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金矿矿床成因论文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浅析某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文章介绍了某金矿所在区域成矿背景,阐述了该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矿床的成因,解剖某金矿有助于深化对该区域同类矿床成因的认识,同时对指导该区域找矿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规律;金矿;背景1.区域成矿背景某金矿位于扬子地台西缘的“康滇地轴”,靠近三江褶皱。
区内主要出露中元古界昆阳群浅变质岩系,区域内构造受小江断裂与普渡河断裂的控制,总体呈NS向,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NS向组,以脆-韧性剪切带最为明显,多被后期断裂截断;ES向组,断裂规模较小,但对赋矿的脆-韧性剪切带带有破坏作用。
近NS向的小江断裂及其伴生的老杉木箐断裂带控制了中-基性侵入岩的产出,而沿位于老杉木箐断裂带内的拖布卡复向斜轴部出露,主要为晋宁期的辉长岩、辉绿岩及少量闪长岩,金矿化产于向斜西翼。
南部近EW向的断裂及同方向的复式向斜、近NS向的断裂组成的构造带,控制中-基性侵入岩及著名的东川式铜矿产出。
2.矿床地质特征2.1地层矿区出露地层为昆阳群因民组(Pvt2kny)、鹅头厂组(Pt2kne)、美党组(Pt2knm);少量出露落雪组(Pt2kn1)、黑山头组(Pt2knhs)、大龙口组(Pt2knd);在一些沟谷等地出露第四系(Q)。
2.2构造矿区内构造较为发育,主要由近NS、EW向的断裂和轴线方向近南的拖布卡复向斜组成的复杂构造。
区内褶皱为拖布卡复向斜的北段,总体走向近NS向,保存情况较差,这与北近NS、EW向的断裂交错切割有密切的关系。
轴线两侧分别形成多个大致相同的次级背斜、向斜。
两翼及核部的岩层倾角变化在l0°-88°之间。
向斜西翼的因民组(Pvt2kny)与美党组(Pt2knm)接触界线附近发育金矿化。
NS走向的脆-韧性剪切破碎带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小江深大断裂控制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地层出露级岩浆活动。
断层线呈340°左右方向,总体向西陡倾;西盘为昆阳群,东盘为古生界,是一个经历过张、压、扭不同力学性质转化的断裂,具有明显的现今活动性和较强的热流活动。
试述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

技术与检测Һ㊀试述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丛炜明摘㊀要:金矿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资源ꎬ我国地大物博ꎬ资源丰富ꎬ有很多金矿矿床类型ꎬ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ꎮ这些金矿资源的开发ꎬ减少了社会就业压力ꎬ也拉动了经济增长ꎮ不同的金矿有不同的地质特征ꎮ金矿是在不同的地层深度形成的ꎬ形成区域的地表地形以及它们周边岩石的状况㊁风化程度同样会造成不同的影响ꎮ文章分析了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和成因ꎮ关键词:金矿矿床ꎻ地质特征ꎻ成因一㊁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一)金矿矿体的特征根据调查研究所得出来的直接证明ꎬ金矿的矿体一般是由三个因素构成:地质的特征㊁底层的构造以及岩浆的运动状况ꎮ金矿矿体一般都是在地质构造的断裂带中与其他矿物混在一起的ꎬ并且其所在的岩石将金矿矿体过渡到另一个断裂带中ꎮ根据金矿矿体的分布ꎬ其分布的特征是呈弧形规则的分布ꎬ并且都在同一个平面上ꎬ形成的年代大致相同ꎬ勘探时所截取的地质剖面也十分整齐规范ꎮ金矿分布的平面呈现多种支脉ꎬ并且一部分形似透镜ꎬ还有一部分虽然是多种支脉ꎬ但是总体来说其形状都是以透镜形状为主要的形式ꎮ由于其地质剖面是 S 形ꎬ再加上金矿矿体的坚韧性以及拉伸性比较稳定ꎬ所以矿体的厚度非常坚固ꎮ(二)金矿矿石的特征通常将矿石直接分为两大类ꎮ第一种是原生矿石ꎬ第二种是氧化矿石ꎮ第一种矿石很小ꎬ类似于颗粒的大小ꎮ该矿石是在热液快要凝结成体的时候形成的ꎬ其中的组成部分是辉锑矿㊁铁矿以及其他类型的矿石的混合ꎮ该矿石组成成分中的铁矿是黄铁矿ꎬ金矿中的黄铁矿大部分是五角十二面体ꎮ黄铁矿的含量会受到别的因素限制ꎮ如果在黄铁矿中的砷的成分占比比较大ꎬ说明黄铁矿的含金比例也是很高的ꎮ氧化矿石不是什么特殊的矿石ꎬ而是原生矿石在氧化以后ꎬ还受到了热液的影响ꎬ从而变成了氧化矿石ꎮ在形成原生矿石的最后阶段被氧化了ꎬ从而蜕变成氧化矿石ꎮ氧化矿石的组成成分有褐铁矿㊁黏土矿以及其他类型矿石的混合ꎮ在其组成部分中ꎬ褐铁矿有一个很出名的特质就是吸附性很强ꎬ它可以将原生矿中的金吸附ꎬ使得自身成为金体矿ꎮ然而黏土