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书法艺术浅析

合集下载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

徐悲鸿《奔马、行书四言联》赏析徐悲鸿《奔马》设色纸本立轴108×55cm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是徐悲鸿晚期作品中的一幅精品佳作。

画中悲鸿先生先以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大笔挥洒画出马头。

仅马的额鼻部用一道白粉提亮,类似西洋画中“高光”手法,整体以素描明暗虚实关系达到了己未和谐的笔墨效果。

骏马整个身躯全靠墨色的干湿浓淡来凸显出骨骼结构,马肚用粗笔勾勒,显示出它的肌肉紧绷。

马腿的曲线极富弹性,以虚实相间的小笔钩勒马蹄,更觉有四蹄生风之感。

鬃毛及马尾潇洒飘逸,随风而舞,有横扫千军之势。

马头神采飞扬,冲击力极强,似乎要破纸而出。

画中线条起伏跌宕,方圆兼用,粗细并重,姿态多变,妙趣横生。

悲鸿先生有着高超的造型能力,在笔墨上同样有着深厚的造诣,笔墨与造型结合得恰到好处,无论酣畅淋漓的挥写还是细部的勾勒,都那么熨帖。

悲鸿马一改千百年来传统画马的白描勾染式的描绘,把西洋画的明暗技法融入中国画大写意风范,使画马的描绘达到神形兼备、酣畅淋漓的至高境界!细品此幅《奔马》,作品构图简洁,骏马几乎占据着整幅画面,视觉冲击感极为强烈。

而在画的右下角,先生洋洋洒洒写下五行长款,在悲鸿先生的作品中也是极为罕见的。

“风驰电驶,躡影追飞,凌历中原,顾盼生姿。

卅七年晚秋,悲鸿。

节嵇康诗,俊升学长惠教。

”题款诗句中,悲鸿先生以三国嵇康《赠秀才入军》概括了画面主题是飞驰的骏马。

另外此幅《奔马》作于1948年。

这一年,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徐悲鸿个人,都是处于巨大的转变中。

当时他以这种焦急万分而又坚忍不拔的心态画奔腾的骏马,其笔下已有一种恢弘的历史感,一种奔腾不息的精神,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强悍作风,恰如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我们也可以看出悲鸿先生借此图对于受赠者深厚的情谊与殷切嘱托与期望。

题款的诗句意气风发,与骏马的器宇轩昂相得益彰,可谓是点睛之笔。

上款人“俊升”即吴俊升,著名教育家。

历任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安徽省教育厅主任秘书、国民政府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前中央大学教授、台湾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等职,最后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第二任校长,1969年退休后定居美国。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恩师徐悲鸿作品赏析
徐悲鸿的作品赏析
徐悲鸿,中国近现代画坛的杰出画家,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精神。

徐悲鸿的作品以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为特点,展现出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他的画作注重细节的刻画,同时又富有诗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徐悲鸿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他的画作中常常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书法、诗词、山水等,这些元素在他的画作中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和呈现。

同时,徐悲鸿的作品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的画作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情感真挚动人,展现出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徐悲鸿的作品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画作在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展现出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艺术天赋。

总之,徐悲鸿的作品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瑰宝,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欣赏的优秀艺术作品。

1。

徐悲鸿的“师造化”

徐悲鸿的“师造化”

徐悲鸿的“师造化”中国二十世纪画家的书法艺术之三徐悲鸿是中国二十世纪画家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大的。

这种知名度不仅在国内,更是在国外;不仅是在美术、中国画界,更是在普通百姓之中。

徐悲鸿先生曾经担任过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院院长等职,1953年9月,在即将去世之前还任全国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执行主席。

徐悲鸿的影响、知名度和这些很重要的职务有一定的关系,但我觉得徐悲鸿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影响,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其在绘画、书法等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以及在美术教育方面的学术思想。

因为徐悲鸿在这些领导职务的基础上,还被誉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中国写实主义美术教育的奠基人。

