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
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

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
首先,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包括森林和草原
的面积、植被类型、植被生长速率、枯落物分解速率等相关信息。
这些数
据可以通过卫星遥感、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测量等手段获取。
同时,还需要
对气候因素进行监测,包括温度、降水量、光照强度等,以了解其对林草
碳汇的影响。
其次,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需要建立适当的模型和方法来评估和监
测碳储量的变化。
常用的方法包括地面采样、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生态系
统模型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对林草碳汇的动态变化
进行预测和评估。
此外,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
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
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土地利用变化等,会影
响林草碳汇的量和质。
自然灾害,如火灾、风灾等,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
坏和碳释放。
因此,评估报告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
面准确的结果。
最后,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需要与国家和全球碳排放和减排目标相
结合,以指导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确定相应
的保护区域和重点治理区域,并制定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来增加和保持
林草碳汇。
综上所述,林草碳汇计量评估报告是对林草碳汇进行量化评估和监测
的重要工具,可以提供科学依据来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
通过不断完
善评估方法和数据收集技术,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林草碳汇的贡献和变化,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碳排放提供支持。
中国CD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34卷第1期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Vol.34No.1 2006年1月JOURNAL OF NORT HE AST F ORESTRY UN I V ERSI TY Jan.2006中国C D M林业碳汇项目的评价指标体系1) 陈继红 宋维明(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150028) (北京林业大学) 摘 要 就如何评价C DM林业碳汇项目确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3大类指标,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C DM林业碳汇项目实施保障措施,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缓解全球气候变化。
关键词 林业经济管理;清洁发展机制;林业碳汇;评价指标分类号 X16Eva lua ti on I ndex Syste m for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 ti on Projects under C lean D evelop m en t M echan is m i nCh i n a/Chen J ihong(the Research Center of Market Devel opment and Circulati on Economy,Harbin University of Com2merce,Harbin150028,P.R.China);Song W ei m ing(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2versity.-2006,34(1).-87~88An evaluati on index syste m on how t o evaluate forestry carbon sequestrati on under Clean Devel opment Mechanis m (CDM)is established integrating quantitative indexes with qualitative indexes.The syste m includes three types of bene2fits,na mely ecol ogical benefits,econom ic benefits and s ocial benefits.Som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 ons f or f orestrycarbon sequestrati on i m p le menting under CDM are put for ward in order t o p r omote the f orestry devel opment in China andm itigate the gl obal change in cli m ate.Key words Forestry economy and manage ment;Clean Devel opment Mechanis m(C DM);Forestry carbon seques2 trati on;Evaluati on indexes1 研究背景1.1 全球气候变暖受人类活动影响,大气中的C O2等温室气体浓度在持续增加。
云南省碳汇工作情况汇报

云南省碳汇工作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对云南省碳汇工作情况进行了汇报。
云南省地处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交汇带,是中国的生态大省。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云南省一直在积极开展碳汇工作,努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以下是对云南省碳汇工作情况的具体汇报。
一、云南省碳汇资源概况云南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包括森林、草地、湿地等碳汇资源。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云南省森林面积达到了XX万公顷,草地面积达到了XX万公顷,湿地面积达到了XX万公顷。
