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冲泡与品饮

合集下载

熟普洱茶怎么喝才是正确喝法

熟普洱茶怎么喝才是正确喝法

熟普洱茶怎么喝才是正确喝法熟普洱茶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中国茶,具有特殊的陈化和发酵过程,因此在品饮时需要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

以下是正确品饮熟普洱茶的一些建议:1. 选择合适的茶具:为了品饮熟普洱茶,您可以选择一把陶瓷或紫砂壶,这些茶壶有助于保持茶叶的温度和味道。

此外,您还需要杯子或茶盖碗。

2. 预热茶具:在冲泡熟普洱茶之前,先将茶壶和杯子用热水预热。

这有助于保持茶汤的温度,并确保茶叶充分释放香气和味道。

3. 选择好茶叶:选择高质量的熟普洱茶叶,这对于品尝出好的茶汤至关重要。

品质较好的熟普洱茶应该有均匀的叶片,散发出独特的湿储香气。

4. 洗涤茶叶:在冲泡之前,将熟普洱茶叶放入壶中,冲洗一次。

这个步骤不仅有助于清洁茶叶,还可以唤醒茶叶,使其更容易释放香气和味道。

5. 掌握冲泡时间:冲泡熟普洱茶时,掌握好时间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头两泡茶的时间应较短,约为10-20秒,随后的泡次可以逐渐延长,但不要让茶叶泡得太久,以免产生过于苦涩的味道。

6. 水温控制:使用沸水冲泡熟普洱茶是不合适的。

水温应降至约90°C左右,这样可以避免烫伤茶叶,同时促进茶叶的均匀浸泡。

7. 品味过程:品饮熟普洱茶时,可以多次倒入杯中,用鼻子轻轻闻一闻茶汤的香气,然后小口喝一些,感受其滋味。

逐渐品味出茶叶的层次和变化。

8. 适量饮用:熟普洱茶通常比较浓郁,所以不需要大口喝。

小口慢品,感受茶汤的滋味,并享受喝茶的过程。

9. 重复冲泡:熟普洱茶的茶叶通常可以多次冲泡,每次都会有不同的味道和特点。

尽量不要浪费茶叶,反复冲泡可以更好地品味茶叶的发展和变化。

10. 享受休闲时光:喝熟普洱茶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您放松身心,欣赏茶叶的独特风味和历史。

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品饮茶,分享喝茶的乐趣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总之,品饮熟普洱茶需要耐心和品味,同时也需要一些基本的冲泡技巧。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会逐渐发展出对熟普洱茶的深刻理解和欣赏。

无论您是茶道爱好者还是初学者,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找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熟普洱茶品饮方式。

泡茶去其锋芒,煮茶得其精华。冲泡、闷泡、煮泡、适合不同的茶类

泡茶去其锋芒,煮茶得其精华。冲泡、闷泡、煮泡、适合不同的茶类

泡茶去其锋芒,煮茶得其精华。

冲泡、闷泡、煮泡、适合不同的茶类茶茶01.茶叶的冲泡、闷泡、煮泡:1.冲泡:指能够根据不同的茶品,使用正确的冲泡方法,让这一款茶的感官品质特征,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的冲泡行为。

2.闷泡:闷+泡。

利用紫砂壶、盖碗、这类有盖的茶具,都可以达到“闷泡” 的效果。

“闷” 是指在密闭的不透气的空间,“泡” 是指茶叶浸泡在这空间的水中。

一般的“闷泡” 是指在紫砂壶、盖碗、中投茶后,注水加盖,进行“闷泡” 1~3分钟左右。

3.煮泡:“煮泡” 是更为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冲泡方法。

“煮泡” 是一个通过高温,在茶叶快速老化后,充分淅出更深层内含物质的过程,能够让人品尝到,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分解淅出的,那一部分隐藏在茶叶深层的,即茶叶“骨子里” 的精华内含物质。

