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一等奖教案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最新10篇)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最新10篇)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1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杜甫晚年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感受诗人虽处逆境仍不失豁达的人生态度,增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难点:深入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特别是其晚年漂泊的经历,引出《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情感投入。
学生尝试背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3. 精读分析:意象分析: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细草、微风、危樯、独舟等),分析这些意象如何构成了一幅孤寂的旅夜图景。
情感探究:结合诗歌内容,探讨杜甫在旅途中的心境变化,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渺小,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自我比喻,体会诗人的无奈与豁达。
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借景抒情、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比较杜甫其他描写漂泊生活的诗作,如《登高》,探讨其异同点。
讨论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他作为“诗圣”的地位。
5.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诗歌中意象、情感与修辞手法的结合。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旅夜书怀》。
写一篇短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句诗的理解与感悟。
高二选修《旅夜书怀》教案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这首诗,掌握诗中关键词句的含义,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的诗文。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杜甫的思想感情。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诗文背诵学生能够熟练背诵《旅夜书怀》。
2.2 诗文分析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理解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3.1 诗文内涵学生能够深入领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3.2 诗文背景学生能够了解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
四、教学方法4.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4.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
4.3 分析法教师对诗文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杜甫的表达技巧和情感内涵。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课堂初始,教师可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5.2 诗文朗读让学生多次朗读《旅夜书怀》,感受诗文的韵律美,体会杜甫的情感。
5.3 诗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探讨杜甫表达的思想感情。
5.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杜甫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5.5 诗文背诵在课堂尾声,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旅夜书怀》的背诵,巩固学习成果。
5.6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有兴趣深入学习杜甫诗歌的学生提供拓展建议。
六、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分析等环节,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理解诗文。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堂总结和学生作业(如作文、练习题等),评估学生对《旅夜书怀》的理解程度和诗歌鉴赏能力。
七、作业布置7.1 背诵《旅夜书怀》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诗文的背诵,加强记忆。
7.2 诗歌鉴赏练习选取其他杜甫的诗作,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和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杜甫及其作品《旅夜书怀》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分析《旅夜书怀》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学生阅读《旅夜书怀》并分享感受。
第二章:诗文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旅夜书怀》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杜甫的诗歌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内容逐句解析《旅夜书怀》的诗句和意境。
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怀旧、忧国忧民情怀。
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句,理解诗意。
学生讨论杜甫在诗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诗歌手法分析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手法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比喻、对偶等手法。
3.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的意象和寓意。
探讨杜甫运用比喻、对偶等手法表达情感的特点。
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手法。
学生分享对诗句的感悟和欣赏。
第四章:诗文创作背景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和重视。
4.2 教学内容介绍杜甫创作《旅夜书怀》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关系。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旅夜书怀》的创作背景。
学生讨论作品与杜甫生活经历的联系。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杜甫诗中的情感。
5.2 教学内容设计一项与《旅夜书怀》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体验杜甫的诗意。
5.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写一篇以《旅夜书怀》为灵感的现代诗。
学生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并进行分享。
第六章:诗歌主题探讨6.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旅夜书怀》的主题思想。
引导学生探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2 教学内容分析《旅夜书怀》中所体现的杜甫的思想感情。
旅夜书怀教案

旅夜书怀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诗歌的声韵、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
2.理解诗人表达的主题和意图。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阅读诗歌理解作者的艺术创思和情感表达。
教学准备:1.课文《旅夜书怀》。
2.相关解析资料和课外延伸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诗歌《旅夜书怀》的课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标题和作者,引导他们猜测诗歌的主题。
2.请学生朗读诗歌标题和作者,并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二、阅读理解(10分钟)1.学生阅读诗歌《旅夜书怀》。
2.学生回答问题: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是怎样的?三、诗歌鉴赏(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声韵进行感受和鉴赏,如押韵、节奏等。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以及诗人用词的巧妙之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讲解和展示。
四、文学扩展(15分钟)1.教师让学生了解诗歌《旅夜书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诗歌分析和解读,如对比诗歌和其他古代文学作品的主题、风格等。
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2.学生分享对本节课的感受和体会。
3.教师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预习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诗歌《旅夜书怀》的主题和情感,还培养了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分享,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通过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扩展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旅夜书怀》___一等奖教案 (1).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颈联:
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
生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
官”是因
为”老病”而休的。
思考: 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 过誉之词.
