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外来语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韩中五官衍生俗语比较研究 (1)

韩中五官衍生俗语比较研究 (1)
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其范围主要包括民间谚语、俗成语、民间格言、歇后语、惯用
语、民间俚语俗话。
韩国的俗语主要包括成语、俗谈、惯用语。“俗谈”相当于汉语的“谚语”。中国的谚语以农谚
为主,而韩国的“俗谈”则包罗万象,不但包括农谚,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民间格言和民间俗话。
但是,现在存在三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韩国没有歇后语。其次,民间谚语的实用
2) 口(嘴)
“口”是人类非常重要的器官,其重要性与眼睛不相上下。“口”是人类进食的器官,所谓
“民以食为天”,人类通过“口”的进食功能来维持生命,所以与此相关的俗语有不少。另外,
“口”也是重要的发音器官和表达器官,具有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功能,所以,与“口”的表达功
能有关的俗语也很多。例如:
是人们认识事物最直接最具体的方法。例如:
韩:
(1) .. .. . .. . ... .. ... ..:百闻不如一见
(2) .. ..:顺着目光看去
中:
(1)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 ... ..., .. .. ... ...
(2) 眼不见,心不烦:.. ... ..., .. ... ...
2. “俗语”的界定
汉语的俗语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1979年版的.辞海.把“俗语”解释为
“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指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1989
年、1999年版.辞海.认为还应该包括惯用语。1)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陆续出现了各种不
同于以往的观点。概括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以下三种:
与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惯用语、俚语等各俗语“品类”,是“种与属的关系”。4)

中、英、日、韩外来语的比较——杨阳

中、英、日、韩外来语的比较——杨阳

Korean etymology: Chinese, French, Italian, German, Greek, and so on.
Borrowing Methods of Loanwords
For Chinese, English, Japanese, Korean the ways ar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直译);transliteration(音译); translation(意译);assimilation(同化).
English occupies the mainstream status.
From the Use of Loanwords to Se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Perspective of Japanese Culture
Japanese culture has open, inclusive and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Japanese nation always learns advanced culture with an open mind, and
loanwords has been introduced from English.
Conclusion
Loanwords as the carrier, transmitting values and a lot of information of culture, which are widely used and spread is bound to cause a certain degree of cultural penetration and influence. Therefore , when we fac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ultural globaeme aggressive to make wholesale westernization. We should take a dialectical(辩证的)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essence and values of the loanwords.

韩语外来语标记分析

韩语外来语标记分析

韩语外来语标记分析本文旨在探讨韩语中外来语的使用情况及其对韩语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外来语的标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韩语中外来语的规律和特点,同时揭示其对韩语发展的贡献与挑战。

一、韩语外来语的历史背景韩语中外来语的引入可以追溯到朝鲜王朝时期,当时的外来语主要来自汉语和日语。

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韩国的快速现代化,韩语外来语的数量大幅增加。

这些外来语主要来自英语、汉语、日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语言。

二、韩语外来语的标记分析外来语的标记方式主要有直译、音译、意译和借译等。

直译是指将外来词直接翻译成韩语,音译则是根据外来词的发音转换成韩语,意译则是将外来词的意思翻译成韩语,而借译则是直接将外来词借用为韩语。

通过对大量韩语外来语的标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音译和直译是较为常用的标记方式。

例如,“소수”是英语“social”的音译,“사람아참좋다”则是英语“you are so kind”的直译。

此外,随着韩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意译和借译的标记方式也逐渐增多,如“아이씨”是英语“ice cream”的意译。

三、韩语外来语对韩语发展的影响韩语外来语对韩语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外来语丰富了韩语的词汇库,为表达新概念和新技术提供了更准确的方式。

例如,“컴퓨터”、“로봇”等词汇的引入使韩语能够更好地与世界其他语言接轨。

其次,外来语还促进了韩语的语法变化。

一些外来语引入了新的语法结构,如现在完成时态、被动语态等,这些结构在以前的韩语中并不存在。

此外,外来语还影响了一些韩语的发音和声调。

然而,韩语外来语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一方面,过多的外来语使用可能会影响韩语的纯洁性,使韩语的难度增加。

另一方面,有些外来语的标记方式并不统一,容易造成混淆。

四、结论通过对韩语外来语的标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外来语在韩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它们不仅丰富了韩语的词汇库,还促进了韩语的语法变化。

然而,外来语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

韩中外来词语的研究

韩中外来词语的研究

韩中外来词语的研究作者:李佑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8年第11期内容摘要:外来词是不同文化之间碰撞的产物,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独立的存在,外来词的使用不可避免。

中韩两国外来词有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各自的特色。

由于文化的背景不同,本文对中国和韩国外来词的使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外来词对比研究发展一.韩语外来词的背景韩语外来词的流入和变化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1882年),这是韩国间接接受西方文化的时期。