“煮泡” 一般来说,就是将茶叶用煮茶器、煮茶壶、等容器直接加水煮沸后,即可饮用。

茶茶02.泡茶能够去其锋芒,煮茶能够得其精华:1.根据实际经验证实:泡出来的是水。

一般意义上的泡茶,只能泡出,茶叶内含物质中的30%左右。

2.泡茶能够去其锋芒:这句话的本意是指:根据不同的茶类,采用相对合理的、不同的、灵活的、冲泡方法,即能起到“去其锋芒、扬长避短” 的效果。

如冲泡绿茶时:水温过高、闷泡时间过长、则容易烫熟、闷坏、细嫩的绿茶。

出现苦涩味浓重、汤色发黄深沉混浊、等现象,使绿茶的缺陷充分显露。

因此,在冲泡各种不同的茶类时,灵活掌握好:投茶量、冲泡水温、出汤时间、茶叶的粗细老嫩、茶具的选择、等要素,就能冲泡出一款,赏心悦目、口感丰富、身心愉悦、的好茶来。

3.根据实际经验证实:煮出来的是汤。

煮茶,则能煮出,茶叶内含物质中的60%左右。

4.煮茶能够得其精华:这句话的本意是指:煮茶是一个通过高温,在茶叶快速老化后,充分淅出更深层内含物的过程,能够让人品尝到,只有在高温下才能分解淅出的,那一部分隐藏在茶叶深层的,即茶叶“骨子里” 的精华内含物质。

茶茶03.七大茶类的合理冲泡法:1.绿茶适合鲜饮,不宜煮泡:绿茶的核心感官特征是:清汤绿叶、口感鲜嫩。

绿茶的冲泡步骤及冲泡时间

绿茶的冲泡步骤及冲泡时间

绿茶的冲泡步骤及冲泡时间绿茶的特点是清香,鲜爽,色泽翠绿,而绿茶的冲泡就需要把这些特点充分展现出来,这时掌握正确的绿茶冲泡步骤就十分重要啦。

接下来小编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下绿茶的冲泡步骤吧!绿茶的冲泡步骤一、备具:根据品饮人数准备好茶杯碗以及茶叶罐,茶则,茶匙,赏茶盘,茶巾以及烧水壶。

二、赏茶:倾斜旋转茶叶罐,将茶叶倒入茶则。

用茶匙把茶则中的茶叶拨入赏茶盘,欣赏干茶成色,嫩匀度,嗅闻干茶香气。

三、温杯:用开水将茶杯烫洗一遍,提高杯温,在冬天,尤显重要,利于茶叶冲泡。

四、置茶:冲泡绿茶的茶杯一般容量为150毫升,用茶量在3克左右。

用茶匙将茶叶从茶盘或茶则中均匀拨入各个茶杯内。

五、浸润泡:提壶将水沿杯壁冲入杯中,水量为杯容量的1/4或1/3,使茶叶吸水舒张,便于茶汁析出,约30秒后开始冲泡。

六、冲泡:用"凤凰三点头"法,冲水入杯内至总容量的七成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

经过三次"高冲",使杯内茶叶上下翻动,杯中上下茶汤浓度均匀。

另外表示礼节,对客人到来以示欢迎。

冲泡过程,要求水壶高悬,使水流有冲击力,并有曲线的美感。

七、奉茶:冲泡后尽快将茶递给客人,以便不失时机闻香品尝。

为避免茶叶过长浸泡在水中,失去应有风味,在第二、三泡时,可将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再将茶汤低斟入品茶杯中。

八、品饮:一般是先闻香,再观色、啜饮。

饮一小口,让茶汤在嘴内回荡,与味蕾充分接触,然后徐徐咽下,并用舌尖抵住齿根并吸气,回味茶的甘甜。

绿茶的冲泡时间现在年轻人饮茶基本不会注意这些微乎及微的小细节,大多数是一口猛喝,难以体味茶中的真正味道。

那到底绿茶的冲泡时间是多久,喝起来的口感最合适?一般冲泡几次之后味道最香醇清爽呢?首先冲泡绿茶,前三次的冲泡是最佳的,到第三泡之后,其实味道就已经开始变淡。

用水烫杯,起到温杯和洁具的作用。

然后注水半杯即可,此为润茶。

大约1分钟后,用水高冲;在水流的激荡下可以使茶叶更加清香可口,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再浸泡约一分半钟,即可品茶。

喝茶顺序及泡茶的正确方法

喝茶顺序及泡茶的正确方法

喝茶顺序及泡茶的正确方法茶道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喝茶及泡茶都有着正确的顺序和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喝茶顺序及泡茶方法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正确的喝茶顺序step1:花茶喝茶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如果刚接触就喝味道浓酽的茶叶,肯定会觉得苦。

