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美术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j《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特别是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模仿象形文字创作简单的美术作品。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理解象形文字的美。
教学内容1. 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
2. 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3. 象形文字与美术创作的关系。
4. 模仿象形文字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模仿象形文字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
难点1. 象形文字的演变过程。
2. 如何将象形文字融入美术创作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汉字演变过程的挂图,象形文字的示例,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美术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汉字的起源,引出象形文字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详细介绍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演变过程,展示象形文字的示例。
3. 实践活动:学生模仿象形文字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4. 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
板书设计1. 《汉字中的象形文》2. 主题:象形文字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演变过程。
3. 重点:象形文字的美术创作方法。
4. 难点:如何将象形文字融入美术创作中。
作业设计1. 画一幅以象形文字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2. 写一篇关于象形文字的日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象形文字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汉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汉字文化与美术教育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学生模仿象形文字进行美术创作,教师进行指导”。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为一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包括汉字的起源、象形文字的特点、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以及汉字的演变过程。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认识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培养学生对汉字的观察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动手书写汉字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书写兴趣。
4.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象形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1. 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意义。
2. 学生对汉字结构的理解和书写。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图片、汉字演变过程的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书写工具(铅笔、橡皮、彩笔等)和美术用品(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古代汉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博大精深。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古代汉字的象形文字,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其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欣赏能力。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一些汉字,体验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提高学生的书写兴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发现生活中的象形元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学生的书写能力。
板书设计:1. 《汉字中的象形文》2. 主体内容:汉字的起源、演变过程、象形文字的特点、书写方式等。
3. 配图:古代汉字的图片、象形文字的实例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具有象形特点的物品,并尝试用汉字表现出来。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汉字文化的短文,要求不少于200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让学生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激发了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美术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象形文字知识,创作一幅具有象形文字 元素的美术作品,如象形文字组成的图案、插画等。同时, 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身边的汉字,思考其中蕴 含的象形意义和文
观察字形
通过仔细观察汉字的字形,可以发现其中的 象形元素,进而理解其所代表的事物或意义 。
探究历史背景
了解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象 形元素在汉字中的起源和发展,进一步加深 对汉字象形意义的认识。同时,也可以通过 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来 辅助理解汉字的象形意义。例如,了解古代 人们的生活习惯、器皿用具等,有助于理解
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象形汉字。
04
创作实践:象形文字美术设计
设计任务一:创作一个含有象形元素的汉字
理解象形文字特征,创作象形元素汉字
学生需要了解象形文字的基本特征和含义,尝试自己创作一个包含象形元素的汉 字。可以从自然、动物、人物等方面寻找灵感,结合象形的造型特点,构思出独 特的汉字形态。最终的作品应表现出象形与汉字的融合,传达出一定的意象与情 感。
演变为表音文字
随着文明的发展,许多象形文字逐 渐演变为表音文字,即符号代表音 节或音素,使文字表达更为抽象和 灵活。
象形文字的特点
局限性
由于象形文字直接借助图形表达 意义,其表达能力受到一定限制 ,难以表示抽象概念和复杂事物 。
艺术价值
象形文字的符号通常具有简洁、 生动、形象的特点,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被广泛应用于设计、 美术等领域。
拓展视野
通过学习象形文字,了解古代人们的书写方 式和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激发创意
象形文字具有生动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学 习象形文字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 。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
教材通过展示汉字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重点掌握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汉字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对其起源和演变了解不多。
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模仿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能创作简单的象形文字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掌握象形文字的特点和构成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象形文字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察分析法: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的演变过程,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创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汉字演变图、象形文字示例、画纸、画笔等。
2.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汉字演变图,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象形文字示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象形文字的特点,如图形、线条等。