思考: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 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通过“书怀”悟实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画面
意境
情感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寂静凄冷
漂泊无依 孤独寂寞
星垂平野阔,意境 情感
低垂的星空: 辽阔的平野: 涌动的月影:
浩荡的大江:
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
星盏衬托着 无边荒凉的平野
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旅夜书怀》教案2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旅夜书怀》。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的孤独和忧愁,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2)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包括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2. 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体会诗人的写作技巧。
3. 诗文情感的把握,理解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
3. 诗文主题的深入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采用情感共鸣法,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背景和创作风格,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4.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经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题和情感。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3. 能力测试:通过相关的练习题,测试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旅夜书怀》全文。
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学会从诗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诗歌解读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乡、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困境,培养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旅夜书怀》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诗中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夜晚抒发内心的感慨和思念。
诗歌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国家和人民的眷恋和忧虑。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古诗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应通过学习《旅夜书怀》,提高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在旅途中的心情和感受。
3.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
3.3 解析诗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诗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通过写作和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发言情况。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诗歌鉴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4.3 创意思维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诗歌创作和表达中的创意和想象力。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旅夜书怀》全文。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贵州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旅夜书怀》。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情感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展示杜甫的画像和《旅夜书怀》的书法作品。
(2)教师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诗歌,并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感悟文章。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五、课后作业:1. 朗读、背诵《旅夜书怀》。
2. 写一篇关于《旅夜书怀》的感悟文章,不少于300字。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通过“书怀”悟实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的含义? (提示:变成陈述句,联系学过的诗体会作者思想回 答。 ) 明确:我的名声是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不是因为年 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很含蓄。诗人素有远 大的政治抱负“在《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可以看出一二),但这种理想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 展,以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虽年老多病但休管是因为被排挤。这里说反 话其实内心希望“因建功立业而出名;希望到老病才 休官,而非现在受排挤”。这句话揭示了杜甫政治失 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总结:通过课文题目了解诗歌内 容 1、通过“旅”字看背景 2、通过“夜”字察实景 3、通过“书怀”悟实情
艺术手法:
由近到远,由下到上,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反衬(以乐景衬哀情),直抒胸臆 ,比喻 。
关于格律诗:
律诗属于格律诗。因为格律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 发展形成的,所以又称之为近体诗。所谓格律诗就是在 形式上要遵守一定的“格”。就每首诗的句数而言,分 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为四句,共两联,分为第一联和第 二联;律诗为八句,共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 联和尾联。就每句的字数而言,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 五言即每句五个字;七言即每句七个字。就语言形式而 言,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尾两联一般不作对 仗要求;绝句的两联一般也不作对仗要求。就音韵而言, 每首诗偶数句的末尾的字(即韵脚)必须押韵。起句 (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起句不押韵的为 正格,押韵的为偏格。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 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
甫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理解诗 歌的内容。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思考:首先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 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些构成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感?(小 组讨论作答)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意象
细草:
画面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明确:传递出乱离漂泊中失群者的痛苦心情。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 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屑与“鸣 噪自纷纷”的野鸭为伍,宁愿孤独追寻的高志志向 。
谢谢
旅
夜
杜
书
甫
怀
江苏省淮阴中等专业学校
刘冬梅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理解诗歌中抒发的宦游疲倦、漂泊孤苦的 悲凉苦闷之情。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 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 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 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 (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意境
情感
微风:
阔岸: 危樯: 孤夜: 独舟:
寂静凄冷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漂泊无依孤 独寂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意象
低垂的星空:
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
意境
情感
辽阔的平野:
涌动的月影:
星盏衬托着 无边荒凉的平野
雄浑
孤苦 伶仃
无依无靠
浩荡的大江:
阔大 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 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
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用了什么手法?有 什么效果?(方法步骤:一叙、二析、三评。)
叙述:比喻
分析: 作者把自己比着天地间一只孤独的 沙鸥。 评价: 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更显孤独和 凄凉之情.也体现诗人初离官场的自 在感,解脱感。
译文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 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 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 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 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 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 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 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 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 罢
拓展延伸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言律诗 ,它由4联8 句组成,每联都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 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3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哪些方面的思想感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从体裁看,这首诗是格律诗中的 ( 5 ) 言律诗,它由4联8句组成,每联都 ( 颔联和颈联 ) 有特定的称谓;这首诗的对仗联有 2、这首诗描写了失落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 悯,其志可嘉。以第二或第四联为例,分析其手法与艺术效果。
明确:颔联用了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 形容道路辽远,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 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著与勇敢。 尾联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以野鸭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 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衬托的手法。孤雁的念群之情那么迫切, 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鸭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鸣噪不停、自得其乐。 表现了杜甫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