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

合集下载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旅夜书怀》是由杜甫所创作的,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自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下面是本文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6篇《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篇一《旅夜书怀》[唐]杜甫原文: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解释:1、危樯(qiáng),高高的船桅杆。

二句就近而小者写旅夜之景,点明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连用“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旅夜独宿的情景,而且深细入微地传达出诗人孤寂悲凉的心情。

2、大江,指长江。

二句是就大而远者写旅夜之景,意象生动,境界壮阔,气势磅礴。

“垂”“阔”“涌”“流”四字,力透纸背,表现了诗人处于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

3、二句反言见意。

正言之则为名实因文章而著,官不为老病而休,而以“岂”“应”二虚字反言之,则愈见其悲愤之情。

4、飘飘,不定貌。

沙鸥,一种水鸟,飞于江海之上,栖息沙洲。

二句以沙鸥自比,抒发漂泊流离中抑郁不平之气,用一问一答形式,愈见苍凉悲郁。

赏析:永泰元年(765)秋,杜甫由忠州(今重庆忠县)去云安(今重庆云阳)舟行途中夜泊时作。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穷愁潦倒,漂泊江湖,有志难骋的悲愤抑郁心情。

情调虽凄苦,却不衰颓。

壮阔的境界,磅礴的气势,反映出诗人在危苦穷促中依然能保持阔大眼界、旷远胸怀。

杜甫《旅夜书怀》赏析篇二《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⑴。

星垂平野阔⑴,月涌大江流⑴。

名岂文章著⑴,官应老病休⑴。

飘飘何所似⑴,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旅夜书怀》原文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

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

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

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

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

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

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

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译文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译文

《旅夜书怀》原文及注释译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
⑴岸:指江岸边。

⑵危樯:高高的船桅杆。

⑶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

⑷星垂平野阔:星空低垂,原野显得格外广阔。

⑸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

大江:指长江。

⑹名岂:这句连下句,是用“反言以见意”的手法写的。

杜甫确实是以文章而着名的,却偏说不是,可见另有抱负,所以这句是自豪语。

休官明明是因论事见弃,却说不是,是什么老而且病,所以这句是自解语了。

⑺官应老病休: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

应:认为是、是。

⑻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含月“飘零”、“飘泊”的意思,因为这里是借沙鸥以写人的飘泊。

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
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着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

《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和鉴赏【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飘然一身像什么呢? 就像天地间一只独飞的沙鸥。

沙鸥:一种栖息于沙洲,常飞翔于江海之上的水鸟。

以飘零于广阔天地间的沙鸥,比况自己转徙江湖的飘泊流离的生活,表现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

情景相生,情挚语痛,感人至深。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在空中、水上等处飘浮游荡。

[例]躺仰在海面上时是最惬意了,仰望天空云朵,悠然忘机,天海之间,浑茫相接。

这该是何等的大快乐啊,……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周涛《浅海白人》)二、用以形容四处漂泊的生活或孤独无依的心境。

[例]只身远游,泊船江中,难免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之感。

孤寂的情怀与败芦深处的暗淡灯光相互衬托,以景衬情,加重了这份孤独感的分量。

(钱仲联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三、用以形容禽鸟翱翔于天地之间。

[例]以沙汀点景,显然更富诗情画意。

会使人想起平沙落雁,月夜飞鸟和“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杜甫诗句。

何况湖上确实野鹭闲鹤,水禽不少。

(甘犁《沙汀湖之盼》)【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此诗前人多谓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离成都携家乘舟东下,经渝州(今四川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

然诗中有“平野阔”语,绝非渝州、忠州(均为山区)所有景象。

且李白《渡荆门送别》诗“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与此诗颔联所写景物相似,故或谓此诗当是大历三年(768)离夔州东下流寓湖北荆门时所作,似较妥。

诗中前四句写旅夜,后四句为抒怀。

颔联写月夜停舟细观景色,以“垂”、“涌”、“阔”、“流”四字,状星、月、平野、江水四景,雄浑壮观,历来传为名句。

抒怀中隐叙身世,情绪愤激。

末以天地间一沙鸥自况,深寓飘泊无依的感慨。

意境含蓄,“笔笔高老”(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

旅夜书怀原文及翻译旅夜书怀是一首流传至今的古代诗歌,作者不详。

它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夜中独自旅行的情景,思念远方的亲人和朋友。

这首诗通过独特的表达手法和深情的文字,展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

下面是旅夜书怀的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下面是旅夜书怀的翻译:明亮的月光何时才能有,我举起酒杯向苍天问候。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和建筑,今夜是哪一年。

我想乘风飞回去,又担心高处的琼楼玉宇太寒冷。

起舞时我看到我的清晰影子,真像是在人间。

快速转动红色的阁楼,低下帘帷,照亮我的不眠之夜。

不应该有什么遗憾,为什么满月只在离别时圆满?人的快乐和悲伤,离合和团圆,月份的阴晴圆缺,这些事情从古至今都无法完全解释。

但愿人们长久健康,无论在千里之外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亮。

旅夜书怀诗意深远,通过对人生离合和月亮变化的描绘,传达了人们对于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诗中作者表达了对远方的向往,同时也感叹了离别时的痛苦。

