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消落带植物治理措施
水库消落区的防治措施解读

水库消落区又称涨落带或者涨落区,是水库季节性水位涨落而使周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的一段特殊区域。
形成水库消落区的原因有:季节性原因,主要是指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出露于水面的区域。
此外还包括特殊气候造成的消落带(如干旱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
其次为蓄水原因:在大型水库 (如三峡大坝) ,消落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周期性蓄洪或者行洪所导致的水位升降所造成的。
消落带按坡度分为崖岸、陡坡岸、滩坡岸、台(阶) 岸。
崖岸一般是指坡度>75°的消落带;陡坡岸普通指坡度25°~75°的消落带;滩坡岸普通指坡度在15°~25°的消落带;台(阶) 岸普通指坡度< 15°的消落带。
消落区形成之前,生长在库区两岸的植被是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对来自库岸的污染特殊是农业面源污染起到一定的拦截和过滤功能,地表径流携带的氮、磷等相当一部份被植被消化吸收,防止进入库区水体。
而消落区形成后,这些功能将基本丧失,更多的污染物将进入水体,导致库区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
该地带两种生态系统的物种生命活动十分活跃,具有生物的多样性、人类活动的频繁性和生态脆弱性。
消落带分为:消落带是三峡水库蓄水后,按175-145-175m 水位方案运行时所形成的水位涨落区,正常水位以下30~15 m 消落带下部,正常水位以下15~5m 的消落带中部和正常水位以下5 m 以上的消落带上部,且这些边坡的坡度可分为45°以下和45°以上。
消落带的不同高度适宜的物种不同,主要是因为露出水面的时间差异。
消落带缓冲带则是影响和保护消落带生态功能的非淹没区,即175 m 高程以上约30 m 宽的带状范围。
消落区重点管理的梯度应在位于160 m至175m 高程的冲积平坝、阶地和河滩,重点保护对象包括管理的消落带和其30m 缓冲带。
管理水库消落带尽可能少用工程措施,以生物措施为主开展工作。
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现状及生物治理技术

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区具有水淹时间长、消落幅度大、水位涨落节律逆反自然枯洪规律及面积大、生境类型复杂等特点。
从三峡水库消落区目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库区生态环境问题及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三峡水库消落区的生物治理方案。
关键词:生物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三峡水库;消落区中图分类号:x1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5-0865-05the status and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wangdi-you1,dengwen-qiang2,yangfan2(1.changjianginstituteofsurvey,planning,designandresearch,wuhan430074,china;2.keylaboratoryofaquaticbotanyandwatershedecology,wuhan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wuhan430074,china)keywords:bioremediationtechnology;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threegorgesreservoir;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长江三峡工程是开发和治理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经济和社会效益。
尽管三峡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同时对社会、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些不可逆的负面影响[1]。
消落区(water-level-fluctuatingzone)是流域内水陆生态系统的自然交错带,是相邻陆生和水生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纽带,是流域生态系统组成的敏感部分,其特殊生境为物种的演化、发育和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

三峡库区治理消落区难题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的需要,三峡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之间发生周期性变化。
而由此产生的30米高差、面积达300余平方公里的消落区,由于沿线城镇众多,人口密集,成为世界上治理难度最大的水库消落区。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区,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
近年来,三峡库区区县在国内各科研院所的支持下,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下,积极探索以生态经济的模式治理消落区,走出一条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移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重庆开县渠口镇,由林业部门牵头实施的“沧海桑田”项目,尝试在三峡水库170米-175米水位高程消落带以及175米水位以上库岸,开展饲料桑耐淹性和种植管护技术试验研究。
通过种植桑树对消落带和库岸进行生态修复,同时将桑叶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牛、羊、猪、鸡等,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赢”。
国务院三峡办“沧海桑田”生态建设工程专家组组长任荣荣介绍,通过“种植-养殖-加工-营销”产业链,“沧海桑田”在既保护和净化三峡库区国家战略水资源的水质的同时,还可促进库岸山地的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并成为带动库岸山地部分后靠移民谋生的途径。
51岁的渠口镇农户王何种植3亩饲料桑树,同时养了3头猪和几十只鸡。
王何说,猪和鸡只吃桑叶饲料就行了,而且长得很肥,卖得也好。
桑叶如果牲畜吃不完,还有公司回收,没什么风险,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
而在重庆云阳县长江干流的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进行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也取得不错的效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他们引进的速生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即三峡库区蓄水水位水下10米的区域,经过4个月的全淹浸泡,该区域造林存活率也能达到90%以上。
李刚说,这表示速生竹柳具备了在库区进行推广的条件,加上速生竹柳还是非常好的工业原料,可以制纸浆、板材、型材和生物燃料,将来可以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岸边农户参与到消落区的绿化中来。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近年来,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行,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水库蓄水后,一些环境问题如滑坡、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日益严重,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改善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活。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了对植被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在一些易发生滑坡和土壤侵蚀的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植被的种植和修复,加强了对土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地减少了土地的流失和侵蚀,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管理。
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水资源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护和管理好当地的水资源,政府加强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水库周边的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环境,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水资源环境。
再次,政府加大了对三峡库区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在水库蓄水后,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治理工作。
通过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排放监测和管理,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
在水库蓄水后,政府加强了对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意识,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积极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总之,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管理,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水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峡库区消落带分析