所以,不妨先从香气浓郁的花茶开始喝起,并适当减少放茶量。

小科为大家推荐茉莉花茶和桂花龙井两款茶叶。

茉莉花茶香气馥郁,桂花龙井香气清雅,都是不错的选择。

冲泡时,如果希望冲泡简单,可以直接用玻璃杯冲泡;如果想尝试其他器具,也可以用盖碗。

step2:绿茶绿茶外形美观,口感清新,不但冲泡方便(用透明玻璃杯直接冲泡即可),在水中一点点舒展的样子也是非常优雅,可谓是赏心悦目。

比较常见的绿茶有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日照绿茶、碧螺春等,都非常适合茶小白饮用。

step3:新白茶白茶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大茶类,它“不炒不揉、自然萎凋”的工艺,使它极大的保留了鲜叶中的营养成分,广受欢迎。

白茶有新白茶和老白茶之分,而新白茶是出了名的口感清爽,不管用玻璃杯还是盖碗冲泡,都很清甜。

尤其是头采的银针和牡丹,还有淡淡的毫香,喝了非常舒服。

step4:台湾乌龙当茶龄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可以尝试喝台湾乌龙了。

它起源于福建,经过工艺上的改造以后,形成了台湾所独有的台湾乌龙。

台湾乌龙口感鲜醇,尤其是文山包种,在某些特性上和绿茶有些相似。

step5:铁观音铁观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我国的茶叶江山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铁观音分为清香型和浓香型。

顾名思义,清香型铁观音口感以清香为主,所以可以先从清香型铁观音喝起。

step6:红茶红茶甜醇的口感是出了名的,茶汤非常好喝。

但是正山小种除此之外,还有自身的特殊性。

因为它有松针或松柴特殊烘制的工艺,所以茶中会带有明显的松烟香。

有些茶客会觉得这种味道偏重,难以接受。

所以小科建议红茶可以先从坦洋工夫、政和工夫、滇红、祁红开始喝起,之后再慢慢尝试喝正山小种红茶。

几种红茶的冲泡方法

几种红茶的冲泡方法

几种红茶的冲泡方法清饮壶泡法对于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采用清饮泡法,即在茶汤中不加任何调料,使茶发挥固有的香气和滋味。

饮茶时,手捧一杯好茶,静闻慢尝,细评默品,进入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所以对工夫红茶,特别是工夫红茶中的名优工夫红茶,一定要用清饮法,方能领悟红茶的特有风韵,享受到饮红茶的奇趣。