矿的吸附性和环境有关系ꎬ黏土矿需要在酸性的环境下ꎬ经过风化的作用ꎬ慢慢具有很强的吸附性ꎬ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ꎬ黏土矿也将原生矿的金吸附在自身ꎬ从而形成了金体矿ꎮ(三)金矿矿床的岩浆特征在矿床附近都会形成一些岩浆活动ꎬ受到地质内部的影响ꎬ岩浆活动在不同的地形也会有不同的状态ꎮ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容易形成的岩石主要为花岗岩㊁辉绿岩㊁灰石闪长岩这三种ꎬ分布的范围和路径与岩石的脉络相关ꎬ其中花岗岩的结构成分主要有石英和长石等矿物ꎬ岩石的晶体颜色主要是黄色或粉色ꎬ在一些特殊的自然环境中还有灰白的颜色ꎬ这类岩石的特征是质地坚硬ꎮ辉绿岩的主要成分有浅成岩ꎬ它的岩石颜色主要是灰色和灰黑色ꎬ岩石晶体的组成部分是灰石和基性长石ꎬ岩石的结构形状主要呈现为块状和粒状ꎮ二㊁矿床成因分析(一)矿床形成的物质来源金矿矿床的主要组成是金矿ꎬ而它具有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化学特征ꎮ而在同位素当中ꎬ硫同位素是最为重要的部分ꎬ而针对其的化学特征可以分为三种形态ꎬ分别是地层硫㊁地幔硫和混合硫ꎮ而地幔硫又是硅镁层的同位素ꎬ但两者的区别不大ꎮ地层硫具有许多种形态ꎬ结构种类多ꎬ是因为它能够随着地层的运动变化而变化ꎮ在漫长的时光里地表层随着岩浆作用在不断下降ꎬ再加上本身地表层就有多种多样的类型ꎬ便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变化ꎮ这也是地层硫酸具有种类多样化的特点的原因之一ꎮ除此之外ꎬ通过检测和分析矿床形成的另一重要元素 微量元素 的特征和种类ꎬ也能发现金矿成型的原因ꎮ微量元素会与金矿当中存在的大量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ꎬ从而以一种易溶结合物的性质存在于金矿矿石之中ꎮ(二)构造因素金矿矿床的相关组成物质具备了同位素以及微量元素这两个化学性质ꎮ在同位素里ꎬ硫同位素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构成元素ꎬ这一元素的类别又能够分成三种ꎬ分别是地幔硫㊁地层硫以及混合硫ꎮ地幔硫这一同位素ꎬ主要来源于硅镁层ꎬ地层硫这一同位素ꎬ它的产生必须有较长时间的积蓄ꎬ产生条件一般为岩浆的影响造成地层出现下降ꎻ由于地层的变化类别十分的广泛ꎬ因此ꎬ环境的些许差别都将直接作用到地层发生变化的幅度上ꎬ以至于造成地层硫自身状态的相关形式多种多样ꎮ微量元素同样是金矿矿床形成的一个重要源头ꎬ能够经过对金矿里相关的微量元素的含量以及有关类别进行检测与测试ꎬ来推算出金矿形成的主要过程以及金矿形成的主要原因ꎮ(三)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金矿矿床的控矿因素的重中之重ꎮ岩浆活动会对于金矿的形成和产生带来较大的影响ꎬ例如对于某地区金矿的出现就提供了一定程度热源和有利的物化环境ꎬ从而能够促使金在热液中的水活化迁移ꎬ并且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ꎬ金矿体一般会呈现出层状和似层状和透镜状ꎬ其厚度一般在1~15m之间ꎬ并且最厚达到了22.63mꎮ这一通道的形成在实际上是有利于金矿矿液的上升ꎮ三㊁结语综上所述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ꎬ对于资源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也越发的重视ꎬ对于金矿的开发技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ꎮ对于矿床成矿的形成原因㊁条件和地质环境等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ꎬ便能很好地为后续的开始金矿开采奠定理论基础ꎬ促进矿产的生产和发展ꎮ参考文献:[1]宫文涛ꎬ朱旭东ꎬ张天智ꎬ等.不同类型金矿成因及地质特征探究[J].世界有色金属ꎬ2019(10).[2]刘绘强.金矿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ꎬ2017(8):131-132.作者简介:丛炜明ꎬ山东黄金金创集团有限公司ꎮ151。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

甘肃西和县大桥金矿床的成因研究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是我国重要的金矿生产基地之一,该县的大桥金矿床是该地区的重要矿产资源之一,其矿体类型为砂岩型金矿。
本文将从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过程等方面分析该矿床的成因。
地质特征:大桥金矿床位于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境内,地处激变带与富硫化物氧化带相接触,地处川西太平洋板块与华北板块交界处。
