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盐去除水中藻类的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对藻类的去除及投加硫酸铜对藻类去除的初步研究

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对藻类的去除及投加硫酸铜对藻类去除的初步研究

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对藻类的去除及投加硫酸铜对藻类去除的初步研究【摘要】[目的]了解硫酸铜对水中藻类去除的效果。

[方法]对同一源水进行预加Cl2处理及投加CuSO4后对藻类检测进行对比研究。

[结果]水常规处理不了的源水经预加Cl2后藻类去除率为49.5%,经投加CuSO4后藻类去除率为90%。

[结论]通过水厂常规工艺处理后及投加CuSO4除藻的对比。

发现常规水处理工艺不能完全去除水源水藻类,影响水厂混凝、絮凝,出厂水中仍携带有不同种属的藻类。

而投加CuSO4后,藻类数量减少明显,控制了藻类的繁殖,使供水生产步入正常化。

【关键词】常规水处理、藻类控制自2006年1月份以来,新乡一水厂调蓄池中出现藻类急剧繁殖的情况。

源水中如果含有大量藻类,将会为水厂带来一系列的工艺和水质问题[1]:会严重妨碍水厂的混凝、絮凝过程,使得加入混凝剂后难以形成矾花,不易沉降,使滤前水浊度升高;阻塞滤池,缩短滤池反冲周期;藻类穿透滤池,在清水池中形成泡沫造成出厂水混浊度升高,加氯后出现强烈的刺激性异味,市民反应强烈。

黄河水被严重污染,致使水体中鱼类、甲壳动物如各种虾、蟹等的数量急剧下降,调蓄池中杂草不生,致使生态严重失衡,这也是引起藻类快速繁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制造其它生物所需要的有机物质,这个过程是水生态系统运转的能源提供者,是生态系统整个浮游生物和其他水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不能脱离浮游植物而生存,在这之间经常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2]。

1.材料与方法1.1常规水处理技术1.1.1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所使用的处理技术有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等[3]。

(如下图)混凝是向原水中投加混凝剂,使水中难于自然沉淀分离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相互聚合,形成大颗粒絮体。

沉淀使将混凝形成的大颗粒絮体通过重力沉降作用从水中分离。

澄清则是把混凝与沉淀两个过程集中在同一处理构筑物中进行。

过滤是利用颗粒状滤料截留经过沉淀后水中残留的颗粒物,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杂质,降低水的混浊度。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

生活饮用水藻类检测和去除技术探讨1 引言藻类是指一群在水中以浮游方式生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型微生物,其种类繁多,均含叶绿素,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带绿色的有规则的小个体或群体,是整个水体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我国气候变暖,大量的生活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得水中营养盐大量超标,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的滋生泛滥提供了物质条件。

根据笔者多年对水库原水藻类的监测,藻类数量多达每升水中上千万个,常造成滤池堵塞,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用水的供给。

因此,为了减少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需要加强生活饮用水藻类的监测与控制。

2 藻类对生活饮用水处理的影响含藻类水进入水厂后,对制水生产工艺,水处理剂和消毒剂的用量和构筑物池壁及出厂水质都会造成一定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堵塞滤池藻类进入滤池,可在滤池中大量繁殖,在滤池表面形成毯状物堵塞滤池,造成滤速减低,过滤周期缩短,冲洗频率加大,浪费冲洗水量,使产水量降低,影响出厂水质。

2.2 增加净水处理剂的用量在光合作用下,水中PH值升高,由于藻类存在,水中溶解氧增加,矾花密度降低,沉淀去除率下降,导致净水药剂的投入量增多。

2.3 产生色、臭味影响出厂水质藻类使水产生甜、苦、酸等不同味道。

有些藻类会使水产生鱼腥臭味。

色是藻类次生物,差不多藻类都有色,而用户对饮用水中有色相当敏感,常因此而反映抱怨,对水质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些藻类的降解产物中含有四氯乙烷,二甲基二硫化物等毒性物质,能引起人、动物中毒。