当然,一个人的影响和知名度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如果抛出外在的因素,我觉得成就一位艺术大师有三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古人所讲“大人”的人品;二是非凡的艺术成就;三是深邃的艺术思想。

这是一个几句话说不清的问题,我们还是回到书法艺术。

一、徐悲鸿和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三位大师书法的比较笔者认为徐悲鸿的书法艺术、特别是一些手札作品在中国二十世纪书坛、画坛中都是排在前几位的。

见图一、图二(图一为徐悲鸿写给子杰手札的局部;图二为一怒千秋五言联(107厘米X25厘米,徐悲鸿纪念馆藏)。

我个人认为,徐悲鸿的书法艺术要比其绘画艺术水平高一个层次,如果和其油画、素描相比不是具有很强可比性的话,至少比其国画要高很多(因为,在我拜读徐悲鸿的国画作品的时候,我总觉得有一种矛盾和冲突、有一种很别扭的东西充斥期间,缺少了一种纯粹美。

我觉得那是一种中西方文化和审美的差异、也是具体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造成的,这里不展开谈)。

这是徐悲鸿的书法艺术和其绘画相比,如果把徐悲鸿的书法艺术和二十世纪其他画家的书法相比,黄宾虹有澄明之境,齐白石有老辣之朴,吴昌硕有金石之味,徐悲鸿有文人之气。

图一图二评价一个人的书法艺术水平,第一层面要看其是否有传统经典的血液,因为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都是根据这些经典碑帖建立起来的,不是从经典里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会打动我们,这个层面主要是要求艺术家继承技法和根据自己的审美偏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碑帖,作深入研习得到经典碑帖的神髓。

【酷论】徐悲鸿谈书法,比喻精辟!

【酷论】徐悲鸿谈书法,比喻精辟!

【酷论】徐悲鸿谈书法,⽐喻精辟! 悲鸿先⽣对于书法艺术⼀向极为重视,却不同⼀般迂阔之论,他深⼊浅出、平易近⼈地将书法⽐作“⾳乐”之美、“⾦⽯”之声。

例如他在⾃⼰收藏的⼀部稀有的六朝残拓——《积⽟桥字》题跋中开头便说:“天下有简单之事,⽽为愚⼈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端已。

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

演进⽽简,其性不失。

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乐之美。

点画使转,⼏同⾦⽯铿锵。

⼈同此⼼,会⼼千古。

抒情悉达,不减晤谈。

故贤者乐此不疲,责学成课,⾃童⽽⽼不倦。

嗜者耽玩,⾄废寝⾷。

⾃汉末迄今⼏两千年,耗⼈精神不可胜教。

昔为中国独有、东传⽇本,亦多成癖。

变本加厉,其道⼤昌。

倘其中⽆物,何能迷惑千百年‘上智下愚’,如此其久且远哉?” 由此可见他不仅深谙书法艺术的衍化兴衰、来龙去脉,⽽且⽐喻精辟,语重⼼长。

他早年曾受业于康有为,记得给我看过⼀幅康书横幅篆字题额,上⾯有“悲鸿仁弟天才也”之句。

康⽒书法及所著《⼴艺⾈双楫》久已蜚声艺林,⽽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倡汉魏六朝书法。