作为碳汇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生态资源为云南省的碳汇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云南省碳汇工作取得的成绩1. 林业碳汇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云南省积极推动林业碳汇工程实施,通过大规模的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效地增加了森林碳储量。
据统计,自XX年以来,云南省共完成XX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任务,新增森林碳库达到XX万吨。
同时,云南省还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将部分荒山荒坡进行造林绿化,进一步增加了森林碳储量。
2. 湿地保护与恢复工作成效显著云南省注重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通过划定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XX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和XX个省级湿地公园,有效地保护了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为碳汇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3. 生态旅游与碳汇融合发展成果显著云南省注重生态旅游与碳汇工作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资金支持。
三、云南省碳汇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1. 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由于云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在森林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乱砍滥伐的现象,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乱砍滥伐行为的处罚力度,推动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

广西国有七坡林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黄超群;梁波;何英姿;李震;刘春花【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年(卷),期】2024(49)3【摘要】通过调查七坡林场的森林资源家底,科学评估林场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
将七坡林场2015年与2020年资源现状进行对比,采用森林资源蓄积量扩展法,核算森林碳储量,分类统计碳汇价值变化。
结果表明,5年间,七坡林场森林面积增长78.1 hm2,森林蓄积量增加174954 m^(3),森林碳储量增加202688.58 t;森林碳储量从2015年的1047184.95 t增加到2020年的1249873.54 t,增加202688.58 t,增长率为19%;混交林面积从2015年的130.0 hm2增加到2020年的1218.9 hm2,2020年碳储量198885.15 t,较2015年增长近13倍。
由此可见,七坡林场2015—2020年期间林场坚持在分区施策、分类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森林经营管理活动,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建设,在森林碳储量和碳汇价值提升上取得显著成效。
以期为七坡林场科学改进森林资源保护、经营和利用措施提供数据支撑,对评估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评价森林碳汇价值提供借鉴。
【总页数】5页(P71-75)【作者】黄超群;梁波;何英姿;李震;刘春花【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7;S718.557【相关文献】1.森林小镇藤蔓景观规划设计——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那丹森林小镇为例2.国有林场森林防火思考——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为例3.“森林眼”在森林防火中应用--以广西国有七坡林场为例4.国有林场森林碳汇巩固提升途径——以七星关区国有林场为例5.广西国有高峰林场森林碳汇发展SWOT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报告与评估机制的三可机制

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报告与评估机制的三可机制简称“三可”:可研究性、可操作性和可核查性。
这一评价标准不仅适用于申请林草碳汇资金的项目建设,同样也适用于开展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报告与评估机制中各种环节,涉及到计算监测内容、分析方法以及结果运用全过程中都要做到严谨、科学和规范化;因此,必须从计量监测报告编写入手,建立林草碳汇计量监测报告与评估机制的长效机制。
国家出台的林业碳汇项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而实施的。
我们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了林业部门应该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和森林防火的措施,还有针对乱砍滥伐树木情况发布的通知。
其次就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四章附则所提供的技术支持来完成。
再者,本文所探讨的基础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的构架由两个层面组成,即县级林业主管单位负责本辖区内的调查统计,省市林业局或者直属单位承担上下游之间横向联系,最终形成覆盖全省乃至全国的网络体系,并且将每年更新后的基础数据按时上传到数据服务器中。
同时,为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参与碳汇计量监测活动,逐步扩大公众参与度,积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让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或个人协助配合做好计量监测任务,真正达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
首先在林业部门对于当地群众进行详细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他们的绿色低碳意识,特别是植被恢复的重要性,使得林农能够把握住现阶段的绿色低碳趋势,营造良好的绿色经济氛围,引导他们走上创新绿色产品,打响自己的绿色品牌,改变传统观念,转变经济思想,培养起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另外,可鼓励各地群众在房前屋后栽植常青乔灌木,尤其是一些珍贵树种,既美化居室又减少空气污染,提升居住舒适感,获取收益回馈给森林,同时又满足了村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
