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生产瘫痪的辨证治疗
奶牛生产瘫痪的诊治

奶牛生产瘫痪的诊治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为乳热症,是奶牛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代谢性疾病。
本病主要发生于高产奶牛,且多在产后 3 天内发病,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造成严重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奶牛生产瘫痪的诊治方法。
一、病因奶牛生产瘫痪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血钙浓度降低奶牛分娩前后,随着初乳的大量排出,血钙大量进入初乳,同时奶牛肠道对钙的吸收减少,骨骼中钙的动用能力降低,导致血钙浓度急剧下降,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从而发生瘫痪。
2、大脑皮质抑制分娩过程中,奶牛大脑皮质过度兴奋,随后转为抑制,对低级中枢的调节作用减弱,导致机体的正常代谢紊乱,诱发生产瘫痪。
3、饲养管理不当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 D 缺乏,运动不足等因素,均可影响奶牛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增加生产瘫痪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症状奶牛生产瘫痪的症状通常在产后 12 72 小时内出现,具体表现为:1、精神沉郁病牛表现为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的刺激不敏感。
2、食欲减退或废绝奶牛不愿采食或完全停止采食,反刍停止。
3、体温降低病牛体温通常下降到 35 36℃,甚至更低。
4、四肢瘫痪奶牛四肢无力,无法站立,卧地不起。
5、知觉丧失部分病牛对外界刺激毫无知觉,瞳孔散大,反射减弱或消失。
三、诊断根据奶牛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血钙水平的测定,即可对生产瘫痪做出诊断。
血钙水平低于 5mg/100ml 血液时,即可确诊。
四、治疗1、补钙疗法这是治疗奶牛生产瘫痪的主要方法。
常用的钙剂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等。
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首次剂量为 20 30g 钙,用 5%葡萄糖溶液 500 1000ml 稀释,缓慢注射(10 20 分钟)。
如果在注射4 8 小时后,病牛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可重复注射,但剂量应减半。
2、乳房送风疗法用乳房送风器向奶牛乳房内注入空气,以增加乳房内压力,减少血钙的流失,同时刺激乳腺神经,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指奶牛在分娩后出现运动障碍的病症。
其病因复杂,包括营养不良、钙磷代谢失调、神经损伤等。
产后瘫痪临床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行走困难、下垂耳朵等。
针对奶牛产后瘫痪的病情,可以采取多种治疗和预防措施。
治疗:1. 营养治疗:确保产牛饲料的充足、适宜,增加适宜的能源和蛋白质摄入量,保证产牛的体重不下降,防止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产后瘫痪。
2. 补钙疗法:根据兽医师的建议,给予奶牛适当的钙补充剂,加强钙磷代谢,可以采用静脉给药或饲喂高钙饲料。
3. 物理治疗:适当的运动治疗可以帮助奶牛恢复运动功能。
可以用吊索扶起奶牛四肢,帮助其站起来。
4. 药物治疗:根据兽医师的处方,给予奶牛适当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对于产后瘫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预防:1. 合理的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确保奶牛的饲料营养均衡,保证奶牛充分的休息和活动。
2. 分娩期间的监护:兽医师应在奶牛分娩期间进行密切监护,确保产犊过程顺利进行,避免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的情况发生。