徐悲鸿在良师的影响下⾮但酷爱北朝书法,更在理论上有进⼀步的阐发,就在这篇跋⽂中继续写道:“顾初民刊甲⾻已多劲⽓,北魏拙⼯勒⽯弥见天真。

⾄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策划。

妙造⾃然,忘其形迹。

反之,⾃⼩涂鸦,⾄于⽩⾸,吾见甚众,⽽悉⽆所成也。

古称‘业精于勤’,焉有结果相反,若此刺谬哉?⽆他,⼀⾔以蔽之,未明其道故也。

其道绝何?⽈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以达德。

形⾃,疏密、粗细、长短,⽽以使转宣其情。

如语⾔之有名词、动词⽽外,有副词、接词,于是语意乃备。

” 此处提出的“劲⽓”“天真”,正是他所欣赏的“妙造⾃然,忘其形迹”的具体表现。

记得先⽣平时最喜谈论“天趣”“稚拙”,联系此说可谓如出⼀辙。

其评论对象,除了我们⽇常所见的各种甲⾻、钟⿍⽂字与六朝碑板以外,本⽂引⽤的题跋原拓——《积⽟桥字》,便是他平⽣最为喜爱的⼀本罕见的六朝字体。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为什么说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徐悲鸿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位伟大艺术家,被誉为“一代宗师”,他对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不仅在于提高中国国画的地位和影响,更在于他在文化、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从徐悲鸿的艺术风格、作品、意义及其影响四个方面来论述徐悲鸿为何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

一、徐悲鸿的艺术风格徐悲鸿传承了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追求技艺的精湛和艺术的深度,既有严谨的传统派,也有具有时代感和现代元素。

他在学术与创新的关系上始终保持平衡,这使他的作品风格既传承了传统,又具有创新性。

徐悲鸿善于绘制动物,他将动物赋予人性,擅长将动物、人物与物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

在他的画作中,人物与动物的身份往往是模糊的,《游春》、《九牛图》、《戏牛》等作品将动物人化,寓意深刻,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湖光山色、百鸟朝凤、墨竹等作品也是中国的传统艺术中的经典。

二、徐悲鸿的作品徐悲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横跨国画、油画、彩墨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了史上最著名的牛画,其中尤其以《九牛图》、《戏牛》、《逐鹿图》等著名。

《九牛图》,由九头牛所构成,在静谧中显出一种凌厉的气势,画面十分精致细腻,富有中国的传统风味。

徐悲鸿在画中采用了渲染原理,遵循了生活的实景,体现了生命的力量。

《戏牛》是徐悲鸿创作牛画的又一代表作。

全幅画面采用了纸本彩墨画技法,倾注了作者对戏牛的无限热爱之情。

画面通过生动饱满的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情节,塑造了一幅动物形象丰富、个性鲜明、活泼趣味的队伍。

《戏牛》充分展现了徐悲鸿擅长表现动物的才能,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他那份赤子之心。

三、徐悲鸿作品的意义徐悲鸿作品的意义不仅在于艺术上,更体现了徐悲鸿对中国画、民族文化和艺术教育的贡献。

徐悲鸿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注意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刻探究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内涵、美学表现方式等,并将之注入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

徐悲鸿书画作品研究徐悲鸿(1895-1955),字煒,号悲鸿,祖籍湖南醴陵,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今宜兴市)。

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20世纪中国画坛上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他是新中国美术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徐悲鸿的一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书画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他的艺术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与传承。

下文将对徐悲鸿的书画作品进行研究,探究其艺术风格、内容主题以及意义所在。

一、艺术风格徐悲鸿的书画作品在风格上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尤其是古代壁画和民间绘画的影响。

他擅长运用线条表现形象,画面简洁大气,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他的作品注重对形态的捕捉和表现,在笔墨运用上善于创新和突破传统,使得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

徐悲鸿的画风清新自然,兼具传统与现代的特点,为中国现代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活力。

二、内容主题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主题广泛,涵盖了人物肖像、风景山水、花鸟虫鱼等多种题材。

在人物肖像方面,徐悲鸿尤其擅长以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态和形象,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他尤其善于刻画中国民族的劳动人民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疲惫、朴实、朝气蓬勃的生活场景。

在风景山水作品中,徐悲鸿充分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他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和艺术创作,塑造了许多传神绝妙的山水画作品。

他笔下的山水,平实而又富有韵味,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婉约与新意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风格。

徐悲鸿还创作了大量的花鸟虫鱼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美感,他善于利用线条勾勒出花卉、鸟类和虫鱼的形态,使得作品富有动感和生动性。

