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吗_家庭教育
是否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
首先,家长打孩子是一种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家庭暴力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了长期的负面影响,包括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以及体罚留下的伤痕和身体疼痛。
因此,为了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
其次,家长打孩子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
众所周知,孩子是模仿学习的动物,他们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如果家长用暴力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认为暴力是一种正常的行为方式。
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正如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一个人的童年决定了他的一生。
”因此,我们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以塑造健康的社会价值观。
最后,禁止家长打孩子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发起了“禁止体罚儿童”的倡议,呼吁各国立法禁止家长对孩子使用体罚。
目前,已经有60多个国家通过了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家长打孩子。
这充分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于禁止家长打孩子的重视和认可。
反方观点,不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
首先,家长打孩子是一种教育方式,有时候是必要的。
有些孩子顽皮不听话,不打他们根本无法教育。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教育就像雕刻,需要用力气和技巧。
”有时候,打孩子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行为。
其次,禁止家长打孩子会剥夺家长的权利。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家长有责任和权利对孩子进行教育。
如果禁止家长打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家长的权利,这是不公平的。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权利就是永远不会被自愿放弃的东西。
”家长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政府不应该干涉这个过程。
最后,禁止家长打孩子可能会导致家长失去对孩子的管教权。
如果家长不能使用体罚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孩子可能会变得任性妄为,不听话不守规矩。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我们不应该禁止家长打孩子,而是应该允许家长在适当的情况下使用体罚等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

家庭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外人不方便管你舍不得教育孩子,社会就会狠狠地教育他。
老师不敢管今天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要是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第一个不答应。
所以今天99%的老师是不敢打学生的。
老师打了学生,哪怕很轻微,家长就会找到学校、教育局,要求老师赔礼、赔偿,老师轻则颜面无存,身败名裂,重则开除教职,丢掉饭碗。
更有甚者,连说也不能说。
身边有个这样的例子,有个学生在课堂调皮,老师说了他几句。
结果孩子回家之后给家长告状,说老师打了他。
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跑到学校来找老师麻烦,更是告到了教育局。
虽然最后真相大白,老师没有受到惩罚,但是年轻老师学乖了,以后再也不用心管学生了,因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并不是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我们应该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
中国人过去常讲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敬畏的是先生,更是敬畏先生所承载的知识和让孩子成人的道理。
过去私塾里,先生是有戒尺的。
学生不听话,是可以打手心、打屁股的。
打完之后,还是要请家长的,而那时候的家长无一不是心悦诚服地感谢老师,按着孩子的脑袋给老师赔不是,临走特意嘱咐老师,“以后他不听话,您就管教、您就打!”。
当然,回家后多数孩子,还得再挨一顿巴掌。
古人说的好,严师出高徒,严格管教你的才是好老师。
一个老师,如果看见学生错了而不管,那就是失职,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只要批评得对,家长就应该支持老师。
很多人长大后对老师充满感激,就是因为老师及时给出批评,“悬崖勒马”,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老师感慨,毕业后真正感恩老师者,往往是那些受批评多的学生。
但是今天,老师被家长和孩子整的无所适从,怎么可能还会用心管教孩子呢?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又怎么会懂规矩,明事理呢?家长舍不得管老师不敢管的根源还是因为家长舍不得管,俗话说的好,溺子如杀子,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孩子是被宠溺成材的。
《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怎么办 别伸手就打沟通才是良方》

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怎么办别伸手就打沟通才是良方孩子上学之后才算是真真正正开始接触一种大规模的集体生活,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习惯不同,造就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也是因人而异。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不听管教、不让做什么非但不听还屡屡犯错,更有经常恶作剧和顶撞老师的行为。