这一阶段,尚未脱离中国文化影响的韩国,通过中国这个唯一的对外交流平台开始接受17世纪的西方文化。

第二阶段(1882年-1910年),开化时代。

由于第一阶段的影响,西方文化已经可以直接引入韩国。

自1882年以来,韩国与英国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美国传教士、教育家和医生开始在韩国传播新文化。

第三阶段(1910年-1945年),从1910年的韩日合并到1945年的解放,即日本占领韩国的时候。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时代的韩国人只能通过日本间接地接受外来文化。

此时大部分外来词都标有日语发音。

由于当时对西方文化简单的模仿,韩国人积极研究和广泛使用英语,迎来了日本式英语学习的鼎盛时期。

第四阶段,(1945年-现在)1945年解放后,美国驻扎在韩国,以西欧语言为中心的外语被大量引入韩国。

由于1950年的韩国战争,美军驻扎在韩国。

因此,在20世纪,各个领域的外来词和日语外来词在韩国各个领域共存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二.汉语外来词的背景汉语中的外来词是在中国与其他民族交流过程中的流入的。

因此,在友邻国家互相文化交叉中外来词便开始形成。

因此,早在汉代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外来词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外来词在发展过程中有三个高潮。

第一次是汉代引入佛教外来词,汉唐时期推崇佛教,当时引进了大量的佛教文字。

第二次是从清末鸦片战争至五四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政治经济学以及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韩惯用语教学法及教材编写方案研究基于中韩惯用语的对比分析

中韩惯用语教学法及教材编写方案研究基于中韩惯用语的对比分析

2、语法特点
中韩惯用语在语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特点。汉语惯用语通常不受语法规范的约 束,常常出现倒装、省略等现象,如“给我一杯水”省略为“给我水一杯”。 而韩语惯用语则比较注重语法规范,特别是对时态、语态、敬语等的使用非常 严格,如“uryuhaengun亨古”(우리 형제)表示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
2、语法方面的对比
中韩惯用语在语法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句法结构上,中韩 惯用语都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来表达意思。然而,韩语惯用语更注重 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而中文惯用语则更注重表达的精 确性和形象性。此外,中韩惯用语在时态、语态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如中文的 进行时态在韩语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
(3)语境教学:将惯用语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掌握 惯用语的用法。例如,通过讲解具体的故事或场景,让学生理解“吃一堑长一 智”的含义和用法。
2、中韩惯用语教材编写方案
为了满足中韩惯用语教学需要,教材编写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适的教材:应选择涵盖中韩惯用语对比分析的教材,以便于教师 和学生系统地了解中韩惯用语的异同点。此外,教材应注重实用性和趣味性,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韩惯用语对比分析
1、词汇方面的对比
中韩惯用语在词汇方面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的差异。一方面,中韩惯用语 的词汇结构相似,都由普通词汇组合而成,需要通过语境来理解其含义。例如, 韩语中的“눈치없는 말”与中文的“不识时务”都由普通词汇组合而成,但 其在特定语境下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中韩惯用语也存在词汇上的 差异,如中文的“敲竹杠”在韩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
对比分析
1、结构方面
中韩惯用语在结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汉语惯用语通常以词语为主,如“马 后炮”、“乱弹琴”等,而韩语惯用语则更倾向于使用短语或句子,如 “uguay omure” (운이에 혼隋)”、“ppeotta支援” (풀어 GAMMA) 等。

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

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

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中·韩外来词的对比分析摘要:中韩两国在外来词的借用方面虽然呈现出相似的途径,但由于语言构造方式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汉语和韩语在外来词的借用以及本土化改造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着眼于探索中韩两国外来词的发展历程,以及借用外来词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结合两国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要素、历史条件,以及民族心理进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认识中韩两国民族文化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利于语言学习者理解和学习两国的外来语。

1 中·韩外来词的发展历史1.1 汉语外来词的发展历史从中国历史和汉语史看,汉语外来词的介入有三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时期:先秦两汉时期秦汉之际有两次大规模的民族接触活动,一是汉语从匈奴语中吸收了一些外来词,另一次是将西域的植物、动物、水果等中国所没有的日常物品用语引进到汉语词汇里。

东汉时通过丝绸之路,大量外来词融入汉语。

第二次高峰期: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等等开始通过各种路径进入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来源于英语、俄语、法语、德语与日语的外来词语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尤其是外来词的类型。

第三次高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化,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愈加频繁,在政治、社会、语言以及文化等等上的接触越来越深入。

此时汉语在引进外来词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常见的音译、意译外,也出现了直接引用外文缩略形式的倾向。

当代外来词的引进和吸收已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1.2 韩语外来词的发展历史第一次高峰期:古代至19世纪。

