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

合集下载

英国公共外交的特征_优势及对中国的启示_成晓叶

英国公共外交的特征_优势及对中国的启示_成晓叶

摘 要: 政府退居幕后只进行监管和财政支持、公共外交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主题,让英 国的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彰显独特的“英国魅力”。2012 年,英国首次登上世界软实力榜的榜 首,这不仅与英国巨大的文化优势有关,而且公共外交机构的合理搭配以及巨大的财政投入和智库 孜孜不倦地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成为英国公共外交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智力支持和灵活的行政配 搭。英国利用公共外交在国际社会始终保持影响力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诸多启示: 公共外 交要以民众为主,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力度,建立结构清晰的公共外交队伍。
( 一) 英国外交官员的定义 2009 年英国外交官尼克 · 海利 ( Nic Hailey) 在美国哈 佛 大 学 肯 尼 迪 政 府 学 院 提 出“所 有 的 外
交,包括公 共 外 交 在 内 都 是 关 于 构 建 影 响 力 的 学 说”[3],英国公共外交需要消除秘 密 外 交 ( private diplomacy) 和公共外交之间的一堵墙; 要在传播与 接受的过程中了解到公共外交的关键要素,而不是 大力塑造国家形象,也不是研究如何打造正确的宣 传团队,更 不 是 通 过 公 开 透 明 来 提 高 公 信 度。 尼 克·海利同时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阐明他的观 点: “一些外交总是以秘密的形式展开,这些事情都 是得在你关起门来才能做,但是我在私下里的所作 所为必须要和我在公开场合所发表的言论相一致。 如果我作为一个国家在私下里压制少数人民,折磨 人民,干尽了坏事,然后再以国家的身份出现在公 众场合宣布我是人权的指明灯,这时人们只会朝着 我哈哈大笑。”[3]在尼克 · 海利看来,在公共外交 中有四个关键因素,它们分别是: 表达国家的愿望、 运用媒介 工 具、将 沟 通 作 用 并 入 其 中 以 及 坦 诚 开 放。尼克·海利也指出,在 21 世纪进入 WEB2. 0 的时代之后,政府在新时代所拥有的选项和大公司 一样所剩不多。他认为,公共外交通讯领域应该尽 可能地多样化,网络、纸张、公共关系不能再各自为 战,必须要将他们结合起来。[3]

关于英国对华外交的几点思考

关于英国对华外交的几点思考

关于英国对华外交的几点思考作者:赵怀普来源:《国际展望》2010年第01期【内容摘要】英国外交素来讲究“现实主义”,追求利益目标。

二战后英国奉行了较为务实的对华政策,采取了意识形态分歧下经济利益优先的外交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因素的干扰和制约,从而较好地维护和发展了其在华利益,同时也促进了中英双边关系相对稳定的发展。

今后英国仍会坚持基于利益目标的务实对华外交路线。

【关键词】英国外交对华政策务实利益目标中英关系【作者简介】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博导1997年香港问题解决后,中英关系驶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1998年两国发表《联合声明》,确立了中英“全面伙伴关系”的发展框架;2004年,两国决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领导人会晤机制;2008年,中英关系进一步被定性为“面向未来的有活力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中英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并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应当说,在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波折、中法和中德关系陷入低潮的逆境中,中英关系能够保持这一稳定发展的势头殊为不易。

这首先应归功于双方领导人高瞻远瞩、始终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也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奋斗的结果;进一步来分析,亦与英国奉行较为务实的对华政策密切相关。

本文以英国对华外交的历程为主线,通过考察不同时期的英国对华政策,发现和总结其对华外交的主要特点。

一、奉行较为务实的对华政策英国外交素来讲究“现实主义”,表现为审时度势,努力使自己不处于过分被动、尴尬的境地。

知所进退,往往能更好地保住自己的利益,这是陈乐民先生对英国外交的实质及特点的精辟概括。

作为一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和殖民大国,英国在数百年的国际交往和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政治经验,铸就了底蕴深厚的外交传统和高超的外交技巧,这些无形的外交资产对其在国际事务中保有一定的影响力有所助益。