在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下,矿体在较深部形成,后经构造运动使之上升并沉积在中生代陆相砂岩红层之中,形成了砂岩型金矿床。
成矿条件:大桥金矿床的成矿条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地质构造条件:该地区的大桥山脉属于伸展域内的古隆起,处于泥盆纪上下石灰岩,地形地貌复杂,形成了复合构造,将有利于成矿物质运输与堆积;②岩石学条件: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石英岩和安山岩经过一定的化学变质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硫化物和金属矿物;③流体条件:金元素在流体环境下,具有易溶解和运移的特性,符合砂岩型金矿床成矿流体所要求的物质条件;④氧化还原条件:该区域历史上地壳的氧化还原环境是成为金矿富集的必要条件之一。
成矿物质来源:大桥金矿床的原矿体主要来源于来自富硫化物流体的硫化物矿物及云母矿物。
在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下,多次地质作用使得含金硫化物矿物的流体上升至砂岩层,当其遇到适宜的氧化还原条件时,硫化物就会被氧气氧化,硫酸盐和硫酸氢根离子也同时形成,同时金元素从流体中分离出来,部分被砂岩层吸附而部分则逐渐沉积至砂岩层中,形成了大桥金矿床。
成矿过程:大桥金矿床的成矿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当地质构造发生活动时,地下流动水体被激发并上升至砂岩层,与含有硫化物的地下水体发生反应,形成了含硫流体;②在复杂的构造域中,聚合成含有金矿床的流体通过堆积和送水作用,在砂岩层内形成了成矿富集;③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大桥金矿床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氧化还原作用,使得金元素得以从流体中析出沉积至砂岩层中,形成了大桥金矿床。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摘要:内蒙古红花沟金矿是典型的石英-硫化物金矿,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矿床呈幅长3.5km、宽0~120m的条带状型式,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本文根据对红花沟金矿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微区成分等研究,总结了其地质特征和成因。
关键词: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地质特征;成因探讨一、矿床地质特征1.矿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背景内蒙古红花沟金矿位于阿荣旗境内,是北纬50°4',东经122°32',距阿荣旗城区约15km。
矿床位于呼伦贝尔-科尔沁旗-小兴安岭勘查区的中东部,处于东北造山带北段特提斯洋闭合、欧亚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时期的花岗岩成矿带上。
2.矿床的产出和矿化类型矿床产出的矿石类型多样,石英脉是典型的矿化岩体。
金矿以亚微细粒的游离金和金硫化物为主,主要伴生石英、硫化物、黄铁矿、菱铁矿等。
3.矿床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组成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体内的变形剪切带与接触带内,矿体选在石英脉中发育较好,石英脉常伴生蚀变带、接触变质带。
岩石类型以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辉长岩和橄榄岩等为主。
二、成因探讨1.成矿物质来源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的主要矿物质来源包括地壳物质和岩浆物质。
岩浆物质主要是来自于上覆花岗岩的分异熔体,地壳物质主要是来源于前寒武纪-古元古代的古变质岩地壳中的矿物元素。
2.矿床形成环境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形成是在板块构造运动的复杂背景下,发生了造山活动,从而形成的高级别热液成矿。
热液的成因和成矿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岩浆热源及热流体对地壳的作用和后期反应。
3.成矿流体演化内蒙古红花沟金矿床成矿流体是在花岗岩的热液演化条件下,由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时所携带的高温流体,其成分具有集中性、同质性和相似性,为硫化物质高温溶液,热液温度在250~300℃之间,pH为5.5~7.5之间,氧化还原电位Eh值为70~150mV之间。