外来语的主要来源是汉语词语,在韩语本土记录符号出现之前,韩国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来记录韩语。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对韩国及汉语对韩语的影响也逐渐变大,在这个时期,韩国语的书写符号多是中国的汉字,韩国多是直接挪用的汉语译词,只是在书写上采取了繁体形式。

第二次高峰期:20世纪初至1945年韩国光复之前在这一时期,韩语中的外来词多是被动地从日本及西欧国家引进的。

中韩外来语的比较分析

中韩外来语的比较分析

中韩外来语的比较分析本文探讨了中韩两国外来语的比较分析。

外来语在韩语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汉语和韩语中外来语借用方式的比较入手,分析中韩外来语的异同。

通过这种方式,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外来语。

汉语中外来语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对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吸收以及对外国民族语言的借用。

在历史长河中,汉语对外来语的引入借用主要经历了三次高峰。

与之相对应,韩语对外来语的引入借用也可以看作经历了三次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古代到19世纪,韩语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因此在现代韩语词汇体系中,一般会把来自于汉语的外来语单独分类,称其为“汉字词”。

中韩两国在吸收外来语时都是以音译法为主要方式的。

音译法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外来语借用方式。

汉语中,音译法多用于国家名、地方名、人名、固有词及产品名字的翻译引用。

汉语音译词具有以下特征:处于组合中的每个音节每个字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字面上的特征是:单字本有的意义在组合中不能形成合理的语义组合并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意义,每个字都只是音节符号;各个字各个音节之所以组合在一起,是记写外语词读音的缘故;各个字各个音节组合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源自外语词的意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成分,形式上具有汉语的音节结构,用汉字书写。

总之,本文对中韩两国外来语的比较分析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中韩两国外来语借用方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外来语,为今后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帮助。

汉语中的意译法是指将外来语的词义翻译成汉语,然后根据翻译结果选取汉语中与之意义相关的音节来进行标示。

这种方法不考虑外来语的原音,而是注重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与汉语的语言惯相符合。

例如,“电视”一词就是从英语“n”翻译而来,其意思是指“远距离传送图像和声音的装置”,而“电”和“视”二字分别表达了这个意思的两个方面,即电子和视觉。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计算机”(computer)、“互联网”()等等。

韩国人汉语外来词习得情况分析

韩国人汉语外来词习得情况分析

个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推 动 着 汉 语 的完 善 与 发 展 。 在 新 汉 语
水平考试 ( H S K )的大 纲 词 汇 中, 也有 新外 来 词 。
本文 以7 5 名 在 上 海 学 习 汉 语 的 韩 国人 为 调 查 对 象 , 针
表4 :你 最 想 学 到 的外 来 词 是 哪 方面 的 ?
语 言应 用研 究
韩国人汉语外来词 习得情况分析
口彬P 淑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 ,不 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 交流也 日趋频繁 ,促使 当地 国的母语 从其他 民族 的语
言中吸收一些词汇,来充实和完善 自己的语 言。外 来词 的引进和吸收是不 同语言相互 交流 、融合 的产物。韩语 中存在 的汉 字词 与音译外 来词 ,既对韩 国人 学习汉语 中的新的外来词产生 了有利影 响,也产生 了不利影响 。
里 ”等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 究发现 ,男性与女性都对 “ 饮食 ”类的汉语外来词感兴趣
( 三)外来词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需求


2 0 1 5 . 0 4

语 言应用研究
- > 3外 来 词最 大 的 困 难 是什 么 ?
A B C D
经熟 悉 的 词汇 ,所 以不 需要 再 进 行 讲解 。这 是 韩 国入 学 习 汉
表3 :你 比较 熟 悉 的外 来 词 主 要 是哪 方 面 的 ?
运 动类 饮 食 类 科 学技 术 影像 媒 体
1 9 岁 ~2 9岁 3 0 岁 以上 6 2 % 4 3 % 7 4 % 6 5 % 7 8 % 6 0 % 7 1 % 5 4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外来语的比较分析
摘要:外来语指直接从其他语言接受新词语,而在近年来的韩语专业教学中,笔者发现,外来语在韩语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重要性也与日俱增。

本文从汉语和韩语中外来语借用方式的比较入手,分析中韩外来语的异同,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外来语。

关键词:韩语外来语比较
1汉语及韩语外来语的借用历史
汉语中外来语的来源比较广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对国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吸收及对外国民族语言的借用。

从整个历史长河来看,汉语对外来语的引入借用主要经历了三次高峰:秦汉时代,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密切,吸收接纳了很多外来文化与外来语,特别是佛教的传入对外来语的输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闭关锁国被打破,外国文化汹涌而来,特别是很多西方传教士的活跃,使汉语中外来语的数量大增;改革开放至今,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大量外来词也进一步丰富了汉语的语言体系。

