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细无声 拨动心灵深处琴弦论文

合集下载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论文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隐蔽性德育就是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自然地、自主地养成“德性”。

它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没有明显的教育痕迹,即我们常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种在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化的方法,应是德育的最高境界吧。

笔者认为,对有着强烈自我意识和叛逆思想的独生子女而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注重隐性化教育,即当采取教育措施或开展活动的时候,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教育意图深深地隐蔽起来,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把学生真正当作有着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体”,在充分的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内容,在师生双方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中,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其思想。

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隐蔽性德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育人可分类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三类,其中环境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

任何学校都是生存于一定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的,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必然会受到各种价值观念、处世态度、自然风光等信息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因此,要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巨大功能。

1、以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陶冶情操。

学校里,小公园里鲜花吐蕊,蝴蝶翩飞;教室里窗明几净,学风浓厚,不禁使人心旷神怡,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走廊上贴挂的科学家、民族英雄的画像和理想、人生的警句格言,使产生美好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巨大力量;kt版上同学们的优秀作品,使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精神面貌;更有那随处可见的图书角,让学生无论走到校园哪个角落,都能徜徉在书的海洋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以动静皆宜的德育环境浸润心灵。

学校应注重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种文化设施与社团的建设,组织校园小歌手比赛,文艺汇演,书画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并逐渐浸润、渗透到心灵,内化为一种精神的力量。

2024年润物细无声初三满分作文

2024年润物细无声初三满分作文
大自然孕育了阳光,您用无上的.、令人感激涕零的温暖包裹了我们的一生。我们在未来的时刻,无论处于何地,无论成败与否,身旁都会笼罩着一层您给予的光辉,它无时无刻提醒我要积极乐观,不骄不躁。即便它日渐被成长路途中的我们忽略,悄然黯淡,但那缕微光永远会在黑暗之时冲破一切阻碍来到我们的身旁,柔声低语,霎时,学生年代久远的力量充满躯壳。
依稀记得儿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是母亲,在我蒙着被子哭泣时,轻轻掀开我被子的一角,抚摸着我的头发,给我一个灿烂的微笑;
依稀记得现今,每晚熬战在台灯下,与作业作斗争时,是母亲,不时的推开房门看看,有事坐在旁边,陪伴我,驱走夜的孤独,有时给我温一杯醇香的牛奶,缓解劳累。
母爱无声,无需言语,哪怕一个细节,也彰显母爱的伟大。
一天,爸爸把我叫到他的卧室里,对我说:“栋栋,我考考你的作文水平,可以吗?”“可以,”我爽快地答应了。“栋栋,你把我房间里的摆设写出来。”我平时进出这个房间,从来没留意观察过,这次倒要观察观察:靠东有一张双人床,上面铺着旧被子。旁边有一只爸爸把它当做心肝宝贝的`旧书橱。靠南有一张写字台,旁边有一张木椅。我写好拿给爸爸看,爸爸说:“好,栋栋,你再把你房间里的摆设写出来。”我一挥而就:靠东有一张软床,上面铺着崭新的被子,靠北有一只油漆得发亮的书橱,旁边有一张写字台,还有一张摇椅。我把写好的两张纸拿给爸爸看。
我忘不了你在微弱灯光下为我缝补衣裤的身影;我忘不了你进出厨房精心为我准备菜肴的'忙碌的身影;我更忘不了在我失落迷茫时你那温暖的怀抱。您的就像春天的甘露一样随风潜入夜,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奶奶,谢谢你!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爸爸说:“好,栋栋,你把这两张内容作一下比较。”我仔细看了一下,脸红了,原来爸爸不只是在考我的作文水平啊!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

作为初为人师的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

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于对学生成长的关爱和负责,对学生的缺点,错误进行批评指正是常有的事,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

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我从以下几点做起:一、加强能力的培养同时抓好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

长期以来,我针对本班学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习惯的培养。

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书斜立”和“三个一”。

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

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身站直,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说话要完整。

在听的能力方面,则要求他们注意听别人说话,懂得尊重别人,听清楚说话的内容,并记在心中。

这些办法对学生听、说的习惯养成和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也相应有了明显好转。

二、营造环境,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惩罚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一切一切的初衷缘于对人生的热爱。

“有了热爱,一块顽石能赋予生命,一撮泥土,能活灵活现;一潭死水能波澜乍起t一个古板刻薄的人能谈笑风声。

热爱,给万事万物一缕灵动的魂”。

也许正是缘于这份热爱,才使我涌出这份想法:一个平凡的老师能给她的学生以什么呢?一份人生的追求、一份做人的真谛,还是一份生活的感知?这一切又如何实现它的永恒呢?回想自己的成长历程,比较他人的生活经历,每个人都曾有过哀怨惆怅,笑靥如花。