这些作品既表现出对自然界的敬畏,又呈现了艺术家对生命的讴歌和赞美。

三、意义所在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更在文化传承和历史意义上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既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融合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妙造自然,忘其形迹——深度解析,如何欣赏徐悲鸿书法

妙造自然,忘其形迹——深度解析,如何欣赏徐悲鸿书法

妙造自然,忘其形迹——深度解析,如何欣赏徐悲鸿书法感谢阅读,欢迎您关注和转发一直以来,徐悲鸿作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存在人们印象中,长期以来,其书名一直被掩盖。

除绘画之外,其在书法方面,在碑帖结合的探索,在碑体行草的贡献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徐悲鸿一生钟情书法,迷恋之深,建树之高,在书坛上已远超许多“偏玩”的名家。

他在书法上极力推崇碑学,这种碑帖同重,兼容并蓄,博涉多优又但见性情的书法精神,形成悲鸿先生的书法结体宽博而修长,劲键而洒脱,豪迈而内敛,铿锵浑穆又烂漫天真,古拙雄强又质朴灵动,力透纸背又飘逸飞动,悍野铁骑又顾盼有情,跌宕欹侧又静若秋水,点化放逸又内紧遒丽......1 受康有为的影响徐悲鸿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堪称巨匠。

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与同时代的先驱者一道,开启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河;而且他学贯中西、锐意革新,以艺术为复兴中华文明的钥匙,作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他在绘画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同时,于书法上也颇具建树,成绩卓然。

在20岁那年(即1915年7月)便离开家乡,只身来到上海,第二年便到北京,并经姬觉弥介绍结识了康有为。

康有为对他特别器重,誉为天才。

徐悲鸿在其《自述》中写道:’‘南海先生雍容豁达,率直敏锐……而其奖掖后进,实具热肠,余乃执弟子礼居门下侍从。

观其所藏,如书画碑版之类,殊有佳者。

务精深华妙,不尚士大夫浅率平易之作,信乎世界归来论调。

”(《自述》)康有为曾于1889年著有《广艺舟双揖》,其提出了尊碑抑帖、末汉卑唐等艺术主张,从而在清末掀起了碑学的第二次浪潮。

康有为极称赞魏碑,其称:“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缘,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邪.何其工也?譬往汉游女之风诗,汉、魏儿童之谣谚,自能蕴蓄占雅,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故能择魏世造缘记学之,已自能书矣。

”并赞魏碑(包括南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书法欣赏

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书法欣赏

近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书法欣赏国画大师徐悲鸿书法欣赏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

幼年刻苦学画,后去法国留学。

抗战期间,曾多次鬻画筹资济民。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擅长油画、国画,中西结合,自成风貌。

书法亦有一定造诣,颇见个性。

徐悲鸿先生的字受康有为影响,结体疏朗大方。

但他却自出机杼,拂去康书的霸悍气,锋芒内敛,使作品气息归趋平淡冲和。

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如品茗和时,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

岭南画派领袖人物高剑父的字,以粗犷雄强,雷霆万钧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他那广泛用于草书的飞白,常让人联想起他画作中藤蔓、残荷的荒率、传神韵味。

杰出花鸟画家潘天寿的书法出于北碑,有很强的筋骨,他的行书恣肆纵逸、力能扛鼎,结构、章法奇险独到。

山水画巨擘李可染的字则平稳敦实,墨色浓枯并用,强调运笔的顿涩,故常形成“锯齿”。

他的行书使转、映带间多流露出苍润朴茂意韵,整个一个大璞不雕、浑然天成!徐悲鸿作为近现代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和教育家是世所公认的。

他对对书画艺术的诠释以“情”为宗,书画传情,情铸书画。

这种情包含他对艺术的执著和求真之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患之情、对朋友和爱人的忠信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和弘扬的责任之情、对学子和后人殷切教诲的爱抚之情、对中国书画艺术忠贞和虔诚的景仰之情……因此,今天欣赏徐悲鸿的书画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和境界的宽狭,而应当从其艺术理念和艺术精神出发,全面考虑,这样对理解他的作品可能会更深入一些,更本真一些,更实际一些。

