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校史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证样本学籍原版档案历任院长毕业证编号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证样本学籍原版档案历任院长毕业证编号
重庆理工大学的简介、地址与历史沿革
重庆理工大学(外文名: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称:重理工、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经、管、理、文、法等学科相结合的普通高等院校。
主校区杨家坪校区: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兴胜路4号、花溪校区:重庆市巴南区李家沱红光大道69号。
1940年9月18日,创办"士继公学"。
1965年4月,学校改名为重庆工业学院。
1999年5月,学院改名为重庆工学院。
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我校。
2009年5月16日,学院改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院专业设置及主要学科
重庆理工大学开设光电信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重庆汽车学院、、会计学院、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商贸信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等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历任校长及学校代码;11660
刘兴鼎:(1994年6月——2004年1月,任重庆工学院院长);刘全利:(2004年1月——2009年3月,任重庆工学院校长,2009年3月——2009年8月,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朱新才:(2009年8月——2011年7月,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石晓辉:(2011年7月——现在,任重庆理工大学校长)。
重庆大学校史

重庆大学校史(重庆大学82周年)2011年10月12日12:46:03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
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
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
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附属第十一技校初探

② 重庆理工大学校史编委会:《重庆理工大学校史(1940—2010)》,2010年。
兵器专业技术人才,更为重庆军事工业及军工教育此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不同于培养高级专业技
Hale Waihona Puke 术人才的军政部兵工学校,第十一技校的人才培养更趋于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二者共同为军工领域培
养和输送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并体现出多层次的军工教育体系。
关键词:抗战时期;第十一技校;军政部兵工学校;军工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5;G400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0 基金项目:中央民族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抗战时期重庆军事工业与军工教育互动关系探究———以
重庆兵工署第二十一工厂与其技工学校为例”(GCCX2018110066) 作者简介:陈子恒,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通讯作者:陈鹏,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第十一技校直接归属于二十一工厂厂长领导的办公厅①。据《兵工署第十一技校组织大纲草案》所 载,可分为总务、教导、工务、编辑以及工余补习教育等 5组,校长规定由厂长兼任②。但在实际运作中,第 十一技校的组织架构又有着微调。查《技校概览》可知,第十一技校实际上分为总务、工场实习、业务、训 育、编辑以及陈列等组室,且存在技工教材编写、展览会筹备及生产等 3个应对专项事务的委员会。另 外,更有诸如伙食管理委员会、防护团、金工体育会技校分会、毕业同学会、校友会、活力剧社、钳工园地壁 报社等自治组织,可见组织丰富且分类细致③。除此之外,校长由厂长兼任的制度亦随战争局势日益紧张 而无法真正落实,技校最后一任校长蒋智周本人即并非厂长而是校务主任④。
重庆大学校史(文档4篇)

重庆大学校史(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重庆大学校史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重庆大学校史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1935年为四川省立大学,1942年成为国立大学;截止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已发展成为一所具有文、理、工、商、法、医等六大学院的国内外知名综合性大学。
学校地处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四大直辖市之一、国家中西部工商业重镇、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重庆直辖市,校园坐落在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区——沙坪坝区。
学校享有“嘉陵与长江相汇而生重庆,人文与科学相济而衍重大”的美誉。
在1934年3月13日,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沙坪坝视察重庆大学后赞叹学校“颇有蒸蒸日上之势”。
抗战时,蒋介石甚至准备把重庆大学办成中国的“剑桥”。
重庆大学早在民国时期就是中国最杰出的国立大学之一,当时学校全称为“国立重庆大学”。
位居民国十大国立大学之列。
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成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等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
李四光、马寅初、何鲁、冯简、柯召、吴宓、吴冠中、潘序伦、郑衍芬、段调元、俞建章、朱森、毛鹤年、丁道衡、丁洪范、朱祖晦、柱国璋、张圣奘、傅丽夫、潘大逵、王铁崖、刘觉民、罗蜇潭、叶谦吉等大批著名学者曾在学校执教。
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以理工,经管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艺术、法学、经济、管理、艺术、教育等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
1952年前后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他高校,经并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后,成为一所以机械、电气、动力、采矿、冶金等学科专业为主体的多科性工业大学。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
截止1966年,全校共有6个系,15个本科专业。
重庆市高校简介

重庆市高校简介(文史类本科)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创办于1929年,是国家副部级建制大学,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大学。
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始建于1906年,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由国家教育部直属高校原西南师范大学、国家农业部直属重点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于2005年合并组建而成。
教育部直属,国家教育部、国家农业部和重庆市共建高校。
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原名西南政法学院,其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由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1953年,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政法系为基础,合并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云南大学、重庆财经学院的法律院(系)正式挂牌成立。