这些都是孩子在学校不听话的表现,这也和家长的教育引导有关系,那么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怎么办呐?该如何教育?孩子在学校不听话怎么办1.教孩子认识自我现在的孩子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容易失去自我认识,很多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中心,自己最厉害,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
这种自傲和目中无人的任性性格在学校能听话才奇怪,常常不服老师和同学,所以家长一定要教孩子在学校认识自我,摆清自己的位置,要学着尊敬老师和同学,人人都是平等的,摆脱自我中心。
2.是非观沟通还有一部分孩子从小就被放任,想干嘛就干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有时候是做错事家长也会包庇,导致孩子无法无天。
这就需要家长在孩子入学前的教育中给孩子说清楚是非观,要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并且告诉孩子家长和老师不同,学校和家庭不同,不能让孩子带着这种坏习惯入学。
3.恩威并施除了讲道理的教育之外,家长还可以用一些小手段促使孩子在学校守规矩、听话。
恩威并施、奖罚分明就是最好的方法:首先可以和孩子说上学了之后都要听老师的教导,如果孩子能够听话一周就可以满足他一个愿望或是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
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酌情减少零花钱或是帮父母分担家务。
4.与老师一起沟通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究竟因为什么不听话,具体的表现家长不知道;对于孩子的性格和表达方式,老师也不是知根知底的。
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沟通,处理好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可以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管教的问题;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管理方法。
综上所述,孩子在学校不听话不是单纯的性格问题,包含很多待人接物和礼貌教养以及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家长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

【家庭教育】家长到底该不该惩罚孩子要不要惩罚孩子如果没有是否惩罚孩子的话题,家长们就不能聚在一起。
“孩子应该打架”,“那不好。
我听说孩子打架越多,他们就越不听话”,“男孩应该打架。
如果他们不打架,他们将受孩子们的摆布”。
类似的话题是讨论的焦点。
你到底想不想打孩子们?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不要打架?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因此适用于这个孩子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另一个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
通过惩罚,可以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做得对,哪些事情做得不对。
但体罚却对孩子有害。
大人一提起惩罚马上就想到打,这是错误的观念,惩罚不仅仅是指体罚。
当孩子犯错误时,大人可以用严肃的表情和声音叫孩子的名字,也可以在一段时期内不给孩子零用钱,或让孩子一个人待在屋里,或者不让孩子参加所有家庭成员都参加的活动等。
这些方式都可以说是惩罚。
韩国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父母在孩子犯错时通过殴打和责骂来惩罚他们;另一种类型的父母是忍受并放任孩子的错误行为。
换句话说,没有妥协。
惩罚的概念只有两种:打架和不打架。
有一对老年得子的夫妻,由于是独子,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宝,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犯错时,他们不仅不教育他,甚至不允许周围的人责骂他们的孩子。
孩子渐渐长大了,变得越来越随心所欲,没有人能约束他。
最后这个孩子离家出走,也不跟父母联系。
父母在家天天为儿子担心,而这位独子却根本不顾父母的心情,又是偷东西,又是打架斗殴,最后因为犯了杀人罪而被终生监禁。
这时候,他要求见父母一面。
在监狱里,儿子对痛哭流涕的父母说:“这下你们如愿了。
假如你们在我小的时候好好管教我,我就不会这样胡作非为了。
”当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车时,我们经常问路,看看我们是否正确。
成长中的孩子也是如此,他们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惩罚的方法和家长的态度也很重要。
打是惩罚中最坏的方法。
孩子犯了错误,即便打了他,那也只能在表面上制止错误行为,并不等于孩子的心理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认识到了错误,所以孩子以后可能还会犯同样的错误。
家庭教育百问百答汇总

“友情”帮助和提醒孩子完成,让孩子体会履行承诺的快乐责任感。
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怎么办?
我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物质奖励?
适当的物质奖励肯定是有必要的,但是物质奖励不宜过频繁,也不必要太贵重。
老师留作业太多,家长如何应对?
,给予支持 和鼓励。让孩子通过自己亲自做,确定
孩子遭遇罚写作业,家长怎么办?
。
孩子咬人怎么办?
孩子学兴趣(琴棋书画等)班不坚持怎么办?
孩子犯错误不承认,爱撒谎怎么办?
孩子被老师批评了,情绪不好,家长应该如何去做?
家长的纠结往往在于孩子确实犯了错误,可是继续批评孩子,怕孩子压力太大。
没有时间陪孩子怎么办?
当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有了一点陪伴孩子的时间,要注意,“身
孩子不想上学了怎么办?
5部分 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
孩子缺少父爱怎么办?缺少母爱怎么办?
孩子性格古怪,怎么办?
离婚的家庭,如何跟孩子解释,我的爸爸(妈妈)的问
家庭的孩子要不要特殊关照?
关于继母和继父,如何和孩子相处?
孩子总是动手打人怎么办?
孩子偷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1、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2. 寻
3寻求关注,等等。建议:家长第一时间先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定义“偷”,心平
孩子爱吃零食怎么办?