2.4 干扰水处理操作水中的藻类使水质发生变化,生长着和死亡的藻类都会使水的PH值、碱度、硬度、溶解氧和有机物质发生变化,造成处理上的麻烦。

藻类使水中的有机物增加,就增加了消毒剂的用量,有时要添加其它水处理剂。

3 生活饮用水藻类的检测技术3.1 藻类的检测技术水样中藻类的检测通常采用显微计数和测定叶绿素a两类方法。

借助显微镜和计数框对水体中藻类的数量或体积直接进行定量称为显微镜计数法。

清理水中藻类方法

清理水中藻类方法

清理水中藻类方法
清理水中藻类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机械清除:使用专门的工具或设备,如网、刷子、吸尘器等,将水中的藻类物理清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水体,如鱼缸、池塘等。

化学清除:使用化学药剂,如铜硫酸盐、过氧化氢等,将水中的藻类杀死或消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水体,如湖泊、水库等。

生物清除:使用一些天然的生物,如螺、虾、鱼等,将水中的藻类吃掉或消除。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水体,如鱼缸、池塘等。

光照清除:将水体暴露在阳光下,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水中的藻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水体,如鱼缸、池塘等。

换水清除:将水体中的一部分水抽出,加入新的水,以稀释水中的藻类。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面积的水体,如鱼缸、池塘等。

以上是清理水中藻类的一些方法,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选择。

在清理水中藻类时,应注意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避免使用对环境和生物有害的化学药剂。

“灭藻精”-清除池塘中有害藻类的新突破

“灭藻精”-清除池塘中有害藻类的新突破

“灭藻精”-清除池塘中有害藻类的新突破传统池塘养殖中对于有害藻类的清除,是一件非常单一简单的工作,我们只需要用一些重金属盐类例如硫酸铜或者大剂量杀生剂就可以完成。

但是,对于现代养殖业,在考虑到清除藻类的同时,又要兼顾有益藻类的安全、水草的安全、养殖动物的安全以及水体溶氧、藻类毒素分解等综合因素,以致水体中藻相稳定与平衡,清除有害藻类就变成了一件“系统养殖操作”。

养殖的成败与安全,是以养殖环境的稳定与安全为前提的。

而养殖环境的稳定与安全又与环境中最直接与最基本的藻类的代谢与变化密不可分,藻相的稳定与平衡对于养殖环境的稳定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藻相的细微变化都会对整个养殖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巨大变化。

传统养殖理念上的“养殖先养水”的“养水”,就是对养殖环境中藻类的养护。

因此,传统的杀藻工作,就变成了一件风险极大的“破坏性”操作。

为什么讲传统的“杀藻”是一项“破坏性”操作?首先,我们使用的杀藻剂是一种对生物没有选择性的“通吃通杀”类型的杀藻剂,它既可以杀灭有害藻类,同时也杀灭了大量有益藻类(包括一些特殊养殖动物赖以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水草),使水体中的藻相处于极不稳定状态。

第二,杀灭的藻类会产生二次环境污染,藻类的腐败分解会严重耗氧,污染环境。

第三,无选择性地杀藻会在杀灭有害藻类的同时杀灭大量有益藻类,水体中藻相稳定与平衡被打破,严重破坏水环境的稳定,造成池塘严重缺氧,并且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第四,杀藻剂使用剂量过大,造成对于养殖动物的间接毒害和有害毒素富集。

要改变传统养殖操作的负面影响,我们提出了定位杀藻、跟随增氧、限度净水、保证水草安全、分解死藻毒素等一系列综合杀藻操作技术理念。

实际上,养殖生产中绝大多数杀藻操作,仅仅限于杀灭对于养殖生产有害的蓝绿藻,而蓝绿藻又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生长生活特性,蓝绿藻大量孳生后,会漂浮于池塘表面,并随风和水流移动集中,可见,非常容易判定!因此,我们所需要做的工作即是找到一种对水生植物安全的强效杀藻剂,它可以漂浮于水的表面,直接定位使用,有适度的扩散性(即在什么地点使用,就在使用地周围起效,不会扩散于整个池塘表面)。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