就这副行书对联而言,用笔、结字和章法非常传统,一点一画无不牢守法度,特别是一些细微的地方更显出徐悲鸿在书法上突出的特点,如“考” 的弯钩提和“坟”字土字旁的短提非常见功力和力度,在人们大都认为徐悲鸿的字有些“软”的背景下和评论中,能从这两点细微的地方可以看出徐悲鸿书法艺术“绵里裹剑”的风格。

这种风格的形成也与徐悲鸿为人的谦恭和做人的刚直相辅相成,更体现了他对于书法艺术中注入个人情感的理解与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悲鸿书法艺术浅析
发表时间:2012-08-30T15:11:49.53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石国强[导读] 本文仅就其书法艺术作一粗浅的研究。

石国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6-0107-01 摘要: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

作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成绩卓然。

本文对徐悲鸿的学书经历、书法艺术风格及其书学思想进行了梳理研究。

关键词:徐悲鸿;书法艺术;学术经历;艺术风格;书学思想引言:
徐悲鸿是我国现代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以画马享名于世。

长期以来,人们对徐悲鸿在艺术上的定位首先是画家,由于画名卓著,虽然徐悲鸿在书法上亦有相当造诣,却并不为世人所重,对其书法的研究也就甚少。

本文仅就其书法艺术作一粗浅的研究。

一、徐悲鸿学书经历
徐悲鸿幼年家境清贫,其父是一名民间画师,擅长书法、篆刻、诗文。

从小耳濡目染随父学习书画。

徐悲鸿7岁开始执笔学书,10岁时已经能够帮助其父为乡里书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4岁,家乡发生水灾,生活无法维持,便随父外出谋生,给人画肖像、刻印章、写春联等,过着风餐露宿的落拓生活。

1916年,21岁的徐悲鸿在姬觉弥的介绍下得以认识康有为并拜其为师,康氏十分赏识徐悲鸿,将自己所藏碑版供他观览,并为其讲解。

徐悲鸿在《自述》中曾谈到:他早年在康有为门下学习书法,曾数遍临习过《经石峪金刚经》、《爨龙颜》、《张猛龙》、《石门铭》等碑拓。

徐悲鸿对大篆、小篆、魏碑、行书亦均有涉猎:大篆碑文,他对《毛公鼎》和《散氏盘》尤为钟爱,他曽集得《散氏盘》金文为一联“东井西疆司邑宰,左图右史傅传人”;小篆,徐悲鸿喜欢邓石如;魏碑,尤其是对《龙门二十品》,他更是赞赏有加,反复临习揣摩,他在1939临摹的《魏灵藏寺碑》,颇得精髓,格调高估;行书,他十分欣赏王铎、文徵明,曾收藏了王铎十余幅作品,曾集文徵明行书联数幅。

徐悲鸿一生临帖不辍。

他的学生沈左尧有一些记载,50年代初期,沈在北京探望徐悲鸿时在曾徐的案头见到一本《积玉桥字》的拓本,拓本只存少数残字可辨,从徐将其置之案头、朝夕揣摩多年,可见徐对这一拓本的钟爱。

他的故居客室里曾悬挂一幅摩崖隶书《汉杨淮表记》的整张拓片,气势磅礴、结构天成。

在他病危前,床头仍放着一本《散氏盘铭》放大影印本,而且平时最喜临习。

他在中年留居海外的条件下,仍然研习魏碑下不肯间断。

1950年曾以他1939年在新加坡临的《魏灵藏》、《爨龙颜》等碑字见赠,并且勖勉有加,发人深省。

通过以上几件事例不难看出,他对书法的酷爱已达到难以割舍的程度。

二、徐悲鸿书法艺术风格
民国初年的上海,集中反映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十里洋场则为“西风东渐 ”提供了便捷。

