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教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 国际经济学教案引言国际贸易是各国经济之间进行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

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基石,它主要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原因、模式和影响。

本章将介绍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假设,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其应用。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源于各国在不同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

根据该理论,各国应专注于生产其拥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并通过贸易实现商品间的互补。

案例分析: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亚当·斯密通过英国和葡萄牙的纺织品贸易案例来说明绝对优势理论。

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则擅长产出葡萄酒。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英国应专注于纺织品生产,而葡萄牙则专注于葡萄酒生产。

彼此间进行贸易,双方都可以从中受益。

二、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古典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进一步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

该理论认为,即使某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贸易仍然能够带来双方的收益。

比较优势是基于生产成本的概念,即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较低。

案例分析:美国和中国的贸易以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为例,假设美国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然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仍然可以通过专注于自身相对较低机会成本的商品生产,如劳动密集型产品,来与美国进行贸易。

这种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使双方都能获得经济利益。

三、要素比较优势理论要素比较优势理论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不同国家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

根据该理论,贸易将主要发生在生产要素相对丰富的国家和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之间。

这一理论在解释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分析:德国和中国的汽车贸易以德国和中国之间的汽车贸易为例,假设德国拥有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和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而中国则拥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绝对利益说的图形解释
Tw
Y’
C
进口(X)
D’
Y
Y0
Y1
A
出口(X) D
Y0 ’
出口(Y)