虽然二战后国力急剧衰落,外交空间大为缩小,但英国外交的总势依然是在被动中争取尽可能多的主动,从不放弃表现主动性的任何机会。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
英国三环外交政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追求稳定和平:英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维护国际和平,维护全球稳定,推动国际社会和平发展。

二、积极参与多边外交,重视国际组织:英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重视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欧盟等,努力在多边框架下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

三、坚持正确义利外交,维护英国利益:英国坚持正确义利外交,维护英国的正当权益,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促进英国的经济发展。

四、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平稳定:英国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和平稳定,努力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和民主。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摘要:回首从19世纪后半期以来,无论中国所面对的国际环境还是中国自身,都发生了极其巨大的变化,这两方面变化都对中国外交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外交是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与已经进入了资本主义的西方世界发生全面冲突的过程中产生的,而翻开这扇冲突大门的就是英国。

本文拟从两国经济交往的角度,探讨自有贸易接触以来至新中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中英关系的开展与变化。

关键词:鸦片战争;中英贸易;中英关系中国与英国都是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开展进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的国家。

中英关系可谓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早在700多年前,中英两国之间就有了断续的交往。

随着17世纪两国通商贸易关系的建立,中英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进入19世纪之后,中英交往的规模和深度都到达了空前的程度,但其性质却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为标志而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一、1840年以前的中英关系从13世纪至17世纪中期中英间的早期接触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对华发动侵略战争前夕,为中英关系史的初期。

在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与中国的关系主要是商业关系。

但中国与英国贸易开展成一种特殊的垄断模式。

英国,在1834年之前,东印度公司对中国进行垄断贸易。

中国方面,直到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行商一直专营着对外贸易。

两种类型的垄断系统共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特殊作用于中国与英国友好关系。

但是也违背了平等、自由、和竞争的市场规律,抑制市场经济开展。

从而引发了中国和英过之间以及在各自国家内部引发了反垄断的冲突和斗争。

1833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格雷内阁提出的从1834年起废止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的提案。

8月28日英国国王威廉四世发布第93号法令,正式通告全国。

与东印度公司不同,因为由于行商垄断制度的这种特殊职能,在旧的天朝上国思想和夷夏大防观念下,清政府不能主动从里面打破它。

在英国方面,废除行商垄断迫在眉睫,但这毕竟不是英国国内事务,不能依靠国内立法,必须通过外交手段。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外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外交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外交引言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外交作用。

作为一个在两次大战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国家,英国通过外交手段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战后局势。

本文将探讨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政策、策略和影响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外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手段来推动其利益和目标。

英国与法国、俄罗斯等同盟国建立了紧密的外交关系,形成了协作的战略联盟,以对抗德国和其盟国。

英国还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等中立国保持着密切联系,试图争取其支持。

此外,英国还参与了巴黎和平会议,为战争结束后的和平条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采取了强硬的立场,坚决反对德国的侵略行为。

他们成功地通过外交途径,将战争的焦点从战场上的军事行动转向外交斡旋和谈判。

尽管在战争初期,英国外交策略并没有取得很大成效,但随着战争的进行,他们逐渐增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国外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继续发挥其重要的外交角色。

英国和法国等同盟国再次联手对抗德国和意大利的侵略行为。

英国还通过与美国的紧密合作,鼓励其参与战争,并最终成为盟友。

通过外交途径,英国与美国建立了坚固的关系,形成了对德国的联合战略。

英国的外交政策和策略在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们通过外交手段加强了与其他盟国的合作,并在各个战场上协调盟军行动。

在战争结束后,英国又参与了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为战后的和平秩序和国际体系做出了贡献。

英国外交的影响力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外交努力和政策,对战争的进程和战后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与其他盟国的协作和外交斡旋,他们成功地改变了战争的局势,并为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英国的外交努力还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他们参与了战后重建和和平条约的制定,为建立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做出了贡献。

英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得到了增强,成为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对华的外交政策