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

论述我省某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笔者主要结合某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地质特征,深入分析了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因素,在野外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金矿体品位和厚度的变化系数,研究了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规律;应用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了au与pt、pb共生,并呈互为消长关系,探讨了金的主要物质来源;最后总结了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和矿化富集规律。
关键词:金矿;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中图分类号: p61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with a gold deposits and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e-forming geological background, and analyzed the deposit is the source ofore-forming materials, the mineralization of factors, in the field survey, sampling, and on the basis of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gold ore body grade and thickness of the coefficient of chang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law of the gold ore body; application xrd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method, found that the au and pt, pb symbiosis, and with the pendulum between each other, and probes into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 of gold; finally summarized the gold deposits of minera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enrichment regularity.keywords: gold; ore deposits;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genesis在近10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资源开发达到了空前的强度。
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

浅析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文章通过对云南金平县某金矿地质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认为该金矿床主要受构造控制,含矿地层为石炭系下统碳酸盐岩、碎屑岩为矿区主要含矿层,矿石主要为变余花岗斑状结构,角砾状构造。
矿床成因类型为地下水溶滤金矿床。
关键词:金平县,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1 区域地质本区自晋宁运动以来,经历了长期演变发展过程,地质构造运动强烈复杂而持久,褶皱、断裂等低压带发育,为矿液活动提供了理想的低压空间;岩浆活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充分的热源和丰富的物质,成矿地质背景好。
与成矿有关的区域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上二叠统部分地层。
本区因地壳活动的差异,各地又有较大的不同。
1.1地层(1)前震旦系碧口群主要岩性为巨厚层正常沉积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
按岩性组合和韵律特征,本区为下亚群和中亚群。
各组岩性为:下亚群:本区分布最宽,为类复理石沉积。
分下、中、上三个碎屑岩组。