最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林业碳汇的计量监测活动应借鉴电子商务平台和线上交易流程,促进交易便捷化,拓宽融资渠道,提高筹集资金效率,缩短审批周期,降低融资成本。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

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评估方法森林经济林的生态效益评估是一项复杂而综合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1. 生物多样性评估:通过调查和研究森林经济林内的物种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来评估其生态效益。
生物多样性评估可以通过样方调查、群落结构分析和DNA测序等方法来进行。
2. 碳吸存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可以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通过测量和计算森林经济林的生物量和碳含量,可以评估其碳吸存能力,并为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持。
3. 水源涵养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植被能够抵御暴雨的冲击,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的风险,从而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通过监测森林经济林的降雨量和水源流量,可以评估其水源涵养能力。
4. 土壤保持能力评估:森林经济林的根系和落叶能够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通过监测土壤侵蚀情况、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保持功能等指标,可以评估其土壤保持能力。
二、森林经济林生态效益管理有效的生态效益管理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森林经济林的潜力,以下是一些管理方法:1. 合理规划:在森林经济林的规划过程中,要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因素,确保合理的布局和植被结构,最大程度地提高生态效益。
2. 种植多样化:通过种植多种树种和植物物种,可以提高森林经济林的生物多样性,增加其生态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3. 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如植被覆盖、防治盗伐和防火等,可以减少森林经济林的生态风险,保护土壤和水源。
4. 持续经营与复合经济:通过合理的经营方式和多样化的经济产业,使森林经济林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比如可以发展林下养殖、观光旅游等产业,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云南碳汇造林标准

云南碳汇造林标准研究一、云南碳汇造林背景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云南省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云南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碳汇造林成为重要的应对策略。
碳汇造林不仅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还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因此,制定符合云南省情的碳汇造林标准,对于推动碳汇造林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碳汇造林定义与目标碳汇造林是指通过种植林木,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碳汇能力的造林活动。
其目标是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在云南省,碳汇造林的主要目标是增加森林碳汇量,提高森林质量,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三、云南碳汇造林标准制定依据在制定云南碳汇造林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土壤条件,包括土壤类型、肥力、酸碱度等;植被类型,包括树种选择、配置方式、生长状况等;气候特征,包括降水量、气温、光照等。
此外,还应考虑市场需求、投资规模、技术可行性等因素。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制定出符合云南省情的碳汇造林标准。
四、云南碳汇造林项目审批流程为确保云南碳汇造林项目的顺利实施,应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项目立项阶段,应提交项目申请书,包括项目名称、地点、规模、投资等;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设计阶段,应根据可行性研究结果,编制项目设计书;审批阶段,相关部门应对项目申请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书进行审批;建设阶段,项目实施单位应按照批准的设计书进行施工;验收阶段,项目完工后应组织验收,确保项目质量。
五、投资规模与技术选择投资规模和技术选择对于碳汇造林项目的成功与否及减排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投资规模方面,应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投资规模,避免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在技术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成熟、可靠的造林技术,注重提高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同时,还应积极探索新的技术手段,提高碳汇造林的整体效益。
普洱市用地经济技术指标

普洱市用地经济技术指标一、引言普洱市位于中国云南省,地处滇西南边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的城市。
近年来,普洱市充分发挥地理、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文将对普洱市用地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以期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二、普洱市用地经济技术指标概述1.土地面积普洱市总面积为45,422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多样。
境内有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为各类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人口密度截至2023,普洱市常住人口约为260万人,人口密度较低,为62人/平方公里。
低人口密度有利于资源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