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展熊建功;邵承斌【摘要】Water entroph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algae and algae toxin have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This paper makes real elaborations on algae and algae toxin removal technologies in drinking wa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ysics, chemistry, biology and so on,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removal effect and limitations of each technology and prospects algae and algae toxin removal technologies development%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藻类及藻毒素给饮用水处理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对饮用水中藻类与藻毒素去除技术从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他方法进行具体论述,系统分析了各种技术的去除效果和局限性,并对饮用水中藻类及藻毒素去除技术进行了展望。

【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29)008【总页数】5页(P83-87)【关键词】饮用水;除藻技术;进展【作者】熊建功;邵承斌【作者单位】重庆市自来水有限公司,重庆400013;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6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3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大量氮、磷等营养元素进入水体,导致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引起水华等富营养化现象。

水中的藻类主要是微囊藻类属、鱼腥藻属、束丝藻属。

它们都能产生藻毒素,其中分布广、危害大的是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环状七肽物质,结构稳定,能抵抗极端pH值和300℃高温[1]。

池塘里的水藻有什么方法快速清除

池塘里的水藻有什么方法快速清除

池塘里的水藻有什么方法快速清除
要快速清除池塘里的水藻,有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1.化学药剂:使用适当的化学药剂,如铜硫酸盐或过氧化物等,可以有效地杀死水藻。

但是,这种方法可能会对池塘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小心使用,并遵循制造商的建议。

2.物理方法:手动清除水藻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使用网、筛子或其他物理工具来捞起水藻,然后将其从池塘中移除。

这种方法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努力,特别是在大型池塘中。

3.生物学方法:一些生物可以帮助清除池塘中的水藻。

例如,添加更多的水生植物可以吸收过多的养分,从而降低水藻的生长。

此外,添加足够数量的浮游动物,如紫色球藻,可以帮助控制水藻的数量。

总之,快速清除池塘里的水藻需要一些努力和耐心,选择适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您取得成功。

藻类的控制与去除

藻类的控制与去除

藻类的控制与去除在相对封闭的水域,如湖泊、水库、储水池等,由于受到污染而发生富营养化,水中藻类等浮游植物会增殖剧烈,因此,消除藻类对城市供水水质的影响,关键要限制水体的营养盐含量。

一、库区采取的措施。

①物控制是绿色的控藻技术。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通过在东湖放养鲢、鳙鱼,使其14年未再爆发水华。

此外,还可利用藻类病原菌、藻类病毒以致藻类繁殖。

②清除底是彻底的去除内源性营养盐的方法,但也具有风险,因为底泥中的污染物会重新进入水体,宜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③解层技术是常用的物理方法,即人为地使水体水层混合,消除热分层及由此引起的利于藻类繁殖的条件。

英国在一些面积大于1Km2和水深大于10m的水库中应用暴气或推流系统来防止水库热的分层,但对水深小于10m的水库,则因水浅而难于使用曝气系统。

投加硫酸铜是应用最多的化学方法,但是硫酸铜的投加量较大,须保证浓度1.0mg/L以上才能有效控制藻类生长,会使水中铜盐浓度上升。

铝盐、铁盐、钙盐都是有效的营养物钝化剂,它们可以沉淀水体中的氮和磷,在美国许多湖泊水库的应用中,成功地去除了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

改变水体的pH值,向水中投加石灰提高pH值,有助于抑致藻类的生长。

美国有一种产品称为Aquamats,具有很强的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能力,将此产品置于水体中,它们抢先摄取氮磷等营养物质,光合作用之后可产生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食物,藻类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其生长受到限制,其作用相当于一人工湿地。