徐悲鸿到上海时,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上海“海派”艺术家队伍不断壮大,以康氏为代表的“崇碑派”书家的理论以及先驱们对传统书画艺术的改良、革新等,都对徐悲鸿的艺术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徐悲鸿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风格受其师康氏影响很大,脱胎于魏碑,参以行书笔意,结体疏朗大方。

其书与魏碑相比,不如魏碑凝重,当是其少年时学习赵孟頫书法所致。

其书与康书相比,拂去了康书的霸悍之气,锋芒内敛,使作品气息归趋平淡冲和。

其书与其他画家书相比,几乎没有画家们惯用的墨色的强烈变化,在字的结体上、节奏上也没有太大的夸张变形和起伏,在线条的质感上则非常内敛和纯净,没有大多写碑人的绞转笔法所带来的毛涩感和挣扎感。

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按照心性自然、轻松的写来,一派文人不经意的散淡和儒雅,极富书卷气。

欣赏他的书法,如晤高士,乍见平常,愈后则回味无穷。

三、徐悲鸿的书学思想
徐悲鸿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他曾将书法比作“音乐”之美、“金石”之声。

例如他在自己收藏的《积玉桥字》提拔中开头便说:“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

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

演进而简,其性不失。

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

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

人同此心,会心千古。

抒情悉达,不减晤谈。

”由此可见他对书法艺术的衍化兴衰、来龙去脉极为熟悉,而且其比喻精辟,极有见地。

他早年曾受业于康有为,书学思想亦受其影响。

徐悲鸿的很多言论与康氏的观点如出一辙,如薄“四王”、推崇宋法等。

康氏对魏碑大力倡导,称:“魏碑无不佳者”,甚至到了褒魏碑贬唐碑的地步。

徐悲鸿是康有为崇碑理论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曾有“北碑怪拙吾人能得其美”之语,可见他受魏晋碑学影响之大。

另外其行楷中锋用笔,结体稚拙率真,文字不暇修饰,体现了“宁拙毋巧,宁丑勿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理念,事实上傅山的“四宁四毋”贯穿于徐悲鸿艺术思想的许多方面。

另外从徐悲鸿对待传统和革新的态度也可看出他的书学思想:他在《中国画改良论》一文中提出著名论断“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未足者增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表明了他既反对墨守陈规,也摈弃厚古薄今。

他曾对前辈书家理论中所存在的偏误予以批评。

例如,他在《跋包世臣抒怀诗卷》一文中指出:“包慎伯志有余而力不济,问道于完白,好矜才使气,自护其短,其传完白疏密布白之法,实书道之蕴秘,若《艺舟双楫》所载之执笔法,则教人陷入五里雾中,且言之津津,是坠入魔道不自知也。

”但对于包氏述怀诗卷他却赞赏有加:“此卷在慎翁可谓精要,其矫健纵横,独创一格,有足多者。

”由此可见,即便是对于“崇碑派”的书家,徐悲鸿也是持批判地继承的态度,绝非跟风之流。

四、结语
通过对徐悲鸿学书经历、书法艺术风格及其书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不难窥出其在书法方面取得的成就。

笔者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人们对徐悲鸿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在书画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在艺术实践中的探索精神和革新勇气,将不断的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也将不断地给后代艺术家带来深刻的启迪。

参考文献:
[1]张俊东.徐悲鸿的“师造化”[J].书画艺术.2007.(5).
[2]叶喆民.悲鸿先生谈书法[J].美术研究.1982.(4).
[3]黄蔚.艺苑奇才徐悲鸿的书法艺术.收藏界.2010.(1).
[4]杨子墨.“艺苑奇才”的书学遗憾-解读徐悲鸿的书法艺术.青少年书法.2011.(24).
[5]陈海燕.徐悲鸿书法艺术管窥.书法赏评.2008.(2). 作者简介:石国强(1987-),男,汉族,河南省伊川县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级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与篆刻研究);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