Ⅱ I
进口 (Y)
C’
Y1 ’
A’
B
I
X0 ’ X2
Tw
O
X1 A国情况
X0
X
O
X’
B国情况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基 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两 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和 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 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 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Tw 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 Lj ) 大 米 ( aLR) 小 麦 ( aLw ) 中 国 美 国 1.0 1.25 2.0 1.0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 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 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中,我们分别用 aLR 和 aLw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 即生产成本。
2、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L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a Lj Qj 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 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 对优势。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国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
王丽荣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对外贸易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 比较利益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经济学分析
2
重商主义
❖ 在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土地已经不是社 会财富的根本代表,重商主义认为,金钱是唯 一的社会财富象征,除了开采金、银矿之外, 只有国际贸易是一国增加财富的重要来源,因 为国内贸易只是现有财富在不同国人之间的分 配,一个国家为了发展生产,发展贸易,就应 该实行国家干预经济,鼓励贸易顺差的发生。 因此,重商主义认为,财富产生于流通领域。
5
第一节 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 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 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 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 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 换。 ”
当.斯密,1776
—— 亚
6
背景知识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
4
英国
1 5
11
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能解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之 间的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存在着一个必要的假设: 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 在生产上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绝对优势。那么如 果美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 英国在小麦和布的生产上都有绝对劣势,英、美 之间还会不会产生贸易呢?如果两国发生贸易, 英国能不能从贸易中获利呢?贸易利益从何而来? 绝对优势理论回答不了这些问题。
3
重商主义
“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 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 邻居”
——恩格斯
4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 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能流动。 • 劳动同质性 • ……
一、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内容 • 比较利益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
较,因而人们要将自身各种优势进行比较后,从 事那些自己有更大相对优势的工作。国际分工和 国际交换也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处于绝对劣 势的国家也不必停止生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停 止生产本国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 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成本,增加产品的 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 动生产率。
• 国际贸易也是一国解决生产剩余、消除过剩的方 法之一,来解决生产能力和消费偏好之间的矛盾。
四、对于斯密绝对利益学说的评价
一)、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 斯密的一个假设前提是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 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与贸易伙伴相比处于劳动 生产率绝对高或生产所耗费的劳动绝对低的地位 上,以便利用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进入国际市 场。这一点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 合实际情况,陷入了理论与实践的两难境地。
进行专业分工之后,A国将全部的3个劳动单位用于生产3单位X 产品,B国将3个劳动单位全部用于生产3单位Y产品。两国按照1X: 1Y进行X产品和Y产品的交换,两个的消费总量均会有所增加。全世 界X、Y共6单位,较之分工前各增加一单位。在A、B两国组成的世界 总消费也得到了提高。
二、绝对利益说图解
A国 Y
一个2X2X1的模型:A国和B国,且A+B=W,每个国家均生产X、Y两种产品, 一种投入要素。
国家 X产品 Y产品 共计
A国
1
2
分工前 B国
2
1
4
分工后 A国
3
0
6
B国
0
3
A、B两国劳动耗费均为3单位。在分工前,A国生产X产品只耗费 1单位劳动,生产Y产品要2单位,B国相反。此时,A国在生产X产品 上占有绝对优势,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全世界X、Y商品共4 单位。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贡献: 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了国际贸易的原因, 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规律; 2、指出国际贸易不是一种“零和”而是一种 “双赢”的游戏。 局限:解释不了在各个生产领域均处于劣势的 发展中国家或落后贫穷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从 中获利的现象。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说过:“经 济学中最优美的理论是比较优势”。 迈克尔•乔丹应该自己修剪草坪吗?比如说乔丹 能用两小时修剪完草坪,在这同样的2小时中, 他能拍一部运动服装的电视商业广告并赚到2 万美元。与他相比,住在他隔壁的小姑娘凯丽 能用3小时修剪完乔丹家的草坪,在同样的3小 时中,她可以在麦当劳工作并赚30美元。
比较优势理论是1817年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 大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政 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的。 背景: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但 政权仍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于是,在工业资 产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斗争。除 了政权的争夺外,经济方面的斗争主要表现在 《谷物法》存废问题的争论上。1815年,英国 通过了一项贸易保护主义的法律《谷物法》, 根据这项法律,当国内谷物价格高于80先令1 夸特时,禁止外国谷物输入。在地主阶级力图 保存《谷物法》的同时,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 求废除《谷物法》。就在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 要从理论上论证谷物自由贸易优越性的情况下,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例证:比较优势
国家 毛呢 酒 英国 40 60
(人/天)
国家 毛呢 酒 葡萄 20 牙 10
毛呢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0.67(40/60) 葡萄牙为2(20/10) 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为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60/40)葡萄 牙为0.5(10/20)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则中国在布的生产上占绝对优势.
生产成本:
a LQ
L Q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同时生产呢绒和酒,由于自然 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的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酒 的生产成本不同:
生产一个单位呢绒和一个单 位的酒,英国各需100人劳 动一年,和120人劳动一年, 而葡萄牙各需110人劳动一 年,80人劳动一年。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中充满的异国情调和浪漫主义色彩,在历史 上曾使许多国家的商人、航海家、旅行家和小说家为 之神往。他们的口述笔扎在促进各族人民的经济贸易 交往中曾起过很大作用。
错综复杂的国际贸易问题也吸引了各个时代的经济学 家们的注意力。每一代的著名经济学家都参加到国际 贸易问题的讨论中。经典作家和其他一些著名的经济 学家曾在这上面倾注过大量的心血。
供给角度(成本):技术、要素禀赋、生产规模
需求角度:收入、偏好
贸易格局如何?pattern of trade
贸易产生哪些影响? impacts of trade
(商品的价格、生产、消费和福利等)
本章介绍的古典贸易理论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代表人 物亚当· 斯密(Adam Smith)与大卫· 李嘉图(David Ricardo)首创的。 梳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 工和贸易的思想脉络,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如何产生和 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模型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理论 局限性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第一,贸易利益(The Gains from Trade)的研究重点 ――讨论自由竞争条件下贸易利益的起因;
第二,贸易方式(The Pattern of Trade)的研究重点 ――说明贸易各国应当依据比较优势的准则参与国际分 工,从事国际贸易。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3)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3)
3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 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 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 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4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三点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 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 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 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 外来侵略。