3.地貌类型普洱市地貌类型丰富,包括高山、高原、盆地、丘陵等。
这为农业、林业、旅游业等多种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4.气候条件普洱市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20℃,降水量充沛。
良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
5.交通状况普洱市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并存。
市区内主要有两条高速公路、一条国道、三条省道和多条县道,铁路交通也较为发达。
三、普洱市用地经济技术指标分析1.农业用地(1)耕地面积普洱市耕地面积约为160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
耕地资源丰富,为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2)农作物种植结构普洱市农作物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
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菜、甘蔗等,特色作物有橡胶、咖啡、药材等。
多元化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有利于农业产值提高。
(3)农业机械化水平普洱市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现有各类农业机械设备近10万台(套),农业机械化率为45%。
农业机械化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
2.建设用地(1)城市规划面积普洱市城市规划面积为100平方公里,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
截至2023,市区建成区面积已达40平方公里。
(2)城市化率普洱市城市化率为30%,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带动了人口、资源、产业的集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5月防 护 林 科 技May,2014第5期(总128期)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5(Sum No.128)文章编号:1005-5215(2014)05-0070-02 收稿日期:2014-03-20 作者简介:李荣(1977-),男,云南澜沧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经理研究.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李荣1,杨婧2(1.云南省普洱市林业局,云南普洱665099;2.云南省热带作物职业学院,云南普洱665099)摘 要:根据普洱市森林资源数据更新报告相关数据,应用综合的方法对全市森林资源碳汇量进行了测算。
测算结果表明: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量为31 631.91×104 t,森林和林地的碳汇能力巨大,在碳汇过程中起主体作用。
由于普洱市的森林以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占绝大多数,有利于碳汇功能的长期稳定。
每年可新增森林碳汇量424.76×104 t,森林碳汇贸易价值达38.78亿元。
关键词:森林资源;碳汇;普洱市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4.05.028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密切关注。
一些国家和地区极端气候现象发生频率增大。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研究,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未来50~100年内的气温将会高出1.4~5.8℃。
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指出,CO2对全球升温的贡献占主要温室气体总贡献的55%,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它最长能在大气中存留200年。
在陆地表层生态系统中,植被系统(森林、草地、灌木、枯落物等)大约贮存了466Pg的碳,约相当于大气碳贮存量的62%,土壤和腐殖质中碳贮存量更大,约为2011Pg,约为大气碳贮存量的2.6倍。
两者合计,即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约为大气碳贮存量的3.3倍(薛建辉2006)。
由于森林资源可容纳巨大的碳贮存量,保护好、发展好、使用好森林资源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要增加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以便为控制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主要目标是以2005年为基数争取到2020年我国要增加4 000万hm2森林面积、13亿m3森林蓄积量。
普洱市森林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必将大有可为。
1 林业概况普洱是云南省国土面积和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州市,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富集,森林资源丰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327.81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3.2%,森林覆盖率达68.7%,活立木蓄积量2.69亿m3,占云南省的14%,是云南省重点林区、西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重要的商品林基地。
全市共有自然保护区1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9个,保护区面积达12.84万hm2。
普洱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有高等植物5 600种,动物1 496种,属国家保护珍稀植物58种,动物36种,是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缩影。
境内还有丰富的水果、药材、香料和花卉资源,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发展林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2013年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48.55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