岩性特征:下部以粗碎屑为主,往上碎屑岩变细;中部以泥质物为主夹细碎屑岩,往上碎屑物增多;上部又以碎屑岩为主夹泥质岩,韵律性明显。
中亚群:包括下部和中部两个碎屑岩组。
主要岩性为正常沉积碎屑岩及泥质岩夹中-基性火山碎屑岩。
下岩组和中岩组出露部分岩性段。
上与泥盆系地层不整合。
岩性、岩相变化大,在变火山岩分布区有较强金矿化。
(2)中泥盆统三河口组此套地层在区域上分布宽,各岩性段为断裂接触,本区出露四段:第一、二岩性段:本段在大区域上相当于石坊组。
岩性为深灰色砂岩、粉砂岩及黑色砂质板岩、炭质板岩互层夹硅质砾岩层及硅质岩、灰岩透镜体。
含无烟煤。
厚度大于1200m。
第三岩性段:上部为灰色灰岩夹泥灰岩,偶含假砾或燧石团块;下部为灰色砂质板岩、粉砂岩夹薄层灰岩、石英岩;底部为薄层灰岩。
此套地层化石丰富,是本区Au、As、Hg、Sb矿化的主要含矿层。
第五、七岩性段:仅在邻区甘肃境内零星出露,前者为绢云板岩及砂质千枚岩夹薄层灰岩及紫色石英砂岩;后者为厚层灰岩及泥灰岩,中部夹黑色含炭千枚岩、钙质千枚岩。
金青顶金矿的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

金青顶金矿的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探讨金青顶金矿位于中国湖南省涟源市金青乡,是一座中低温多金属热液型金矿床,其成因与成矿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地质背景、矿床成因及成矿热液类型、成矿流体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等几个方面对金青顶金矿进行探讨。
一、地质背景金青顶金矿位于东华山-瓦砾岩脉和光头山-断裂带之间,属于华南地区的锡多金属矿床,综合研究表明,该区域经历了太古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和新生代不同期的构造演化。
二、矿床成因及成矿热液类型根据矿床特征和成矿热液类型,金青顶金矿被归为岩浆热液型、多金属热液型、中低温热液型等不同类型热液型金矿床。
经研究发现,金青顶金矿以多金属矿床为主,金的含量较低。
热液经过长时间的流动和混合,成为多阶段多期式的热液活动。
三、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流体的来源是成矿热液型金矿床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研究表明,金青顶金矿成矿流体来自于下地壳深部,在晚古生代由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南陆块俯冲引起的高温、高压和强烈蚀变作用,使得下地壳中的岩浆和矿液下渗到上地壳,形成热液活动。
四、成矿作用经研究表明,金青顶金矿的成矿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岩浆热液演化作用:在岩浆热液作用下,矿床的成矿物质得以富集。
2. 流体隔离作用:流体隔离作用是可能形成矿体的一个重要过程,它能使热液流体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矿体。
3. 酸碱性交代作用: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成矿流体与富含硅的岛弧火山岩相互作用,产生静水压力和高温碱性交代作用,促使局部区域的石英脉中富含铜铅锌等金属元素的沉淀。
五、成矿模式金青顶金矿床的成矿模式涉及到了岩石圈和地幔的地球物理学特征,包括岩浆活动、岩浆热液流体、沉积物热液流体和浅成海水的作用。
该矿床形成时期的认识可以从已知时期的构造演化和岩石圈物理动力学分析中推断出来。
六、结论综上所述,金青顶金矿床成因和成矿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方向,不仅涉及到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科学,同时也涉及到成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交叉学科。
山东招远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

山东招远某金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研究摘要:通过对矿脉以往探矿工程进行分析发现,在其上盘有一北倾构造,产状变化较大,具有成矿的可能性,为了在深部探获新的矿体,增加地质储量,对以往的探矿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寻找矿体的赋存规律。
关键字:金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探矿前言胶东金矿是中生代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矿床,受亚洲东部海陆板块反时针构造体制的剪切域控制,构造控岩控矿特征非常明显,且以西部陆内的邦庐构造深断裂系统为重熔岩浆和流体成矿的动力来源和边界条件。
