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素材川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素材 川教版

“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
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由危机、停滞(即萧条)、中等活跃(即复苏)、生产过剩(即高涨)四个阶段构成。

危机通常在以经济繁荣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达到顶点时爆发。

危机中,工厂停工、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生产下降。

生产降至低点徘徊,市场冷清,形成停滞阶段。

接着出现降价销售存货,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对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出现中等活跃(复苏)。

继而,生产快步发展,市场活跃,重新进入生产过剩,又叫“繁荣”。

当生产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时,新的危机又到来了。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2)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2)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世界现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中的第二课。

第一课讲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本课紧接着讲到该体系形成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但经济的繁荣也孕育着危机因素的增长,经济危机已不可避免。

1929年10月,随着美国股市的崩溃,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这场危机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迫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想方设法寻找出路。

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上任后实施了一场名为新政的改革。

改革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改革措施涉及财政、工业、农业等各个方面。

改革使美国在经济上得以摆脱并逐渐复苏,还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政治上使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得到巩固,还为后来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也就无法避免新的危机。

在接下来的一课将要讲到德国、日本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把世界推向新的大战危机。

可见,本课内容讲的就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由相对稳定到开始走向危机的这段历史,是本主题的中心环节部分。

本课与前后课之间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处在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

另外,不管是在国际关系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中,还是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中,本课内容都是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二、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

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能力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及对其评价素材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及对其评价素材川教版!

恢复银行信用罗斯福就职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的股票与商品市场关闭,天空一片灰色,气氛有如“战时的围城”。

第二天,他滚动轮椅来到椭圆形办公室,当晚做出全国银行一律休假4天的决定,以便制止挤兑。

经他要求,73届国会特别会议于3月9日召开,会议进行的100天中,他召集一批教授组成“智囊团”,提出一系列法令,大致包括了“新政”的内容。

其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1/3,最重要的就是只用38分钟就在欢呼声中通过的“紧急银行法令”,它授予总统紧急权力管理信贷、通货、黄金、白银和外汇的交易。

授权审计官对有问题的银行逐个审查,给有偿付能力的发放执照,准许3月13日重新开业。

授权政府以各银行资产的储备,发行20亿元新钞票。

后来,又对那些在一周之内就囤积了全国15%货币的人们施加压力,对一切银行存款实行保险,使人们把藏在床垫下、园土中、宝盒内的黄金和货币纷纷储入银行。

政府还批准某些银行可让每个存户提取10美元现金。

商业开始活跃。

不出一周,全国3/4银行复业,交易所又响起锣声。

不到一年,存款增加10亿~20亿美元。

调整农业1933年5月通过“第一农业调整法令”,用三种方法减少生产过剩和提高农民的收入:(1)棉花买卖选择方法。

种棉人将种植面积至少减30%,可买进等于减产量的棉花,若棉价上涨,这部分购进的棉花可以卖出。

(2)政府对暂不栽种的农田给予奖金。

(3)订立销货合同法。

后来,又对不按计划的耕种和饲养课以重税进行惩罚。

1933年,控制全国棉花播种面积73%的100万个棉农,将棉花播种面积减至不到l 000万英亩,使未来收成减少440万包左右,政府付出1亿多美元补偿。

国家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通过,目的在于通过商业的自行调节,减少生产过剩、增加工资、缩短工时和提高物价,从而促进工业的复兴,授权总统拟定一些为工业部门自愿接受但可通过执照制度执行的公平竞争的法规。

为此成立全国复兴总署,领导几千种适于编入法规的工业部门拟定法规。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生产过剩素材川教版(new)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生产过剩素材川教版(new)

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消费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导致大量产品因劳动群众无钱购买而积压,形成生产过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已提高了40%以上,商品生产大量增加,但是,1929年却有60%以上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足取得最低限度生活必需品的 2 000美元。

煤炭、棉织、造船、铁路设备、制革等工业,特别是农业都停滞不前或下降。

就业人数上升很少,在马萨诸塞州,制造业工人人数甚至比1920年减少约25万人。

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档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hope this article can solve your doubts and arouse your thinking. Part of the text by the user's care and support, thank you here! I hope to make progress and grow with you in the future.。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川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ppt课件