人生的每一次转折中,支撑人走过的很可能是智者的一句启迪,强者的一番劝戒,总之,这些智理名言往往对人的一生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好的诗篇段落时时读来亦会对人的情操修养产生深远影响。

我有积累名言佳句的欣赏本,本本拿出,页页翻来,委实人生一大享受。

但将其一厢情愿地灌输给学生未免差强人意。

于是在新生入学第一天,我将第一句班训写在黑板上“欲做事,先做人。

”学生们眼睛都为之一亮,从他们的目光我读到了信任和敬佩。

正式开学第一天早自习,检查备品,我发现有个看上去十分机灵的孙慧博同学竟忘带了书。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第二条班训:“今日事,今日毕,言毕信,行必果”。

一回头,未待我多加解释,有的孩子已经在下面摘抄这句话。

我从他们的目光中读懂了珍视。

于是我问:“谁愿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话音刚落,胡亮同学率先举手,他讲话的内容和神情我至今依稀记得,他大声说道:“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天的事必须当天完成;说过的话就必须落实到行动中,做到。

”于是我赞许地接着他的话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同于小学,课程增多,内容加深,许多同学有些不适应,这是正常的现象。

但我们应做到忙而不乱,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每天不仅要保证按时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并且睡觉前定要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将第二天的学习用品装好,再睡觉。

同学们能做到吗?”学生们异口同声的答应了。

但我随即说道:“我看到许多同学喜欢摘抄我写给你们的名言警句,是啊,很多意义深邃的话语不知启迪着多少人在拼搏奋进,很多伟人都有他们人生的座佑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700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700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文700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是唐朝诗人杜甫的名句,我们的班主任杨老师就如同诗中所描写的那样,好像一场春雨,悄然无声地滋润着我们,潜移默化中教育着我们,熏陶着我们!杨老师长得高高瘦瘦的,和蔼可亲的脸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

眼镜后面藏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这双眼睛好似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识破我们一切“阴谋诡计”。

杨老师是从二年级开始担任我们班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那是我们都还很懵懂无知,身上有许多不良习惯,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

杨老师“接任”以后,从我们的写字规范开始抓起,还帮我们设定了家校联系本的格式,我们每天的作业都看的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们每天的作业她都是认真地批改,,所有人的作业都是字字过关、课课过关、人人过关。

我们的草稿本上凝聚着她无数的心血,里面写满了她的和修改要点。

我是个调皮好动的男孩,上课总是闲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杨老师从来不当面批评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将我留下来,教我学习的方法,帮我树立人生的目标,并鼓励我,如果我改正这些坏毛病,将来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杨老师能因材施教,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次班队会都会让同学展示自己的才艺,有的讲相声,有的唱歌,还有的演奏乐器,那时候,班上都欢歌笑语,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记得三年级上学期的一天,课间十分钟的时候,我的左脚撞在了运动器械上。

顿时,脚上传来了一阵钻心的疼痛,痛得无法走路。

同学们连忙告诉了老师,杨老师心急如焚地跑了过来,把我扶到了办公室,她俯下身子,轻轻地用手摸了摸我的脚,然后问我:疼的厉害吗?要不要送医院?她的眼神里充满了关切,那一刻,我感觉她的眼神分明和妈妈一样,充满了怜惜又是那么的温柔。

杨老师,您数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您不是太阳,却像太阳精心地照耀着我们每个学生,您不是妈妈,却给了我们像妈妈那样无私却又不求回报的最朴实无华的爱!。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论文

润物细无声论文:润物细无声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其形象必然成为学生的“审美”中心,必然会潜移默化、深刻地浓缩成为学生心中活生生的影子。

因此教师形象的好坏,对于学生形象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深明白教育的伟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崇高历史使命,常常告诫自己说:“教师的每一点疏漏都会带来学生一生的知识和人格的缺失。

”为力求在工作中不出现任何差错,我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和业务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敬业爱岗,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我毫无怨言,默默耕耘,在二十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要树立良好的形象,首先教师自身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同时还要有博爱众生的奉献精神。

良好的师德和无私的爱心是树立良好教师形象的根基。

下面就这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以良好的师德形象影响和规范学生的行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思想和性格的转变和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模仿力也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他们影响极大。

因此,教师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感染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身正形端,以身作则。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热爱教育的敬业精神“爱,是事业杠杆的支点。

