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

最新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和例句1.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
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更有崎岖高峻险恶的剑门关,一人把关,万余人也休想进入。
峥嵘、嵬cuīwéi,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北边救援国,西边打退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论》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
(或递进,或修饰,有争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一个人知识要渊博更要有坚定的意志,多听多问还要切近平实的思想。
(或递进,有争议)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那个)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东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如果能够顺应天地万物之性,而驾驭六气的变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溪深而鱼肥。
溪水深,鱼儿肥;(或因果,有争议)泉香而酒洌;泉水清,酒水甜;(或因果,有争议)起坐而喧哗者,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言和而色夷。
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而死于安乐也。
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腿,②表示递进关系。
文言虚词“而”的用法

文言虚词“而”虚词的用法一、知识梳理“而”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用作虚词,那是属于假借。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并且、又。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3)表递进,译为:况且、而且。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8)表示目的关系。
相当于“以”(9)表方位,今译为:以。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三)通“如”:好像,如同。
(四)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后来,一会儿。
二、基础自测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用法: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答案:用法: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合作探究1.指出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和意义。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答案:用法: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⑥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答案:用法:表示转折关系。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虚词而字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定义与分类虚词是指在语法上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和表达语境关系的词类。
其中,“而”字作为文言中常见的虚词之一,具有丰富多样的用法和意义。
(一)并列连词首先,“而”字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两个或多个平行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朝闻道而夜死”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传承关系,表明主人公朝听到了道理后才选择了夜里去世。
二、转折对比连词(一)转折对比其次,“而”字还可以用作转折对比连词。
它在句子中起到引出对立观点或事物的作用,并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例如:“君子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里,“而”字将两组相反观点相互联系起来,突出了其强烈对比关系。
二、衔接动态助词此外,“而”字在文言中还可作为衔接动态助词使用,表示动作连续发生,并且前后两个动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例如:“一阵风吹过,树木摇曳而晃动。
”这里,“而”字连接了“摇曳”的动作与“晃动”的结果,表达了清晰的因果关系。
三、表达方式此外,“而”字还可以用于表示方式,强调执行某种行为或做某种事情的方法或手段。
例如:“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这个例子中,“而”字将不同层次的人对待学习道理的态度进行了描述,并突出了方法上的差异。
四、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最后,“而”字还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在句子中表示与主句相对立的情况或条件。
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句子中,“而”字引导了让步状语从句,并衬托出主句中所描述的相对应情况。
二、总结归纳综上所述,“而”字是文言虚词中常见且多样化的使用之一。
它既可用作并列连词,连接并列成分,表示顺序、递进、转折等关系,同时还可用作转折对比连词,衔接动态助词,表达方式的手段,并且可以引导让步状语从句。
文言虚词作为古代汉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和表达方式。
在学习和理解文言虚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多义性和上下文的配合运用。
而的虚词用法

而的虚词用法引言作为汉语中的常用虚词之一,而在句子中具有多种用法。
本文旨在探讨而的虚词用法,通过对其不同的语境和含义进行分析,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而。
转折关系1. 表示转折而在句子中常常用来表示转折关系,表达与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对比或对立。
例句: - 他昨天说要来,而今天却没有出现。
- 这部电影票价并不贵,而它的质量却很高。
2. 表示递进而有时也可以表示递进的关系,强调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进一步发展或补充。
例句: - 这个地方的风景优美,而且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可以参加。
- 这部小说情节紧凑,而且语言流畅。
3. 表示替代在某些情况下,而还可以表示替代关系,相当于”或者”的意思。
例句: - 我们可以去公园散步,而(或者)去电影院看电影。
- 你可以选择旅游,而(或者)选择在家休息。
4. 表示让步而在让步的句子中,常常与虽然、尽管等连词搭配使用,表示尽管有某种情况存在,但仍然进行下一步的陈述。
例句: - 虽然他感到疲倦,而他还是坚持完成了工作。
- 尽管天气炎热,而大家还是乐此不疲地继续运动。
并列关系1. 表示并列而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使句子中的两个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例句: - 他喜欢音乐,而他还对绘画很感兴趣。
- 这个城市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而又保存了许多传统建筑。
2. 表示选择而有时也可以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或者”的意思。
此时通常与或者、还是等连词搭配使用。
例句: - 你明天早上可以学习,而也可以去锻炼身体。
- 这件事情可以由他或者由我来完成,而你可以自己选择。
3. 表示补充而在某些情况下,用来表示补充关系,强调后者是基于前者的补充或进一步说明。
例句: - 篮球场可以看到许多运动员,而运动场上也有很多观众。
- 这个方案符合我们的要求,而细节方面还需要做出进一步的完善。
结果关系1. 表示结果而在句子中也常常用来表示一种结果关系,表达由某种情况或行动引起的结果。
例句: - 他一直专心学习,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一、而
1、“而”的基本含义
“而”是一个虚词,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即前后两个事物、情况或观点之间有所改变,有所对比、转折、并列、转换或补充等。
2、作比较转折时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比较和转折时,多与表示比较的虚词“却”、“反而”或表示转
折的虚词“但”、“然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两者之间有比较和转折的意思,例如:
他沉静而谨慎,而他的弟弟却反而急躁奔放。
4、作转换的用法
当“而”用来表示转换或补充时,多与表示结果的“从而”等一起使用,表示从一种
情况到另一种情况的转换,例如:
他对学习很热心,从而荣获了很多荣誉。
5、视情况的用法
一般而言,“而”的使用特别多,是文章的逻辑思维无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有
时也可以省略,但是也要视情景来决定其使用。
例如在考试中可以不用“而”,但是在正
式文章中却必须使用“而”,这样才能更清晰地表达逻辑思维。
因此,当我们使用“而”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章情景,正确地理解它的用法,有
助于提高文章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完整)文言虚词而用法整理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表并列】—-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而的虚词用法

而的虚词用法“而”是一个常用的虚词,常见于汉语表达中。
它既可以用作连词,也可以用作副词。
不同的语境下,“而”的含义也有所不同。