1矿床地质矿床位于山东招远县,以海拨758. 5m的罗山和672. 6m的北双顶二高峰为主体,构成胶西北地区独特的陡山峻岭区,成为“胶东金矿”乃至“玲珑一焦家式金矿”矿化类型发育的典型地区,且资源潜力依然巨大的一个金矿床。
在国际地质矿床研究和矿业开发利用领域居有着重要的地位。
2.1地层区内地层分布范围很小,所见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山前组(Qs)和胶东岩群苗家岩组(ArjM)。
第四系山前组(Qs):主要为残坡积层、冲积层,由砂、砾石、粉质粘土、亚粘土组成,多分布在山前坡地、冲沟及低洼处,厚度一般为0.5~2m。
胶东岩群苗家岩组(ArjM):呈透镜体状,一般分布于玲珑超单元之中,延长和延深规模均很小,其岩性主要为黑云母片岩和斜长角闪岩,总体走向北西西,倾向北北东,倾角较陡。
2.2矿区构造矿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规模较大的有破头青断裂、玲珑断裂。
(1)破头青断裂带具先压扭后张扭的特征,断裂带宽一般250~340m,总体走向NE 60°~70°,倾向SE,倾角40°左右。
主要构造岩组合为碎裂状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糜棱岩等,局部见不连续的断层泥,构造岩均经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或矿化,该断裂是区内控矿主干构造。
(2)玲珑断裂是一条呈NE走向的区域性断裂构造,长4.6km,宽50~150m左右,走向NE 25°~30°,南部倾向SE,北部倾向NW,倾角65°~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金矿矿床成因分析
【摘要】某金矿区分为椿树湾和袁家坪两个矿段,其中椿树湾矿段有8个矿体,v3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
现已探明矿床规模为中型,有望达到大型,目前,矿山已建成云南省首座吨金矿山,经济效益显著。
金矿体赋存于加里东不整合面之上的坡松冲组底部(d1ps1)地层中,成矿作用与基性辉绿岩蚀变作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属沉积型+后期热液改造微细粒金矿床。
【关键词】蚀变辉绿岩;不整合面;后期热液;矿床成因;广南老寨湾
某金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处著名的“滇黔桂金三角”内,是云南迄今为止唯一进行详查并大规模开发的“卡林型”金矿。
1.地质背景
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文山—富宁断褶束西畴拱凹北缘,文山—那洒弧形构造东段。
地壳活动经历了由地槽(加里东期)到地台(华力西),再到地槽(印支期)的复杂演化过程。
上寒武统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建造,砂泥质建造,代表准地槽沉积;泥盆系为一套砂泥质、碳酸盐岩建造;石炭、二叠系为一套厚度不大的碳酸盐岩建造,表现出典型的地台型沉积特征;三叠系为一套厚度不大的碳酸盐建造、砂泥质建造。
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及侏罗、白垩、第三系等地层。
2.矿区地质
2.1地层
坡角组(d1p):灰、绿灰、灰黑色薄层状泥岩,局部夹灰色、褐黄色薄层粉砂质泥岩。
厚度>134米。
坡松冲组(d1ps):根据岩性组含不同,分为两段。
第二段(d1ps2):灰色、浅黄、浅褐黄色薄一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上部偶夹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
厚度>190米。
第一段(d1ps1):灰、灰白、褐黄色厚层块状细粒石英砂岩。
该段普遍硅化,具不均匀褐铁矿化,是金矿(化)体的主要产出层位。
该层厚>129米。
矿区坡松冲组(d1ps):呈不整合倾覆于闪片山组地层之上。
老寨组(o1l):灰色、褐黄色细—中粒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少量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厚度471米。
闪片山组(o1s):按组构不同,分两段。
第二段(o1s2):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亮晶含内砂砾屑海百合灰岩及粉、亮晶生物碎屑内碎屑含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
厚226米。
第一段(o1s1):上部及下部灰色厚层状淀晶藻鲕粒灰岩,中部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粉晶砾砂屑灰岩。
厚295米。