”对于每一个渴望成功的教师来讲,只有立足于“热爱”这块基石之上,甘为“人梯”,愿作“蜡烛”,安于清贫,甘于寂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才可能为它倾注全部心血,才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热情、智慧和汗水,才会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和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2.要有高尚、健全的人格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情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中学心理健康论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初中升学考试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这是导致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因课业任务繁重,竟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反而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中学生厌学是当前各种心理问题中较突出的一种,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中学生厌学心理主要表现为:A型——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B型——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而产生的厌学心理;C型——学习方法不当,考试屡遭失败而产生的厌学心理。

这样的学生在我们农村学校特别多,因此我们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辅导,辅之以生活辅导,自我意识辅导等,辅导时做到“润物细无声”。

下面举一则案例加以说明。

一、案例介绍:近来,我在一次数学考试卷中,发现三(9)班里成绩较差的小马看了试卷的成绩后,神情显得那么的萎靡、沮丧。

细细想来,小马同学平时学习也“较认真”,但在考试中,成绩排名总是倒数几位,而且一直徘徊不前,由此她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畏惧情绪。

考试中的屡次挫败,使得她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整日忧心重重,一筹莫展,在和同学的交往中也明显流露出了“自卑感”与“失落感”。

二.案例分析:在与小马同学进一步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自幼就是个性格内向,不爱多开口讲话的孩子。

由于数学学习成绩差,经常拖班级的后腿,因此念小学时,班级里的数学老师不怎么喜欢她,同学们也看不起她。

由此,她便认为自己在学习中的失败导致了她所有的失败,没有同学愿意和她交往,没有老师愿意帮助她,就连父母对她也是失望至极,不再像以前那样关心她、爱她了。

她已被身边的人所抛弃,成为一个不受集体欢迎的人,而种种错误歪曲的想法让她觉得自己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

由此可见,小马同学主要是由于学习能力差、性格敏感、意志脆弱导致了她最终的学习、社交障碍。

其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心。

三.措施方法:然而,作为从事数学教学十几年的教师来说,如何来帮助和关心小马同学,摈弃脆弱,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树立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呢?我觉得应该以鼓励为主,调动他的积极性,增强她学习的自信心。

高三议论文润物细无声

高三议论文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时韩愈对老师的定义,而在当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已不再是仅”传道“和”被传道““授业”和“被授业”的关系了,师生关系悄然发生着变化。

师生关系亦如朋友,老师与学生要彼此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我曾遇见过很像我们朋友和我们打成一片的老师,她会在课余时给我们扎辫子和我们一起唱歌,跳绳,寓教于乐,我们都很欢喜她,也乐意认真上课,也遇见过一些把自己独立在学生之外的高高再上的老师,他们曾集体给她提过建议,她却勃然大怒,一伟地认为我们不尊重她,甚至在班上公开诋毁提意见的同学。

导致于我们渐渐疏远。

师生关系应当如同朋友,彼此平等尊重,真正能做到这样的老师不仅不会失去老师的权威,反而与学生相处的更好,学生更加尊重他了。

寒冷的冬日清晨,同学们往往因不愿早起儿把早餐带到学校,这种行为往往不被学校领导明面允许,但我们的班主任看见学生吃早点,不但不禁止,反而催着我们快点,不然凉了吃了生病,这点在同学们里备受称赞,还有老师十分潮流,与我们共享网络的时尚潮流文化,化身“段子手”,时不时在课堂上冒出一个网络新词,或是一段RAP"你说奇怪不奇怪,小区里面种白菜......"往往哄堂大笑,知识点就莫名其妙溜进脑海里了。

学校是孩子人生的第二课堂课,尤其是初、高中生,一天下来,住校时间比在家时间还长,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比家长还长,我们往往不是在学校就是在赶来学校的路上,老师的一言一行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故老师与同学的相处模式尤为重要。

与同学相处的好,便可以使所教授的内容更好底被接受,学生们愿意上他的课,学习他的优良品质,方可“润物细无声。

”试问,假如上课时推门进来的是一位大家都讨厌的老师,听讲效率将会不会打折扣?并且,朋友式的老师总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使得“令行禁止”,而“教官式”的老师却总是“屡禁不止”。

惟有与学生以友相待,老师身上闪光的品质才会容易地被接受学习,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润物细无声拨动心灵深处的琴弦摘要:近几年的品德课堂好不热闹。

为了鼓励学生,老师们煞费苦心,把能吸引学生眼球的金灿灿的“奖杯”、“王冠”,以及各式各样的贴画一股脑地搬进课堂。

表面上看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真的“活跃”起来,可是学生的思维已经中断了,转移了,他们在意的是老师送的礼物什么样?是否比别人漂亮?……尽管小
脸也洋溢着兴奋,但是这看似热闹的课堂却总是显得有些轻浮。