3. 预防钙磷代谢失调:适当调整饲喂奶牛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合理补充钙磷,以维持钙磷代谢平衡。
4. 提供适宜的运动和活动空间:奶牛在分娩后应该有足够的运动和活动空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无法正常活动而引发产后瘫痪。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
在治疗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营养治疗、补钙疗法、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在预防方面,合理的饲养管理、分娩期间的监护、钙磷代谢调节和提供适宜的运动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为了确保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效益,养殖户应该加强对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和治疗的认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多为因泌乳后过度疲劳或者因产程过长、胎位不正、产前难产,以及临产姿势不当等原因导致的神经麻痹、脊髓损伤以及椎间盘突出等因素引起的瘫痪。
产后瘫痪是奶牛生产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奶牛的身体健康和生产能力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对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对于降低奶牛疾病发生率,提高奶牛的产犊率和哺乳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病因1. 过度疲劳:奶牛在产后产奶期间,常常因为泌奶量大、泌乳次数多而过度疲劳,导致神经麻痹,出现瘫痪情况。
2. 产程过长:奶牛在产程过程中,如果产程过长,奶牛就需要长时间的用力,导致奶牛腰部和腿部肌肉疲劳,进而引发瘫痪。
3. 胎位不正:胎位不正、胎仔过大等情况会导致产程延长,使得奶牛用力过度,容易引起瘫痪的发生。
5. 临产姿势不当:奶牛在产前和产后姿势不当,以及环境不卫生,易感染,导致产时瘫痪。
二、临床症状1. 腰部无力:奶牛产后患有瘫痪病症时,腰部和腿部的肌肉会出现无力的症状。
2. 无法站立:奶牛患有瘫痪后,常常无法站立,站起来时腰部和腿部无法支撑身体重量。
3. 踱步蹒跚:奶牛在严重瘫痪时,行走时常常蹒跚其步,走路姿势异常。
4. 食欲减退:奶牛在患有瘫痪后,常常因为自身感到不适和腰部无力而导致食欲减退。
5. 頭部異常低垂:奶牛在患有瘫痪后,常常因为无法站立,导致头部异常低垂。
三、治疗方法1. 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奶牛患有瘫痪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兽医医疗指导。
2. 定期按摩:对患有瘫痪的奶牛进行定期的按摩,促进身体循环,减轻腰部和腿部的疼痛。
3. 药物治疗:在兽医的指导下,对患有瘫痪的奶牛进行药物治疗,进行祛湿、祛风、理气的药物。
4. 配合物理疗法:对患有瘫痪的奶牛进行物理疗法,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神经和肌肉的修复。
5. 饮食调理:对患有瘫痪的奶牛进行适当的饮食调理,增加蛋白质和营养物质的摄入。
奶牛产后瘫痪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时不要太松 ,也不要太紧 ,以空气不溢 出和不使 乳头受伤为宜 。四个乳区都应打满空气 ,2 小时 后解开纱布条 ,放 出乳房 内空气 ,并轻揉乳房和
乳 头 。用 上述 方法 对 病 牛乳 房 4个乳 区一一 实行
打人空气 ,注意该方法每个病例只用 1 次。
4 . 4 注乳 疗法 将 新鲜 乳 注 入奶 牛 四个 乳 区 内 , 可 取 得 良好 的 效 果 。方 法 是 将 球 头 针 刺 人 乳 池 内 ,通 过 注 射 器 将 鲜 奶 注 入 四个 乳 池 内 ,以 注 人 后 乳房 胀 满 和乳 汁外 流 为度 。
采 用 中西 医相 结 合 等 多 种 疗 法 标 本 兼 治 ,效 果
最好 。
1 0 月2 3日 来我站汇报病情 ,说 自家饲养 的 6 头
8岁 左 右 的奶 牛 ,在 分 娩 2天 后 发 生 食 欲 废 绝 ,
膝 1 5 g 、川朴 1 5 g 、陈皮 1 5 g 、枳 壳 1 5 g 、玉 片