清饮壶泡法:品饮红茶,观色是重要的内容,因此,盛茶杯以有柄带托白瓷杯为好,而且壶的用水量与杯必须配套,通常可以与咖啡饮具通用。

温具:用开水冲洗茶壶和茶杯,以洁净茶具。

置茶:以每人2克的用量,置茶入壶。

冲泡:将90℃左右开水高冲入壶。

分茶:经静置3~5分钟后,提起茶壶,轻轻摇晃,使茶汤浓度均匀,再一一倾茶入杯。

奉茶:用双手有礼貌地连托带杯奉给宾客品饮。

品茶:依次进行闻香、观色、尝味。

续水:除红碎茶外,通常可续水2~3次。

清饮杯泡法茶杯通常选用精美的细瓷壶和白色带托的有柄瓷杯,也可与咖啡杯通用。

温杯:用开水冲杯,以洁净茶杯。

置茶:杯的容量为100毫升左右,每杯置茶3克为宜。

冲水:用100℃左右开水,从较高的位置冲水壶水冲入茶杯,冲水量为100毫升左右。

奉茶:用双手有礼貌地连托带杯奉给宾客品饮。

品茶:依次进行闻香、观色、尝味。

续水:除红碎茶叶外,通常可续水2~3次。

调饮泡茶法调饮,即在茶汤中加入调料,以佐汤味。

当今的调饮泡法,比较常见的是在红茶茶汤中加入糖、牛乳、柠檬、咖啡、蜂蜜或香槟酒等,所加调料的品种和数量,随品饮者的口味而定。

调味红茶主要有牛奶红茶、柠檬红茶、蜂蜜红茶、白兰地红茶等。

置具:按宾客多少,选用适当的茶壶及与之相配的茶杯。

洁具:用开水冲淋,以清洁茶具。

置茶:按每位宾客2克红茶量置于茶壶。

泡茶:用90℃开水,以每克茶50~60毫升(红碎茶为每克80毫升)用水量,从高处向茶壶冲入开水。

分茶:泡茶后,静置3~5分钟,滤去茶渣,一一倾入杯。

随即,一一加上牛奶和糖;或一片柠檬,插沿,或滴入少量白兰地酒,或者1~2匙蜂蜜等,调味品用量的多少,可依宾客的口味而定。

洗茶、泡茶、品茶三步曲

洗茶、泡茶、品茶三步曲

洗茶、泡茶、品茶三步曲喝茶、饮茶,应该也是需要有步骤的吧,那来看看饮茶三步曲:洗茶、泡茶、品茶。

一是为饮茶卫生而洗去茶中的杂质。

尘垢。

因散茶在采制贮藏的过程中,难免有灰尘、杂质混入茶叶中,通过清洗,去污存精。

喝茶、饮茶,应该也是需要有步骤的吧,那来看看饮茶三步曲:洗茶、泡茶、品茶。

一是为饮茶卫生而洗去茶中的杂质。

尘垢。

因散茶在采制贮藏的过程中,难免有灰尘、杂质混入茶叶中,通过清洗,去污存精。

二是去掉茶叶中的阴湿之气。

因茶叶有很强的吸湿性、陈化性和吸收异味性,内含多种""亲水性""的物质,故在贮放过程中极易吸收潮气和异味。

通过洗茶时的热水浇淋,可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冷气。

另外,洗茶不但洗去杂质和湿气,还可诱导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来。

泡茶温具用热水冲淋茶壶,包括壶嘴、壶盖,同时冲淋茶杯,随后即将茶壶、茶杯沥干。

温具的目的是提高茶具温度,使茶叶冲泡后温度相对稳定,不使温度过快下降,这对较粗老茶叶的冲泡尤为重要。

置茶按茶壶或茶杯的大小,往泡茶的壶(杯)里置入一定数量的茶叶。

置入茶叶后,可以观赏壶(杯)里的茶叶形状与颜色。

如果你所用来泡茶的是白色盖碗,则茶色与白色相映成趣,极具观赏价值。

冲泡置茶入壶(杯)后,按照茶与水的比例,将开水冲入壶中。

冲水时,除乌龙茶冲水须溢出壶口、壶嘴外,通常以冲水八分满为宜。

如果使用玻璃杯或白瓷杯冲泡,可以特别注重欣赏的细嫩的茶叶,冲水也以七八分满为度。

冲水时有“凤凰三点头”的讲究,就是将水壶下倾上提三次,这既是主人向宾客点头致意,也能使茶叶和茶水上下翻动,使茶汤浓度一致。

倒茶冲泡好的茶应先倒进茶海里,然后再从茶海倒进客人的茶杯(品茗杯)中。

茶海又称公道杯,取分茶公道之意。

品茶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要通过慢慢地品、细细地品,才能品出其中的酸甜苦辣,品出其中的韵味。

茶道之泡茶流程_茶道泡茶

茶道之泡茶流程_茶道泡茶

茶道之泡茶流程_茶道泡茶茶道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情,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会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之泡茶流程,一起来看看。

茶道之泡茶流程第一道净手和观赏器具也就是洗手,喝茶卫生很重要,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或宜兴的紫砂壶为上,这个都是为了喝茶前有个放松心情的打算。

其次道烫杯温壶就是把茶叶器具都用开水冲洗一次,目的也是为了卫生清洁,同时给茶具预热,这样出来的茶的味道更香,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正杯、闻香杯、品茗杯中,也有挚友说这叫洁具提温。