是一所以法学为主,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法学类专门院校。
国家教育部和重庆市共建高校。
重庆邮电大学始建于1950年,原名“重庆邮电学院”,2006 年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为国家布点设立邮电类重点高校,是一所集军事、民用相结合、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专业型高校。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重庆市共建高校。
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于1951年,是一所交通行业特色鲜明,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覆盖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国家交通运输部与重庆市共建高校。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原名重庆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重庆医科大学。
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2008年教育部、重庆市《部市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为重点建设大学。
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重庆市属高校。
四川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原四川外语学院,始建于1950年,在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指导下创立,前身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俄文系。
中国近代的大学

中国近代的大学1、何谓大学大学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学府,是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授权颁发学位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关。
它选拔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进行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现在的大学,一般包括一个能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和数个专业学院,以及能授予学士学位的一个本科生院。
综合性大学还应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对外交流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网络学院等。
今天通常意义上的大学,是西方文明的产物。
在英文中,大学(综合性高等学府)一词为“University”,是由“universe”(宇宙)这个词的前身派生而来的,它首次被记录下来是在大约1300年前。
在中世纪的西方,拉丁文在政府、宗教和教育等领域得到使用,universitas这个词被用来指由教师和学生所构成的新联合体,这即是今天的大学的最初形式。
在更早的时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的Academos建立“Academy”,教授哲学、数学、体育等,这被一些人认为是欧洲大学的先驱。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所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
在11世纪,“大学”一词和“行会”一词同样被用来形容行业公会。
但是到了13世纪,“大学”一词就被用来专指一种学生团体了。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3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等。
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
后来大学发展到中国,也是走了类似样一条路:从教会大学(还有部分非教会经营的私立大学)到公立大学到国立大学。
那么,哪所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历来便有争议。
1088年在意大利波罗尼亚(Bologna)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所大学。
重庆大学校史

1.重庆大学校史重庆大学创建于1929年,校址最初设在重庆市菜园坝,1933年迁至重庆市沙坪坝嘉陵江畔至今。
学校1935年成为省立大学,1942年改为国立大学。
截止1949年,重庆大学已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商、法、医等六个学院,二十一个系科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周恩来总理及夫人邓颖超女士曾于1938年、1946年两度到重庆大学为学生运动作演讲,给重庆大学和重庆市的学生运动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建校初期至1949年期间,在校任教的著名学者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最早把现代数学引入我国的学者之一的何鲁教授、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教授、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教授、中国化工学会创始人著名化学工程专家张洪源教授、我国第一位赴北极考察学者、著名电讯工程专家冯简教授、著名数学家柯召教授、著名作家艾芜先生等。
; Z: G( ^ C( P7 k! t 在校就读后来成为知名学者的有:被誉为“中国恐龙研究之父”的周明镇等十余名两院院士、著名诗人杨明照先生、著名经济学家钱荣堃先生等。
然而,就在重庆大学高速发展的时候,政治却让重大成为牺牲品,沉积了近三十年的精髓在1952年及其后的几次的院系调整中所剩无几8 y( G* S' s$ r, S4 V9 h8 W3 a( \, Y(此部分参考《重庆大学校史下册1949-1994》,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以及2009年的《漫步重大》创刊号):0 p7 J& k+ m# X8 g" c" E( ?$ n1952年重大医学院调入当时的华西大学,即后来的华西医科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B" _: _5 L. N* S6 a2 ?8 I1952年重大文学院并入四川大学,部分老师调入当时的西南师范学院 5 T9 v* {. h& M! {, x U; E1952年重大铁道工程专业调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系7 g# F0 p" H& y1952年重大商学院调入当时的西南财经学院和四川财经学院,即现在的西南财经大学;) H- ~# F8 P+ W# X. X9 W1 g$ e% f6 g- p1952年重大法学院组成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即现在的西南政法大学;1952年重大体育系科调入西南师范学院,即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1952年重大农业系科调入西南农学院,即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7月与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1952年重大化学化工系调入四川化学工业学院即成都科技大学,后来又被并入四川大学;( K: D6 t" u. p1952年重大的土木建筑组成后来的重庆建筑大学,重庆交通学院后又从建筑大学中分离,2000年重庆建筑大学重回重大;; r! Y4 Q8 W6 f% w6 p1 x% A9 @1953年重大理学院并入四川大学;1955年重大无线电系电报电话专业与天津大学两个专业组成北京邮电学院,即北京邮电大学;1956年在重大地质系的基础上成立四川地质学院,就是今天的成都理工大学;1952年调入重大有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和川南工业学院机械科和电机科,石油专科学校钻探和机械科,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机械科' B4 r6 p6 `& l3 z# {. y1952年调整中,文,商,法,医学院全部调入他校,工科专业有进有出,理学院暂时保留未动8 G6 r1 V7 k* ~$ N. M0 n8 P1952年9月20日,以何鲁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重庆大学院系调整委员会开始着手搬迁事宜。
