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化”培训教材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

中国史学史参考书1 朱杰勤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又收入朱杰勤著《史学理论》(《朱杰勤文集》第四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 刘节著《中国史学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3 仓修良魏得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仓修良著《中国古代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4 张孟伦著《中国史学史》(上、下)(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1986年出版)5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出版)6 高国抗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7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8 施丁著《中国史学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9 陶懋炳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略》(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10 周春元编著《中国史学史》(贵州师大学报编辑部1989年出版)11 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吴泽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修订本(上、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12 邹贤俊主编《中国古代史学史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13 魏文清编著《中国古代史学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14 胡逢祥张文建著《中国近代史学思潮与流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15 张家璠耿天勤庞祖喜主编《中国史学史简明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6 曹靖国著《中国近代新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7 桂遵义著《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国》18 宋衍申主编《中国史学史纲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19 陈其泰著《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20 高国抗杨燕起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史概要》(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21 马金科洪京陵编著《中国近代史学发展叙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22 王学典著《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3王学典著《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运》24 俞旦初著《爱国主义与中国近代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5 蒋俊著《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26 张岂之主编《中国近代史学学术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27 王树民著《中国史学史纲要》(中华书局1997年出版)28 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吴怀祺著《中国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29 张书学著《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究》30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出版社1999年出版)、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31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年出版)32瞿林东著《中国简明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33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34白寿彝主编《中国史学史》(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5谢保成主编《中国史学史》(三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36谢保成著《中国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37[日]内藤湖南著,马彪译《中国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38,杨翼骧讲授,姜胜利整理《杨翼骧中国史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39蒙文通著《中国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40金毓黻著《中国史学史》,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41傅玉璋著《中国古代史学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42李宗侗著《中国史学史》,中华书局2010年版43李小树著《中华史学三千年史》,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版44杜维运著《中国史学史》(全三册),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45乔治忠著《中国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6姚薇元著《中国史学史概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47谢保成著《史学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48谢保成著《民国史学述论稿》(1912—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49张越主编《中国史学史资料汇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50瞿林东著《中国史学史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51谢贵安著《中国史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2武少民著《百年清学研究九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中国古代史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史文化》课件
《中国古代史文 化》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PPT
目录
壹贰叁肆伍陆
添 述中 中

中 生中

国国

国 活国

古古




代代




史文




概化



单击此处 添加章节标题
中国古代史概 述
古代史的起始与结束时间
起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结束时间:约公元1840年
重要事件:夏朝建立、商朝灭 亡、西周灭亡、春秋战国时期、 秦朝统一、汉朝灭亡等
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添加 标题
法家思想概述:介绍法家思想的起源、代 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添加 标题
法家思想的核心:阐述法家思想中的“法 治”、“集权”等核心概念,及其与儒家、 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区别。
添加 标题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分析法 家思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 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如秦始皇的统一六 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等。
礼仪风俗的发展与变迁:分析传统礼仪风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与变迁,探讨其影响因素及未 来发展趋势。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融合
宗教信仰的多样性:道教、佛 教、伊斯兰教等
宗教信仰的融合:儒教与道教 的融合、佛教与道教的融合等
宗教信仰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对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 影响
宗教信仰在历史上的作用:维 护社会稳定、促进文化交流等
● - 夏商西周:政治制度逐渐完善,文化繁荣,出现甲骨文等文字形式 ● -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思想文化繁荣,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 - 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政治制度巩固,文化发展达到高峰 ●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民族融合,佛教盛行 ● -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文化繁荣,出现唐诗等文学形式 ● - 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经济文化遭受破坏 ● - 宋辽金元:经济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 -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达到高峰,文化发展达到顶峰,出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

初中历史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含动画培训ppt

初中历史教育与历史文化传承含动画培训ppt
互动式教学: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 需求。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目标:提 高教师的历史 文化素养和教
学能力
培训内容:包 括历史文化知 识、教学方法、 教育理念等方
满足更多需求:通过拓展培训领域与范围,满足更多人群对历史文化 传承的需求
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培训,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促进社会进步:历史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推动国家发展:历史教育能够为国家的决策和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促进国家的繁荣 和稳定
03
初中历史教育现状
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 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教材内容:以历史事件、人 物、文化等为主线,注重知 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历史文化传承的实践:分享一些成功的历史文化传承实践案例,包括博物馆、图书 馆、文化遗址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历史文化传承的未来展望:探讨未来历史文化传承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包括数字化、 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
世界历史文化传承
世界历史文化的定义和范围 世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世界历史文化传承的方式和途径 世界历史文化传承的实践案例
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了 解历史背景、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
改进方向:进一步完善教材 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提高
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初中历史教育现状:学生对历史 学科的兴趣和动力不足