同时,教师讲解象形文字的构成方法,如添加、删减、变形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动手创作简单的象形文字。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说课稿1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是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汉字和绘画技巧,对美术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汉字和象形文字方面的知识较浅薄,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汉字起源和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观察、分析和创作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学会欣赏和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创作的能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绘画实践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
2.教学讲解:讲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和魅力,分析生活中的象形文字,让学生认识和欣赏汉字的美。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组具有象形特点的汉字画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5.课堂小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象形文字的特点和创作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5)-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5)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认识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感受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美感。
2. 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能够通过象形文字进行简单的思维表达。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2. 象形文字的特点和识别3. 象形文字与图画的关系4. 象形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认识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能够通过象形文字进行简单的思维表达。
2. 教学难点:象形文字的识别和创造,以及如何运用象形文字进行思维表达。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汉字演变图、象形文字卡片、图画纸、彩笔等。
2. 学具:图画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引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象形文字的特点和识别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象形文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套象形文字卡片,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识别出卡片中的象形文字。
4. 创作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用彩笔在图画纸上创作出自己的象形文字。
5. 分享展示:每组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
板书设计1.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2. 副一年级美术下册第20课3. 内容: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象形文字的特点和识别、象形文字与图画的关系、象形文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用自己的话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2. 家长协助孩子,用图画纸和彩笔创作一幅含有象形文字的图画。
课后反思1.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PPT、丰富的教具和学具,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和象形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通过分组讨论和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3. 在创作环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象形文字,展示了学生的创意潜能。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7-人教版

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20课汉字中的象形文字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感受汉字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汉字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象形文字的特点,掌握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将汉字与绘画、手工制作相结合,表现出汉字的美感。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PPT、画纸、画笔、剪刀、胶棒、彩纸等。
2.教学场地:教室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汉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教师简要介绍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2.基本知识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象形文字的特点,如:形态逼真、简洁明了等。
(2)教师展示一些象形文字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形态与实物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1)教师示范绘画象形文字,边讲解边演示绘画技巧。
(2)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象形文字进行绘画,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建议和帮助。
(3)教师展示一些手工制作的象形文字,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尝试制作属于自己的作品。
4.作品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大家共同欣赏。
(2)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说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后,尝试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现一个自己喜欢的象形文字。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拍照至班级群,与大家分享。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示范、实践、评价等环节,让学生了解了象形文字的特点,掌握了绘画和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象形文字是如何模拟实物形态的。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精品课件

4500多年前,山东大汶口 文化晚期的 一些陶尊上刻 有图像文字,这样的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象形 文字
刻在青铜器上的 象形文字
发展到小篆象形文 字的轮廓结构和笔 划开始定型
云
竹
组合要领:
1、大胆想象; 2、注意字要有大有小,有聚有散; 3、主要形象可加粗并突出。
小学美术一年级 第20课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产生
远古时代人类为了 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 便用粗细不同的绳子, 不同的结法表示不同 的意思。但这种方法 不易留存。
再后来,祖先以石器 作为工具,在岩穴、 石壁或石头上刻画、 记录他们的生产和生活。
6000年前,具有文 字性质的刻画符号 出现在半坡人的彩陶上。
谢谢观看
济南市南山教研室制作 2020年3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一试: 创造一个象形字
作业要求:
1、这3、创作运用:对比、重复的方 法。 4、用胶棒将作品粘贴到展示板。
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第20课
汉 字 中 的 象 形 文 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 我国最早的象 形文字,古人 用刀在龟壳和 兽骨上刻出来 的。距今已有 3600多年历 史。
金文
金文,也有象形 的味道,笔道肥粗, 弯笔多,是商朝、 西周、春秋战国时 期使用的书体。这 些文字都是在青铜 器上浇铸出来的。
zhuàn
小篆
小篆是金文以后出 现的文字。小篆字型 长,笔画均匀、圆润。 是秦朝人使用的书体。
用笔在竹简上书写 的。
kǎi
楷书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直流传至今。它已经 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发 展到了现在的抽象文字, 整齐、端庄,结构严谨。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山头高低的样子就是“山”。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