明亮的月光象征着人们的希望和渴望,而月圆则象征着圆满和团聚。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深情的文字,打动了许多读者。

它使人回忆起自己在旅途中的寂寞和思念,让人对生活中的珍贵情感有了更深的体悟。

同时,它也唤起人们对于时间流逝、生命脆弱的思考。

旅夜书怀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佳作,它饱含着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思念和渴望。

无论历经多少年代的变迁,这首诗都将继续在读者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思考珍惜眼前的美好,感受生命中的温暖。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杜甫《旅夜书怀》译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
江湖静守夜,萤火虫点点。

披衣闲坐窗,思量深远天。

月明清晨曙,江鸥唱晚烟。

书窗添思愁,空山倍惆怅。

译文:
夜晚宁静,江湖守护着它,萤火虫在点点灯火。

我披着衣裳,闲坐在窗前,思索深远的天空。

月光明媚,清晨曙光初现,江鸥唱着晚风中的烟雾。

书窗中多出了一份思念,空旷的山岭更加令我惆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的宁静景象,作者以自然的景象和宁静的心境,表达出思念的情绪。

诗中“披衣闲坐窗”,“月明清晨曙”,“江鸥唱晚烟”,“书窗添思愁”,“空山倍惆怅”等字句,描绘出
了夜晚的宁静景象;而“思量深远天”,“书窗添思愁”,“空山
倍惆怅”等字句,则表达出了作者思念的情绪。

诗的语言优美,抒情动人,给人以宁静、淡然的感受。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

旅夜书怀原文翻译赏析【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出处】唐·杜甫《旅夜书怀》。

【意思】名声岂能是因文章而显著?做官老了,理应退休。

【赏析】岂:难道。

著:显著。

我的声名,难道是想借文章而显著吗?我的官职,是该随我的老病而退休了。

作者表示自己胸怀坦荡,并不把世俗名利放在心上。

【全诗】《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鉴赏】肃宗乾元元年关内大旱,杜甫举家迁移到成都,后由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推荐,任官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便乘舟东下,途经渝州(重庆)、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此诗约作于永泰元年(765)。

前半首写旅夜情景。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两岸细草,月夜中一只桅杆高高的孤舟停泊着。

这里的“细草”、“孤舟”已不仅仅是实景,而是寄托着杜甫当时凄凉的心境。

接着,“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平野上空星星闪烁,如直垂大地,使平野更呈开阔;波涛汹涌中托出一轮明月,大江在激流中浩荡东去,好一派雄浑开阔的气象。

象一首乐曲,开头是轻盈中微呈幽怨,接着奏出了阔远、悠扬的旋律,使读者进入到一个辽阔的境界。

抑和扬,近景和远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夜晚景色。

然而诗人写阔大的景色,只是用来衬托他当时孤寂的心态。

和他在《江汉》中所写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一样,也是用开阔的景象来反衬他孤单无告的心境。

诗的下半首是抒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一个人的名声卓著,难道是由于他文章写得好?年老多病,做官应是退休了。

这两句诗写得很含蓄,对此我们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深层来理解它。

杜甫满怀经邦致世的抱负,但无法施展。

所以,这两句诗实际上是杜甫内心深处的慨叹。

也是在《江汉》中诗人写道:“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明明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满怀抱负的诗人,最后只落得象飘零在天地间的沙鸥一样,孤单无依。

这正是杜甫当时生活、思想的写照。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

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旅夜书怀(杜甫)原文及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析】《旅夜书怀》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它以杜甫真挚的情感和锐利的观察力,表达了对历史英雄和时代风流人物的瞻仰和思考。

杜甫开篇便以人生必死的论述引入,表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然后,他借悼念英雄和思考历史的方式,回顾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和伟人。

他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评价,显示了他对历史文化的熟悉和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

他用"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衡量英雄人物,凸显了自己对文化风采的赞美。

接着,他以成吉思汗射大雕的场景,描述了一个伟大英雄的形象,凸显了他对英雄事迹的崇拜。

最后,杜甫用"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语点题,表达了对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时代潮流的关注。

这首诗揭示了杜甫思考历史的态度和对真英雄的赞美,同时表达了对当代英雄人物的期盼。

它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当代的思考,唤起了读者对于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思考,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总之,《旅夜书怀》是杜甫的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真情实感的诗作,以其优美的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独到的见解,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它不仅是杜甫饱含爱国情怀的真情流露,也是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唐代社会风貌和历史背景。

阅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甫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思考,也能领略到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关切,对人生和命运的抚慰与反思。

这首诗在展现杜甫独特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通过对历史英雄和当代社会的对比,他探寻人生意义,关注社会发展。

