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虚词之的用法(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带翻译) ——范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精华版 带翻译) ——范

《兰亭集序》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曾任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书法博采众长,诸体精备,尤精于楷、行书,有"书圣"之称。

二、实词(一)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会面)2、虽取舍万殊(“趣”通“取”,取向)(二)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

次,旁边、水边。

如:列坐其次。

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2、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或取诸怀抱..古:胸怀抱负。

今:①抱在怀里;②胸前;③心里存着;④打算。

4、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①表凭借,用来。

②……的原因。

如:所以兴怀。

今义:①表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做宾语)。

6、俯仰..一世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7、俯察品类..之盛古义:物品,物类。

指天地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三)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才)(2)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3)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纵展;使……奔驰)(4)所以兴.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起)(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一样)(6)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7)况修短..随化(形容词作名词,寿命长;寿命短)(8)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四)一词多义1、修(1)修楔事也(动词,做,从事)(2)茂林修竹(形容词,高)(3)况修短随化(形容词,长)2、一(1)其致一也(统一,一致)(2)悟言一室之内(数词)(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把……看作一样)三、虚词运用1、为(1)引以为流觞曲水(动词,作为,当作)(2)已为陈迹(动词,成为)2、之(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2)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4)每览昔人兴感之由(结构助词,的)(5)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6)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7)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8)夫人之相与(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9)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3.虽(1)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2)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于(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连词”)(2)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3)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以(1)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2)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所(1)或因寄所托(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2)当其欣于所遇(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3)及其所之既倦(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7、所以(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表方法,以此用来……的)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兰亭集序虚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虚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虚词整理及重点句子翻译
兰亭集序
【重要虚词】
之:
(1)所之既倦(动词,得到)
(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感慨系之矣不能喻之于怀(它)(3)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极视听之娱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晤言一室之内(的)(4)夫人之相与曾不知老之将至后之视今(主谓间取独)以
(1)引以为流觞曲水(把)
(2)亦足以畅叙幽情所以游目骋怀(用来)
(3)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因为)
【重要句子翻译】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许多贤士都来到,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一起。

2.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等到他们对于那些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心情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兰亭集序与“之”

兰亭集序与“之”
【一】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用作代词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 他们)、 )、“ 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作宾语 (他们)、“它”(它们)。作宾语,不作主语。 例如: 例如: 师说》以贻之。( 师说》 代人,作宾语。) 。(《 (1)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代事理,作宾语。) 。(《 (3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 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均之二策。(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7.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固一世之雄也 ④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凌万顷之茫然 ⑥渺沧海之一粟 ⑦哀吾生之须臾 ⑧羡长江之无穷 A.①②⑦⑧/③④⑥ ⑤ .①②⑦⑧ ③④⑥ ③④⑥/⑤ C.①③④⑥ ②⑦⑧ ⑤ ②⑦⑧/⑤ .①③④⑥/②⑦⑧ B.②⑦⑧/①③⑤⑥ ④ .②⑦⑧ ①③⑤⑥ ①③⑤⑥/④ D.②④⑥ ①③⑦⑧ ⑤ ①③⑦⑧/⑤ .②④⑥/①③⑦⑧
(二)
⑦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⑧晤言一室之内。 晤言一室之 ⑨放浪形骸之外。 放浪形骸之 ⑩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老之将至。 ⑾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⑿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⒀向之所欣。 所欣。 已为陈迹, 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俯仰之 ⒂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2)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2)

兰亭集序虚词总结(2)(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2.介词结构后置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5.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6.谓语前置渺渺兮予怀7.被动句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8.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而又何羡乎?而今安在哉?五、重点语句译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译文:多么广阔浩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轼《前赤壁赋》)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前赤壁赋》)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妇。

(苏轼《前赤壁赋》)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千里,旌旗蔽空,酒临江,横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前赤壁赋》)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3)
兰亭集序重点虚词
4、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5、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6、陈胜、吴广次当行:次序、按次序引申为“轮到”
(四)致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五)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3、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4、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6、修守战之具整治
(六)期
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注定
2、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4、期(jī )年之后周、满
5、、君与家君期日中约定
(七)之
(1) 动词,往,到达。

例:所之既倦。

(2) 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

例:以之兴怀。

(3) 结助,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夫人之相与。

(4) 结助,定语标志。

例:极视听之娱。

(5) 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

例:暮春之初。

【通假字】
趣舍万殊“趣”通“取”
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像
【涉及成语】
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

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虚词

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虚词

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虚词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虚词兰亭集序中的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里面的虚运用更是精妙,以下是兰亭集序中的虚词和实词的解释,供各位同学习。