中兽 五: 《 f
1 5 g ,水 煎 2次 取 液 ,1 次灌 服 。 4 . 3 送风疗法 采 用 乳 房 送 风 器 向乳 房 内 打人 空 气 。首 先 将 乳 房 内积 奶 挤 干 , 向每 个 乳 瓣 注
双 亏 ,腹 部 血淤 气滞 所 致 。治 疗 宜 用气 血 双 补 , 活血 化 淤 ,祛 风 止 痛 ,理 气 健 脾 开 胃药 物 。可
2 . 1 该病例急性发作于产后 1 2 ~ 2 4 小时 ,通常
发 病 前有 前期 症 兆 ,常 表 现 为 食 欲 减 退 ,泌乳
以采取八珍汤加味 :党参 2 0 g 、白术 2 0 g 、白茯 苓 1 5 g 、甘 草 1 5 g 、当归 3 0 g 、川 芎 2 0 g 、赤 芍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奶牛是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对于养殖户来说,奶牛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
而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对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深入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发病因素1. 饲养管理不当:奶牛在产后,需要合理的饮食和休息,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导致奶牛营养不良或长时间站立,都会增加产后瘫痪的发病风险。
2.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恢复产后身体状况,如果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饲养过程中出现断奶太急等情况,都会导致奶牛营养不良,增加发病几率。
3. 肌肉疾病:奶牛在产后往往需要大量的运动,如果饲养过程中出现肌肉疾病,也会增加奶牛产后瘫痪的患病率。
二、临床症状1. 站立困难:奶牛出现产后瘫痪后,由于腿部无法支撑,难以站立行走。
2. 下肢无力:奶牛患病后,下肢会出现明显的无力现象,难以进行正常的站立和行走。
3. 姿势异常:奶牛在产后瘫痪后,会出现姿势异常的现象,无法正常站立或躺下。
4. 食欲不振:患病的奶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的症状,导致进食量减少,影响营养摄入。
5. 体温异常:部分患病的奶牛会出现体温异常的情况,体温偏高或偏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三、鉴别诊断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与其他疾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 与急性肢体瘫痪鉴别:产后瘫痪主要表现为双腿无力,行动困难等症状,而急性肢体瘫痪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无力,行动异常等症状。
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检查来进行鉴别。
2. 与神经系统疾病鉴别:产后瘫痪与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神经系统检查,需要通过专业兽医进行检查。
3. 与其他疾病鉴别:产后瘫痪还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如饮食不良导致的肌肉疾病等,需要通过全面的临床检查鉴别诊断。
四、防治措施1. 合理饮食:对于产后奶牛,需要合理的饲养管理和饮食调整,保证奶牛获得充足的营养,避免营养不良导致产后瘫痪。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

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奶牛产后瘫痪是指奶牛在分娩后出现下肢麻痹和无法正常站立的病症。
产后瘫痪是奶牛常见的疾病之一,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将会导致奶牛的生产性能下降和经济损失。
本文将从发病因素、临床症状、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发病因素:1. 难产:奶牛分娩过程中难产是常见的原因之一,难产会导致奶牛子宫和盆腔受伤,进而引发产后瘫痪。
