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6.5万吨精细化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产6.5万吨精细化工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精细化工项目总论

第二章精细化工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第三章精细化工报告编写说明

第四章精细化工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第五章精细化工项目节能分析

第六章精细化工环境保护

第七章精细化工项目进度规划

第八章精细化工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第九章精细化工经济效益分析

第十章精细化工项目评价

第一章项目总论

一、项目提出理由

“十二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智能制造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更多地使用传感器、工控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系统实现智能决策。所以我国要突破智能制造方面的一些短板和瓶颈,要把这些工作解决好。落实《中国制造2025》,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年产6.5万吨精细化工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x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昆明到2020年,初步走上工业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道路,工业总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同步提升,4+4产业体系建立,成功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1.总量目标:到2020年,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2.开放型目标:到2020年,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市工业销售产值比重超过5%;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合作建成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建成一批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和贸易促进平台,培育一批跨国经营企业。3.创新型目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明显提高;工业企业专利授权年均增长15%以上;新增各级企业技术中心200家,推动一批技术成果实现转化。4.高端化目标: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四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25%,力争达到30%;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49万元/人。5.信息化目标:到2020年,两化融合水平居西部地区前列,工业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以上,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到70%以上。6.绿色化目标:到202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省下达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4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93%;全面完成全省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7.集群化目标:到2020年,培育5个主营业务收入千亿元以上园区,10个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园区,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100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三)项目承办单位

某某(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品牌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以人为本,强调服务,一直秉承“追求客户最大满意度”的原则。多年来公司坚持不懈推进战略转型和管理变革,实现了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未来我司将继续以“客户第一,质量第一,信誉第一”为原则,在产品质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对客户以诚相待,互动双赢。我们将不断超越自我,继续为广大客户提供功能齐全,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打造一个让客户满意,对员工关爱,对社会负责的创新型企业形象!

2015-2017年主要财务指标一览表

三、项目建设方案

(一)项目产品

该项目产品为精细化工。

(二)项目建设原则

未来中国制造业结构升级,关键在于创新驱动模式的建立。英国官方智囊国家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乔纳森•博特斯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经济体普遍开始重视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未来,中国制造业部门尤其是东部地区在沿产业链条上移过程中将面临激烈的竞争。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实现真正的创新驱动是不二选择。长期关注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牛津大学技术与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傅晓岚教授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长期在研发、教育等领域维持了高额投入。当前《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和细节办法的快速出台,更直接体现了政府提升制造业部门创新能力的决心和信心。就中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景,傅晓岚认为,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外部环境较以往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明显体现在政府创新激励机制上。目前,在推动创新发展中,已经摆脱了以往政府和市场“两分法”的定位。政府在强调市场在资源分配重要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其在前端创新、人才培养领域的作用。在激励机制方面,创新人才的管理评估机制及创新资源的分配机制也已经搭建了更为清晰且科学的框架。未来,政府在维持基础教育和前端创新投入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完善和梳理自主创新政策框架细节、推动国际合作、加强创新学科学研究等方式,提升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效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林建国教授着重关注“走出去”战略对

企业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林建国表示,国际知名制造业企业几乎没有一家是“闭门造车”的,通过科研合作等方式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技术,是世界级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走出去”,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必然会促使其加大科研创新投入;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企业也开始重视与海外研究机构合作,更为充分和深入的科研创新合作将有助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领军企业不断涌现,形成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企业。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中当年营收超过50亿元(全部上市公司营收前25%)的公司数达132家,比2013年增加15家。部分企业已成为行业内世界顶级企业。例如,金风科技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独立风电设备供应商,建有亚洲最大的风电场;中集集团打造的第七代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达到了世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的先进水平;华为、中兴等公司智能手机出货量跻身世界前列,在全球通信产业界树立起中国品牌。(三)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20726.77平方米(折合约31.09亩),代征公共用地面积849.8平方米,净用地面积19876.97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29.82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精细化工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精细化工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71.31%,建筑容积率1.0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6.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