这种既具体史内涵,又有普遍性思考的方式,使得诗歌产生了激励人心和思想深度的魅力。

因此,《旅夜书怀》不仅是杜甫的精彩作品,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珍贵遗产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缓慢、低沉的 缓慢、 缓慢 “ 旅夜 ” 书 “ 怀 ” , 在旅途中的夜晚有感而 旅夜”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感叹身世之作。 生。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旅夜) 其实是寓情于 前一层写旅夜风景 ( 旅夜 ) , 其实是 寓情于 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读得缓慢一些。 缓慢一些 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读得缓慢一些。 直抒胸臆( 飘泊四方, 后一层直抒胸臆 书怀) 后一层直抒胸臆(书怀) ,飘泊四方,居无 定所,要读出压抑 压抑感 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第二联的景色有何特点?给我们什么感觉? 第二联的景色有何特点?给我们什么感觉? 第二联的景色有何特点 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 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 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奔流不息。 雄浑、阔大。 雄浑、阔大。 这种境界与上下文是否不一致? 这种境界与上下文是否不一致? 这种境界与上下文是否不一致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 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 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 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 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 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 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原因是什么?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 原因是什么? 既然休官原因不是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 诗人辞去官职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 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 悲愤的心情 当,正显出诗人悲愤的心情。
诗人的这种飘泊,感伤之意是通过什么表 诗人的这种飘泊, 诗人的这种飘泊 现的呢? 现的呢? 明确:此诗开篇写景,寄伤感、 明确:此诗开篇写景,寄伤感、飘泊 之情于景物描写中,先写舟泊于岸, 之情于景物描写中,先写舟泊于岸,时间 是深夜,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舟, 是深夜,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舟,桅 杆高耸,更显寂寞。 杆高耸,更显寂寞。诗人立于小舟上看到 一幅夜景:远处,星空低垂, 一幅夜景: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天 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更衬托出了小舟的孤单、渺小。 奔流不息,更衬托出了小舟的孤单、渺小。 而诗人欲以小舟自比,引出下文的内容。 而诗人欲以小舟自比,引出下文的内容。
哪句诗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哪句诗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哪句诗反映了诗人沉重的心情 明确: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诗人成名因文章,而辞官却并非老病, 诗人成名因文章 , 而辞官却并非老病 , 原 因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 因是他不受皇帝重视 , 又遭同列排挤 。 诗 人并没直抒胸噫, 人并没直抒胸噫 , 而采用了这种含蓄的方 那是因为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 式 , 那是因为诗人不愿也不敢怨君 , 但又 胸存块垒,不吐不快, 胸存块垒 , 不吐不快 , 所以只能这样含蓄 地表达出来。 地表达出来。 接着诗人以“沙鸥”自比, 接着诗人以“沙鸥”自比,垂垂老矣却飘 泊天涯,不知所终,令人同情。 泊天涯,不知所终,令人同情。
名句赏析: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句赏析:“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 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 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 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 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 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 浦起龙《 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开襟阔远”(浦起龙《读 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 》),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 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 的感情( 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 杜甫五律例解》)。 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 杜甫五律例解》)。 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 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 出,这两句诗是在以乐景写哀情,作者正是以自 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 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 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 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 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 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 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 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 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 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 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 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颔联有什么作用? 颔联有什么作用? 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意境, 运用反衬的手法,用雄浑、阔大的意境, 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反衬诗人孤苦伶仃、颠沛流离的悲怆心境。
前四句小结 写“旅夜”。 旅夜” “夜”,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夜” 点明泊舟时间;写诗人“ 晚所见景色。 晚所见景色。
这宏大境界中的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 运的写照。 运的写照。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 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 这时已到垂暮之年 好友李白 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 房、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 去世, 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 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 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 去蜀》) “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 的生活刚刚结束, 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 以逆料…… 以逆料 总之,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 描写之中, 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 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 旅夜书怀” 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 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 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 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 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 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 严武忽然死去, 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 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 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 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 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 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 53岁 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 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 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 心情十分沉重, 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 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 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文章的“诗眼”是什么? 文章的“诗眼”是什么? 文章的 “独夜舟” 独夜舟”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舟”给人什么感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舟 给人什么感觉? 给人什么感觉 细草、微风 渺小; 孤单、 细草、微风——渺小;独舟 渺小 独舟——孤单、渺小, 孤单 渺小, 听凭大自然摆布。 听凭大自然摆布。小舟的命运就是诗人命运 的写照——伶仃孤苦、颠连无告的凄怆。 伶仃孤苦、 的写照 伶仃孤苦 颠连无告的凄怆。 首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首联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内心的凄苦
如何理解颈联两句?重点是讲“名”还是 如何理解颈联两句?重点是讲“ 如何理解颈联两句 “官”? 诗人将“ 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 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 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 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 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 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 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 实意思正好相反, 名因文章著, 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 病休。 病休。
最后两句中“沙鸥”有何寓意? 最后两句中“沙鸥”有何寓意? 最后两句中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 深感自己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 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 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 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 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去蜀》)语意相同。 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 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 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 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 照应“独夜舟” 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
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景。 的江边夜景 寓情于景——孤独、凄苦 孤独、 寓情于景 孤独
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岂”字有何意 如何理解“名岂文章著” 如何理解 表达什么感情? 味?表达什么感情?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 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 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 尊重和 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 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 所以说“ 宽慰。 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所以说“名 岂文章著” 岂文章著”。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名岂文章著” 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 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 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诗人 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故 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 说“岂”,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 愤慨。 愤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