1)特别爱吃零食,往往是0—1岁的口欲期没有充分满足(孩子爱啃各种物品
,后期孩子会通过咬手指或者吃零食来弥补,缓解或轻或重的焦虑。
孩子不会分享怎么办?
2-4岁往往有一阶段以自我为中心的强烈表现,这不是我们所理解的自
孩子拖拉怎么办?
吃饭、收拾玩具等,我们可以用温柔的计时方式提醒加速,而不是强硬地数3—2—1!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孩子打骂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全面禁止孩子打骂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全面禁止孩子打骂。
首先,孩子打骂是一种不良行为,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儿童受到家庭暴力和打骂的影响,会导致其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等。
因此,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其次,打骂会对孩子的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是他们最主要的社会化场所,家庭中的暴力行为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其与他人的关系。
据美国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的研究发现,受过家庭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暴力行为,这种恶性循环需要通过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来打破。
最后,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孩子们需要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打骂是与社会道德相悖的行为。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暴力是对社会道德的侵犯。
”因此,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是为了培养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成员。
综上所述,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道德建设的需要。
反方观点,不应该全面禁止孩子打骂。
首先,孩子打骂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禁止孩子打骂会限制其表达情感的途径。
据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有自由表达情感的空间,而禁止打骂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甚至导致情绪问题的产生。
其次,打骂是一种教育方式,适当的打骂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起到警示作用。
在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的时候,适当的打骂可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错误,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适当的打骂是对孩子的一种爱,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
最后,全面禁止孩子打骂是一种过于极端的做法,应该通过其他方式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沟通、引导、教育等方式来规范孩子的行为,而不必通过全面禁止打骂来达到目的。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

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八大误区从出生到长大,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教师,努力避免教育上的错误,但还是在很多地方上作出很多不利于教育孩子的做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几个家庭教育误区。
欢迎阅读!1、有求必应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从婴儿期开始,他总是对自己想要的做出反应。
孩子想要玩具,想吃麦当劳,父母一定要满足他吗?不总是这样。
不受控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太顺利了,太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为人们所珍视,从中获得的快乐也会丧失。
所以当他长大后,他会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
满足条件的正确方法。
例如,如果孩子想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如果你坚持上幼儿园一周,你的母亲会买给你。
这样,让宝宝有一种期待,一种追求的欲望。
但是父母要注意必须履行自己的诺言,不能对孩子撒谎哦。
2、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往往凝聚了几代人的希望。
父母受传统“望子成凤”思想的影响,从出生起就为孩子设计了未来的发展道路,但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爱好方面的才能。
此外,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和知识,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投资方面表现出更大的盲目性,如投资于幼儿钢琴古筝等高级音乐辅助器材,招收儿童参加各种专业课等。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投资不仅浪费了一个家庭有限的财力和精力,而且更容易使孩子们对知识和探索兴趣的渴望落空。
过分和不切实际的要求只会给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沉重的压力下,一些年幼的孩子甚至会有强烈的反叛心理。
回应家长的高期望,如拒绝上学、拒绝各种专业、课程等。
3、父母不和睦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也是塑造儿童性格的基因。
父母经常吵架。
他们甚至不关心孩子的存在。
他们给孩子一个巨大的负面刺激,这会导致恐惧和焦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童将缺乏安全感、信任感和爱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儿童的未来社会和生活,也可能形成严重的人际障碍,导致孤独症、自卑、抑郁、内向甚至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