中心。 11美国还有一支在战争 中建立起来的庞大 5 1 - 的陆军和迅速发展起来 的海军 , 5 5 有 9 艘舰艇 , 总排 水量为 16 万吨。29 国战后进行了大规模 的海军 48 [) K ̄ t 建设 。 国的国际战略是凭借其实力争夺战后 的世界 美 霸权 , 当 国际领 袖 。 充 法国在大战中是欧洲的主要战区, 出了惨重 的 付 代价。 战后工 农业 生 产衰 退 , 经济 上 通货 膨胀 , 又面 临
Ma . 0 9 r2 0 Vo . 5 1 2 No .1
第2 5卷 第 1 期
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英 国对华 的外交政 策
张 北根
( 北京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 , 北京 10 8 ) 0 0 3
[ 要 ] 巴黎和 会 后 ,列 强在 远东 、太 平 洋尤其 在 中 国的矛 盾立 即尖 锐化 。 国认 为 ,其 有 能力迎 接 日本 对其在 华地 位 摘 英
对 世界 金融 控制 的地位 , 代 英 国 而成 为世 界 财政 的 取
国在 中国山东省 的全部非法权益和德 国在太平洋上 的殖 民地 ,以巩固其夺取 了大部分德国的
殖 民地 , 并从 土耳其手 中获得 了伊拉 克、 阿拉伯半岛 和 巴勒斯坦地区 , 但经过第一次世界大 战, 总的来 说
是削弱 了。英 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损失很大 , 在战争 中死 7 .万人 , 19 万人 。 4 7 伤 6. 3 就整个英帝 国( 包括殖 民地和 自治领 的军队在 内)来说 ,死 9 . 4 7万人 , 伤 222 1.万人 。哄 国经济力量在战争过程 中极度紧张 , 【 加速 了早 在战前就 已成为英 国经济所特有的危机 现 象的发展。 战时英 国商品输出大减 , 输入却大大增长 。 11 94年英 国进 口各种商品的总值为 6 6亿英镑 , . 9 而 1 1 年达到 1. 亿英镑。 国靠出口的收入和海外 98 31 6 英 投资、 航运业及 中介金融业务 的收入 , 已不能支付 如 此庞大的进 口卫花费 , 不得不举借外债 。到 1 1 年 , 99 英国欠美 国的债务达 8 亿英镑 (0 . 5 4 亿美元 ) 2 ) 。[ 1英 ( 9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

(全国通用版)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学习总结学案 人民版必修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学习总结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的成就和特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因为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

同时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

原因是中美仍处于对立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3.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中美关系;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苏联在北方陈兵威胁中国的安全。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逐渐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增强,中国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走向了全方位外交时代。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1.尖锐对抗(1)新中国成立后,美国与中国为敌,拒绝并阻止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并采用政治孤立、军事进攻、经济封锁的政策。

(2)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国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派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3)1961年,美国侵略越南,中国大力支持越南。

2.关系正常化(1)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2)1972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中美领导人历史性的会晤。

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为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次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

3.在曲折中前进中美关系虽因台湾等问题还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但总体发展还是好的,这有利于双边利益。

典型例题(2016·课标全国Ⅰ)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n British Postwar Diplomatic Features from Sino-British Relationship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第9卷 第20期 2011年lO月
淮海工学院学报(}f:≥科学版・社会经纬)
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1’cchnology(Social Forum,Social.Science Edition)
V01.9
No.20
()ct.2011
I)()l:10.3969/J.issn.1008—3499.20 l 1.20.002
——中英关系正常化。随着西方越来越多的国
家和中国建交以及美国尼克松的访华成功。英国不 再受到美国方面的压力,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要求 放弃了骑墙的态度.最终与中国在1972年实现关系 正常化。此后中英贸易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双方在 军事领域也展开了合作,两国领导人互访频繁。在 1979年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英国和中国的关系 也没有受到影响。此后在英阿马岛战争中中国对英 国进行的批评也没有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两国在 这一时期都极力保持友好的关系。
万方数据
第20期
董琳:从新中国成立后的c}】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