10
二、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1772~1823年)是继亚 当· 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 杰出代表人物。 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 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1岁的李嘉图独 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 25岁时他已拥有百万英镑财产。这时 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 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 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 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 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37岁的时候他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 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 的声誉。
18
三、专业化分工后,世界经济规模的变化: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3 6
B 12 4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分工后 2 2 3 4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3 2.5
X Y
3 6
12 8
19
四、交换给两国带来的贸易利益的获得 A 3 6 B 12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理论阐述
1、假定条件:
• 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 •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
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
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 规模报酬不变。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
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品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追求的贵金属积累;
3. 国家取得利益的原因是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
伴国高,而不是重商主义强调的贸易顺差;
4. 各种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调节,而不是重商
主义提倡的国家严格控制。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 缺陷:
1、仅以成本差异作为国际分工和贸易的 基础有失偏颇。
2、仅解释了国际贸易的一种特殊情形。
2
1.25 1
•Home: absolute advantage in producing cloth
Foreign: absolute advantage in growing wheat.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3、绝对优势论对贸易所得原因的实证分析:
表2-1 国际分工前两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葡萄酒
(一)主要观点
李嘉图从资源的最有效配置角度来论证自由贸易与专 业分工的必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的 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 绝对优势要更大一些,即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 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但不 利的程度也会有所差异,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绝 对劣势要更小一些。
• 无运输成本; •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2、Smith’s Model
• Key Word: Absolute Advantage • Key Measurements(衡量标准):
1) Productivity:Q/L . 劳动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力能生产的产品数量)
.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goods with
higher productivity 2) Unit labor requirement(aL):L/Q . 单位要素投入(每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
. Absolute Advantage in the goods with lower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因此,前者应该专门生产其有利程度最大的 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 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 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 的节约,给贸易双方带来利益。
这就是所谓的“两优取其最优,两劣取其次 劣”的比较优势原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 论
2020/12/10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第二节 相对成本理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经济学总体系的创立者, 其代表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Ricardo’s Model:
•Basic Assumptions
PPF Opportunity Cost Relative Price Difference in relative price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comparative advantage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政策的初次尝试
• 从亚当·斯密以后的短时期间,英国人口的实际增长使谷物需
求超过了供给,使一蒲式耳小麦的价格涨了三倍。于是有胆 量的商人进口国外的小麦和燕麦。
• 海外来的廉价谷物泛滥市场是地主们所难以忍受的。他们控
制议会通过了“谷物法”,对谷物的进口规定了一个有伸缩 性的税收制度,国外价格越低,则征税越高。
-
-
毛呢
劳动 投入量 产出量
20
400
葡萄牙 20
240
-
-
合计
20 240
20
400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表2-3 国际贸易后两国的交换和分配情况
国别
葡萄酒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毛呢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英国 10 交换
120
2010=10
400200
=200
葡萄牙
2010=10
240-120 =120
斯密所处的时代,新兴的产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开放国民 经济各个领域,特别是要求在对外贸易中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 斯密顺应历史潮流,对重商主义的主张进行了猛烈抨击。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主要理论内容
1、财富观 2、主张自由放任 3、提倡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
则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不应 加以任何限制。 4、绝对成本论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的原则是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国际贸易和国际分 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 绝对差异)。 3)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即由一国的历史条 件、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的)和后天的有 利条件。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国应该分工生产并出口在本国生产成 本绝对低廉即本国具有绝对利益的商品,而 进口那些在国外生产成本绝对低廉即本国不 具有绝对利益的商品,这样,商品的总产量 可以增加,生产要素可以得到最有效、最合 理的利用,贸易双方国家通过交换都可以获 利。即“以己之长,换己所需”。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Limitation of the Smith’s Model
Labor
Goods Cloth
Wheat
Productivity
Cloth Wheat
Home 100 100 50 1 0.5
Foreign 100 18500 100 1.5 1
In this case, Foreign has the absolute advantage in both goods (it is very common for a developed country to have absolute advantages in most sectors). According to the Smith theory, there will be no trade.(Really?)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David Ricardo(1772-1823)
He was born in London and
was the third of 17 children.
He had little formal education
and went to work for his father at the age of 14, successfully.
• 谷物价格飞涨!一蒲式耳小麦的售价等于一个工人每周全部
工资的两倍。 李嘉图所处的时代正值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日益扩 大的生产和海外贸易要求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扩大国际贸 易。李嘉图作为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以比较成本论为武 器,反对土地贵族及《谷物法》,为工业资产阶级争取自由 贸易呼吁。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0
200
收益 英国
-
增加 葡萄牙 -
-
-
+100
-
-
+100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 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资源得到最有效 的利用,产出增加。
两国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达到了自给自足 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这就是贸易所得 ( Gains from Trade)。 这里的交换比例是假设的,它取决于国际市场 上两种产品的供给和需求。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可以用绝对优势理论来指导国际贸易吗?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节 比较成本理论
• David Ricardo • Comparative Advantage • Ricardo’s Model • Discussion: Misconceptions about
Comparative Advantage
——《国富论》第424~425页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Absolute Advantage:Example
Home
Foreign
Labor
100
100
Cloth
100
80
Goods
Wheat
50
100
Produc-
Cloth
1
0.8
tivity
(Q/L) Wheat
0.5
1
aL
Cloth
1
(L/Q) Wheat
比较优势论对贸易所得原因的实证分析:
表2-4 国际分工前两国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
小麦
布匹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单位 劳动 投入 产出
劳动投 入量
产出量
单位 劳动 投入 产出
美国 10 120 12.0 10 100 10.0
印度 40 120 3.0 20 100 5.0
合计 50 240 -
15 200 -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表2-5 国际分工后的两国产出
美国 印度 合计
小麦
劳动 投入量 产出量
20
240
布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