一、“而”作为连词的用法1. 表示转折“而”作为转折连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的转折关系,用于连接意思相反或者有区别的两个句子。
示例:我觉得这个人很聪明,而他却觉得这个人很愚钝。
2. 表示并列“而”作为并列连词,连接两个相对独立但是意义相近或者相反的句子。
示例:这里有许多花草,而那里则是平坦的草地。
3. 表示顺承“而”作为连词不能仅与转折相联系,也可以表示顺承的意义,用于连接两个递进或补充的句子。
示例:我们已经完成了这项工作,而现在要做的是检查一遍。
4. 表示比较“而”作为比较连词,连接两个比较的对象。
示例:这个问题比起那个问题而言更为复杂。
二、“而”作为副词的用法1. 表示转折“而”作为副词时,表示转折关系,与“但是”、“却”等词类似。
示例:这里天气多变,而那里却始终阳光明媚。
2. 表示渐进“而”可以表达事情的渐进性,加强一种连续、顺序的关系,相当于“渐渐地”。
示例:孩子们的表演越来越好,而观众的掌声也越来越热烈。
3. 表示限定“而”用在句子中,可表示对之前所说内容的限定。
示例:我们在户外野餐,而周围环境与烤肉的气息相衬。
4. 表示补充“而”在句中使用,可以起到补充句子的作用,相当于“也”。
示例:外语能力较差可能会引起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却是容易解决的。
三、“而”在作句子的语调和语气方面的作用1. 鉴于“而”的语气作用,它可以让句子显得更为含蓄、委婉或者严谨,强调其感情色彩。
示例: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而这些措施必须有效。
2. “而”还可以用于强调对比、对照和区别等。
示例:这座大楼外观华丽,而内部空荡,毫无生气。
(完整版)文言虚词“而”的用法归纳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秦师轻而无礼。
⑤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jiàng皜hào驳b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翻译: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翻译: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的俸禄。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翻译: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⑤翻译: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问呢?(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翻译: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而:却。
为……所:表被动。
积威:积久的威势。
指秦国长期以来对六国的威胁。
劫:胁迫,挟制。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翻译:如果是真的,我哥哥这样有盛美德行的人竟然这样早早地便失去了他的后嗣吗?(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而”字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关系:表示并列时,“而”连接的两个成分有相同的主语,但互不影响。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等。
1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戴震难师》(七上)2、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戴震难师》(七上)3、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郢人》(七下)4、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5、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6、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一一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7、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8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不过早樵而暮归。
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祖逖北伐》(八下)1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2、而乐亦无穷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3、溪深而渔肥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4、泉香而酒洌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5、起坐而喧哗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16、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一一《庄子•秋水》(九上)17、黑质而白章柳宗兀《捕蛇者说》(九上)18、任重而道远。
《论语》十则(九上)19、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0、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21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22、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一一林觉民《与妻书》(九下)23、方虚骄而恃气——《呆若木鸡》(九下)24、犹疾视而盛气《呆若木鸡》(九下)2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表并列】一一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二)、表示递进关系:表递进时,后一个成分是在前一个成分的基础上引申出的。
可译为" 并且"或"而且"。
1学而时习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2、而此地适与余近----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八下)4、而年又最高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5、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递进】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三八表示承接关系。
表承接时,前后两个成分有时间上或逻辑上的先后顺序。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1择其善者而从之一一《论语》六则(七上)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一一欧阳修《卖油翁》(七上)3、卒辇而致之。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4、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范晔《强项令》(七下)5、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一一范晔《强项令》(七下)6、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
一一毕沅《岳飞》(七下)7、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
毕沅《岳飞》(七下)8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善鼓琴》(七下)9、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一一《伯牙善鼓琴》(七下)10、乃记之而去一一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1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八上)14、成礼而去。
一一《细柳营》(八下)15、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细柳营》(八下)16、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一一《孙权劝学》(八下)17、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一一《祖逖北伐》(八下)18、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一一《墨子》(八下)19、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0、邻有糠糟而欲窃之《墨子》(八下)21、邻有敝舆而欲窃之一一《墨子》(八下)22、然则何时而乐耶?一一范仲淹《岳阳楼记》(八下)2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之间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日出而林霏开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6、云归而岩穴暝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7、野芳发而幽香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8、佳木秀而繁阴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9、水落而石出者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3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一张岱《湖心亭看雪》(八下)33、望洋向若而叹曰一一《庄子•秋水》(九上)34、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九上)35、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一一《扁鹊见蔡桓公》(九上)36、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一一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7、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一一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8、谨食之,时而献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39、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40、余闻而愈悲。
