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第3课_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简述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了解康熙帝解决地方叛乱与分裂势力的主要措施;
2、过程和方法:
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康熙帝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学生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分析康熙帝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通过康熙帝捍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史实,感受康熙帝在维护国家统一和国家主权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教学设计
-推荐相关历史书籍、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5.教学拓展: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康熙帝时期的历史文化。
-邀请历史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康熙帝及我国古代历史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简要介绍康熙帝的生平背景,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康熙帝在我国历史上为什么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故事引导:讲述康熙帝即位初期面临的困境,如权力斗争、内忧外患等,引发学生对康熙帝如何克服困难、实现国家统一的思考。
3.悬念设置:展示康熙帝的画像,并提出问题:“这位皇帝在位期间,有哪些重大成就?他的统治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贡献,以及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2.难点:客观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分析康熙帝治理国家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法,系统地介绍康熙帝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改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出康熙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具体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2.分析康熙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举措,以及这些改革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的历史地位。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康熙皇帝教学方案

康熙皇帝教学方案

<<康熙皇帝>>教学方案荆门市体育艺术学校李启玉教学目标1、了解康熙为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培养学生以正确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分析、概括。

3、从康熙的文治武功中体会其进取精神,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学习康熙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付出的努力,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重点:康熙在推进统一的民族国家进程中的功绩。

2、难点: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评价康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语电视剧康熙王朝千叟宴千古一帝【学习新课】一、少年皇帝1、面临形势(参看课文抽象概括)内忧外患危机四伏2、智擒鳌拜(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因何除之?骄横跋扈欺君罔上(2)、如何智擒?精心筹划周密安排(3)、为何不杀?恩威并用稳定朝政二、统一国家1、南(西南)平三藩(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所谓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2)、因何除之?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不纳贡赋反要拨款(3)、结局如何?历时八年终于平定2、东(东南)收台湾(郑克爽)(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什么方略?因剿寓抚剿抚并用(2)、重用何人?郑氏旧部提督施琅(3)、什么措施?攻占澎湖迫其投降设府置县强化管理3、西(西北)平蒙古(葛尔丹)(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因何除之?引兵内犯分疆裂土(2)、如何除之?三次统兵御驾亲征(3)、结果如何?首领自杀平叛胜利4、笼络汉人(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什么目的?缓和矛盾延揽人才(2)、什么措施?崇儒尊孔开科取士(3)、有何表现?三叩九拜亲书牌匾5、团结蒙藏(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什么目的?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融合(2)、什么策略?分而治之各个击破(3)、什么措施?会盟多伦分封活佛三、维护主权北(东北)拒沙俄(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什么方略?筑城屯田派兵永驻(2)、如何收复?了解敌情制定方略双重手段克敌制胜(3)、结局怎样?签订条约确认疆界四、评价康熙(探究问题抽象概括)1、自我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后人评价称颂:统一国家维护主权批评:有才无识因循误国【课堂小结】结语五个之最(人口众多、疆域辽阔、文化繁荣、经济富庶、国力强盛)伟大君主(与子孙一道开创了"康乾盛世')落日的余辉最后的辉煌【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少年皇帝统一国家维护主权评价康熙。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优秀教学案例(共1课时)
(四)总结归纳
1.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总结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如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
3.教师强调康熙帝作为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平和事迹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康熙帝的作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本节课针对康熙帝的生平和事迹,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紧密有序:本节课通过分组研究、小组展示等形式的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历史研究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通过分析史料,掌握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等,并能够从中提炼出相关的历史观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刻: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设计紧凑合理,从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到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紧密结合,系统地介绍了康熙帝的生平和主要政绩,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说课稿
的住原康【因熙设和23计不年问宜这封一题禅关链的键】理年由份,,并引辅导以学大生事回年归表教,材意并在结抓合 所多1、学民梳族为理 国什相 家么关 已史 有有实 的人(成在以就这和16仍8一4待年年解为提决界的议康难熙封题帝禅)为泰。捍山卫统?一 2、为什么康熙帝认为封禅“非所宜行”?
3、康熙帝南巡中哪件事最令你震撼?
康熙29年至36年(1690—1697年),三次亲征,平定 准噶尔部叛乱。
康康熙熙5555年年((11771166年年))谕,:变海“外开如海西”洋为等“国禁,海千”百。年后, 康中熙国5恐7受年其(累17。18此年朕)逆,料历之时言11。年编成《康熙全览图》。
——《清圣祖实录》
满汉合璧清内府一统舆地秘图
顺治18年(1661年,8岁),即位。 康熙6年(1667年,14岁),亲政。 康熙8年(1669年,16岁),智擒鳌拜。 康熙20年(1681年,28岁),平定三藩。 康熙22年(1683年,30岁),平台湾。 康熙23年(1684年,31岁),首次南巡。“弛海禁”。 康熙24年至28年(1685—1689年),部署两次雅克萨 之战,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设计意图』以康熙57年(1718年)编成的《康熙全 览图》导入课题,既直奔主题,又为课堂小结做好铺 垫。两个小问的设计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 经验,激发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氛围。
康熙帝真的有过“微服私访”吗?
《康熙起居注》 《清圣祖实录》 《清史稿·圣祖本纪》
『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培养学生 获取可信史料的思维品质。同时引出本课的线索:康 熙23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南巡。
『设计意图』此部分作为本课的小结,在完成大事年 表后,最后呈现《“康弛熙海全禁览”图》、时重间新轴严及申康海熙禁55年 谕旨,将时、空、人融为一体。将康熙帝还原到特定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大象版选修4教案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大象版选修4教案