在取水口种植芦苇等植物,拦截藻类进入水厂。

二、水厂采取的措施。

当水中藻类随取水进入水厂,则需在水厂采取杀藻除藻措施。

预氧化杀藻是常用的一项除藻技术。

常用的预氧化剂有氯、二氧由于ClO2氧化时向ClO2ˉ和ClO3ˉ的转化率为70%,所以ClO2投加量不宜超过1mg/L,这个投加量对含藻量高的水是不够的,所以限制了二氧化氯用作预氧化剂的使用。

(在欧美有一些国家严格控制投加量。

)高锰酸钾预氧化杀藻,由于其氧化能力较弱,杀藻效果不如前几种预氧化剂。

正确的杀藻四步法20160520

正确的杀藻四步法20160520

正确的杀藻四步法游泳池长了藻类怎么办?一般下雨过后,泳池水经常就会变绿。

为什么会这样呢?游泳池里会生长出各种极微小的植物——藻类,其有上百种不同的类型,藻类能在水中迅速繁殖,一天之内就会使清澈的池水成为死水一潭。

藻类首先会消耗在水中的二氧化碳,导致pH迅速上升,导致泳池的水质不达标,会呈碱性,进而,随着死亡的藻类消耗水中的氧气,使得游泳池产生二氧化碳,就是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泡沫或汽泡。

同时,这些藻类也吸附洁霸消毒剂等其它的药剂,降低消毒剂等药剂的使用效果。

出现在这些问题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可以使用到洁霸杀藻剂或者无泡除藻剂。

一般我们会用杀藻四步法来解决出现藻类问题。

第一步投硫酸铜杀藻剂或者无泡除藻剂进行灭藻,一般杀藻剂可以使用到2-5KG,无泡除藻剂可以按1000吨水使用8瓶,情况严重时,投加量可为平时的两倍,都是稀释后全池面均匀泼洒。

如果投放硫酸铜杀藻剂投放后12--24小时内不宜投放消毒剂,如果使用无泡除藻剂,可以与消毒剂一起使用。

第二步投洁霸消毒剂,投加量为平时的两倍。

如果第一步投的是硫酸铜杀藻剂,投消毒剂可以降低铜离子,减弱杀藻能力。

如果藻类严重,为了提高铜离子杀藻能力,可以不投投消毒剂;如果是第一步投的是无泡除藻剂,投消毒剂增强杀藻能力。

第三步投洁霸PH调节剂调节PH在7.8到8.2之间,投PH调节剂应该在晚上关闭池时投加,可以用PH测试盒检测水的PH,如果PH大于8.2,可以使用洁霸PH-;如果PH小于7.8,可以使用洁霸PH升高剂或PH+。

操作完第三步后,至少隔半小时后操作第四步,投洁霸沉淀剂,按1000吨水使用5-10KG,不能少投,少投也没有沉淀,严重者加倍,应以水稀释沉淀剂百倍,越稀释沉淀剂,效果越好,配成的溶液应该均匀泼洒到每个池面上,不能投到加料器里。

投沉淀剂要注意时间,应在晚上投药,其它时间投药不会有沉淀,如果当天下雨不应投沉淀剂,也会没有沉淀,投药后应该让池水静置6-8小时,静置时间不宜过久,过久也会造成沉淀上浮,不要开动过滤或循环系统,否则没有沉淀,最后过滤或吸污,吸污时间不宜过久,以2小时内为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盐去除水中藻类的处理方案
郑州市自来水总公司白庙水厂以黄河水为水源,供水规模为
36×104 m3/d。

黄河水经沉砂池、调蓄池两次自然沉淀后,正常情况下出水浊度降至20~60 NTU,再经过混合、反应、沉淀、过滤等工序,最后将净化水送至城市管网。

但自1993年入冬以来,由于黄河水流量减少,其稀释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加重,水中富营养化趋势增大,造成大量藻类繁殖,再加上源水在调蓄池(容积为370×104 m3/d)内停留7~10 d左右,又为藻类的繁殖提供了时间。