表1 三峡库区不同侵蚀强度的土壤侵蚀量
侵蚀强度
面积
t·hm - 2·a - 万hm2
1
面积比例 %
平均侵蚀模数 土壤侵蚀量 t·hm - 2·a - 万t·a - 1 1
微度( < 5) 190. 38
33. 03
1. 47
280. 54
侵蚀量比例 %
1. 53
轻度( 5 ~ 25) 178. 09
消落带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到母岩的控制,分布相对集中:河流阶地、丘陵谷地和 盆地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和水稻土为主;山地土壤主要是石灰土和以砂泥岩为 母质的沙砾石,天然河漫滩上主要分布砾石裸地和沙滩。石灰土一般质地黏重, 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而在紫色砂泥岩地区发育的紫色土结构水稳性很差, 遇水极易分散、崩解,为易蚀性土壤,且土层浅薄,耕作层以下即为母岩层,土 壤容蓄水量少,径流系数高,当地面植被破坏后土壤侵蚀强烈。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概况 ➢消落带土壤侵蚀类型 ➢消落带土壤侵蚀分布特点及强度 ➢消落带土壤侵蚀因子分析 ➢消落带土壤侵蚀治理措施
一、三峡库区消落带概况
三峡水库消落带是因水库调度引起水库水位变动而使库区周围土地 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垂直高差为30m的一段湿地生态系统统和 陆生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过渡地带。它是水、陆生态系统物质转换 的活跃地带, 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其面积大约为348.97km2。由 于此区面积大, 每年周期性的水位涨落而使水土流失加剧,三峡水 库是年调节水库,水位消落期为1个月,涨落范围在145~175m之间。 短时间内的水位涨落变化使消落带产生较为强烈的土壤侵蚀。
3、>5°的消落带土质岸坡土壤侵蚀强烈,分布面积较广, 而在平坝或台阶地上,土壤侵蚀一般只发生在田坎、陡坎 部位。
消落带治理方案

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方案一、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必要性1、是实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三峡水库建成后,作为库尾的重庆主城段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位的消涨与自然节律相反且持续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
同时,重庆直辖后,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化,建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各种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带来主城特殊区域——两江消落带水质污染、土壤状况日趋恶化,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
两江是重庆城市的命脉,环绕城市的两江消落带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城市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消落带的形成和演替规律,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两江消落带生态屏障建设,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持主城河岸带的稳定,增加物种多样性,改善城市滨江生态环境。
2、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打造亲水景观的重要途径两江四岸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主城总面积的9.83%,是城市绿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同时也是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必要元素。
两江四岸消落带的绿化治理,可扩展城市绿地空间,有效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快森林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时,打造滨江亲水景观,扩大市民休闲娱乐场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伟大进程。
3、是提升城市形象、发展旅游经济的需要两江是重庆城市最重要的景观之一,是山城美丽景色的重要构成元素。
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闻名遐迩,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五彩灯光下波光粼粼的江面,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
但是主城两江消落带植被的匮乏、景观的单调、一些污染的河岸段,使得白天的重庆城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夜晚的美丽景色。
因此,对两江四岸消落带进行绿化美化,能够提升城市形象,从而带动两江四岸旅游发展,促进旅游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二、主城消落带绿化治理的重要性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针对消落带将会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非常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危机,科研院所纷纷开展各项研究。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