多年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路子,通过深入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持续发展林业产业,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率先跨越发展和全省林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森林资源碳汇量测算2.1 从碳汇量测算角度界定森林资源的内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1章第2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在测算森林资源碳汇量时,从理念上讲,应该测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野生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碳汇量。
但由于受资源数据和技术手段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进行全面测算,只需选择资源数量巨大和碳汇功能明显的部分森林资源即可,对于资源数量较少和碳汇功能不明显的部分可 忽略不计。
一般认为,生物量和平均固碳量是测算森林资源碳汇量的重要依据,结合现有的普洱市森林资源数据,从碳汇量测算的角度,森林资源仅包括森林(含竹林)、灌木林和林地。
森林可通过生物量(用活立木蓄积量来折算)测算碳汇量,森林蓄积包括了有林地、疏林地、散生木和四旁树等的蓄积量。
竹林按平均质量来折算蓄积量。
灌木林从林地中提出测算碳汇量。
林地可通过平均固碳量测算碳汇量,林地面积包括了有林地面积、疏林地面积、未成林地面积、无立木林地面积、宜林地面积、其他林地(苗圃地和辅助生产林地)面积。
通过测算他们的碳汇量来代替普洱市全部森林资源的碳汇量。
2.2 普洱市森林资源相关数据2.2.1 林地地类构成数据 普洱市林业用地面积327.81×104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293.08×104hm2、疏林地面积0.72×104 hm2、灌木林地面积21.85×104hm2、未成林地面积5.75×104hm2、无立木林地面积1.64×104hm2、宜林地面积4.76×104hm2、其他林地(苗圃地和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79.9hm2,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89.4%、0.2%、6.6%、1.8%、0.5%、1.4%。
2.2.2 各类活立木蓄积量 普洱市活立木总蓄积量26 821.02×104 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26 750.33×104 m3、疏林地蓄积量15.41×104 m3、散生木蓄积量22.14×104 m3、四旁树蓄积量33.14×104 m3,分别占总蓄积量的99.7%、0.1%、0.1%和0.1%。
竹林株数6519.97×104株。
2.3 碳汇量测算公式及测算结果2.3.1 碳汇量测算的基本思路 以生物量为基础,按照生物量与固碳量之间的关系,应用综合的方法测算森林资源碳汇量。
在测算森林碳汇量时,利用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测算。
在测算灌木林和竹林碳汇量时,利用有关研究得到的灌木林平均生物量或竹林平均重量先折算成蓄积量再折算成生物量进行测算。
在测算林地碳汇量时,利用固碳量换算系数进行测算。
2.3.2 碳汇量测算公式及测算结果 根据以上述及的基本思路,用普洱市森林(含竹林)、灌木林和林地的碳汇量来测算总的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量。
因此,森林资源碳汇量估算公式为:CFR=CF+CB+CL①其中:CF=∑Vij×δ×ρ×()γ+α∑Vij×δ×ρ×()γ②CB=SB×BB×γ③CL=β∑Vij×δ×ρ×()γ④①-④式中CFR代表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量,CF代表普洱市森林(含竹林)碳汇量,CB代表普洱市灌木林碳汇量,CL代表普洱市林地碳汇量;Vij代表普洱市第i类地区第j类森林蓄积;δ代表蓄积量扩大系数,参照IPCC(下同)取默认值为1.9;ρ代表蓄积量折算为生物量的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0.5;γ代表将生物量干重转换固碳量系数,取默认值为0.5;α代表林下植物固碳量转换系数,取默认值为0.195;β代表林地固碳量换算系数,取默认值为1.244,SB代表普洱市灌木林面积,BB代表灌木林平均生物量。
目前有据可查的灌木林生物量数据较少,据陈遐林等人的研究数据取平均值得BB为44.4t·hm-2。
在估算森林碳汇量时,竹子的碳汇量通过竹子株数折算成立木蓄积来估算。
据普洱市景东县花山乡竹加工企业相关人员估算,按竹子平均重量8kg·株-1计,每400kg竹子相当于1m3立木蓄积。
经测算,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量达31 631.91×104t。
其中:森林(含竹林)碳汇量15 298.30×104t,灌木林碳汇量为485.07×104 t,林地碳汇量15 848.54×104 t,分别占森林资源碳汇量的48.36%、1.53%和50.11%3 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3.1 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量较大普洱市气候类型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等气候类型,非常适于思茅松、栎类及其他阔叶树种等树木生长,森林植被类型主要有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和热性竹林等。
经初步测算,普洱市森林资源的碳汇量高达31 631.91×104t。
普洱市的森林幼龄林和中龄林占大多数,尚处于快速生长阶段,近成过熟林较少,目前可利用的资源不多,有利于碳汇功能的长期稳定。
3.2 森林和林地是森林资源碳汇的主体森林和林地是全市森林资源最主要的固碳者。
普洱市的森林以天然林为主,天然乔木纯林和混交林蓄积量约占总蓄积量的90%。
森林碳汇量为15 298.30×104 t,占全市森林资源总碳汇量的8.36%。
林地土壤主要为赤红壤,包括赤红壤、暗色赤红壤、黄色赤红壤和粗骨性赤红壤4个亚类。
林地碳汇量为15848.54×104t,占全市森林资源总碳汇量的50.11%。
(下转第87页)17 第5期 李荣等 普洱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价3.1 主要成型手段一是定干要低。
山楂1年生期或2年生期栽植前,定干高度40~60cm,特殊绿化区域可上下调整20cm左右。
二是主要骨干枝形成快。
定干当年选择剪口下2~3个枝条短截,对其他交差、位置重叠等枝条疏除,这样扩冠快,枝量多,干周增粗快,结果早。
三是根据绿化区域整体布局设置树冠高度和冠幅。
为达到一定的产量树冠尽量采取矮化型树冠,冠径控制在3.5m左右,树高3~3.5m。
充分利用养分、光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四是为增加观赏性和提高产量尽量采取矮化造型。
各侧枝应有适量的辅养枝和直接着生的结果枝组。
树冠结构紧凑,通风透光良好,内外结果。
五是采取利于光照的造型。
加大层间距离,增加透光性。
3.2 造型注意事项避免内堂光秃。
山楂树成枝力强,枝条向外生长旺盛,树冠内部小枝生长弱,枯枝逐年增多,导致内堂光秃。
可采取反复短截的方式增加中下层枝条数量,对枝组2~3年短截1次,在光秃部位利用芽上刻伤增枝的方法进行改造。
增加产量,少短截新梢。
山楂树嫁接后3~5年进入丰产期,凡生长充实的新梢,其顶芽及其以下的1~4芽,均可分化为花芽,所以在山楂修剪中应少用短截的方法,以保护花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