2. 脑部疾病:如脑炎、脑血栓、脑膜炎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奶牛神经系统受损,引发产后瘫痪。
3. 饮食不当:产后饲食不足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会导致奶牛体力不佳,减弱肌肉力量,易引发产后瘫痪。
4. 胸腔腹腔手术:如剖宫产、瘤胃切除术等,这些手术会对奶牛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引发产后瘫痪。
5. 粉刺瘤病:这是一种由细小颗粒性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会导致奶牛产后病毒感染,进而引发产后瘫痪。
二、临床症状:1. 麻痹: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症状是后肢麻痹,奶牛无法正常行走和站立,有时甚至不能翻身。
2. 筋膜反射消失:在正常情况下,奶牛后肢筋膜反射是存在的,而产后瘫痪时,筋膜反射会消失。
3. 病情加重:产后瘫痪的病情会逐渐加重,奶牛无法自行恢复,需要及时治疗。
4. 无自觉咀嚼:奶牛产后瘫痪时,常常出现无法自觉咀嚼的情况,食欲下降。
三、鉴别诊断:1. 分娩问题:需要通过产后麻痹的症状来判断是否与分娩过程中的损伤有关。
2. 脑部疾病:通过体检和相关检查,判断是否有脑部疾病的存在。
3. 营养问题:通过饲养管理和饲料分析,判断是否与饮食不当有关。
4. 手术史:检查奶牛是否有胸腔腹腔手术史,以排除手术造成的损伤。
5. 病毒感染:通过病原学检查,判断是否与病毒感染有关。
四、防治措施:1. 补充营养:对于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产后瘫痪,需要补充营养,提高奶牛体力,可以通过增加粗饲料和添加维生素、矿物质等饲料来实现。
2. 应激管理:分娩是一种应激反应,为了减少奶牛在分娩过程中的受损,可以采取适当的应激管理措施,如提供相对安静和舒适的分娩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产后瘫痪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酮症、低血钙、低血镁、硫缺乏症、挤乳不畅等因素。
以下将对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病因:1. 酮症:酮症是产后瘫痪的最常见病因之一,主要是由于能量代谢紊乱引起的。
奶牛在分娩后需要大量的能量来满足乳制品生产和恢复身体的需要,如果饲喂不够或者能量摄入不足,就会导致体内脂肪分解代谢,产生过多的酮体。
2. 低血钙:低血钙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特别是在产后奶牛中更为普遍。
奶牛在分娩后,由于胎儿的发育和乳制品的产生,需要大量的钙离子。
如果饲料中的钙含量不够或者钙吸收不良,就会导致体内钙缺乏,引发低血钙症。
3. 低血镁:低血镁是一种比较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在产后奶牛中的疾病。
低血镁一般与饲料中镁含量不足、镁摄入不良、饲喂次数过少等因素有关。
4. 硫缺乏症:硫缺乏症也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因,通常与饲料中的硫含量不足有关。
硫元素在体内参与多种生物化学反应,包括产生氨基酸、载氮化合物和硫代硫酚。
5. 挤乳不畅:产后奶牛由于分娩和乳汁产生的原因,会出现乳房胀痛、乳汁堵塞等情况,导致挤乳不畅,乳汁无法正常排出。
二、临床症状:1. 酮症:奶牛产后酮症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消瘦、口渴、体温升高、乳量减少、尿液香醇气味等。
2. 低血钙:低血钙的奶牛病症主要表现为不安、四肢抽动、牙关紧闭、出现恶心、呕吐、步履蹒跚、上躯慢、食欲下降、乳量减少、产后不立即产乳、乳质变差等。
3. 低血镁:低血镁奶牛常表现为发抖、步履蹒跚、头抬不正等神经症状,也可能伴有肌肉僵硬、心率改变和食欲下降等。
4. 硫缺乏症:硫缺乏引起的临床症状包括新鲜粪便有拖黑颜色,粪便基部有大量的硫磺结晶,角质化物中的硫含量显著降低等。
5. 挤乳不畅:挤乳不畅的临床症状包括乳房胀痛、乳房硬结、乳汁堵塞、乳汁排出不畅等。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1. 引言1.1 奶牛产后瘫痪简介奶牛产后瘫痪是奶牛在产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疾病,也称为产后瘫痪、产后躯体瘫痪或产后肌无力。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奶牛产后的数周内,特点是奶牛出现腰腿无力、站立困难、无法正常行走等症状。