历史趣闻回看历史 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回看历史传教士在中国建立的13所名牌大学
导语: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
1949年前,中国共有13所基督教会大学,这些由传教士建立的大学起点很高,如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示范与导向作用。
复旦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会民在新浪微博分享了传教士所建的13所基督教会大学,肯定了这些大学的积极作用。
1、东吴大学
1900年,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了东吴大学董事长,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正式诞生,其法学院尤为著名,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
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其主体为苏州大学,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
2、燕京大学
燕大由诸多学校整合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校长后整理校务,面貌焕然一新。
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近20个系。
著名校友有黄昆(中科院院士、中国半导体创始人)、孙道临、周汝昌(著名红学家)、王钟翰(著名清史满族史专家)王世襄(书名学者和收藏家)、黄宗江、张广达(著名历史学家)、江平、郑念(著名作家)、谢婉莹(冰心)、周南(新华社前社长)、赵兰坤(连战母亲)、中国前外长等。
1952年由燕京大学直接拆分而成的大学包括今中国政法大学(燕京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发展历程中,重庆理工大学先后2次搬迁,16次易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尹家绪、为洲际导弹试验和同步卫星发射试验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军工专家黎孝纯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重庆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1940年9月18日成立的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因附设在21兵工厂(即今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故简称21厂技校,对外化名为‚士继公学‛。
所以我们进校门看到的那个隧道被叫做‚士继门‛的原因。
1950年4月,经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批准更名为21厂工业职业学校,同年9月更名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工业学校。
此后又先后更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切专业并入我校。
1960年3月,学校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
1965年4月,改建为重庆工业学院,隶属于第五机械工业部。
1969年,学校改为工厂,工厂代号为五○七七厂、第二厂名定为国营七一仪表厂。
成为兵器行业在西南地区的高新武器研制基地和技术骨干、管理干部的继续教育基地。
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撤厂复校,定校名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其后,学校先后隶属于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委、机电部,从1991年开始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9年5月,学校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
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我校;同年,在重庆市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中,我校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为即将筹建的‚重庆理工大学‛。
2003年,学校以优异成绩被国务院学位办新增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5年9月,占地面积1700余亩的花溪校区正式启用,首批入住3500名学生。
2009年2月,根据《高等教育法》和《普通本科学校设臵暂行规定》(教发[2006]18号)以及《高等职业学校设臵标准(暂行)》(教发[2000]41号)的有关规定,经全国高等学校设臵评议委员会五届三次会议的专家评议,重庆工学院获得通过,改名为重庆理工大学,并于2009年2月28日,通过公示.准备挂牌。
2009年3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文同意重庆工学院更名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原工学院)始建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为国民党军政府创办的为抗日军备提供军械制造的高等学校,对外成为‚士继公学‛。
历经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划归国防科工委、国家教委、四川省教委、重庆市教委管辖,现为兵器工业部与重庆市教委共同管辖的、有硕士授予资格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在工科,尤其是机械与重型汽车发动机与传动工程方面较强,生物、工业设计类专业近期科研实力增势强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已发展成为重庆市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自1999年以来,学校先后自筹资金近10亿元,在杨家坪校区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在距杨家坪校区约10公里的重庆巴南区征地1700余亩新建花溪校区。
学校总占地面积2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60万㎡。
现拥有固定资产17.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197.16万元;图书馆图书186万册;教学用计算机4136台,多媒体教室座位8990个,语音教室座位1422个。
教师和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市招生,现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专科(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办学格局。
现设有17个二级教学单位、49个研究机构。
拥有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75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56人,含正高级职务120人、副高级职务336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625人;另聘有院士、专家(兼职教授)80余人、兼职教师140余人。
学科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学校在保持学科传统优势与特色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设臵,形成了以工、理、管、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构架。
目前,学校设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实力增势强劲学校重视科研工作,自2003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16项,科研总经费23068万元,年均科研项目经费4614万元。