与之相对应,韩语对外来语的引入借用也可以看作经历了三次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古代到19世纪,韩语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因此在现代韩语词汇体系中,一般会把来自于汉语的外来语单
独分类,称其为“汉字词”。

第二个高峰期是20世纪初到1945年韩国光复之前,这一时期韩国由于受到了西方列强及日本的侵略,被动接受了很多外来语,从日语中借用的外来语尤其多。

第三个高峰期是韩国光复至今,同中国一样,韩国跟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从而借用了大量以英语词汇为主的外来语。

2中韩外来语借用方式的比较
2.1音译法
世界上各国的语言在吸收外来语时都是以音译法为主要方式的,音译法是最普遍、最基本的外来语借用方式。

2.1.1 汉语中音译法的运用
汉语中,音译法多用于国家名、地方名、人名、固有词及产品名字的翻译引用。

杨锡彭在《汉语外来词研究》一书中,指出汉语音译词具有以下特征:处于组合中的每个音节每个字都没有独立的意义;字面上的特征是:单字本有的意义在组合中不能形成合理的语义组合并进而形成一个整体意义,每个字都只是音节符号;各个字各个音节之所以组合在一起,是记写外语词读音的缘故;各个字各个音节组合成一个整体,表达一个源自外语词的意义;是汉语词汇中的成分,形式上具有汉语的音节结构,用汉字书写(亦可用汉语拼音书写)。

在汉语外来语的音译法借用中,细分还可以分成“纯音译词”及
“音意兼译词”。

纯音译词即不考虑汉字的原意,直接把外语原单词的发音用汉字记录下来。

比如“摩登”是英文单词“Modern”的纯音译词,“摩”和“登”二字就是纯粹的记音符号了。

这二字原来的意思全部隐去,与“摩登”的含义没有丝毫的联系。

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比如“卡通”(cartoon),“秀”(show),“匹萨”(pizza),“坦克”(tank)等等。

与纯音译词相对,有些外来语会在模仿外语原音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到汉字本身的意义,这种外来语的借用方式,我们称之为“音意兼译词”。

比如“脱口秀“(talk show),该词是从英语词组Talk Show(口才展示)中音意同译的精彩典范,“脱口秀”是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说出的话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谈吐不俗,博得众人的喝彩。

而“脱口”二字在汉语中本身有“脱口而出”的组合使用,本身就形容口才出众的意思。

又如宝洁公司日用品品牌“舒肤佳”(safegard),该词是从它的英文品牌名safeguard音译而来,而同时汉字中又包含了“皮肤舒服,皮肤好”的品牌意义,也是音意兼译的典范之一。

2.1.2 韩语中音译法的运用
虽然韩国人一直把韩文引以为傲,认为其可以表示出世界上所有的声音,但由于韩语发音上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实际上在用韩文标注外来语读音时,有些发音是无法正确表达的。

比如,韩语发音中没有
“f”音,因此涉及到“f”发音的,韩语外来语标记都会使用“?”[p]。

又如韩语24个字母中没有与英语“r”或“l”完全相符的音节,所以只能笼统地全部用“?”来标示。

另外,韩语标记外来词读音时会根据自己语言的状况进行一些拆分或合并,这也直接造成了发音上的不同。

2.2意译法
意译法一般不考虑外来语的原音,而是根据其词义选取本国语言中与之意义相关的音节来进行标示。

2.2.1汉语中意译法的运用
一般而言,语言借用中最常见的方法是音译,但汉字是象形文字,再加上汉语中绝大多数语素都是单音节的,因此,在汉语借用外来语中,意译是最常见的方式。

比如英语“Bluetooth”,汉语就将其意译为了“蓝牙”,其中“blue”对应“蓝”,“tooth”对应“牙”。

这种借用方式在意译中又可划分为“仿译”。

又如,英语“computer”,汉语将其意译为“电脑”,取“电子人脑”之义,意义清晰又形象,跃然纸上。

这种借用方式可划分为“概念意译”。

2.2.2韩语中意译法的运用前景
前文中已经提及,韩文是表音文字,因此,韩语在借用外来语时,绝大部分是采用音译法进行标注的,意译词是少之又少。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来多来自日本、西方国家的外来语涌入韩国,外
来语的标注显得混乱不堪,韩国语言学界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些混乱,并在逐渐把矫正、规范外来语标注提上日程。

而语言学家们提出的规范外来语的方法,就是意译法。

遵循“国语醇化”的原则,把日常中使用得越来越频繁的外来语词汇尽量用韩语的固有词来进行替换使用,使韩国国民更为热爱本国文化与本国语言。

参考文献
[1]周彪.试析汉语与韩语中外来语的文化异同.山东外语教学,2003(3).
[2]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一外来词.上海辞书出版设,2004.
[3]赵新.中韩吸收外来语词汇的比较分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