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1)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1)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1)

城市生态学实习报告

实习人:地理科学学院规划班,方姣

实习时间:2011年11月11日

实习地点:北碚区人民政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我们在吕瑜良老师的领导下到北碚区人民政府进行了实习。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此次实习我们主要以步行的方式从二号门出发到六号门再沿途到区政府进行实习考察。一路上吕老师边走边给我们大家讲解路边的植物名称、种属、功能、价值等。由于老师我们此次实习的队伍比较庞大,老师恰好没带扩音器,所以老师讲的东西,听得断断续续。但这些都是客观的原因,为了尽量的听到老师讲的知识点,所以必须围着老师的身边转。

通过这次实习,让我觉得西南大学的绿化很不错。在从二号门到六号门的一小段路上我就看到了差不多二十种不同的植物。首先是西南大学的校树——樟树,一片樟树林,再加上我们的共青团花园,再加几张石凳子石桌子,让人觉得好像是在深林公园一般。由于实习的当天天气是早晨,天空中太阳公公也很早就出来了,所以心情也很好。沿途的花台里除了一些茶花外,还有很多三叶草、麦草。在招待所对面还有一些梧桐、棕树等树木。走到三十三教学楼外,花台中还种植了很多合欢树,它的叶子有很多小羽片组成,听说它的叶子白天舒展而又平坦,但到了夜幕来临时,那无数的小羽片便会成对成对的折合关闭,就像被手碰的含羞草的叶子,全部合拢起来。当走到六

号门时回头看一下西大,发现西大仿佛是一座坐落于花园中的大学,顿时觉得自己原来是这么幸运。

我们整个队伍走出西南大学经过高速公路向区政府进军。这一路上我记住了好几种植物的名字,如蝴蝶花、日本珊瑚、女贞、榕树、斑竹等。时间过得挺快的,在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就到了区政府的外面。印入眼帘的是一座金黄色的建筑——北碚区人民政府大楼。这座大楼的外观运用了西方的欧式风格,看着很现代化。但是整栋建筑的地理位置布局却很传统。建筑的背面靠着雄伟的缙云山,在风水上的意思是有“靠山”;建筑外几十米外是一条人工造的河,河水自西向东,寓意是财路从天上而降。前有河后有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水宝地,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第一次看到的布局,这不禁让我感到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在河与政府大楼的几十米距离之间种了很多植物,如果仔细观察便可以发现,这些植物和周边的物体构成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金——我们的建筑物的颜色和金色蝴蝶花的颜色;木——绿色的植物;水——河水;火——红色的蝴蝶花;土——土色的地砖。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政府大楼左右的建筑有一特点,右边的建筑高度高于左边的建筑高度,老师说这样的布局可以用一句话解释:左青龙,用白虎。原来这一小片建筑中却隐含有这么多得文化。站在政府大楼外的桥上看到这样一规划,不得不说是一个完美的规划,巧妙的与周围环境集合在一起,符合我们在城市生态学中讲到的人与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很佩服做这个政府规划的规划者的决策。

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得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

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时才真正领悟到“学无止境”的含义。

城市生态学是一个十分需要从实践当中汲取营养的学科,只有不断实践、从实践中不断摸索、进步,才能够真正了解这门学科的真谛。而它所包含的范围又是那么的广阔,它所带来的影响又是那样的深刻……

而在实习当中,也发现了许多以前所忽略的东西,有让人愉快的,也有让人不那么愉快的。从学校六号门到区政府的那条大路,到高速路口,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与思考。城市的环境,还有太多等待着改进,也有太多需要进一步的规划和治理。在发展经济和建设的同时,将北碚的生态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则是需要引起很多思考的。

这1天短暂而又充实的实习,我认为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是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也是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这是我一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城市生态学课件资料③——第二章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 一、生态学(ecology) (一)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1.德国赫克尔(Emst Heinrich Haeckel)于1869年提出,并于1886年创立了生态学这门学科。 Ecology来自希腊语“oikos”(居住地、隐蔽处、家庭)与“logos”科学研究。 2.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两个方面的关系,其一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二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因此,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生态学研究尺度 1.基因 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①基因多样性 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上所有生物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 ②转基因 通俗的说就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一般来说转基因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2.个体生态学 ①物种的生活史 ②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活型 ③环境对个体的制约——生态型 3.种群生态学 同类生物所组成的群体。 ①种群的基本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大小等。