孩子不听话,家长该跟他较劲吗?家庭教育中的此类问题该如何处理

孩子不听话,家长该跟他较劲吗?家庭教育中的此类问题该如何处理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
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
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专家介绍,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飞跃。
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
这个时期的孩子,既缺乏生活经验,又极其要求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
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地“关怀”,不厌其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的情绪。
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和自己的孩子较劲,之后又会很后悔。
与其追究较劲后会不会后悔,不如追究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和孩子较劲。
我们为什么会和孩子较劲呢?真的是孩子的行为触到了我们的底线,忍无可忍了吗?或许不是,否则,也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
关于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头等大事。
很多时候,事后想来,当时也没多大的事,甚至有的父母会后悔自己对孩子的行为。
为什么当时就控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和那么一点大的小孩子扛起来了呢。
可能他连自己做了什么事情都不知道,甚至他都不懂做出的行为的危险性和危害性,只是觉得好玩而已,但我们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呢。
其实,仔细想想,很多父母就会发现当时和小孩子较劲,大多都抱着一种今天我就要帮你“转性”,让你服气,让你认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的心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然后,事后想来还有更好的处理教育方式,就会后悔不已。
这种情况,只能在生活过程中不断修炼自己,磨炼自己的脾气。
还有一种是家长们觉得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感觉孩子脱离了自己的掌控,需要通过打击、较劲的方式树立自己的威信,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变得“听话”!所以,不要追究较劲后后不后悔,既然已经发生,就没啥好后悔的了,唯有通过已经发生的事情,不断寻找发生的原因,去克服再次发生,并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代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孩子不听话可以打吗_家庭教育
我小时候邻居的家里有一把木制尺子,那是专门用来打孩子手的。
只要我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我就知道##被打手了,那种凄惨的哭声也一直留在了记忆中。
我庆幸身为知识分子的爸妈不用这个家伙对待我,一想起他们尽是浓浓的深情。
而今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么多年过去了,家长打孩子手的现象是多了还是少了?近日接触到的两个例子,使我有意要写出此文。
饭馆里,我的邻桌一家三口在吃饭,小女孩大概2岁多,坐在小孩餐桌椅上,她的妈妈给她碗里加饭和菜。
小孩刚开始还吃,后来可能吃饱了,就玩上了饭。
她把碗里的饭一样一样地往地上扔,她妈妈说了几遍不要扔,这个小女孩相反更使劲地扔,她看妈妈捡还咯咯地笑。
她妈妈有点生气了,跟孩子喊了起来,她让孩子伸出扔饭的手,然后打了下去,小女孩扯开嗓子嚎啕大哭。
大家纷纷
把目光投到了这桌,那位爸爸有点尴尬,他数落起了妈妈:“在公众场合哪有你这样教育孩子的!”妈妈也不服气:“我让她停她就不停,她哪只手犯错了我就应该打哪只手,给她一个教训,看她下次还敢。
”“要管回家管去,别在这现眼。
”爸爸说完抱起孩子又搂又亲:“宝宝乖,宝宝不哭,咱一会找地儿玩去。
”妈妈在一旁说:“你总拦着我教育孩子,以后就不好管了。
”爸爸说:“你懂什么,她那么小,以后长大就好了。
”我无意听到这些,但他们就在旁边,那么大的说话声音直直地往耳朵里钻,我感叹:从父一辈母一辈那里沿袭下来的打孩子手的方法,还是大有市场啊。
被打手的孩子会从中学到什么呢?
第一,犯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会被说,会被打。
从父母的态度上,犯错不是一个学习如何正确去做的机会,犯错很有可能是一个受到羞辱的机会。
事实上,错误是孩子获得经验获得技能的大好时机,父母要感谢这些错误的出现,因为
锻炼的机会来了,但父母的态度和做法,使孩子对犯错的认知朝相反的方向发展。
上述的例子,爸爸又把妈妈否定了一番,孩子又得到了另一个误解——我可以犯错,因为我会得到补偿——爸爸会带我去玩,那我下次还要继续犯错!
第二,孩子会复制你的方式。
你打我,那我就打你,孩子学会的是以暴制暴。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例子:孩子在撒泼的时候会动手打你的手,孩子跟其他小孩儿闹不愉快时,会攻击其他小孩儿。
那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举动?跟家长学来的!
我接触过的另一个案例是这样,爸爸教训男孩的方式就是打手,哪只手惹的事就打哪只手。
这个男孩潜移默化学到了这个行为,现在十多岁了,在跟妈妈的一次争论中,动手打了妈妈。
那个爸爸为了给妈妈树立威信,同时给孩子一个教训,以更大的劲儿痛打了孩子的手。
现在这对父母跟孩子沟通很困难,因为孩子关上了这扇门,恶果已经显现,他们要
花很多心思和时间调整自己,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
关于上面那个小女孩的事情,建议父母这样做——
第一,给孩子盛饭后,问孩子能否吃得了,若多则拨出,不够再加。
不要武断地强塞给孩子那么多的饭,如果孩子吃饱了,就不要再往碗里加了,再加不仅对身体不好,也是浪费,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家里有老人的要注意这一点)。
第二,孩子往地上扔饭,家长和善而坚定地告诉孩子:饭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扔的,再扔,饭就被拿走了。
第三,对于已经扔在地上的饭,家长不要代劳去收拾,让孩子从餐座椅上下来,去捡去打扫,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用这种承担自然后果的方式,代替打手,代替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