学校教师近五年来,公开发表各类学术论文4882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681篇;出版教材、著作169部;申请受理专利314项,获得授权或公开专利199项。
近五年,科研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63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励11项。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先后培养了1.4万合格的总工、副总工级工程师,3万名高级工程师,17万名合格的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其中中国出口的机车、摩托车、高速汽轮机产品有约1/3的设计师出自重庆工学院。
其中2500余名学生经过深造后在全国各大工程高等院校任教。
自2003年以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累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10余项。
尤其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活动中共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13项,并在2003年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14名、重庆地区高校第一名;2004年参加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总成绩名列全国高校第三名,并荣获‚中国赛区最佳组织奖‛等等。
学校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长期在重庆地区高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名列重庆市属高校第一名。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迄今已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结论,成为迄今为止重庆市属高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学校。
近五年来,重工学子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活动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
1994年至2007年,学校连续14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位居重庆高校前列。
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思路灵活、办学特色鲜明,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结论,成为重庆市率先获此殊荣的市属高校。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长陈至立、科技部长朱丽兰、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张俊九以及重庆市党政领导等先后莅临学校视察,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办学模式及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
2004年,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人民政府市长王鸿举,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率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到学校视察时指出:‚重庆工学院是全市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注目的高校之一。
‛学校的发展奋斗大事记:1940年,学校奉兵工署之命,将21兵工厂工人补习学校改为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同年11月1日于江北五里店新校址正式开学。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解放了重庆,中国共产党接管学校,从此技校获得重生。
1950年4月5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训令决定将21兵工厂技校、宁河中学、20兵工厂嘉陵中学、50兵工厂务实中学高中部,合并为21兵工厂工业职工学校。
9月21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1950年9月21日工人字第72837号令,将21兵工厂工业职工学校,更名为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
同年12月,40多名教职工和学生,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8月,我校奉西南工业部指示,由中等专业学校改为专科学校,并参加重庆市高校统一招生。
1953年5月26日,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53)二二教字第70号文下达‚西南工业学校计划任务书‛决定从当年起进行扩建,并选址杨家坪,开展新校建设工作。
9月2日,第二机械工业部二局教字第154号文决定将重庆机械工学学校改名为西南第一工业学校。
1954年9月1日,杨家坪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1955年1月23日,我校由江北五里店旧校址全部搬迁到杨家坪新校址正式办公。
1956年,第二机械工业部(56)机二密教中钱字第36号文决定将重庆工业学校改名为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
4月27日,我校又由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改名为重庆第一械制造工业学校。
1958年,学校用炼出的土钢制成‚活塞销‛‚卡盘卡爪‛等产品,学校年产土钢92吨,同时,学校实习工厂创产值120万元,获纯利瑞58万元,首次实现学校经费自给。
1960年,3月1日,第一机械工业部(60)机密五字第5378号任务书决定将我校改建为专科学校,校名定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并决定扩建,远景计划5000人的工业学校。
1962年第三机械工业部五局教育处(62)教字392号文通知,专科下马,恢复中专。
校名改为重庆第一械制造工业学校。
同年12月,五七式信号枪转入我校正式进行生产。
1963,第三机械工业部五局(63)三五教冀字第2362号文决定,将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改名为重庆第一械工业学校。
1965年4月16日,第五机械工业部(65)教字第886号文决定,将中专改建为大学,校名为重庆工业学院。
1966年5月16日,全院开始‚停课闹革命‛,此后我院一大批干部、教师被批斗,院务部长赵占魁同志被迫害致死。
1967年,在重庆两大派武斗中,我院一栋单工宿舍被烧,学生12名死亡,19人受伤。
1969年,教师、学生319人参加了襄渝铁路的修建。
7月1日,我校被改为工厂,第一厂名为五0七七厂,第二厂名为国营七一仪表厂。
1973年,我厂100千瓦1000周中频电源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同年10月,我厂50安可控硅研制成功,并生产第一批产品。
1974年,我厂参加研制的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臵设计定型。
1975年,完成试制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臵18门。
1977年12月,我厂参加双三七全自动六门火炮联动射击攻关实验,并取得重大成果,决定小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1978年3月,我厂参加研制的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臵,荣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
9月,研制的3CT_50A/1000V可控硅门极电流控制仪与门极电流工艺控制,荣获四川省科技大会科技成果奖。
1982年10月,兵器工业部批准我厂生产的57式26毫米信号枪为1982年优质产品。
1984年4月,教育部同意筹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
10月,我厂生产的74式双三七高炮电传动装臵转产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