产后瘫痪给奶牛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效率和健康状况。
产后瘫痪的发生与产后奶牛体内矿物质代谢异常、机体能量供应不足、产后管理不当等因素有关。
在产后营养不良、劳累过度或腰腿部受伤的情况下,更容易导致奶牛发生产后瘫痪。
产后瘫痪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腰腿无力、下垂等,严重的病例甚至无法站立。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提供充足的营养、行动不便的奶牛应得到适当的照顾,并及时进行药物治疗以减轻症状。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产后管理的规范、保证奶牛充足的营养供应等。
通过对产后瘫痪的认识和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并减少这种疾病对奶牛的危害,提高奶牛的生产效率和健康水平。
这对于奶牛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病因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能力和健康状况。
产后瘫痪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营养不良:奶牛产后需要大量的能量和营养来支持产奶和恢复身体的过程。
如果奶牛在产后的饲养管理中营养不良,导致体内营养缺乏,就容易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
2. 钙和磷的代谢异常:产后奶牛在分娩后体内的钙和磷需要迅速调整到正常水平,如果无法及时调整,就容易导致产后瘫痪。
3. 生理问题:有些奶牛可能有生理问题或遗传问题,导致其在产后易患产后瘫痪。
4. 过度疲劳:产后奶牛如果疲劳过度或受到过度的应激,也容易诱发产后瘫痪的发生。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在饲养管理上加强营养供给、注意钙磷的平衡、预防过度疲劳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以降低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率。
2.2 临床症状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运动障碍:患有产后瘫痪的奶牛在站立和行走时表现出明显的困难,甚至无法站立或行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牛生产瘫痪的辨证治疗
摘要奶牛;生产瘫痪在兽医临床比较多见,在治疗过程中,进行辨证诊治,分清病因、症状,通过静脉注射钙制剂及乳房送风法治疗,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奶牛;生产瘫痪;辨证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22-0232-02
生产瘫痪亦称褥热症,是母畜分娩前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严重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缺钙而知觉丧失及四肢瘫痪。
该病在兽医临床上比较多见,笔者通过辨证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1病因
在分娩过程中,大脑皮质过度兴奋,其后即转为抑制状态。
分娩后腹内压突然下降、腹腔的器官被动性充血,以及血液大量进入乳房,引起暂时性的脑贫血,使大脑皮质抑制程度加深,从而影响甲状旁腺,使其分泌激素的机能减退,以致不能维持体内的平衡。
另外,怀孕后半期由于胎儿发育的消耗和骨胳吸收能力的减弱,骨胳中贮存的钙量大为减少。
因此,即使甲状旁腺的机能受到的影响不大,而骨胳中能被动用的钙已不多,不能补偿产后的大量丧失。
分娩前后从肠道吸收的钙量减少,也是引起血钙降低的原因之一。
促使血钙降低的因素很多,生产瘫痪的发生可能是其中1种(单独)或几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分娩前后大量血钙进入初乳且动用骨钙的能力降低,是引起血钙浓度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
2症状
牛发生生产瘫痪时,表现的症状不尽相同,有典型与轻型(非典型)2种。
2.1典型症状
整个过程不超过12h。
病初通常是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瘤胃蠕动及排粪排尿停止,泌乳量降低。