兰亭集序中的【虚词运用】1、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2、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曾不知老之将至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以之兴怀代词回指上文中的事.暮春之初音节助词衬足四个音节兰亭集序中的实词解释:1、永和:晋穆帝年号,345—356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共四十一人在兰亭集会,举行禊礼,饮酒赋诗,事后将作品结为一集,由王羲之写了这篇序总述其事。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3、会(kuài)稽:郡名,包括今浙江西部、江苏东南部一带地方。

山阴:今浙江绍兴。

4、修禊(xì):这次聚会是为了举行禊礼。

古代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5、群贤:指谢安等三十二位社会的名流。

贤:形容词做名词。

6、毕至:全到。

7、少长:指不同年龄的社会名流。

如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王徽之是少;谢安、王羲之是长。

少长:形容词做名词。

8、咸:都。

9、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

10、修竹:高高的竹子。

11、激湍:流势很急的水。

12、映带:映衬、围绕。

13、流觞曲水: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

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

流:使动用法。

14、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之旁。

列坐,排列而坐。

次,旁边,水边。

王羲之《兰亭序》21个“之”字写法详解!

王羲之《兰亭序》21个“之”字写法详解!

于文华版《兰亭序》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正文出共现的20个“之”字,加上落款1个“之”字共21个字“之”,各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都用了不同的书法书写而成。

第一个第一行“暮春之初”,点几似横画,点横牵带明显,折撇圆收,捺笔内敛收锋。

布白匀称。

第二个第二行“会于山阴之兰亭”,横撇重合近乎一线,捺笔有使转,轻笔出锋。

布白上紧下鬆。

第三个第六行“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点似鹅头,横撇之转折处顿笔明显,捺笔以反捺内收,意味含蓄。

第四个第九行“仰观宇宙之大”,横撇之处理与第三个略同而捺笔以方拙出之。

第五个第九行“俯察品类之盛”,点、横折撇运笔轻快,至捺笔渐趋稳重,以顿笔稳稳收住,饱满圆融与起笔之轻盈健捷形成对比。

第六个第十行“极视听之娱”,横折撇捺连贯一气,矫若游龙。

收笔稳健。

布白均匀美观。

第七个第11行“夫人之相与”,点与横成连绵之势,至撇重压侧锋转折,再至捺笔直截,顿收出锋回互,与下一字接气。

布白取欹侧险劲之姿态,动感极强。

第八个第12行“悟言一室之内”,点如啄,横变化为提点牵丝,撇笔万钧之力劲扫,捺画反向而取逆势,收笔迅捷,略出机锋。

布白中宫空灵虚白。

第九个第13行“放浪形骸之外”,细观法帖,此“之”字乃唯一以草法牵丝笔画与下边之字接续相连者。

整体布局与第八个近似而行笔速度明显迅捷如风,如春风拂面,灵动而不纤弱。

第十个第16行“不知老之将至”,整体布局敦厚庄严,捺笔内敛至极,以截锋顿收。

如太阿截铁,沉着痛快。

第十一个第16行“及其所之既惓”,点与横画之起笔处,均以出锋入笔,撇与捺笔之连接处有顿笔,如阳关哀曲,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第十二个第17行“感慨系之矣”,点出锋落笔略提起,横与撇之连接转折处顺势而下,捺笔变化为点且以散锋轻出,整个字如踈柳寒鸦,悠然戏水,得散淡之趣。

第十三个第17行“向之所欣”,此“之”字为改正误用之“今”字,须遮盖其迹,故在全篇中体量最大,以粗笔为之,多用楷法。

与先写之“今”字笔画重叠处,墨迹之书写先後次序清晰可辨,此墨法之妙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虚词之的用法
必修教案
0405 08:43
::
《兰亭集序》“之”的用法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

在此本文通过(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

《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尤其是文中的“之”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该文共出现二十个“之”字,几乎把文言文中的常用用
法都用上了,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根据具体语境
可译为“我”“我们”,“他(他们)”“她(她们)”,
“这”,或者代事。

①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二、用作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定语的标志。

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
不译。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放浪形骸之外。

⑤向之所欣。

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2、定语后置的标志。

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
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

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

①仰观宇宙之大。

②俯察品类之盛。

3、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②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后之视今,④亦犹今之视昔。

⑤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暮春之初。

②晤言一室之内。

③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三、用作动词,可根据具体语境翻译。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练习。

曾子之①妻之②市,其子随之③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⑤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⑥教。

今子欺之⑦,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文中的“之”字按其用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②⑥/③④⑤⑦ B.①⑥/②/③④⑤⑦
C.①⑥⑦/②/③④⑤ D.①⑥/②/③⑤/④⑦
[参考答案]
B。

①⑥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②动词,“到”的意思。

③代词,代曾妻。

④代词,代彘。

⑤代词,代曾子。

⑦代词,代曾子的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