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环境类型题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文本考题探究11环境类题(环境描写手法)

2024届高三复习小说考题探究(11):环境类题(环境描写手法)一、考题解读1.考题式样①(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②(2023新高考Ⅱ卷)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答题方略(1)相关知识★自然环境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社会环境描写的手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与场面描写关系小说中环境描写,有时很难区分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往往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形成了有人有景有境的场面描写。
(2)答题角度二、真题实践1.(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曹多勇这年里,德贵最后一次来种河滩地已是腊月里,这期间,他先后种过一次黄豆,两次绿豆,两次麦子,庄稼还是颗粒无收。
这情况,德贵还有岁数更大的犁都没经历过。
儿子儿媳说这怪气候叫厄尔尼诺现象,德贵不听这道理,骂天,说这是要绝人啊!大河湾土地分两种:一种在围堤坝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湾人赖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种地在堤坝外,无遮无拦地紧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麦就不错了,秋季天都荒着——这地叫河滩地,也叫荒地,大河湾只德贵一人秋季天还耕种河滩地。
村人说德贵,那点河滩地还能结出金豆豆、银豆豆?德贵家人也说德贵,年年秋季天见你河滩地种呀种呀种,可临了收几次?德贵先是不愿搭理话,落后才说,俺见河滩地长草就像长俺心口窝,痛得夜夜睡不着觉呀!河滩地位于村东两里地,德贵村东里出了庄,赶头牛,扛张犁,沿河堤一直往东去,人老,牛老,犁也老。
牛老,蹄迈得很迟缓,远处里还以为牛是站堤坝上不动弹;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挂一张犁,侧斜身显得更佝;犁呢是犁铧小,犁把细,还满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纹,像老人手上脸上的皱纹皮。
牛前边领,德贵后面跟,牛缰绳牵连他们俩,一副懒懒散散的模样,弄不清是德贵赶牛,还是牛牵德贵。
至河滩地头,德贵说一声“吁——”,牛停下蹄,瞪一对大牛眼瞧德贵,德贵下堤坝往河滩地里走,牛也侧转身头低屁股撅,挺住蹄缓下堤坝追德贵,关键时才分出牛还是受人支配着。
高中语文高考小说阅读主观简答题答题模板(环境类+情节类+人物类+语言类)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主观简答题答题模板一、环境类【常考题型】1.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概括环境的特点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景物描写的手法。
【常用术语、(一)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故事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深化作品主题;6.暗示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三)描写手法知识点梳理:①感官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形,声,色)。
绘形、绘声、绘色、视听结合、声色结合;②手法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白描、细描点面结合、对比映衬、简笔勾勒、精笔细描③视角: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二、情节类【常考题型】常见题型概括梳理情节、分析情节作用、分析线索作用,分析情节特点、探究情节合理性;新式题型探究情节合理性,分析情节如何起波澜,情节如何紧凑,分析线索作用如何体现。
1.小说第一段开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环境题

栏目 导引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1.从“时”的角度 “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 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栏目 导引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栏目 导引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题干需要这样审——审题干,明题型 (2018·高考江苏卷)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的?请简要分析。
题干 (2014·高考重庆卷)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 示例 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2012·高考江苏卷)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 点。
栏目 导引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其他设问方式: (1)概括××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分析。 题干 (2)小说中几次写到××景物,请概括分析。 示例 (3)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其特点。 (4)某一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辨 (1)题干中有“环境”“景物”“生活”等字样 题型 (2)题干中有“特点”“特征”等字样
栏目 导引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高 考 语 文 小 说环境 题
第二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 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 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 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 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2)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包括人物 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2023届高考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小说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含解析)

小说专题训练--------小说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墓穴石钟山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过来,先是看到天空,正是又一个黎明时分,微光透过天幕,通透深邃。
他试着移动四肢,才发现一条腿已经断了,血凝在伤口处,他侧过身,呼唤着战友的名字。
他记得撤到这个阵地时,还有四名战士,他一个又一个地呼唤着,周围静静的,只有几只不知名的虫子在土里苏醒,发出细碎的鸣叫。
天又亮了些,他能看清周边的景物了。
他先是看到大个子张福来,抱着上了刺刀的枪,趴在地上。
在另一侧,张小宝身子扭曲地躺在那里,依然死死地抱着那个敌人。
他想起来了,他冲出掩体前,那四个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最后一个。
他爬着把四个战友都找到了,前两天阻击战牺牲的士兵,最后都由他们活着的战友掩埋了,他现在是唯一活着的人,掩埋战友的任务便落到了他的身上。
他卸下了张福来枪上的刺刀,借着一个炸弹坑,用刺刀挖土。
太阳升起丈八高的时候,坑已经挖好了,他浑身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旷野里只能听见他自己大口的喘气声。
他伏在地上歇了一会儿,然后依次爬到战友的遗体旁,拖拽着把战友放到坑里。
拖大个子张福来时,他费了好大劲儿,一截短短的路,他歇了几次,终于把张福来拖到挖好的坑里。
他又转身从坑里爬上来,在高处看曾经熟悉的战友,他们都静静地躺在他的眼前,昨天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自己的眼前活蹦乱跳,和他一起阻击敌人,眼下他们只能躺在这里了。
张福来半睁着眼睛,心有不甘的样子。
他怔了一会儿,又待了片刻,开始为他们掩土,渐渐地,战友们从他眼前消失了,眼前的土和山头上其他地方并无二致,他突然感到莫名的孤独。
一个排的人,加上他三十一个鲜活的生命,三天阻击战,此时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想找棵树给这四个战友留下个记号,可周围并没有树,原来的那几棵树早被敌人的炮弹炸得只剩下树桩。
最后他找到离战友最近的一块石头,用刺刀在上面画出一个“4”字。
做完这一切,他有些迷瞪,竟不知自己在哪儿,仰面望着天空,太阳已升到了他的面前,火辣地烤在他的身上。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类”试题导练:自然环境(把握概念+即学即练+答案解析)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类”试题导练:自然环境(把握概念+即学即练+答案解析)【把握概念】1.描写技巧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②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叫细描)、细节描写。
③色彩的渲染、衬托等。
2.修辞角度借助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排比、通感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3.写景角度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从形、声、色、味等角度对景物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平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由外向内(或由内向外)等。
【例1】阿城《溜索》文中节选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即学即练】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知识点(题型+答题思路+答题模板)