精神沉郁,表现轻度不安。
不愿走动,后肢交替踏脚,后躯摇摆,好似站立不稳,四肢肌肉震颤。
所有病例开始时鼻镜即变干燥,四肢及身体末端发凉,皮温降低,但有时可能出汗。
呼吸变慢,体温正常或稍低。
脉搏则无明显变化。
初期症状发生后数小时(多为1~2h)病畜即出现瘫痪症状;后肢开始不能站立,虽然一再挣扎但仍站不起来。
由于挣扎用力,病畜全身出汗,颈部尤多,肌肉颤抖。
不久,出现意识抑制和知觉丧失的特征症状。
病牛昏睡,眼睑反射微弱或消失,瞳孔散大,对光线照射无反应,皮肤对疼痛刺激亦无反应。
肛门松弛,肛门反射消失。
心音减弱,速率增快,可达80~120次/min;脉搏微弱,勉强可以摸到;呼吸深慢,听诊有锣音;有时发生喉头及舌麻痹,舌伸出口外不能自行缩回,呼吸时出现明显的喉头呼吸声。
吞咽发生障碍,因而易引起异物性肺炎。
病畜以一种特殊姿势卧地,即伏卧,四股屈于躯干以下,头向后弯到胸部一侧。
用手可将头颈拉直,但一松手,又重新弯向胸部;也可将病畜的头弯至另一侧胸部。
体温降低也是牛生产瘫痪的特征症状之一。
病初体温可能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但随着病程发展,体温逐渐下降,最低可降至35~36℃。
2.2轻型(非典型)症状
此类病例所占的数目较多,产前及产后很久发生的生产瘫痪也多为非典型的。
其症状除瘫痪外,主要特征是头颈姿势不自然。
病牛精神极度沉郁,但不昏睡,食欲废绝。
各种反射减弱,但不完全消失。
病牛有时能勉强站立,但站立不稳,且行动困难,步态摇摆。
体温一般正常或不低于37℃。
3诊断
诊断生产瘫痪的重要依据是病牛为3~6胎的高产母牛,刚刚分娩不久(绝大多数在产后3d之内),并出现特有的瘫痪姿势及血钙降低(一般在8%以下,多为2%~5%)。
如果乳房送风疗法有良好效果,便可确诊。
4治疗
静脉注射钙制剂或乳房送风是治疗生产瘫痪最有效的疗法,治疗越早,疗效越高。
(1)静脉注射钙剂,最常用的是硼酸葡萄糖酸钙溶液。
制备葡萄糖酸钙溶液时,按溶液数量的4%加入硼酸,这样可以提高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和溶液的稳定性,高浓度的葡萄糖酸钙溶液对该病的疗效更好。
(2)向乳房内打入空气的乳房送风疗法,至今仍然是治疗牛生产瘫痪最有效和最简便的疗法,特别适用于对钙疗法反应不佳或复发的病例。
乳房送风疗法的机理是在打入空气后,乳房内的压力随即上升,乳房的血管受到压迫,致使流入乳房的血液减少,随血流
进入初乳而丧失的钙也减少,血钙水平(也包括血磷)得以增高。
与此同时,全身血压也升高,可以消除脑的缺氧、缺血状态,使其调节血钙平衡的功能得以恢复。
另外,向乳房打入空气后,乳腺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并传至大脑,可提高牛的兴奋性,解除其抑制状态。
向乳房内打入空气,需用专门的器械如乳房送风器,使用之前应将送风器的金属筒消毒并在其中放置干燥消毒棉花,以便滤过空气,防止感染。
打入空气之前,使牛侧卧,挤净乳房中的积奶并消毒乳头,然后将消过毒而且在尖端涂有少许润滑剂的乳导管插入乳头管内,注入青霉素10万单位及链霉素0.25g(溶于20~40ml生理盐水内)。
打气之后,用宽纱布条将乳头轻轻扎住,防止空气逸出。
待病畜起立后,经过1h,将纱布条解除。
绝大多数病例在打入空气后约30min,即能苏醒站立;治疗越早,打入的空气数量足够,效果越好。
一般打入空气后10min,病牛鼻镜开始变湿润;15~30min 眼睛睁开,开始清醒,头颈姿势恢复自然状态,反射及感觉逐渐恢复,体表温度也升高。
驱之起立后,立刻进食,除全身肌肉尚有颤抖及精神稍差外,其他均恢复正常。
肌肉震战虽可持续数小时之久,但最后总会消失。
5预防
在干奶期,最迟从产前2周开始,给母牛饲喂低钙高磷饲料,减少从日粮中摄取的钙量,是预防生产瘫痪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将每头奶牛每日摄入的钙量限制在100g以下,增加谷物精料的数量,
减少饲喂豆科植物干草及豆饼等,使摄入的钙磷比例保持在1~1.5∶1之间。
分娩之前及以后,立即将摄入的钙量增加到每天每头125g以上。
在干奶期,最迟从产前2周开始,减少富含蛋白质的饲料,促进母牛消化机能,避免发生便秘、腹泻等扰乱消化的疾病;产后不立即挤奶及产后3d之内不将初乳挤净等,对于防止生产瘫痪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
6参考文献
[1] 蒙向武.奶牛生产瘫痪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贵州畜牧兽医,2008(4):24-25.
[2] 陈永超.多角度治疗奶牛生产瘫痪[j].中国畜牧兽医,2008(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