔阵图〉后》)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古人论势或曰笔势,或曰体势 或曰气势,或曰布势 或曰体势,或曰气势 或曰布势,都科学地说明了无论用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古人论势或曰笔势 或曰体势 或曰气势 或曰布势 都科学地说明了无论用 笔、结体还是篇章布局都与势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如果没有势的存在,则笔线、结体与 结体还是篇章布局都与势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 如果没有势的存在 则笔线、 则笔线 篇章都将陷入板滞、僵化、但得点画的境地,而黯然失色 势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创作的全过程, 而黯然失色。 篇章都将陷入板滞、僵化、但得点画的境地 而黯然失色。势像一根红线贯穿在创作的全过程 且以十分生动的姿式凝铸在创作的结果之中。姜白石《续书谱》有云:“余列观古之名书 余列观古之名书,无不 且以十分生动的姿式凝铸在创作的结果之中 。姜白石 《续书谱》 有云 余列观古之名书 无不 点画飞动,如见其挥运之时 ”“点画飞动 是结果,“挥运之时 是过程。 如见其挥运之时。 点画飞动” 挥运之时” 则兼摄二者, 点画飞动 如见其挥运之时。”“点画飞动”是结果 挥运之时”是过程。“势”则兼摄二者 显其情景,状其动象 唐诗人朱遥曾有这样赞美怀素草书书法作品的诗句:“笔下唯看激电流 状其动象。 书法作品的诗句 笔下唯看激电流,字 显其情景 状其动象。唐诗人朱遥曾有这样赞美怀素草书书法作品的诗句 笔下唯看激电流 字 成只畏盘龙走。”(怀素《自叙帖》)“激电流”是势在创作过程中的趋奔情景“, 盘龙走”则是 成只畏盘龙走。 怀素《自叙帖》 激电流”是势在创作过程中的趋奔情景“ 盘龙走” 怀素 激电流 势在创作过程中的动象映现。势是以时间带动空间、动作协同结果、 势在创作过程中的动象映现 。 势是以时间带动空间 、 动作协同结果 、 同步进行且同步产生的 一个十分有意味的过程。它的运行轨迹不是单纯点画字序的放置与连续,而是画家心灵的律动 一个十分有意味的过程。它的运行轨迹不是单纯点画字序的放置与连续 而是画家心灵的律动 与笔墨的律动形成同构时自然的倾注。得此契机,极意纵去 竭力腾挪,书法作品 极意纵去,竭力腾挪 书法作品艺术王国中最 与笔墨的律动形成同构时自然的倾注 。 得此契机 极意纵去 竭力腾挪 书法作品 艺术王国中最 能动人魂魄的“ 便会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原文来自:论书法“ 的美学内涵) 能动人魂魄的“势”便会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原文来自:论书法“势”的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