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方法论,对于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发展过程,社会的变革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动引起的。
辩证唯物主义则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所推动,事物的发展是不断通过矛盾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形成阶段和发展阶段。
1. 初级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初级阶段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
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
2. 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在第二国际时期,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的路径。
3. 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在20世纪上半叶,特别是在苏联的建立和中国的革命胜利之后。
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等重要组成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指导。
2. 对社会变革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激励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奋斗,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原理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3000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盖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与作用。
这门课的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深层次的改变,再次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在这里就把我对这门课的感悟与体会讲一讲以谋求思想上的进一步升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
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
因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又有各种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
“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方式的总和。
在掌握经济基础这个概念时,切不可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相混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
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范文马克思主义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立足国情、党情,把它提升到战略高度认真对待。
小编整理了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论文3000字篇一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原因探析摘要: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产生在国外的理论,飘洋过海、历经数十载,终于为先进的中国人所认同、所选择,并最终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其原因如下:一、马克思主义符合救国救民的时代需要“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1](p.462)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不断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由林则徐、魏源的开眼看世界、师夷呐喊,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兴办洋务,再到维新派师法日本、君主立宪,再到革命派的师法欧美、革命共和,结果中国依然没有富强。
一次次地满怀希望、一次次地希望落空,先进的中国人处于苦闷彷徨之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2](p.1471) 十月革命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
袁世凯死后的中国,军阀争权夺利、互相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作为战胜国的中国依然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在世界范围内,欧战暴露了备受赞赏的西方文明的弱点。
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似乎这样一些划时代的事件还有些不够,巴黎和会决定把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而不是公正的归还给中国。
在这些事件和巴黎和会决议的综合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界与政治气候突然发生了转变——儒家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主宰地位被彻底粉碎了。
”[3](pp.496-497)马克思主义正好适应了这种“群众的情感和吁求”,并且“这些激进的思想能够为中国的社会状况所验证”[3](p.497)。
马克思哲学原理参考论文3000字(3)

马克思哲学原理参考论文3000字(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篇三导读: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资本主义的大厦并不是到处都很容易被冲塌的,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原来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多少都与这些国家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本世纪后半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发生的改断。
所有的历史事实一方面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经得起考验的;另一方面又表明,资本主义的大厦并不是到处都很容易被冲塌的。
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原来资本主义不发达或很不发达的国家,因而,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能不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
虽然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别,困难的程度各异,但造成困难的原因多少都与这些国家原有的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有关。
可惜,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就能自动地带来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如果不能这样,那就把这种制度搞得更“纯”一些。
这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世纪后半期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普遍发生的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它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一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归根到底要能适合该国的实际,要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努力探索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的中间制度层次,而这就需要改革。
人们有理由相信,也有理由希望,随着改革实践的深化,社会主义国家的这种改革经验能够被提升到更加系统、成熟的理论形态,从而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域。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挫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范文3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范⽂3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摘要:本⽂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产阶级⾰命学说。
⼜从思想表述的⾓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系统。
⽂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笼盖四⼗年的总纲领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配了他的思想研究⼯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
三⼗⼋年之后,当他的全部⼯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次意识到本⾝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解放条件的现代⽆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的使命”[1]。
显然,这毕⽣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七岁上⼀语定平⽣,⽽忽视他⼈⽣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
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抉择,1846年便投⾝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理基础。
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轮太阳在马克思⼼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个春秋的⼈⽣⾏程。
⼀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其对奉⾏者的⼈⽣覆盖⾯便愈益宽⼴。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末论文篇二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哲学的认识摘要: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亲身参加工人阶级劳动人民翻身求解放斗争的实践中建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研究以前的关于人的哲学思想,批判的吸收其中合理的科学的因素,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哲学,提出改变人性获得全面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哲学;认识一、引言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所讲述的思想和所蕴涵的内涵十分的丰富,并且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马克思曾经受过抽象的人性论、人道主义的影响,特别是受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属性理解为人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按照马克思的见解,人的本质就是自主劳动,就是自主的社会交往,就是自由自觉的特性。
恩格斯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1]这就是我们奋斗的大目标。
二、概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西方人的哲学的发展史,是思想家门对人类现象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历史,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的人的哲学;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的哲学;文艺复兴以后的人的哲学。
古希腊人抱着宇宙论的拟人观,认为人同一切东西和活的存在物,其中也包括神,一起生活在统一的世界中。
“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
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
”[2]他们认为真理、社会设施、文化都是人们创造的产物。
中世纪封建社会的人的哲学,是在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的统治下发展的。
所有的____伦理学家都把禁欲主义作为信条,极力反对和蔑视人们对物质幸福的追求,只有来世的天国生活才是真实的、永恒的和幸福的。
对上帝的态度成为道德评价的最高标准。
欧洲的资产阶级萌芽于14世纪的意大利,15-16世纪普遍于西欧各地。
资产阶级一开始便面临着长期的反封建斗争,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当时采取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形式,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动反封建斗争,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和才能,反对封建主和教会的专制,这就是人道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旨在揭示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以及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的实在,意识和思想都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产物,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是由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替代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阶级斗争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是其内在矛盾所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制和生产关系是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剥削的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实现阶级的消亡和人类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了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倡导,为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倡导,提出了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将不断朝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这种发展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不公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阶级的差异和剥削现象的存在。
少数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削无产阶级获取利润,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2)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2)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学论文篇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拒绝过体系,他们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被教条化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因素所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普遍联系和人类历史一般本质、规律的反映,同样需要体系。
【关键词】传统的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绝对真理式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正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
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
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由来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
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
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