②种群的格局——空间分布等。 ③格局形成的过程——种内竞争、生殖特征等。 4.群落生态学 不同类别生物所组成的集合。 ①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种类结构。 ②群落的动态——演替过程、物种更替等。 5.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 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①结构——食物链。 ②功能——能流、物流、信息流、价值流。 ③调控——机制、反馈。 二、城市学 1.城市学(urbanology)一词最早见于日本矶村英一的《城市学》(1975)。 2.城市学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观察、剖析、认识、改造城市的各种学科的总称. 3.最早的城市学是依附于建筑学之中的。工业革命后,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管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被相继纳入城市学的范畴之中。 三、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 1.人类生态学(anthropo-ecology)是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2.美国芝家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帕克)首先提出这个科学术语。 3.当今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的挑战,其核心问题是“人口爆炸”,因此人类生态学也就自然成为生态学中最引人瞩目的分支之一。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位——指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2、城市生态位——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3、城市辐射逆温——城市在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 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称为城市辐射逆温 4、城市生态系统——城市居民以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统一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5、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环境——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 常称其为客体) 7、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8、拮抗作用——指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9、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10、城市灾害——指发生在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11、生态城市——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文化与景观充分融合,人与自然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居民身心健康,生态持续和谐的集约型人类聚居地。 12、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 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3、城市植被——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植被,包括一切自然生长的和人工栽培的各种植被类型 14、地震前兆——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 15、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16、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17、伦敦型烟雾——指燃煤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碳与自然雾混合在一起积聚而形成的烟雾, 最早发生在伦敦而得名。 18、洛杉矶型烟雾——指排入大气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受太阳紫外线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具有 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答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答案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1.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有哪些?书P8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书P64-65 3. 简述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答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成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越高。 答案二:①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③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4.如何理解城市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网)原理。书P50-51 5.请谈谈您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的认识? 反映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主要是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不同生态系统间,甚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亦可以说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表现出来的,有些需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一言以蔽之,生物之间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特别是在需要排放污染、倾倒废物、喷洒药品、采伐、开山、筑路、修建大型给水工程及其它建设项目时,务必注意调查研究,摸清自然界诸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与某生产活动有关的其它事物也加以通盘考虑,包括考虑此种活动可能产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明显的和潜在的)影响,从而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

《园林生态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两大部分组成的,即有生命类与无生命类,其中有生命类又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即、、。 2、大气水分种类分为、、三类。 3、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4、温室气体主要指、、、其中对增温起着重要的作用,增温的潜力最大。 5、现代环境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6、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7、北方在引种时,可利用处理来促使树木提前休眠,准备御寒,增强越冬能力。通常可促进植物营养生长。 8、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动态的重要标志,取决于种群的与, 和这两组对立的过程。 9、城市绿地的功能是综合的,具有生态环境效应、和效应。 10、相对湿度受到环境温度的调节:温度增加,相对湿度;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11、反馈分为和。可使系统保持稳定,使系统偏离加剧。 12、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将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 13、A、B两种植物生长在一起时,A植物生长受到抑制,B植物不受影响的现象叫作;A植物和B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得到促进,称为。 14、生态学研究对象很广,但生态学家对其中4个组织层次特别感兴趣,即、 、、。 15、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城市绿地净化环境的效应表现在能和、。 16、在热带雨林中,有很多柱状的茎和板状根的常绿木本植物分属不同的科,还有热带荒漠环境中的许多肉质植物,它们的亲缘关系都很远,这些现象说明了不同种类植物对相同环境的现象。 17、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关系是相对的。景观强调的是,景观要素强调的是。 18、两个和多个群落之间(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称为。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城市生态学整理 (1)