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熙帝-大象版选修4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清康熙帝的治国理政和对多民族国家的贡献;2.掌握清康熙帝推行的诸多政策和军事策略;3.理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清康熙帝的治国理政;2.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3.清康熙帝推行的诸多政策和军事策略。

三、教学难点1.清康熙帝在多民族国家中的治理策略;2.清康熙帝对内的政治措施和对外的军事行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本节课的导入环节考虑使用大象图片抓住学生的眼球,在画面下留出一句话:“大象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大象的成就是如此惊人”。

2. 介绍历史背景大象象征着力量和成就,其历史从汉朝就开始了,但真正让中国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是在明朝之后。

清朝在多民族国家中停留了很长时间,清康熙帝是统治期间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的政策和军事行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介绍完毕后,可以在画面下放一句话:“了解清康熙帝,了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背景”。

3. 清康熙帝的治国理政在这个环节中,需要介绍清康熙帝的治理策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助于学生了解清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画面下放一句话:“了解清康熙帝的治理策略,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核心要素”。

4. 清康熙帝的军事行动在这个环节中,需要介绍清康熙帝对内的政治措施和对外的军事行动,包括讨伐陈贞信叛乱、平定三藩之乱、平定藏族反叛、剿灭准噶尔之乱等重要事件。

画面下放一句话:“了解清康熙帝的军事行动,掌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背后力量”。

5. 总结与归纳本节课的总结与归纳环节需要将通过这节课程学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展望清康熙帝对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影响。

画面下放一句话:“了解清康熙帝,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五、作业布置布置一份有关清康熙帝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清康熙帝及其政策、军事行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画面下放一句话:“进一步了解清康熙帝,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说课稿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如对清朝初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有所了解。然而,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康熙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停留在表面;
2.对康熙帝的政治改革、军事征伐等具体事件缺乏深入了解,难以把握其内在联系;
3.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有待提高,容易受教材或传统观念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本节课位于选修4《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一单元,讲述了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在位期间的政绩。主要知识点包括:
1.康熙帝即位背景及初期政治改革;
2.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
3.康熙帝亲征准噶尔,巩固国家边疆;
4.康熙帝的文化政策和科技发展;
5.康熙帝的政绩及其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康熙帝即位背景、政治改革、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亲征准噶尔等基本史实;
(2)理解康熙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阅读一篇关于康熙帝的学术文章,并写一篇读后感,作业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康熙帝历史地位的认识。
2.完成一份关于康熙帝政绩的资料搜集任务,要求学生整理出康熙帝的重要政绩及其影响,作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
3.编写一份关于康熙帝的历史剧本,通过创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康熙帝时代背景的理解,作业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2.小组讨论:在分析康熙帝的政绩和事件时,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6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教学教案岳麓版选修

第六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1.知道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等。