英国自己带来不利影响,1950年1月6日英国正式 承认新中国。承认新中国正是英国现实主义外交的 体现,其出发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利益,但 并不代表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它在承认 新中国的同时仍在台湾保留了领事馆,而且对新中 国的联合国代表权问题持双面态度。随后在“两航飞 机”问题上,英国再次屈从于美国压力而作出了不利 于中国政府的决定,导致双方的建交谈判被搁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英国外交。在中
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以后,面对中国政府给各国 关于外交关系的函告时,英国选择了回复建议先建 立非正式关系,在国际法里构成了“事实上的承认”, 并训令其外交人员不再随国民党方面内迁重庆。随 后于11月召开英国远东外交官员代表会议中,建议 政府承认新中国。对此,美国施加压力,使得英国在 巴黎的英、法、美三国外长会议上迫于压力推迟了对 新中国的承认。在这期间,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英 联邦国家印度也承认了中国。为了防止继续拖延给
E13王为明.百年中英关系[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2]周琪.战后西欧四大国外交[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
大学出版社,1994. Is]李文云.中英合作面I临新机遇[N].人民日报,2011-06—
25(2).
[4]付有强.新中国成立前后英国对华外交政策及其演变 [D].成都,四川大学,2004.
仍是务实、稳健的,是在着眼于自已经济利益的基础 上,致力于发展稳定的中英关系。 纵观新中国成立后中英关系的变迁,我们可以 从不同时期的中英关系里看到英国不同的外交政策 变迁,反映了英国外交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务实、灵 活、稳定的特点,其核心是维护和保持英国的自身安 全、利益和大国地位。但其中也有美国的影响和作 用,以及因意识形态差异而在外交上带有的影子,对 此,从前几年其所发生的抵制中国奥运的事件可以 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么.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我 们所要把握的是如何根据其现实主义的外交特点, 以更灵活的态度来处理中英关系,在坚持原则的条 件下,坚决抵制其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外交政策,注意 克服美国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中英关系的 进一步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国外交。解放战争中,
英国除了“紫石英”号事件等少数挑衅事件以外,大
收稿日期;2011—09—09;修订日期:2011—10—07 作者简介:董琳(1966一),女,安徽郎溪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处讲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教学与研究.(E—mail)xedddl
@163.tom。
了朝鲜战争与中国 兵戎相见并对中国实施了禁运等一系列敌对活动。 另一方面为了自身在华利益、欧洲安全,英国从战争 爆发之初就力图避免导致中国参战这一局面的出 现,要求美国限制自己的军事行动,劝阻美国对中国 境内军事目标的打击和原子弹的使用,并且寻求谈 判与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方法,但由于其政策的相 互矛盾,使得中英关系陷入了低谷。英国在华的商 业利益由于禁运、封锁和中国政府的报复性政策而 丧失殆尽,领事馆也大量关闭。总的来说.英国在战 后对美国的依赖使之对中国的的外交有所倒退,表 现出了敌视的态度,给中英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极其 不利的影响。
——香港问题的谈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
力不断提高,而英国的力量已经大为衰弱。其殖民 体系已经瓦解,殖民地也纷纷独立。在这种背景下 中英开始关于香港问题进行谈判。开始英国由于其 传统的帝国情节和出于其维护殖民利益的打算,想 通过灵活一点的手段以主权换治权的方式继续维持
——中英关系正常化前。50年代在两国建立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英关系看战后英国外交特点
董 琳
(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电大工作处,安徽宣城242000)