经检测,水中藻类含量最高达46×106个/L,其中绝大多数为硅藻,也有少量的蓝藻、绿藻等。

在沉淀池上面漂浮大量浮渣,清水池上面也出现少量的泡沫,造成出厂水有明显的鱼腥味。

虽然采取了沉淀前加氯、增大混凝剂用量、缩短滤池过滤周期等措施,使出厂水腥味有所降低,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影响供水水质。

结合我公司制水工艺特点,为冬季出现高藻水的处理寻找一种有效的办法,于1998年9月—11月,进行了用硫酸铜及改变原水的pH值去除水中藻类的试验研究工作。

1 试验内容
① 观察硫酸铜去除水中藻类的效果及对水中生物的影响,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有效剂量。

② 调整原水的pH值至6.5~7.5(未调整前原水的pH值平均为
8.1),通过改变藻类的生存环境观察抑制藻类繁殖的情况。

③ 观察去除藻类的硫酸铜有效剂量对水中生物的影响。

2 试验条件
① 试验用水取自同一时间的黄河原水。

② 试验用盛水器皿为四个约0.3 m3的水缸,每个缸内都有充氧器。

③ 试验用试剂:硫酸铜为分析纯,浓硫酸为工业硫酸。

④ 试验用鱼为鱼塘捞出的新鲜活鱼。

⑤ 试验在室外阳光照射下进行。

3 试验方法
① 在四个缸内放入相同水质的原水,测定水温、pH值、藻类、NH3-N,探索藻类生长繁殖的条件。

② 其中一池不加硫酸铜,另三池加入不同剂量的硫酸铜,放置1~3 d,测定藻类含量,观察去除情况,并测定铜离子残留量。

③ 其中一池不调pH值,另三池加酸调整pH值,放置1~3 d,测定藻类含量和pH值变化情况,观察抑藻情况。

④ 每个缸中加入硫酸铜后再加入活鱼数条,观察鱼类活动情况。

每个缸内都用加氧机充氧,并用同样的原水数份,加入不同剂量的硫酸铜或调整不同的pH值(6.5~7.5)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藻类含量,观察二者对抑制水中藻类繁殖的结果,从而找出硫酸铜抑制藻类繁殖的有效剂量和抑制藻类繁殖的适宜pH值,同时观察有效剂量对水中生物(鱼类)的影响。

4 试验结果
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5 结论
在两个月的时间中经多次反复试验,得出以下结论:
① 在水体中投加硫酸铜抑藻的有效剂量为0.5~1.0 mg/L,其对水中藻类去除率可达70%~90%。

② 当水体中硫酸铜的投加量为0.5~1.5 mg/L时,其铜离子残留量最大为0.16 mg/L,该值远远低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中铜离子的允许值1.0 mg/L。

③ 调整原水的pH值至7.0左右,改变藻类的生存环境,也可以抑制藻类的繁殖,其对藻类的去除率可达18%~57%。

④ 当硫酸铜的投加量为0.5~1.5 mg/L时,鱼类活动情况良好。

试验结果于1999年1月用于白庙水厂的生产实际,其效果与试验结论完全一致。

该试验为高藻水的处理找到了一种有效途径。

6 建议
藻类问题是困扰供水水质的一大难题,通过试验和生产实际应用,采用硫酸铜及改变水的pH值可以达到去除水中藻类,降低甚至消除水腥味的效果。

在今后的生产应用中应着手以下工作:
① 投加硫酸铜和调节pH值同步进行。

藻类的生活环境和水中的pH 值有密切的关系,pH值越低,藻类的繁殖越慢。

虽然在试验中调节pH值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和硫酸铜同步使用,估计其效果比单独投加硫酸铜要好。

② 严格控制残余铜对水质的影响,在试验中测定水中铜离子的含量并不高,但随着长期的蓄集,就有可能形成铜污染。

因此,要通过及时清理淤泥、定时监测等来控制铜污染的产生。

③ 掌握好硫酸铜的投加时机和投加量。

应作好水质的监测,控制投加的时间和投加量,做到适时和适量地投加,保证去除效果。

④ 硫酸铜并不是对所有的藻类都有显著的抑制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硫酸铜对不同藻类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