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注释学[62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释学
1、定义: • 注释学是研究古籍注释的内容和方法,探讨注释古籍
的一般方法的学科。
2、注释学的产生时间问题 • 朱星《中国注释学概论》→近现代 • 汪耀南《注释学纲要》→汉代 • 我们认为,虽然古代已有了大量的注释实践工作,但
这些工作都是零碎的、是就某些书籍而进行的注释, 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般的理论总结,因此,注释学 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门学科。
• 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 司马迁作《史记》时对《尚书》文本的处理: 《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 《 史记·五帝本纪》作:“乃命羲和,敬顺昊天。”
2、注释与注解 “注释”一词,汪耀楠在《中国注释学》中考证,
最早见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若夫 注释为词,解散论体,杂文虽异,总会是同。” 又引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 《诗》云:“参差荇菜。”《尔雅》云:“荇, 接余也。”字或为莕。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 细茎,随水浅深。今是水悉有之,黄花似蒪,江南 俗呼为猪蒪,或呼为荇菜。刘芳具有注释。
• 注和释都是对古书的解释说明术语,使人容易理解 书本的意思,后连言称之,始有“注释”一词。
4、注释和训诂
(1)何为“训诂”
• 训是解释疏通,诂是古言,即古代的语言,合起来 讲即是对古代语言进行解释。
(2)注释和训诂的关系
• 训诂即是古代的注释。不过,我们今天所说的注释 较训诂所包含的内容更广一些。注释可以泛指古今 中外学者对书籍进行解释说明的工作,而训诂则一 般指民国以前古人对古籍的疏通解释的实践工作, 近人对书籍的注释,很少有称为训诂的。有时训诂 还偏指对词、句的解释。
中华书局的《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
第二节 注释的功用
一、扫除阅读障碍 二、帮助整理古籍 三、促进古籍研究
一、扫除阅读障碍
(一)文字方面的障碍
1、释字音
➢ 对象:难字、僻字、古音通假字或有特殊读音的字
A. 释难字、僻字: 《诗·国风·摽有梅》:“庶士迨其吉兮。”陆德明《音义
》:“迨,音待,《韩诗》云顾也。” B. 释通假字: 《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
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C. 释特殊读音: 《汉书·高帝纪》:“沛公西过高阳,郦食其为里监门。”
颜师古引服虔注:“(郦食其)音历异基。”
➢ 大部分情况下,注音同时兼有释义。这方面成就 最大的是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
➢ 此外,一些字虽无明确注明意思,却在注音的同 时即表明了意思,这是指通假字或异体字而言的。
这里所讲注释是为儒家经典所作的注解。
3、“注”“释” 连称
• 解释经文义旨曰“注”。 如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综合今古文注“三礼”、
《毛诗》、《尚书》、《周易》。
• 区别事物,使人明白,叫做“释”。 《说文》:“解也。从釆;釆,取其分别物也。”
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有《释诂》、《释 言》、《释训》、《释宫》等十九篇,通用“释” 字,表示对词语的解释。
法很普遍,后世因循,由此造成了大量多义词。 故须借助注释去理解这些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 含义。 A. 直接解释。 B. 注出典籍在文字上的错误或不同的写法、用法。 C. 串讲文意来帮助理解,并在其间说明了词义。
壹 概论 贰 注释的功用 叁 注释的类型与术语 肆 注释的方法和要求
❖ 参考书目
❖ 俞樾等.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北京:中华书局,1956 ❖ 朱熹. 诗集传.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0 ❖ 杨伯峻. 孟子译注. 北京:中华书局,1980 ❖ 余嘉锡. 世说新语笺疏. 北京:中华书局,1983 ❖ 汪耀楠. 注释学纲要.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 张元济. 校史随笔.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冯浩菲. 中国训诂学.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 郭在贻. 训诂学. 北京:中华书局,2005 ❖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北京:中华书局,2011 ❖ 王引之. 经传释词. 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三)对注释学学科构建的思考
四、古籍注释相关成果
清代 如,经学:王鸣盛《尚书正义》、刘逢禄《春
秋公羊经何氏释例》、焦循《雕菰楼易学》等。 又,中华书局曾选择清人注疏较好的,汇成一
套《清人注疏十三经》。 新中国成立后
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作为两大古籍出版 中心,出版了大量的注释书籍。 子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 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书》、
5、注释的起源
• 胡运飚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传授情况,认 为这一时期的口语解释经典是古籍注释的发端。
• 冯浩菲也持相似的观点,以为口耳相传的教学活 动频繁,造就了口头训诂的发展。
6、注释的功用
• 注释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籍。
如,《诗·小雅·伐木》中的“伐木丁丁,鸟鸣嘤 嘤”中的“丁丁”是拟音词,象伐木声或下棋时 棋子声,读若“蒸蒸”。《毛诗注疏》中注为: “丁丁,陟耕反。”
二、注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与训诂学的关系 (二)与版本学的关系 (三)与目录学的关系 (四)与校勘学的关系 (五)与标点的关系 (六)与音韵学的关系
三ຫໍສະໝຸດ Baidu注释学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对象趋于专门深入,不限于 古籍旧注的研究
(二)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赋予注释学 新的内容
• 杜敏:典籍传意模式 • 杨永发:注释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概述
一、注释与注释学 二、注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注释学的研究现状 四、古籍注释相关成果
一、注释与注释学
(一)注释
1、产生背景: ①时代变化→语言文字变化→阅读困难 ②文人创作刻意追求含蓄→语言古奥,喜用典故→文
章深度增加,理解难度增加 →对文献进行考证、解散和说明便十分必要→注释学
A. 通假字:譬如上文所举,郑玄以“伸”字释“信” 的读音,同时“信”在原文中即是“伸”的意思。
B. 异体字:除了字形不同,字音和字义完全相同。 如“詧”与“察”、“朞”与“期”、“群”与 “羣”等。
➢ 可以根据注音所用字而明白原字的实际意义。
2、释字义
➢ 字和词的区别 ➢ 上古时期,所造字少,因而假借、通用等用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