城市生态评价 概念: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城市生态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内容:城市生态评价一般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结构——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空间格局 功能——生活,生产,还原 协调度——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城乡关系协调以及正反馈和负反馈向协调等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而全面的反应城市功能结构和协调度的综合指标 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 3.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 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改变,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 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能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的规划提供依据 城市生态评价的主要内容(详细) 一、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1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污染评价是城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城市环境整治和城市污染控制的基础。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a城市大气污染b城市水污染c城市垃圾和固体污染物d城市总体污染状况评价 2城市环境安全评价.城市环境安全评价主要对影响城市安全的灾害风险的来源和水平从人类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a地质灾害和安全评价b气象灾害和安全评价c流域灾害和安全评价d城市小气候及安全评价 3城市生态安全评价a城市大环境与城乡一体化b城市植被管理状况c城市河流和湿地流域生态整治和管理。 二、城市绿地系统评价 1城市绿地系统整体格局的合理性 2城市绿地系统只要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的结构分析 3城市绿地系统植物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分析 4城市绿地系统各类绿地的分析评价。 三、城市景观评价。城市景观评价主要从城市景观美化和宜人性角度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考虑其评价问题。 1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景观评价首先要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是否合理进行评价,在分析评价中不仅要从功能分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方便市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要从有利于整体景观格局优化的角度进行分区。 2城市景观格局。主要反应在三个方面,即城市景观整体的形态和轮廓、城市景观中心和轴线以及城市分区区块配置。首先,要分析城市景观整体轮廓和框架是否符合城市自然地理特点和城市生态学原理,有没有明显的城市总体景观中心点和景观轴线,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总体框架。其次,要分析城市景观中心和轴线,有没有突出的城市景观中心点和轴线,城市景观主要视点景观和视阈廊道的视野是否开阔、通畅。第三,要对城市景观轮廓和总体框架中的斑块配置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总体框架的要求,是否与功能分区和景观配置相协调,是否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加快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消除,其中的绿地和开敞空间的数量、配置、类型和性质是否与小区性质相吻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_1

城市生态学实习总结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及城乡结合部区域,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及人口日益增长的压力,使得大面积裸露的土地受到长期的侵蚀和沙化,原由树林植被被轻易伐弃;水资源短缺,垃圾、废水处理系统不完善,环境污染加剧等情形在生态上个社区的健康生存发展带来长久的、潜在的危机。另一方面,社区中旧有的建筑街道、溪水及文化名胜等历史文化景观在社区的改建和新建中被轻易拆除、解体或毁坏。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相符合。而在北京市,这样的情况同样存在。我们在北京西郊的实习当中,就见到了很多这样的情况。 “首都城市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促进人和城市、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经济繁荣、生活富庶、环境优美的城市文明发展道路……”,中共北京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报告给人们描绘出了一幅未来5年美好的蓝图:人均绿地面积将更多,空气将更加清新,百姓的住房将更加宽敞,道路也将越来越宽广,堵车现象越来越少……北京人居质量会变得越来越高。 市政府已经确立投资上百亿元来打造“碧水绕京城”的美景,目前,许多昔日的臭河道已变成市民休闲、娱乐的好