博菜田组(∈3b):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粉细晶白云岩,局部夹泥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鸟眼灰岩;下部为灰色厚层状淀晶砾砂屑灰岩,藻鲕粒灰岩夹粉晶白云岩,底部为鸟眼灰岩。
唐家坝组(∈3t):岩性主要为灰色厚至薄厚层状泥质条带灰岩、淀晶藻鲕砂屑灰岩、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灰岩、粉晶白云岩、细晶
白云岩、白云岩。
厚1235米。
2.2 构造
2.2.1 褶皱
矿区内无完整褶皱,以f3为界见两个单斜构造。
f3以北为椿树湾单斜:由o1s2、d1ps、d1p地层组成,单斜倾向北西,倾角20°-35°,东西两侧被f1、f8夹持,其底部为加里东窿起,椿树湾矿段中的金矿体即产于该单斜的古窿起构造面上的d1ps1地层下部。
f3以南为袁家坪单斜,由o1s2、d1ps、d1p地层组成。
单斜倾向北西,倾角25°—40°东西两端由f1、f8夹持,底部为加里东古窿起,袁家坪矿段的金矿体即产于该单斜的d1ps1地层中。
2.2.2 断层
区内主要发育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和近北西向三组断层,近南北向断层以f1和f8为代表,近东西向断层以f2、f3、f6三条,北西向断层为f4、f7。
对椿树湾矿段金矿影响较大的两条断层是
f7、f2。
2.3 岩浆岩
矿区岩浆岩仅有辉绿岩脉出露,沿f7侵入,走向北西—南东向,倾向南西,倾角30°-80°,地表出露长1050米,宽4-32米,辉绿岩中含金0.30-13.5克/吨,并在辉绿岩体的北西和南东两端富集成矿。
3.矿体
某金矿区以大冲子冲沟为界,划分为椿树湾和袁家坪两个矿段,
其中椿树湾矿段有8个矿体,袁家坪矿段有4个矿体,其中,椿树湾矿段的v3矿体是矿区的主矿体,矿区的金矿体产于加里东不整合面(d1ps/o1s)之上的坡松冲组第一段(d1ps1)硅化、褐铁矿化石英砂岩中,少数产于辉绿岩体内外接触带和构造角砾岩中。
椿树湾矿段v3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局部出现膨大,分枝复合现象,走向长450米,控制最大延深1100米。
单工程矿体铅垂厚度1.36—41.97米,平均14.72米,单工程金品位1.00—4.15克/吨,平均1.71克/吨,产状245°—340°∠0°—55°,总体倾向北西320°,平均倾角25°。
4.矿石质量
矿石具细粒状、粒状镶嵌变晶等结构;细粒浸染状、碎裂状、块状、脉状等构造。
金属矿物主要有褐(黄)铁矿、辉锑矿,少量毒砂、方铅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绢云母、碳酸盐、锆石等。
金属硫化物往往呈小透镜、团块和自形粒状稀疏浸染、细脉浸染状分布于蚀变辉绿岩体中,与石英砂岩、碳酸盐充填胶结形成细粒浸染状金矿石、碎裂(角砾)状金矿石、致密块状金矿石。
矿石伴生有益组分仅有ag元素,但其含量低,尚不能综合利用。
有害元素有as、sb等,但含量低,对矿石选冶无影响。
表现出主金属元素突出,其它成分含量低,属成分单一的易选冶金矿。
通过电子探针对25片矿石光片进行查找,发现一颗自然金,呈它形粒状,包裹于石英中,粒度0.0023毫米。
在生产性试验样品中,发现了5颗自然金,粒度分别为0.5、0.4、0.3、0.2、0.1(u),
它们均包裹于臭葱石中。
根据矿山生产实践证明,矿石中金的浸出率均大于80%,说明包裹金只是金的赋存状态的一种,主要金不是包裹金。
矿石品位及其变化规律:
v3矿体单样含金0.01—13.50克/吨,单工程平均品位1.00—4.15克/吨,矿体平均品位1.71克/吨,品位变化系数83%,金分布均匀。
除地表露头北西段相对较高外,其余地段品位较稳定,沿走向、倾向没有明显变化。
矿石的品位变化受蚀变强度、岩石破碎程度及辉绿岩体的距离影响,一般靠辉绿岩体近,蚀变强一中等或岩石蚀变强、破碎的地段金品位相对较高。
5.围岩蚀变
区内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辉锑矿化、碳酸盐化、粘土化、绢云母化等。
区内金矿体的形成与上述四种密切相关,金矿化与辉锑矿化伴生,但又互为消长的关系。
与金矿化反映出多期相应的热液蚀变特征,多种蚀变叠加时,金矿化变强。
期侧压矿质分离及地表水长期渗滤作用,初步形成潜水面以上的工业矿床。
岩浆的侵入,不仅带来了热源,同时也可能带来了大量的含金物质,也可能使初始矿源层中金再次活化,这些物质沿构造薄弱地带(断层、不整合面)进一步迁移,在适当地段沉积、富集,形成相对较富、较厚的金矿体。
如辉绿岩脉沿北西向f7断裂侵入,在岩浆冷凝过程中,大量的含矿热液沿f7断裂和加里东不整合面扩散,当含矿热液遇到坡松冲组石英砂岩顶部的泥质粉砂岩
及坡脚组泥岩时,由于泥质粉砂岩和泥岩的阻隔作用,使含矿热液与下部的石英砂岩发生交代蚀变,并形成金矿,部份在结构不紧密的断裂破碎带中及辉绿岩中富集成矿。
因此,矿床成因应属沉积型后期热液改造微细粒金矿床。
【参考文献】
[1]李有云.云南省广南县某金矿区椿树湾矿段详查地质报告[2].2002.
[2]李有云.云南省广南县某金矿区详查地质报告[2].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