《中国历史文化》PPT课件

《中国历史文化》PPT课件
南朝结束,中国统一 三省六部制 分科举士制 开皇之治 大运河 赵洲桥
思考:寻找隋、秦两王朝的相同点隋陈,精选PPT17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李渊建唐,定都长安 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唐三彩 《金刚经》 天文学、药学、史学、诗歌、绘画、书法 对外交流
精选PPT
18
七、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封建社会4)
曹植说:命题作文有何难; 晋开始了。
孔明说:我要写道动员令; 陶潜说你们累不累呀。
董卓说:我势大;
遂卷铺盖回家了。
吕布说:我人帅;
朱温说:我同花顺;
貂婵说:你们俩谁厉害。 萧道成说:我一条顺;
董卓完蛋了。
陈霸先说:重新洗牌……
曹操说:快帮我脱鞋迎老许; 杨广说:去扬州观花;
康熙说:江山好管儿子难教; 康有为说:我变;
雍正说:说我狠,我就狠给你 孙中山说:看我的。
们看;
慈禧说:木偶戏你当好演呀;
乾隆说:我爹是谁;
李连英说:有奴才伺候;
李鸿章说:九亿白银,小意思
精选PPT
35
中国简史 (搞笑版)
袁世凯说:窃国者为诸候? 蒋介石说:你看我的! 后面的不敢写了。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精选PPT
9
秦始皇
精选PPT
10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重点内容: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文景之治 汉武盛世 公元8年外戚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公元17、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张骞出使西域 西域都护府
精选PPT
21
元(1271年到1368年)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介绍一下中国文化西来说,并谈谈你的看法。

1.夏鼐:《中国文明的起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2.张光直:《论“中国文明的起源”》,《考古学专题六讲》,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补充参考书目:1.李济:《中国早期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张光直、徐苹芳等著:《中国文明的形成》,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

3.陈星灿:《中国史前考古学史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4.陈星灿:《20世纪中国考古学史研究论丛》,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年。

5.王明柯:《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6.陈星灿:《文明诸因素的起源与文明时代》,《考古》,1987年第5期。

7.陈星灿:《从一元到多元: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心路历程》,《中原文物》,2002年第2期。

二、疑古学派是怎么回事情,谈谈你对疑古学派的理解。

1.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2.吴少珉、赵金昭主编《二十世纪疑古思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补充参考书目:1.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2.田旭东:《﹤古史辨﹥及疑古学派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文史哲编辑部:《“疑古”与“走出疑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廖明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原道》第5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5.王学典:《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6.桑兵:《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尤其是第一章:近代中国的新史学及其流变),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三、如何理解夏商周文明的关系?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

中国文化史讲义

中国文化史讲义

中国文化史讲义第八章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一、道咸经世实学二、近代文化教育的改革三、启蒙思想运动与民主革命纲领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精神一、道咸经世实学1、经世实学经世实学是道光、咸丰到同治、光绪五六十年间一种特定文化形态,是近代中国人应对世变,围绕“救亡图存”主题,直面社会人生,追求经邦治国为人生价值的学术思想。

经世实学的基本特征:注重实体、实践,不尚虚经世实学产生背景1)清王朝盛极而衰,放松了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2)清代一部分真才实学的士人摆脱了八股制义,专精边防、漕运、盐法、钱币、兵饷等实际学问。

3)学术的流变。

经世实学以“经世致用”为价值核心,在批判程朱理基础上,提倡实事求是之学,将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

经世实学主要内容1)鞭笞朝政,诋排专制,倡导变法2)研讨漕运、海运、盐法、河工、农事等“大政”3)探究边疆危机问题4)抛弃考辩古史,探讨当朝掌故经世之学承袭了儒学经世的传统,同时有孕育着近代新学的某些开放和启蒙的因子。

2、经世实学的代表人物魏源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开始由盛世走向乱世。

以魏源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扬弃了空谈思辩,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表现出更多的时代色彩和务实精神。

魏源是经世实学的开拓者。

他以经术为治术,通经治用,表现出当时士人普遍的文化心态。

林则徐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福州人,字元抚,清朝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陕甘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组织翻译《四洲志》,被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道光年间,贩入中国的鸦片数量逐年上升。