第三道乌龙入宫把茶叶放到器具里,也就是放茶过程到茶壶里,名字叫的好听,程序简洁,表演可以适当参加花式,更具有茶韵。

第四道洗茶(醒茶)将沸水倒入壶中,让水和茶叶适当接触,然后又快速倒出。

目的是唤醒茶性,为泡好一杯茶做打算。

也可以清洁茶叶外表的一些不干净物,还有就是把没炒制好的茶叶刮掉。

第五道冲泡把沸水再次倒入壶中,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别一次把壶倒满,茶道的程序虽然每道都有必要性,但这步泡茶都要用上的,也是平常大家常用的,茶艺表演上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客人示敬。

第六道春风拂面刮去茶叶冲泡时的泡沫,茶艺表演是表现技巧美观需求,水要高出盖碗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在用盖碗喝茶时,把浮在上面的茶叶去掉,为的是只喝茶水不要让上面浮的茶叶到口中。

第七道封壶盖上壶盖,保存茶壶里茶叶冲泡出来的香气,用沸水遍浇壶身也是这个目的。

第八道分杯打算喝茶起先的步骤,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便利加茶。

第九道奉茶把杯子双手送到客人面前留意倒茶礼仪,以茶奉客的中国古代礼仪之本。

第十道闻香这个是客人起先单独感悟的步骤,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最好能有沉醉状,表示对主子茶的观赏和赞美。

第十一道品茗此时此刻最终可以喝茶了,呵呵,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然后放下,可以在谈话沟通期间接着如此,显示茶在沟通中的地位和必不行少身份。

茶汤的品饮方法

茶汤的品饮方法

茶汤的品饮方法
茶汤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文化的饮品,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口味,还有许多独特的品饮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茶汤品饮方式,供大家参考。

1. 温润体会法:
这种品饮方法适用于绿茶、白茶等轻型清香茶。

首先,将干茶叶放入茶杯中,然后用常温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再慢慢品饮。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体会茶叶的柔和香气,给人一种温润的感觉。

2. 色、香、味齐美法:
适用于红茶、普洱茶等重型浓郁茶品。

将茶叶放入茶杯中,用80°C-90°C左右的热水冲泡,待茶叶展开后,用鼻闻茶香,观察茶液的颜色,然后慢慢品饮。

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展现茶叶的色泽、香味和口感,使品饮过程更加享受。

3. 泡得慢、喝得香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乌龙茶、花茶等芬芳香气较为浓郁的茶品。

将茶叶放入透明的玻璃杯中,然后沿杯壁缓慢倒入80°C-90°C的热水,让茶叶在杯中慢慢展开。

待茶叶充分展开后,用小口小酌,感受茶汤的芳香和口感。

这种方法能够使茶汤馥郁的香气充分散发,品味更加细腻。

4. 茶汤冲泡冷热交替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冻顶乌龙茶、台湾高山茶等。

首先,用80°C左右的热水冲泡茶叶30秒至1分钟,然后用冰块冷却茶汤至8°C-12°C,再用80°C左右的热水再次冲泡10秒至30秒。

交替冲泡的过程,能使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更加丰富、层次分明。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茶汤品饮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每种茶品都有其独特
的品饮方式,通过多尝试不同的冲泡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茶汤的香气和口感,享受品茶的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的冲泡与品饮(非常适合初学者阅读)唐以前人们如何饮茶?茶,自被人们发现和利用至今,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发展过程。

茶叶何时真正成为饮料,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是至少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茶叶就已经作为饮料饮用。

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是我国关于制茶和饮茶方法的最早记载。

它告诉我们:当时饮茶方法是“煮”,是将“采叶作饼”的饼茶,烤炙之后捣成粉末,掺和葱、姜、橘子等调料,再放到锅里烹煮。

这样煮出的茶成粥状,饮时连佐料一起喝下。

已经明确指出茶叶是作为醒酒的饮料饮用的。

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唐代,只是更加讲究。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

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

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

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

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

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

稍后锅中的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

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

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

“凡煮水一升,用末(茶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嗜浓者增”,“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

”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

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

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

此外因茶叶有不同种类,《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即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是末茶的饮用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被陆羽视为沟间废水的这种饮茶法,就是《广雅》所记述的荆巴地区的煮茗方法,从三国到唐代数百年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

