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

合集下载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网络核心课终结性试卷二及试卷三试题及答案终结性试卷二论述题:2022年初,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进一步做好病例诊断和救治工作,医学专家工作组对医疗救治工作持续进行分析、研判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对诊疗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推出新的诊疗方案版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阐述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50分)答:这次对诊疗方案进行的修订和完善再次验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50分)答: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这一-原理运用于实际,形成了我们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中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即科学的分析综合,化为系统的意见和办法。

所谓“到群众中去”,就是要把群众中集中起来的意见、办法拿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进行验证,并把正确的东西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

化为行动。

这符合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即实践-认识-实践。

终结性试卷三论述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工人劳动一天,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的工资。

在这貌似公平的背后,本质上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请谈一谈对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和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的认识。

(100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或赚百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即这一生产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

在这一生产问方式中,只有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雇佣劳动者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只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一个因素;他们的个人消费,只有在保证获取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是资本所需要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及答案(二)20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根本原因是( )。

D、它能适应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20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203在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意义的飞跃是指( )。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04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

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是( )。

C、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205如果“1双皮鞋=2件上衣”符合等价交换原则,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一倍,而生产上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那么一双皮鞋可以交换到:( )。

C、8件上衣206规律是指事物和现象之间( )。

C、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0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08以下关于宗教的说法,正确的是( )。

D、统治人们的自然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209划分阶级的主要标志是各种社会集团( )D、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2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

B、社会生产关系211、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B、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12“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 )。

D、形而上学观点21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214能体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的是( )。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2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16邓小平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

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测试题一、单选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可知论的观点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一个发展过程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A.能动性B.被动性C.消极性D.积极性6.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B.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C.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价值关系D.创造与被创造的主从关系7.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神秘天意的启示9.“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相比较,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缺陷,一个是缺乏实践的观点,另一个是A.缺乏辩证法的观点 B.缺乏反映论的观点 C.缺乏一元论的观点 D.缺乏可知论的观点12.“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 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 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13.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形象性,另一个是A.客观性 B.能动性 C.抽象性 D.直接性14.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B.经验论C.先验论D.不可知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B.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4.实践的主体是()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5.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6.实践的中介是()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7.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9.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10.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工具的改进发达D.人类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11.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物质手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12.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三章测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三章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根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6.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1O.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13.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类似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错误B.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C.类似唯理论的错误D.类似经验论的错误14.有人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抽象的理论是不可靠的,这在认识论上犯了【】A.唯理论的错误B.经验论的错误C.形而上学的错误D.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16.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考试形式:闭卷,完成答题时间:120分钟)班级专业: 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1、唯物主义认为,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志决定物质。

(ⅹ)2、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ⅹ)4、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5、.前些年国家用提高存贷款利率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近几年则用扩大投资\降低利率等政策解决通货紧缩,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这蕴含的哲理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6、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蕴含的哲理是量变引起质变(√)7、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理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感性认识。

(ⅹ)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ⅹ)9、中国古代“守株待兔”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10、“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对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11、“人生仅有‘三天’:今天、昨天、明天。

只爱今天,他不属于未来;只爱明天,他永远是在空间;只爱昨天,无异于生命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其割裂二者关系的错误观点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6、实践及其基本特征(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试题2 (附答案)红色标注为正确答案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继承与创新A.资本主义文明成果B.社会主义文明成果C.封建主义文明成果D.人类文明成果2.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实际是()A.我国已经建成社会主义B.社会主义小康社会C.我国已经进入共产主义D.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哲学上的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4.空间的特点是()A.一维性B.三维性C.四维性D.客观性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A.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6.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D.辩证否定的原理7.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8.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9.在认识过程中意义更为重要的飞跃是指()A.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本质的飞跃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的飞跃C.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的飞跃D.从理想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A.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是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的两种属性C.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D.是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11.地理环境是()A.划分社会形态的依据B.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C.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人们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12.社会意识是()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1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14.“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二(闭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 劳动者的素质B. 科学技术C. 生产管理D. 生产工具2、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 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或方面的相互联系B. 产品的分配方式C.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 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B. 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C.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 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4、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这个“总和”是指( )A. 社会中现有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B.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和环节的总和C. 一定的生产力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 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总和5、上层建筑是推动还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取决于( )A.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B. 它是否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合C. 它本身的各个部分是否协调D. 它是否与经济基础存在着矛盾6、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观点B. 共产主义的道德和理想C.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D.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 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9.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A.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的结果;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 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11.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A、图书馆B、法院C、大学D、军队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D、国家政治制度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 )A. 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 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 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 是不会灭亡的D. 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B. 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D. 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7、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因为( )A. 它能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 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B. 它属于上层建筑C. 它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D. 它可以提高管理效率8.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9.阶级的实质是()A. 经济收入不同的社会集团B. 政治思想不同的社会集团C.一个社会集团占有另一个社会集团的劳动D.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关系10.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A. 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 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 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 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11. “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A. 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B. 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C. 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D. 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12.“劳动创造了人”的基本根据是()A、劳动使人们结成了社会关系B、劳动创造了生产工具并使猿手变成了人手C、劳动推动语言的产生和发展D、劳动使人的意识得以形成13.唯心史观的错误是()A、否认阶级斗争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14.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5. 认为“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的观点,属于()A、唯心史观B、宿命论C、英雄史观D、唯物史观E、群众史观16.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B、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一切向群众负责17.、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A、承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B、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C、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地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D、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三、简答题1、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生产力的内涵与特点是什么?5、简述唯心史观的不同形式及其根本缺陷。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8.简述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9..什么是人民群众?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四、论述题1、试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意义。

2、为什么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3、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我们应当如何深化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4、怎样正确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历史选择性的关系?5 . 论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材料分析题1.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 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 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 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 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 tool making animal , 即制造工具的动物。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各种经济时代的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摘自马克思: 《资本论》)[ 材料2]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 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 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 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 简言之, 意识形态的形式。

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 同样,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 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 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 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 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 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 任务本身, 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 才会产生。

(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 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 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 才会产生出来。

可是, 它们既已产生出来, 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 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 能促进社会前进。

在这里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 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 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 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

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便能扫除障碍, 深人民众意识, 动员民众, 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上衰颓着的势力, 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

于是, 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 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 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 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 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

( 摘自斯大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 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 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 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