1838年6月,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求禁烟。

同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缉拿烟贩。

次年,将英美商的两万多箱(约120万公斤)鸦片在虎门付之一炬。

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史》全套教学课件

隋朝的政治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 中央集权,提高了明
唐朝前期政治比较清明,实行开 放的对外政策,促进了与周边国
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
唐朝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水利 设施得到完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 到了发展。
文化昌盛
唐朝文化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唐画、唐乐等成为了中国文 化的代表。
周朝时期制定了严格的礼乐制度。礼 乐制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在社会中 的地位和权利,以及在不同场合下应 该遵守的礼仪规范。这种制度对于维 护社会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也体现了周朝文化的独特性和先 进性。
思想文化
周朝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 文化名人,如孔子、老子等。他们提 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和文化观念,对 于后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同时,周朝时期的文化艺术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诗经》、《 尚书》等典籍的编纂和传承,为后世 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南北朝时期在科技领域也取得了重要 的成就,如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贾 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等。
05
CATALOGUE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及大运河开凿
隋朝的统一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实现了大一统,为经济文 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 展,同时也方便了隋炀帝 的南巡。
思想文化的活跃与 进步
在思想领域,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的异端思想等对传统理学 产生了冲击。同时,随着西学 东渐,一些先进的科学知识和 思想传入中国,对晚明社会产 生了深远影响。
社会风气的变化
晚明时期,社会风气发生了显 著变化。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 受和个性解放,奢侈之风盛行 。同时,随着市民阶层的壮大 ,市民文化蓬勃发展,小说、 戏曲等文艺作品繁荣。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

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目1.《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蔡美彪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出版。

该书是在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的基础上修订、扩充而成的。

1940年,范文澜在延安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时开始撰写《中国通史简编》。

1941至1942年,该书上册(上古到五代)、中册(宋辽至清中叶)先后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集中主要精力对该书进行增订重写,将旧本上册修订扩充为三编四册,共约110万字,比旧本扩大了4倍。

至1965年,前四册陆续出版。

这部著作凝聚着范文澜二十多年的心血,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该书前四册出版后,范文澜曾计划再做进一步的修订。

不幸,1969年因病逝世。

为了完成范文澜未竟之业,由近代史研究员蔡美彪主持与所内外有关学者专家合作,开始编著第五册(隋唐)至第十册这后六册,从1978年开始出版,连同范文澜所著前四册,一起定名《中国通史》。

至1991年,十卷本的《通史》全部完成,于1994年10月由人民出版社全部出齐.2.《中国通史》(12卷)白寿彝任总主编,从1989年至1999年陆续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1400余万字,聘请了一大批国内学有成就的专家学者历时十年完成,被誉为本世纪《中国通史》的压轴之作。

成为建国五十年来部头最大、水平最高的一部通史著述,该书在历史理论和编撰方法方面也多有创获。

第一卷为导论,白寿彝先生主编,并亲自撰写了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第三卷:上古时代(上、下)徐喜辰、斯维至、杨昭主编;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白寿彝、高敏、安作璋、廖德清、施丁主编;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何兹全、黎虎主编;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上、下),史念海、陈光崇主编;第七卷:中古时期·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下),陈振主编;第八卷:中古时期·元时期(上、下),陈得芝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明时期(上、下),王毓铨主编;第九卷:中古时期·清时期(上、下),周远廉、孙文良主编;第十一卷:近代前编(1840-1919)(上、下),龚书铎主编;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主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文化”培训教材试题一、单项选择题(请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或最佳的答案;不选、多选或选错不给分)101. 在中华大地上,已知最早有人类生存的年代是()。

A.距今40万年前B.距今50万年前C.距今60万年前D.距今170万年前E. 距今200万年前102. 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特点是()。

A.人们已会运用敲打石块的方法制成工具和武器B.人们会通过磨制石块的方法制成工具和武器C.人们全然可不能制造工具和武器D.人们只会通过磨制石块的方法制成工具E. 人们仅能通过敲打石块的方法制成武器103.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特点是()。

A.人们还可不能运用敲打石块的方法制成武器B.人们会通过磨制石块的方法制成工具C.人们刚开始学会制造工具和武器D.人们已会通过磨制石块的方法制成工具和武器E. 人们开始通过敲打石块的方法制成武器104. 中国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

A.仰韶文化遗址B.半坡文化遗址C.北京人遗址D.华夏第一村E. 母系氏族文化遗址105. 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

A.4万年-5千年B.2万年-4千年C.200万年-1万年D.1万年-4千年E. 60万年-8千年106.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A.西南的卢沟桥B.元大都遗址公园C.昌平的白浮泉D.京西门头沟E. 房山区的周口店107. 新石器时代先后分为()。