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的思考发布时间:2022-04-19T08:19:35.692Z 来源:《时代建筑》2022年1月中作者:刘其富[导读] 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奉节县饮水安全管理中心刘其富重庆 404600摘要:三峡水库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库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特殊的生态功能区,其水土保持、水质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功能对于投资庞大的三峡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与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水陆缓冲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地灾易发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与长江的绿色发展紧密相连。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
为切实加强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与保护,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系列讲话精神,本文对当前阶段三峡水库奉节段消落区治理与保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治理与保护方案。
1 引言三峡水库消落区,是指坝前水位从175m(吴淞高程,下同)逐步消退至防洪限制水位145m之间,水库两岸因水库调度引起水库水位变动而使库区周围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垂直高差为30m的一段湿地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交替控制的过渡地带。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建议摘要:作为生态敏感区域的三峡库区,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因为三峡库区发生截流问题,使三峡库区的沿江两岸被淹没,导致林业生态系统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三峡库区生活环境与状态产生严重的影响。
重庆市政府、库区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针对三峡库区的现状制定了相对应的政策,提高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本文以重庆涪陵区为例,综合分析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三峡库区;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建议引言:我国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规模移民与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
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问题深受相关部门重视。
三峡工程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影响了重庆市三峡库区人民的生产生活。
三峡库区林业生态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仅影响了三峡库区正常工作的进程,还阻碍了我国迈向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对此,重庆市委针对相关部门提供的专题资料,全面研究分析。
根据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相关的资料,加快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步伐。
一、林业生态建设的意义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我国开始注重环境治理问题。
从根本上找到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合理化、科学化治理,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我国现在的整体生态环境仍存在治理效果不彻底的问题,仍有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甚至还有洪涝和干旱的灾害问题[1]。
这些问题导致生态建设治理工作进展困难。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平稳健康,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所以,只有拥有稳定健康的生态环境才能够更好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林业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环境的稳定是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
林业资源的作用具有多样性,例如,滋养水源、固沙防风和减少水土流失。
所以,生态环境的保障就是有效建设林业生态环境。
现在的林业资源大多还处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所以出现了林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 , 试 验 区 的生 态 修 复 效 果 状 况 进 行 监 测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 验 区 的 植 被 覆 盖 率 沿 消 落 带 梯 度 方 向从 上 至 下 在 对 试 观 测 期 内 逐 年 降低 ; 种 种 类 因受 库 水 长 时 间 的淹 没有 所减 少 , 匀 性 随 高 程 的不 同 也 呈 现 较 大 差 异 , 多 样 性 指 物 均 数 在 监 测 期 内 随 时 间 的 增 长 逐 年 降 低 ; 岸受 库 水 的 长 期 浸 泡 以 及 浪 涌 的 高 频 繁 冲 刷 是 消 落 带 植 物 生 长 基 质 流 失 库
i n Thr e G o g s Re e v i e e r e s r o r Ar a
Zh u Mi g a , Ya g P n , Xu W e n a ,Xi o Ha o n to 一 n ig n in 一 a i
(1 Colg fCii E gn eig& Arhtcue,C iaT re G0gs ies y, 43 0 . le eo vl n iern c i tr e hn h e reUnv ri 4 0 2,Yiha g c n ,Hu e ;2. gn eigRe erh Ce tro bi En ie rn sac ne f Ec —n io me ti reGog sReev i Re in,Miityo d c t n,Chn reGog sUnv ri oe vrn n nThe re sror go nsr fE u ai o iaThe re iesy,4 3 0 t 4 0 2,Yih n ,Hu e :Chn ca g bi ia)
Absr c Ac o d n o h g e o ol r so a d t c a g r l o tr e e f wae ・e e - ta t c r i g t t e de r e f s i e o in n he h n e u e f wa e lv l o trl v l - ・ l cu tn —o e i hr e Go g s Re e v i e fu t a i g z n n T e r e s r o rAr a, t spa e i i e h trl v lfu t ai g z n no hi p rd v d d t e wa e —e e — c u tn —o e i t l
的关 键 因 素 , 成 消落 带 上 下两 端植 物生 长 基 质 流 失 比 中端 严 重 的 主 要 原 因 为 行 船 所 产 生 的 涌 浪 , 其 随 时 间 的 造 且
增 长 理 ; 峡 库 区 植 三
Pl n a g m e t m e s e n wa e ・e e - u t tn -o e a t m na e n a ur s o t r- v lf c ua i g— n l - l z
21 0 2年 8月
1 4) 9 — 4 0( :0 9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 inc fS i nd W ae ce e o o la trC0n e v t0 s r ai n
V0 .1 N0 4 1 0 .
Au 201 g. 2
三 峡 库 区 消 落 带 植 物 治 理 措 施
周 明 涛 ,杨 平 ,许 文年 ,肖海
(. 1 三峡 大 学 土木 与 建 筑 学 院 ,4 0 2, 北 宜 昌 ; 4 30 湖
2 三峡 大学 三 峡 库 区 生态 环境 教 育 部 工 程 研 究 中 心 ,4 0 2 湖 北 宜 昌 ) . 4 30 ,
摘 要 根 据 三 峡 库 区消 落 带 的水 土 流 失程 度及 库 区 水 位 变 化 规 律 , 15~12m、5 将 4 5 12~10m、7 7 10—17m 的 消 落 7 带 分 别 划 为 消 落 带 下 端 、 落 带 中端 与 消 落 带 上 端 , 以 三 峡 库 区 1 5m 观 景 平 台 的 上 游 消 落 带 生 态 治 理 试 点 为 消 并 8
tre zn s 4 h e o e ,1 5—1 2 m ( otm z n ),1 2—1 0 m ( d le d z n ),1 0 —1 7 m ( o o e 5 b t o e o 5 7 mide n o e 7 7 tp z n )
r s e tv l . Th e oo i a m a a e n mo e o c m b n pln a d e gn e i g me s r s we e e p ci ey e c l gc l n g me t d f o ig a t n n ie rn a u e r c nd ce tt 1 5 m o e v t n lto m u sr a o u t d a he 8 bs r a i p afr o p te m i r e n Th e Go g s r e Re e v i e . F u i d f s r or Ar a o rkn s o i die n l i g v g t t n c v rg n c s i cud n e ea i o e a e, s e i s s e i s d v riy, t e ls o l n rwt arx we e o p ce , p ce ie st h o s fp a tg o h m ti .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