柳宗兀《捕蛇者说》(九上)4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一一《论语》十则(九上)4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一《论语》十则(九上)43、咏而归——《论语》十则(九上)4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一一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4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一一韩愈《马说》(九上)46、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一一《四知》(九下)47、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私心》(九下)48、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49、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0、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51、谓吾忍舍汝而死,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2、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3、无宁汝先我而死。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4、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5、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林觉民《与妻书》(九下)56、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一一《浑沌之死》(九下)5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一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8、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一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59、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0、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一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1、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6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一一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四)、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但是”、“可是”、“却”。
1、人不知而不愠 --- 《论语》六则(七上)2、学而不思则罔一一《论语》六则(七上)3、久而不去。
欧阳修《卖油翁》(七上)4、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欧阳修《卖油翁》(七上)5、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蔡勉旃坚还亡友财》(七上)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一《爱莲说》(七下)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七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一一陶渊明《饮酒》(七下)9、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
一一范晔《强项令》(七下)10、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一一《郢人》(七下)1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袁宏道《满井游记》(八上)1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上)13、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4、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一一《墨子》(八下)16、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一一《墨子》(八下)17、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一一《墨子》(八下)18、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一一《墨子》(八下)19、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一一《墨子》(八下)20、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一一《墨子》(八下)21、公输盘诎,而曰:一一《墨子》(八下)2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_23、而不知人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一欧阳修《醉翁亭记》(八下)25、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九上)26、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
一一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7、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8、视其缶,而吾蛇尚存柳宗元《捕蛇者说》(九上)29、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十则(九上)30、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则(九上)3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2、乡为身死而不受,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一一孟子《鱼,我所欲也》(九上)3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九上)35、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一韩愈《马说》(九上)36、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私心》(九下)37、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一一《私心》(九下)38、足肤皲裂而不知。
一一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九下)39、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0、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1、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一一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2、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3、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4、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5、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6、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林觉民《与妻书》(九下)47、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前出师表》(九下)48、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九下)(五八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偏正结构,连接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相当于“着”、“地”等也可不译。
1、康肃笑而遣之一一欧阳修《卖油翁》(七上)2、妇拍而呜之。
——《口技》(七下)3、潭西南而望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4、----------- 隶而从者柳宗元《小石潭记》(八上)5、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袁宏道《满井游记》上)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一《曹刿论战》(八上)7、叩而与语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歌毕,盘旋而起——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9、众诺而退。
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0、道士笑而允之。
——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1、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
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2、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一一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3、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蒲松龄《崂山道士》(八上)14、头触硬壁,蓦然而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