要:英国是与中国交往最密切的西方国家,也是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国
家之一。在概述近代以来中英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就新中国建立后中英的外交风云和外交关系发 展进行分析,指出了英国外交上的现实主义态度和务实性、灵活性和稳健性特点。 关键词:新中国,中荚关系;英国;外交政策;特点
贸易。到了1958年,除了军用品外基本解除了对中
国的禁运。这也是英国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 时美国不支持其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对美国不满而 以实际行动维护自己利益的体现。但港英政府纵容 台湾在香港从事反对中国政府的活动,并多次放走 台湾侵犯大陆飞机的做法使得中英关系再次陷入危 机停滞不前。这充分反映了英国外交中反对共产主 义的意识形态因素。在1959年爆发的中印边界冲 突中英国也从其重视英联邦的一贯立场出发支持印 度,暴露了其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 60年代,英国力图在中英关系上有所突破,采 取了派蒙哥马利元帅两次访华等一系列试探活动, 但最终仍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和维护英美特殊关系 的需求在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上采取了骑墙 态度,使得中英关系停滞不前。在越南战争爆发后, 英国处于对自己在东南亚殖民利益的担忧和与美国 的盟友身份,虽未直接卷入战争但仍为美国提供了 大量支持.这其中就包括提供香港给美国做后勤基 地。这样英国就再次走到了中国的对立面。但同时 英国也希望政治解决越南问题.最后再次起到了中 美之间沟通渠道的作用。 文革期间,中英关系受到巨大冲击。中英在香 港发生冲突后于1967年发生了火烧代办处的严重 事件。两国关系也由于一连串的外交冲突而迅速恶 化。在这种局势下,英国采取了没有进行大规模外 交报复行动的稳健的外交政策,使得事态没有进一 步恶化。“英国外交部也不愿受公众舆论的影响,不 主张对在英国的中国外交人员采取强硬的报复措 施,也不赞成对中国实行制裁,要求人们保持平静, 同时,通过外交途径与中国方面进行交涉。,,[2]
——中英的半建交。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英关
系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法国企图恢复其殖民统治在 印度支那发动了战争,苏联在与西方各国会谈时建 议召开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会议。由于英法的支 持,最后终于在日内瓦召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解决 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在会议上, 英国出于自己殖民利益的考虑,希望实现地区和平, 并在会前表达了反对美国的战争政策,希望与中国 一起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会下中英两国外长直 接接触.英方主动提出要求中国向伦敦派驻外交官 员,最后双方同意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中英实现了 半建交。这一时期的英国顶住了美国的压力,从自 己的立场出发,务实地与中国进行接触,灵活地处理 两国建交问题,从而开创了中英关系新局面。 二、冷战结束前的中英关系 这一时期国际形势风起云涌,中英关系波折不 断,既有半建交后的短暂提升,也有文化大革命时的 低谷。但总的特点是这一时期的英国外交是务实、 灵活、稳健,但又保持其一贯的敌视态度,极力维护 以前自己的殖民地和殖民利益,保留有帝国情节。
代办关系后,中英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有过良好的发 展趋势。英国从本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希望发展中英
万方数据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经纬)
2011年lO月.
在香港的实际统治。但中国已经强大起来。国际舆 论和香港民意也不允许英国这么做。英国的计划失 败,最后只能面对现实,采取务实的外交政策。去中 国进行谈判,承诺将于1997年把香港归还给中国。 三、新时期的中英关系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 重要变化,各国也都开始各自的外交战略调整。作 为英国,在对华政策上也开始以更为稳健、务实的态 度向前发展,中英关系走向令人振奋的新时期。 1998年,中英两国高层在互访频繁的基础上正 式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双方经贸和文化交流也出 现长足的进步。在此期间,虽然有北约轰炸南联盟、 伊拉克战争等事件,但都没有给中英关系造成大的 麻烦,中英双方于2004年宣布进一步建立“全面战 略伙伴关系”,这说明自香港交接后,中英关系在新 的基础上有了全新的推进和发展,诚如中国驻英大 使刘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所指出的那样,“近年来, 中英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确立全面战略伙 伴关系,建立经济财金对话、战略对话等一系列高层 交流机制,各领域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呈现新亮 点。眦3]但同时又必须看到,英国由于与中国在台湾 问题、人权问题上存在分歧,并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上受美国影响而表现得态度消极。可以说,这一时 期英中的关系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由于双方没有 根本的利益冲突,所以英国的对华政策的主要特点
部分时间里基本采取了“中立”和不干涉的态度,这 就为英国和新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早在1948年初.英国官员就预测到,华北不久就会 落人中共的手中。蚍1]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节节胜利, 英国最终做出了和美国撤离中国所不同的方法,它 决定留在原地和中国共产党打交道。究其原因主要 有4点:(1)英国在中国经营多年,有着重大的商业 利益,使其无法从中国简单地撤离。同时,为了确保 对香港的占领,英国必须准备和中国共产党打交道。 (2)国民党政权依附于美国,而与英国关系不十分 友好。在此情况下,英国认为政权的更替并非是给 自己带来坏的影响。(3)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国大 部分地区已是既成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应谋求和共 产党接触,这是英国历来所采取的均势外交的体现。 (4)由于英国在内战中采取的“不干涉”和“中立”政 策,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与英国保持了友 好相处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