高考小说阅读“环境描写”知识点
(题型+答题思路+答题模板)
题型一概括、分析自然环境特点及作用
知识点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等自然景观。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型二概括、分析社会环境特点及作用
知识点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和生活环境等的描写,包括对城镇、农村、工厂、军营、机关、学校、商店等人物活动场所和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社会风情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具体如下: 社会环境:时--时间,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地--地点,场所、场合、地域等
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虚化的社会环境)
事--事件、情节,在事件和情节中寻找社会环境相关的内容
题型三分析环境描写的手法
题型四探究环境描写
知识储备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考点解密】14 分析小说环境题型及解答技巧(训练)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全国通用)(原卷版)

14 小说文本阅读(环境描写)A基础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大学生村官谢大立大学生村官小胡还没有到村里,就被老村长直接由镇里领到了栗里村看醉石。
那是块高七八尺,宽丈余的石头。
讲解员说,陶渊明好酒,喝醉了就睡石头上。
石头下面有溪流,讲解员说叫醒酒泉,陶渊明一觉醒来,喝一碗溪里的泉水,酒也就醒了。
看完了醉石,又看庐山的大林寺。
正巧是农历四月初九,当初白居易来此探友的时日。
这季节,山下的桃花早凋谢了,这里的却含苞欲放。
白居易因此写下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也借这诗句名满天下。
旅游,是小胡梦寐以求的事。
小胡出生在一个小山村,父母都是地里刨食的。
暑假、寒假同学们都结伴旅游,他则打工挣学费。
同学们旅行回来,带回来和一些名胜古迹的合影,他就从那些图片里领略那里的风采,做梦去那些地方。
如此的经历,让小胡收获了梦寐以求,还收获了一种叫踏实的东西。
当好村官于小胡的仕途十分重要。
能不能当好村官,小胡的心里是没底的。
但老村长给了他底。
老村长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长者,一个星期下来,他们相处得如爷俩。
上阵父子兵,就凭这古训,他这村官就当好一半了。
乡亲们的热情,使他的心里更有底了。
村委会与老村长的屋子毗邻,他们安排他住里面。
被子虽是他带来的,但他们给他洗了还晒了,他睡在上面,如同睡在阳光的香味里。
醒来,桌子上变魔术般多了一碟鱼、一碟肉、一碟豆腐、一碟炒鸡蛋,还有许多瓶咸菜。
村长夫人告诉他,都是村民们主动送来的,见他睡得香,就没有叫醒他。
激情使小胡吃罢饭就找老村长要工作。
老村长领着他村前、村后转,山下、山上转。
转到太阳快落山时,他们跟着一条河流往下走。
河流旁,是一条可以走车的土路,路上没有车,走着他们两个人。
哗哗的流水声,在他们的脚下时断时续地响。
水声突然吼叫起来,是流水在他们的脚下变成了瀑布。
阳光在瀑布里丝丝缕缕,小胡情不自禁地叫起来:“壮观,太壮观了!”老村长说:“对岸那两个字也壮观。
高考小说专题——环境描写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 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 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 八哥。到了戏园, 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 但台上的锣鼓 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 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 大乖二乖正是很高 兴地跳着跑, 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 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 一望, 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 八哥不见了。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 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 “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 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 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 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 “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 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 报仇,跳着出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 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 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 ”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 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 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 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 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 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 的鸟, 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 他们的眼, 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 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 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 不用圆规, 描不出那圆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联系词语选用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 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 的真实性。为了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作者往往会相应地选择一些能突显主观 情感的词语来描绘环境。如用凄风、苦 雨、落叶、夕照、寒雁等冷色调的词语; 或用艳阳、丽日、春苗、绿柳、蓬勃等 暖色调的词语。不同色调的词语营造出 迥异的环境效果。
破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五要素
11
1.联系段落位置
环境描写所处的段落位置不同,在 作品中所起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比如 首段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交代地点、 渲染气氛、明确基调等作用,处在文本 中间的环境描写大致能起到承上启下、 转换情节等作用,处在末段的环境描写 大致能起到呼应前文、营造余韵等作用。
(一)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 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 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 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 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 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8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9
3.环境类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 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 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 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参考答案:(1)特点:采用白描(手法特点)手 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景物 特点)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 的心理感受,暗示了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 节的发展。 10
13
3.联系描写对象
4.联系情节发展 5、联系作品主题
14
15
高考小说 之环境类型题
1
一、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主人公
环境:自然环境——渲染气氛、烘托心 情;
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
二、小说的考点
环境: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节:着重于情节的概括、情节的特点分析 、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理解、情节的合理 性探究。 人物:人物个性特征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 辨析 、人物性格发展的合理性探究。 主题、探究:着重小说意蕴主旨的全面理解 或小说主旨某一侧面的归纳、合理性探究。
4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2.环境 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 环境描写的寓意。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
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
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 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 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 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6
答题常用术语: 1.自然环境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作用:
7
2、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 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 (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 →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 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 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 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