罗斯福在签署文件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
为了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任,1933年3月12日,罗斯福通过无线电广 播发表“炉边谈话”,向公众解释关闭银行的原因及联邦政府重整金融系 统的措施,同时宣布将陆续使经过合格的银行重新开业。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与美国农民进行交谈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 工人砸碎工厂的玻璃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 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柯立芝
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的 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 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 济制度。”
返 回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总统胡佛 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 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 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胡佛总统基本延续传统的 自由放任政策,使得经济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焦虑不安的人们注视着华尔街股票的下跌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关闭的交易所门前由警察把守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美国银行前的挤兑人群(1930)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聚集的人们要求银行兑现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第2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知识点素材 川教版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首先在美国爆发,很快演变成一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特点: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激化了各国阶级矛盾,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目的:为了尽快摆脱危机,1933年就任美国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2.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3.措施: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采取淘汰小银行,扶持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等措施,使银行的信用得以恢复。

②工业方面,政府实行“产业复兴法”,包括制定“公平竞争法规”,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以及工人有权组织工会,以工代赈等内容,同时还筹划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建,以刺激消费和生产等。

这是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

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的价格,政府以优惠贷款补偿农民的损失,以复兴农业。

4.评价:①作用和影响: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得以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范例。

②局限性:但由于产生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它并不能化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也无法使美国避免新的危机
1。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第8课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危机给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带来的严重影响。

2.识记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受害最严重的国家。

3.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及影响。

并深入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

4.理解罗斯福的成长经历,感悟伟人的人格魅力及带领美国人走出黑暗和恐惧的魄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受害最严重的国家。

2.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内容。

难点:1.经济危机的影响。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局限性。

三、教学工具:多媒体
四、课型:新授课。

【配套K12]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素材 川教版

【配套K12]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8课 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素材 川教版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的恢复1.英国:由于暂时摆脱了德国的竞争并实行保护关税措施,新工业部门,如汽车、电气、化学、有色金属等在20年代有较大发展,汽车(包括载重汽车)由战前3万多辆,增至1929年的24万辆。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1.7%。

1929年,工业总产量超过战前水平(1913年)5.7%。

2.法国:由于德国暂时不能成为竞争对手,法国经济有了一定起色。

阿尔萨斯、洛林的归还,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基本解决了法国的原料、燃料缺乏问题。

又因得到德国81亿金马克赔款并扩大了殖民范围,法国进行了大规模恢复和重建。

汽车、航空、化学、橡胶等新兴工业最为突出。

1920年生产汽车4万辆,1929年增至25.4万辆。

1926年,法国工业人口第一次超过农业人口。

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19年的57(1913年为100),增至1924年的109,1930年的140,增长速度超过美英等国。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的8%。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9.4%。

3.德国:“道威斯计划”把赔款转嫁到德国人民身上。

1923年进行货币改革,稳定通货;1924~1930年共得到外国贷款和投资326亿马克,解决了资金奇缺的困难;得到美国大量技术和装备;广泛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普遍更新设备,工人平均每周工作55小时。

汽车、汽油、摩托制造、炼铝等同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增长迅速。

1927年,工业已达到战前水平。

1921~1929年,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1%。

4.日本: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工矿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由1914年的49.5%上升为1919年的61.1%。

战后,美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生丝、纺织品、船只等商品,英、法、德也需从日本进口战时奇缺的民用工业品,日本获得较广阔的国际市场。

1919年下半年,每月新建扩建企业的投资达5亿日元。

在政府特殊保护下为军事生产服务的钢铁、电力、化学、机械等部门有较大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繁荣”背后危机的萌芽滋长
从理论上讲,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由危机、停滞(即萧条)、中等活跃(即复苏)、生产过剩(即高涨)四个阶段构成。

危机通常在以经济繁荣形式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达到顶点时爆发。

危机中,工厂停工、倒闭,失业人数剧增,生产下降。

生产降至低点徘徊,市场冷清,形成停滞阶段。

接着出现降价销售存货,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对生产资料需求增长,就业扩大,社会购买力提高,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出现中等活跃(复苏)。

继而,生产快步发展,市场活跃,重新进入生产过剩,又叫“繁荣”。

当生产大大超过市场需求时,新的危机又到来了。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