2.了解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意识,奠定中国的版
图。

3.学会对康熙帝进行评价
【重难点】
重点:康熙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举措。

难点: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课从谥号和血缘、年号和功绩、评价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康熙皇帝,力求学生对康熙皇帝有全面的了解。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基本信息:爱新觉罗·玄烨 1654年康熙圣祖仁
康一看康熙:看帝王之气满蒙汉三种血缘

帝二看康熙:看帝王之业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
三看康熙:看帝王之评贡献
局限性
历史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少年皇帝1.康熙继位时的政治形势〔材料一〕顺治元年,定近京荒地及前明庄田无主者,拨给东来官兵。

圈地议自此始。

……圈顺直①各州县地百万九千馀晌,给满洲为庄屯。

……康熙初,鳌拜专柄,欲以正白旗屯庄予镶黄旗,而别圈民地圈补。

户部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咸以不如指,罪至死。

圣祖亲政,谕停止圈地。

本年所圈房地俱退还。

又以张家口、山海关等处旷土换拨各地,并令新满洲以官庄余地拨给,其指圈之地归民。

是为旗退地亩。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一二〇《食货志》〔材料二〕康熙六年五月丙午,谕吏部等衙门:“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民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近闻直隶各省民多失所,疾苦颠连,深为悯念。

或系官吏贪酷朘穷黎,抑或法制未便,致民视野,果何道以遂其生耶?一切民生利病,应行应革,尔内外各衙门大小文武等官,念切民依,其各抒所见毋隐。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解读】《东华录》是一部编年体清史史料长编,主要取材于《清实录》,叙事自清初至雍正十三年。

虽然取材于《清实录》,但是它保留了实录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它不专抄实录,也采取了其他文献的著述;还保留了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

所以本书对清代前期的研究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以上材料反映清朝入关后实行圈占土地的政策。

最初是无偿圈占土地,后来又以张家口、山海关地无主土地补偿给被圈地之人。

但是,由于所圈占的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而张家口等地的土地是荒地,需要投入很大劳动才能变为肥沃土地,这引起了被圈占人士的不满。

其次,满族贵族圈占土地后,用奴隶制方式来剥削在土地上工作的农民,引起逃亡、反抗等事件。

因此康熙初,由于重新圈占土地,激化了社会矛盾。

以上材料说明:①清朝圈地政策,在朝廷内部引起了争议与矛盾。

②圈地使直隶周边地区农民失去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当然,康熙帝没有将这种矛盾归于圈地,而是将其主要归于地方官吏的腐败。

【注释】①顺直:顺天府和直隶。

2.鳌拜专权〔材料一〕鳌拜以苏克萨哈与相抗,憾滋甚①。

鳌拜日益骄恣,苏克萨哈居常怏怏②。

康熙六年,上亲政,加恩辅臣。

越日,苏克萨哈奏乞守先帝陵寝,庶得保全余生。

有旨诘问,鳌拜与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等遂诬以怨望,不欲归政,构罪状二十四款,以大逆论……狱上,上不允。

鳌拜攘臂③上前,强奏累日,卒坐苏克萨哈处绞,余悉如议。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苏克萨哈传》〔材料二〕鳌拜受顾命,名列遏必隆后,自索尼卒,班行章奏,鳌拜皆首列。

日与弟穆里玛、侄塞本特……党比营私,凡事即家定议,然后施行。

侍读熊赐履应诏陈时政得失,鳌拜恶之,请禁言官不得陈奏。

上亲政……鳌拜益专恣。

户部满尚书缺员,欲以命玛尔赛,上别授玛希纳,鳌拜援顺治间故事,户部置满尚书二,强请除授。

汉尚书王弘祚领部久,玛尔赛不得自擅,乃因事④而去之。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材料三〕(康熙八年)五月,上以辅臣公鳌拜结党擅权,弗思悛改,命议政王大臣等逮治鳌拜罪。

上曰:“前工部上述员缺,鳌拜以朕素不知之济世妄陈才能推补,通结同党,以欺朕躬。

又奏称户部尚书应授二员,将马尔赛徇情补用。

有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即将部臣叱喝,引见时在朕前施威震众。

科道官条奏,鳌拜屡请禁止,恐身干物议。

凡用人行政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文武各官欲尽出其门。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九【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鳌拜处死苏克萨哈时,是强迫康熙帝下命令的。