在我们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品德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品德本身的德育资源,选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效果,于无声处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关键词:德育资源;打开心扉;拨动心弦;潜移默化;隐性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1-086-01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感叹诗人杜甫诗句的绝妙的同时,我不禁想到了全国著名教师李吉林老师的亲切教诲:“是教师,也是诗人。

老师也在用心写诗,而且写着人们最关注的明天的诗。

不过那不是写在稿纸上,而是写在学生的心田里。

”由此,我思考起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多么渴望品德教师在课堂中,也能用默默温
情打开学生的心扉,滋润学生的心田……
来,我们一同走进品德课堂!
【案例1】
课上,冯老师请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美丽的校园是怎样的。

学生们争着高举小手,希望老师能看到自己,爱表现的学生则欠起身子,瞪大眼睛,向老师传递信息。

冯老师微笑着,默不作声,突然,她的目光锁定在后排的一位小女孩身上。

她正心不在焉地望着铅笔盒出神,但此刻她已经注意到冯老师向她投来的期待与鼓励的目光。

她的脸微微红了,怯生生地举起手,头却低了下去。

“看样子,你还没准备好,很不自信!”细心的冯老师觉察到了。

几秒钟的沉默后,传来了老师温柔亲切的话语:“xxx,我想请你说,不过不是现在,想请你来给我们压轴,好吗?”那个学生咬着唇使劲地点点头,腰杆挺直了,一脸严肃,好像接受了“军令状”一般。

课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本与课堂“距离遥远”的她,现在听得认真投入,有时还情绪高昂地跟着模仿,不多时,她已经兴奋地举着手嚷道:“我来压轴!”……老师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案例2】
这是一年级的一节品德课,题目是“春天来了”。

年轻的张老师面带微笑,循循善诱,耐心地引导:“春天来了,你们看到柳树怎么样了?”小手如林。

“柳树发芽了。

”“老师,他观察得不细,应该是柳树抽出了新的嫩芽,长出了叶子。

”“柳树姑娘冒出嫩嫩的,绿绿的新芽,被风一吹,跳起了舞。

”……张老师不住地点头称赞。

教室逐渐平静下来,“柳树开了!”一个微小的异样的声音传来。

张老师循声望去,说话的是一向腼腆的××同学。

“又不是花,怎么能开呢?”后排的小胖子毫无顾忌地嚷道,其他学生也偷笑起来。

小男孩脸红了,局促不安。

张老师意外地当着学生们的面把这个男孩从座位上叫了起来,并亲切地对他说:“看不出你还是个小诗人!”学生们一脸疑惑。

“你们想想看,柳树刚冒出的新芽就像花骨朵儿,慢慢地就像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儿,是不是?柳树开芽,告诉我们现在就是春天了。

xx想象力丰富,像诗人一样!”“喔!”同学们眼里闪动着奇异的光。

小男孩像得了最高奖励,之后表现得异常活跃。

【反思】
“人是树,信心是根。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珍爱、保护每一颗童心,在鼓励中让学生增强自信。

于是,近几年的品德课堂好不热闹。

为了鼓励学生,老师煞费苦心,把金灿灿的“奖杯”、“王冠”,以及各式各样的贴画搬进课堂。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思维进行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间像变魔术似的拿出各式各样的礼物送给学生,调动其积极性,课堂也“活跃”了起来。

但学生的思维已经中断了,转移到了老师送的礼物上……看似热闹的课堂总是显得有些轻浮。

此外,课堂中类似“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嘘声太多,即使学生答不出来,老师也会热情地说:“其实你能有勇气面对大家,已经很棒了!”便草草地让学生坐下,忙于其他学生的应答。

也许这在学生心中是一道永远也抹不去的伤痕,表面的安慰不能抚平学生失败的感受。

品德课是德育的最好的载体,我们的德育要遵循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而品德教师更应充分挖掘品德本身的德育资源,选取恰当的时间,适宜的机会,巧借材料,融德育于其中,纳思想在其里,如春风化雨,于悄无声息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效果。

我们的品德课堂缺什么?我想缺少的是冷静,是睿智,是思考。

案例1中冯老师不动声色的观察,几秒钟的思考后“请你压轴”的语言包含着多少智慧,他让学生自然地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学生在老师默默的呵护、帮助下又爬了一个高坡。

案例2中张老师表扬孩子没有嘘声,而是真诚地说:“你还是个小诗人!”他用超乎寻常的语言滋润着学生,也许就是这样一种情景会让学生终生铭记。

而这位老师教学朴实、自然,充满着浓浓的品德味,虽然没有热热闹闹的场景,但是无声处拨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

“境界深处无琢雕,随意化成绕指柔。

”、“无意中处处有意,方寸之间展才华”,愿“润物细无声”成为我们每位老师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