这是从古代以茶作为菜羹到以茶作为单纯的饮料之间的过渡形态,即古代以茶为菜羹时,可能也是和一些佐料放在一起煮,并且既然作为菜食,一定也会加盐才好下饭。

后来不再做菜食,而是煮成茶汤作为饮料,但还是和一些佐料一块熬煮,以减轻茶叶的苦涩,保持原有的口味。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尽管陆羽反对用葱姜橘皮等来煮茶,却保留加盐的作法,因为自古以来茶汤的味道就是带有咸味的。

由于不加其它作料,茶的真味容易显现,日益为饮茶者所追求,到了宋代,就不再加盐了。

宋代饮茶法是怎样?到了宋代,盛行的是点茶法。

点茶程序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

点茶法是在唐代阉茶法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陆羽《茶经》说:“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阉茶的特点是投茶入瓶,以汤沃之。

而点茶是由阉茶发展而来的。

点茶沿阉茶之路向前走了一步,其烹茶步骤是将茶投入盏中,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然后将沸水倒入深腹长嘴瓶内,再倾瓶注水入盏,或以瓶煎水,然后直接向盏中注入沸水,与此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根据宋代蔡襄的《茶录》记载,宋代的点茶主要特点是:先将饼茶烤炙,再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罗细则茶浮,罗粗则末浮。

”“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度匀。

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佳。

”即将筛过的茶末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得很均匀,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达到茶盏边壁不留水痕者为最佳状态。

点茶法和唐代的煮茶法最大不同之处就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瓷瓶烧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也不添加食盐,保持茶叶的真味。

点茶法从宋代开始传入日本,流传至今。

现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采用的就是点茶法。

宋代斗茶法是怎样的?斗茶是始于晚唐,盛于宋元的品评茶叶质量高低和比试点茶技艺高下的一种茶艺,这种以点茶方法进行评茶及比试茶艺技能的竞赛活动,也是流行于宋元的一种游戏。

斗茶实际上就是茶艺比赛,通常是二三或三五知已聚在一起,煎水点茶,互相评审,看谁的点茶技艺更高明,点出的茶色、香、味都比别人更佳。

还有两条具体标准,一是斗色,看谁的茶汤表面的色泽和均匀程度,鲜白者为胜。

二是斗水痕,看茶盏内的汤花与盏内壁相接处有无水痕,水痕少者为胜。

斗茶时所使用的茶盏是黑色的,它更容易衬托出茶汤的白色,茶盏上是否附有水痕也更容易看出来。

因此,当时福建生产的黑釉茶盏最受欢迎。

明代朱权饮茶法如何?朱权(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封宁王。

自幼聪颖过人,晚年信奉道教,潜心茶道,着《茶谱》。

《茶谱》全书除绪论外,分十六则。

在其绪论中,简洁地道出了茶事是雅人之事,用以修身养性,绝非白丁可以了解。

“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

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

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

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正文首先指出茶的功用有“助诗兴”、“伏睡魔”、“倍清淡”、“中利大肠,去积热化痰下气”、“解酒消食,除烦去腻”的作用。

朱权认为纷芸众多的茶书之中,唯有陆羽和蔡襄得茶之真谛。

他还认为饼茶不如叶茶,因它保存了茶叶自然的色香形味,后人无不欣然改变原来的饮茶之法而以开水冲叶茶了。

朱权指出饮茶的最高境界:“会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牖,乃与客清淡款语,探虚立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神表。

” 《茶谱》记载的饮茶器具有炉、灶、磨、碾、罗、架、匙、筅、瓯、瓶等。

《茶谱》从品茶、品水、煎汤、点茶四项谈饮茶方法。

朱权认为品茶应品谷雨茶,用水当用“青城山老人村杞泉水”、“山水”、“扬子江心水”、“庐山康王洞帘水”,煎汤要掌握“三沸之法”,点茶要经“盏”、“注汤小许调匀”、“旋添入,环回击拂”等程序,并认为“汤上盏可七分则止,着盏无水痕为妙”。

制茶方法有收茶、熏香茶法。

你知道钱椿年的“煎茶四要”吗?钱椿年,字宾桂,江苏常熟人,其《茶谱》作于嘉靖九年(1530)前后。

《茶谱》一书分茶略、茶品、茶艺等九部分。

其中“煎茶四要”、“点茶三要”写得简洁实用。

“煎茶四要”指:选择好水、洗茶、候汤、择品。

煎茶的水如果不甘美,会严重损害茶的香味;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洗茶叶,除去茶的尘垢和冷气,这样,烹出的茶水味道甘美;煎汤须小火烘、活火煮,活火指有焰的木炭火,煎汤时不要将水烧得过沸,才能保存茶的精华;茶瓶宜选小点的,容易控制水沸的程度,在点茶注水时也好掌握分寸,茶盏宜用建安的兔毫盏。