作为至尊的皇帝,连一个大臣的生命都无法保住,竟被一个辅臣逼迫,说明实权掌握在鳌拜手中。

②朝中大臣多依附鳌拜门下,其亲信控制了中央政权的各个要害部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左右了朝廷的政权。

③鳌拜根本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对鳌拜的种种不法行为,早就忍无可忍。

【注释】①憾滋甚:非常恼怒。

②怏怏:不满意。

③攘臂:挥舞着胳膊。

④:毁伤,倾轧。

3.剪除鳌拜〔材料一〕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

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①。

……庚申,王大臣议鳌拜狱上,列陈大罪三十,请族诛。

诏曰:“鳌拜愚悖无知,诚合夷族。

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战功,贷②其死,籍没③拘禁。

”其弟穆里玛、塞本得,从子讷莫,其党大学士班布尔善,尚书阿思哈、噶褚哈、济世,侍郎泰璧图,学士吴格塞皆诛死。

余坐谴黜。

其弟巴哈宿卫淳谨,卓布泰有军功,免从坐④。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六《圣祖本纪》〔材料二〕康熙八年,上以鳌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⑤,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⑥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⑦籍没。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四九《鳌拜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对鳌拜专权忍无可忍,在准备除掉鳌拜过程中有周密的安排。

②康熙在处置鳌拜过程中,并没有扩大牵连,稳定朝廷的秩序,最大程度维护了满族贵族的利益。

这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卓越才干,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提高了皇权的权威。

康熙将君权收回自己手中,真正开始亲政,逐步把清朝推向新的发展时期。

③康熙帝通过处理鳌拜及其党羽,实际上也是进行了一次政治大清洗,纯洁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队伍,深得人心。

【注释】①掊:击,击破。

絷:抓获。

②贷:免除。

③籍没:开除祖籍,即不承认是该家族的人。

④坐:获罪,定罪。

⑤悛:改,悔改。

⑥鞫:审问,审查。

⑦褫职:剥夺职位。

4.康熙勤政〔材料一〕(康熙四十一年)五月,传大学士、九卿……至保和殿,颁赐御书有差,并论曰:“寻章摘句,华丽词藻,非帝王之本务,朕四十余年惟日兢兢,未尝晷刻①稍释万机,自警有始无终之诮②,年兹在兹③也。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八〔材料二〕(康熙四十三年)十月谕大学士等:“户部呈样之斛斗升,朕俱注水详加测量,其样升上下四角,宽窄不匀……其样都上下四角宽窄亦不匀……与今之铁斛较多二万分,因铁斛用之已久,不可轻改,是以依今之铁斛五斗为准,造新样斗一具……若依此样十升一斗,五斗一斛。

毫厘不差。

”──[清]蒋良骐《东华录》卷十九【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康熙帝非常勤奋、刻苦,几十年来一直勤于政事,每天处理政事时间很长。

②康熙帝知识渊博,事无巨细,都要躬行。

当时由于容器大小直接关系到农民交租负担轻重,康熙帝重视容器标准,采取从下原则,说明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注释】①晷刻:深夜。

②诮:讽刺。

③年兹在兹:每年都是这样。

巩固统一国家5.三藩势力膨胀〔材料一〕三桂复请敕云南督抚受节制……重榷关市,垄盐井、金铜矿山之利,厚自封殖。

通使达赖喇嘛,互市北胜州。

辽东参,四川黄连、附子,就其地采运,官为之鬻,收其值。

货财充溢,贷诸富贾,谓之“本”。

权子母①,斥其羡②以饵士大夫之无籍③者。

择诸将子弟,四方宾客,与肄武备,谓以储将帅之选。

部兵多李自成、张献忠百战之馀,勇健善斗,以时训练。

所辖文武将吏,选用自擅④。

各省员缺,时亦承制除授,谓之“西选”。

又屡引京朝官、各省将吏用以自佐。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材料二〕使通达赖喇嘛,奏互市茶马与北胜州,于是西番、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岁千万匹。