A.父系氏族社会和母系氏族社会两个时期B.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时期C.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D.敲制石器时代和磨制石器时代E. 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108. 半坡文化遗址在今天的()。

A.陕西西安B.内蒙古兴隆洼C.河南渑池D.山东章丘 E. 北京房山109. 仰韶文化和半坡文化距今()。

A.大约四千年B.大约三千年C.大约五六千年D.大约八九千年 E. 大约一万年110.在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发觉的母系氏族文化遗址,被称为“华夏第一村”,该文化距今有()。

A.大约三千年B.大约四千年C.大约五六千年D.八千年E. 大约一万年111. 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遗址是()。

A.山东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B. 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氏族文化遗址C.半坡文化遗址D.元大都遗址E. 仰韶文化遗址112. 以黄帝和炎帝为首领的部落联盟长年生存和繁育在()。

A.珠江流域 B. 黑龙江流域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 E.长江流域113. “图腾”是外来语的音译词,来自()。

A.西班牙语 B. 意大利语C.亚美尼亚语D.法语 E.印第安语114. 中国历史上显现第一个国家是()。

A.汉 B. 商C.夏D.周 E.秦115. 西周的国都镐(hào)京在今天的()。

A.河南 B. 山西C.陕西D.江苏 E.山东116. 至今所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是()。

A.小篆 B. 钟鼎文C.石鼓文D.甲骨文 E.虫鸟文117. 商代最高的神即所谓至上神是()。

A.皇帝 B. 帝C.五帝D.天 E.社稷118. 周代在崇拜天帝的同时,提出()。

A.以德配天 B. 物极必反C.一分为二D.独尊儒术E.小国寡民11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A.汉朝 B. 秦国C.齐国D.秦朝 E.西周120.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A.夏启 B. 刘邦C.李渊D.赢政 E.刘彻121.秦始皇往常的长城开始修建的时刻是()。

A.夏朝 B.商朝C.西周东周D.春秋战国 E.秦国122. 当时秦、赵、燕等国在他们的北方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A.防范东胡、匈奴等南掠B. 进攻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C.防范别国与东胡、匈奴等内外夹击D.进攻北方东胡、匈奴以外的游牧民族E.防范别的国家绕道东胡、匈奴进攻123. 万里长城的修建史从秦始皇时代连续到()。

A.汉代 B. 唐代C.宋代D.明代 E.清代124.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刻是()。

A.汉代 B. 唐代C.宋代D.明代 E.清代125. 三国时期魏国的皇帝是()。

A.曹操 B. 司马昭C.曹植D.司马懿 E.曹丕126. 继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再一次的民族大融合发生在()。

A.汉代 B. 三国C.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D.唐代E.明代127. 清朝后期在开阔中国人眼界方面有突出奉献的人物是()。

A.龚自珍和林则徐 B. 林则徐和魏源C.洪秀权和洪仁玕D.章太炎和孙中山 E.严复和张之洞128. 《四海志》的编辑者是()。

A.魏源 B. 张之洞C.曾国藩D.林则徐 E.严复129. 在《四海志》的基础上编辑《海国图志》的人是()。

A.魏源 B. 张之洞C.曾国藩D.林则徐 E.严复130. 清末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的人是()。

A.魏源 B. 张之洞C.曾国藩D.林则徐 E.严复131. 1838年,作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的是()。

A.魏源 B. 张之洞C.曾国藩D.林则徐 E.严复132. 《南京条约》的内容包括()。

A.不准许英国人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口岸 B. 把香港割让给英国C.中国海关增减进出口税率不必经英国同意D.免除向英国的所谓赔款 E.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133. 1844年7月,美国采取种种恐吓手段迫使中国与它签订了()。

A.《黄埔条约》 B. 《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C.《望厦条约》D.《天津条约》 E. 《北京条约》134《马关条约》的内容包括()。

A.不准许英国人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口岸 B. 把香港割让给英国C.中国海关增减进出口税率不必经英国同意D.割让台湾及其邻近的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免除向英国的所谓赔款 E.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土地135.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阻碍最大的两家是()。

A.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C.儒家和法家D.道家和墨家 E. 儒家和道家136.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A.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C.南宋末年D.南北朝时期E. 东汉末年137. 创立儒家的人是()。

A.朱熹 B. 孟子C.韩愈D.孔丘 E. 荀况138. 儒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

A.仁 B. 义C.忠D.信 E. 德139.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创私人办学的人是()。