“点茶三要”指:涤器、茶盏、择品。

点前先将茶器洗净;茶盏是茶面聚乳的关键;烹点之际,不宜以珍果香草杂之,能夺香的有松子、柑橙、杏仁、莲心、木香、梅花、茉莉、蔷薇、木樨之类,能夺色的有柿饼、胶枣、火桃、杨梅、橙桔之类,所以想饮好茶,只有去掉各种花果才能真正品味茶的清纯甘美。

如果同时夹杂花果香料,茶的真香、真味、真色就会被混淆而分辨不出。

如果一定说饮茶时需要佐食茶果,那么,核桃、榛子、瓜仁、枣仁、菱米、榄仁、栗子、鸡头、银杏、山药、笋干、芝麻、莒蒿、莴苣、芹菜等等特别经过精加工的或许还可以用些。

明人许次纾<<茶疏>>中提到茶如何品饮?许次纾(1549—1604),字然明,号南华,明钱塘人。

《茶疏》撰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

《茶疏》对沏茶方法有独到见解,手中撮茶,把热水注入茶壶,然后迅速把茶投入开水中并把壶盖盖严。

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后,把茶水全部倒在盂中,然后再把茶倒入壶中,等大约呼吸三次的时间,让茶叶下沉,然后把茶水倒在茶瓯中,献给客人。

许次纾认为“汤铫瓯注,最宜燥洁,每日晨兴,必以沸汤烫涤,用极度熟黄麻巾,向内拭干,以竹编架,覆而庋之燥处。

烹时随意取用。

修事既毕……瓯中残沉,必倾去之,以俟再斟,如或存之,夺香败味。

”他认为秋茶品质甚佳,七八月可采一遍。

许次纾还认为,量小方益于品味。

一壶之茶,只堪再巡。

……若巨器屡巡,满中泻饮,待停少温,或求浓苦,何异农匠作劳,但需涓滴,何论品赏,何知风味乎?许次纾在《茶疏》中更进一步说:“黄河之水,来自天上。

浊者土色,澄之即净,香味自发”。

言即使浊混的黄河水,只要经澄清处理,同样也能使茶汤香高味醇。

许次纾认为品茶应于自然环境、人际关系、茶人心态联系,把饮茶作为高雅的精神享受而执着地追求。

许次纾强调“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酌水点汤”。

其实,茶人相聚并不在意于嗜茶与不嗜茶,而在于意于是否合乎“茶理”,就是追求和谐。

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境、茶与水、茶与具、水与火,以及情与理,这相互之间的谐调融和,是饮的精义所在。

据《茶疏》之说,最宜于饮茶的时间和环境如下: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语,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

宜辍:作事观剧发书柬大雨雪长筵大席阅卷帙人事忙迫及与上宜饮时相反事不宜用:恶水敝器铜匙铜铫木桶柴薪麸炭粗童恶婢不洁巾各色果实香药不宜近:阴屋厨房市喧小儿啼野性人童奴相哄酷热斋舍如何泡好一壶茶或一杯茶?要泡好一壶茶,既要讲究实用性、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

首先工讲究泡茶用水。

古人对泡茶用水的选择,一是甘而洁,二是活而鲜,三是贮水得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了科学的水质标准,卫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规定了感官、化学、毒理学和细菌等四方面的内容。

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来源可分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

自来水是通过净化后的天然水。

自来水有时用过量氯化物消毒,气味很重,可先将水贮存在罐中,放置24小时后再用火煮沸泡茶。

水的硬度和茶品质关系密切。

水的PH值大于5时,汤色很深,PH值达到7时,茶黄素倾向于自动氧化而消失。

软水易溶解茶叶有效成份,故茶味较浓。

另外,水中的含铅量达到0.2mg/kg时,茶叶变苦;镁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淡;钙含量大于2mg/kg时,茶味变涩;若达到4 mg/kg时,茶味变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