场所。北京还将再投入54。5亿元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河道整治,XX年市区将不再有臭河过市。万泉河的变清应该是指日可待了。 北京市政府还确定了138项城市环境整治重点工作,即开展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搬迁腾退规划、中央电视塔周边整治规划、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周边地区环境整治规划、颐和园周边环境整治规划、明城墙遗址公园建设规划等重点地区环境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工作。然而这种重点整治,实行起来似乎并不是那么顺利。 《北京晨报》XX年12月01日报道,“在北京大学西门外蔚秀园南墙和畅春园北墙之间,有条三四米宽的小胡同,这就是篓斗桥地区。这里挤满了私搭乱建的小平房,环境堪称脏乱差。眼下,这里成了拆迁现场,半年后,将建成一条宽阔、整洁的花园式新道路。篓斗桥地区和它南面的西苑操场路,两条小路才两三百米长,却集中了几十家小商店、六七个发廊,还有饭馆、酒吧。环境脏乱,与北大校园文化氛围极不协调。为此,北京市和海淀区两级政府与教育部和北大共同努力,筹集整治拆迁费1。3亿元。篓斗桥地区拆迁范围南到畅春园、北至蔚秀园、东临颐和园路、西至篓斗桥,涉及84户拆迁户、7198。06平方米拆迁面积和227名拆迁人口。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搬走了,昔日嘈杂的小街现在变成了拆迁现场。不久,这里将建成宽10米的平整街道,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和包括内容 城市生态学是城市学、城市规划与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科学。它包括城市生物环境、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系统生态等内容。 城市生态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简介 城市生态系统,即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 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注重的是城市人类和城市环境的相互关系。它是由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组成的复合系统。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包括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环境,如阳光、空气、淡水、土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经济系统包括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社会系统涉及城市居民社会、经济及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三大系统之间通过高度密集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联系,其中人类的管理和决策起着决定性的调控作用。城市的形式 城市最初的形式是人们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场所,随着生产发展和社团组织的出现,分别发展为贸易集镇和某个民族或社团防御外侮的设施,后者又进而成为统治者居住的政治中心。近代城市虽然有性质上的区别,但一般都代表当时当地人类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的水平,是加工物质、积累信息的高效场所,也是政治动态和经济行为最活跃的地点。城市基本功能 ①经济功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物质和信息;②生态功能。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的工作条件。两者的关系,一般说来,是经济发展导致城市人口、物质、能量的大量集结,容易引起生态关系的失调,降低城市环境质量;但单纯地追求和谐的生态关系及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降低本来可以达到的经济效益。如何使两者协调,是现代城市生态工作中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生态规划 规划的原则要使城市比较合理地发展,不仅要重视总体规划的整体性,而且要有生态系统观念,把城市安排成为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系统,有机地联络各个组成成分(亚系统),输通相互间的回路,使各环节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达到生产、加工、供销、再生产等环节彼此互相适应,协调发展。要把由城市各部门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个系统的最佳转化率作为城市生产力的标准。计算整个城市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率,要包括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两个方面。前者如劳动力、生产效率,后者如生物资源、矿物资源以及光、热等恒定的区域性自然资源。通过各组成成分之间的代谢转换及信息交流,保持城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动态平衡,是设计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目标之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城市中心与郊区及卫星城市之间物质流与能流所引起的生态变化;人口变化及就业、升学、科学文化活动、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社会道德及环境质量的影响等。应力求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起来。规划的约束系统和目标系统系统的约束条件可分为客观约束和主观约束两类。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包括城市现存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技术力量和社会生产关系。这是因时因地而异的,弄清这些客观约束是进行城市生态分析和规划的前提。主观约束是规划者对某些经济生态关系相对固定的期望,在这些主观约束下去追求一些主要目标的最优值。一般说来,根据经济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规划要达到的目标有:①人口。劳力得到充分利用,需求关系得到最大满足。②物质。物资得到充分循环利用,保持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利用比例最小而可再生性资源利用率最高。③能量。达到最高的能量利用率和最小的浪费。④空间。力求

城市生态学(1)

1、城市生态学:是指研究城市以及其群体的发生、发展和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2、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生态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对系统结构、功能、动力的研究,最终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调控、管理及人类的其他活动提供建设性的决策依据,使城市生态系统沿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 3、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城市人口、生态环境、城市灾害及防范、城市景观生态及其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学原理的社会应用。其中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和生态环境是城市生态学的重点内容。 4、城市生态学最关心的三个领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变化。 5、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城市生态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资源利用、生产条件生态位,简称生产生态位;二是环境质量、生活水平生态位,简称生活生态位。总之,城市生态位是指城市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完备程度。 6、环境承载力原理: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7、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或集合性、②关联性、③目的性、④环境适应性、⑤反馈机制。系统就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规律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8、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9、生境: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及其他条件的总和 。 10、生态因子有两方面组成:一是非生物因素,二是生物因素,三是人为因素 11、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12、城市系统: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的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 13、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由城市居民和城市环境系统组成的,是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