A.老子 B. 孙子C.墨子D.荀子 E. 孔子140. 中国提倡()。

A.信仰佛教 B. 无神论C.信仰道教D.信仰伊斯兰教E.不得信仰宗教141.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A.儒家 B. 道教C.佛教 D.伊斯兰教 E.婆罗门教142. 中国与释迦摩尼生活时代相当的人物()。

A.庄子B. 孟子C.管子D.荀子 E. 孔子143. 现代印度宗教的主流是()。

A.佛教 B. 大乘佛教C.印度教D.禅宗 E. 小乘佛教144. 中国藏传佛教指的是()。

A.禅宗 B. 唯识宗C.律宗D.净土宗 E. 密宗145.商代中国运算时采纳了()。

A.二进位制 B. 十进位制C.六十进位制D.十六进位制 E.八进位制146. 世界上最早引入负数概念和运用正、负数的加减法则的书是()。

A.《九章算术》 B. 《墨子》C.《周髀算经》D.《论衡》E. 《孙子兵法》147. 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的人是()。

A.张衡 B. 郭守敬C.墨子D.祖冲之 E.鲁班148.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闻名人物是()。

A.张衡 B. 郭守敬C.蔡伦D.祖冲之 E.鲁班149. 古代最早采纳胶泥活字印刷术的人是()。

A.沈括 B. 郭守敬C.王桢D.祖冲之 E.毕升150. 最早奠定了中医经典理论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 《伤寒论》C.《神农本草经》D.《千金方》E. 《本草纲目》151. 世界上最早发明麻醉术的人()。

A.张衡 B. 孙思邈C.华佗D.李时珍 E.扁鹊152. 朱熹生活在()。

A.汉代 B. 唐代C.宋代D.明代 E.清代153. 古代的“四书”实际上涉及了()。

A.四部古书 B. 三部古书C.两部古书D.一部古书 E.四篇古文15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讲这话的人是()。

A.孟子 B. 韩非子C.孔子D.汉武帝 E.庄子155. 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是()。

A.项羽 B. 刘备C.刘彻D.刘邦 E.嬴政156. “三十而立”的下句是()。

A.四十耳顺 B.四十年河西C.四十而成D.四十知天命 E. 四十不惑157.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

A.项羽 B. 刘备C.刘彻D.刘邦 E.嬴政158.“前四史”中没有()。

A.《史记》 B. 《国语》C.《汉书》D.《后汉书》 E.《三国志》159.《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王桢 B. 孙思邈C.李时珍D.陶弘景 E.张衡160.“朕”专用于皇帝自称开始于()。

A.项羽 B. 刘备C.刘彻D.刘邦 E.嬴政161.《资治通鉴》的体裁是()。

A.编年体B. 国别体C.纪事本末体D.纪传体E.笔记体162. 旗袍式样来自()。

A.汉族B. 满族C.蒙古族D.白族E.回族163. 八旗制度行用于()。

A.宋代 B. 元代C.民国时期D.明代 E.清代164. 汉字中用“礻(示)”作偏旁的字往往有关()。

A.出示B. 衬托C.祭奠D.皇帝 E.禁止165.“祈年殿”的“年”的字义是()。

A.年节B. 长久C.繁育D.平安E.谷熟166.“胡同”一词来自()。

A.《红楼梦》B. 梵语C.蒙古语D.满语E. 《诗经》167. 与外邦和亲以示友善的做法始于()。

A.汉代 B. 三国C.唐代D.宋代 E.明代168. 古代把围棋称作()。

A.棋B. 艺C.弈D.毬 E.簙169.“臂”、“肘”等字中的“月”原本是()。

A.肉 B. 月C.舟D.身 E.人170.“阴阳”本指山丘的北面和南面,二字中的形符俗称“左耳刀”,本来是()。

A.阜 B. 邑C.刀D.耳 E.山171.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 礼B. 仁C. 智D. 义E. 信172.《汉书》的作者是()。

A. 司马迁B. 左丘明C. 班固D. 班昭E. 司马光173.《诗经》的诗体为()。

A.四言诗B.五言诗C.七言诗D.杂言诗E.绝句17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A.编年体史书B.纪传体通史C.纪传体断代史D.国别体通史E.国别体断代史175. 律诗产生于()。

A.魏晋B.先秦C.唐代D.汉代E.宋代176.“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A.唐诗B.诗经C.乐府诗D.楚辞E.宋诗177.《离骚》是一首()。

A.叙事诗B.抒情诗C.议论诗D.爱情诗E.哲理诗178.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E.墨子179. 被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称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