假浚渠筑城为名,广征关市,榷盐井,开矿鼓铸,潜积硝、硫黄⑤禁物,重敛土司金币,厚自丰殖。

散财结士,人人得其死力。

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水路卫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镇多其心腹。

子为额驸⑥,朝政纤悉⑦,旦夕飞报。

诡称蒙古侵略丽江中旬地,及调兵往,又称寇遁,挟边防以自重。

而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以酗虐横于粤。

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为三方患。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材料三〕康熙五年,迁左都御史。

时三拥兵逾制,吴三桂尤崛强……熙首疏请裁兵减饷,略言:“直省钱粮,半为云、贵、湖广兵饷所耗。

就云、贵言,下官兵岁需俸饷三百馀万,本省赋税不足供什一,势难经久。

臣以为滇、黔已平,绿旗额兵亟宜汰减,即下馀丁,亦宜散遣屯种,则势分而饷亦裕。

”复疏言:“闽、广、江西、湖广等省官吏,挟赀贸易,与民争利。

或指称下,依势横行。

宜饬严禁。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二五〇《王熙传》【解读】《圣武记》,清魏源著,十四卷。

前十卷记载爱新觉罗氏的崛起、统一东北、进攻明朝、再从进关直到道光年间对内对外的主要战事,归纳为开创、藩镇、外藩、土司苗瑶回民、海寇民变兵变、教匪六个专题。

叙述其本末,详其经过,问题集中,条理清楚。

武功是清朝兴起和长期统治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叙述,可以了解鸦片战争以前清朝历史的梗概。

以上材料说明:①三藩势力强大,特别是吴三桂,有独立的财政权,人事权和军权。

②三藩不受朝廷的节制,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③三藩的存在,在经济上成为国家的巨大负担。

【注释】①权子母:指发行货币。

②羡:剩余,有余,这里指通过发行货币而获利。

③无籍:这里指没有在朝廷做官。

④自擅:自己安排。

⑤硝、硫黄:古代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料,所以是禁物。

⑥子为额驸: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驸马。

⑦纤悉:很小的事情都很熟悉。

6.三藩造反过程〔材料一〕方是时,圣祖亲政数载,春秋日富①,习知中外厉害与前代方镇得失。

而尚可喜适有归老辽东留子镇粤之请,盖受制于其子之信,不得已用其客金光计,冀见上得自陈,时十二年三月也。

部议遂令其尽撤藩兵回籍。

三桂及耿精忠闻之不自安,亦于是年七月疏请撤兵,以探朝旨。

……上念藩镇久握重兵,势称尾大,非利国家,有三桂、精忠诸弟皆宿卫京师。

谅无能为变,特允其请。

徙藩山海关外。

时三桂冀朝廷慰留……及命下,愕然,即与其党聚谋,阴勒士马②,禁遏邮传,惟许进不许出。

……反谋益急,谅中朝诸将无足当己者。

……欲行至中原据腹心始举事,复空日久谋泄。

遂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发兵反。

……举朝震动。

──[清]魏源《圣武记》卷二《康熙勘定三藩记上》〔材料二〕圣祖察三分镇擅兵为国患,得三桂疏,下议政王大臣会户、兵二部议奏。

诸王大臣度三桂疏非由衷,遽议迁徙,必致纷纭,议移不便;独尚书米思翰、明珠谓苗、蛮既平,三桂不宜久镇,议移便。

乃为二议以上:一议移三桂山海关外,别遣满洲兵戍云南;一议留三桂镇云南如故。

上曰:“三桂蓄异志久,撤亦反,不撤亦反。

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

”遂命允三桂请移,并谕如当用满洲兵,仍俟三桂奏请遣发。

即令侍郎折尔肯、学士傅达礼赍诏谕三桂。

三桂初上疏,度廷议未即许,冀慰留久镇。

九月,诏使至,三桂大失望。

与所部都统吴应麒、吴国贵,副都统高大节及其婿夏国相、胡国柱谋为乱,部署腹心扼关隘,听入不听出……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

蓄发,易衣冠,帜色白,步骑皆以白氈为帽。

──[民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四七四《吴三桂传》【解读】以上材料说明:①三藩希望割据一方的局面能世袭。

②康熙帝撤藩决心由来已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