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

作者:成积春刘慧

来源:《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8年第03期

摘要:新时代大学生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有效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成为高校必须要重视的问题。高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应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大课堂”,建立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路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021-03

高校是精英人才的汇聚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中,高校肩负着重要责任,应主动承担起文化育人使命,积极开辟多种路径,有效传播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深入大学生心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本文拟就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统筹“三大课堂”,创新传承路径

协调统一“三大课堂”,就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化培育功能,通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让学生过好“认知关”。课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功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过好“认可关”。再者要发挥社会实践的强化引领功能,在社会实践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真正做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第一课堂——于课堂教学中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3月,教育部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课堂教学是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好“第一课堂”,需要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

1.科学设置课程,精选教学内容。高校应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和教材体系,在传统文化专门课程设置上既要有选修课,也要开设诸如《中国传统文化理论》《传统文化通论》《中华传统文化选读》等必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为必修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切实地去学习这些文化课程,通过对系统

知识的学习,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除了弥补课程设置上的不足,高校还应组织专家学者编写课程教材,精选教学内容,使得传统文化课程趋向专业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因此,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的同时,还要融入责任教育,培养学生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格培育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应该致力于人格的提升,这不仅是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永恒主题,也是大学生个人的高尚追求。

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各大高校应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会贯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引导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来学习传统文化,进而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高校应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培育与指导,因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必要和迫切的。高校要积极引进从事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人才,定期开展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培训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教师不仅要具备教的能力,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保证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富有成效,还要具备学的能力,在平时能够自觉、主动、积极的坚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学思结合,不断地更新思想、开阔视野。

3.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理想的大学课堂应是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仅仅靠教师单纯的讲授,很难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入心入脑。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人物,事件,名言名句,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开阔思维,进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意蕴深远的中国画与书法艺术,播放戏曲,展示建筑、园林、雕塑的相关图片,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完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变单一的评价为多元的评价。目前,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为终结性评价,即期末考试,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化,不能真正检验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高校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贯穿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除了期末考试,还可以通过课堂辩论,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课堂活动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第二课堂——于校园文化中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高校应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好其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实现知行合一。

1.高校应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出游,参观当地纪念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等,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切身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在理论上深入讲解,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与此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影片,如《圣贤教育,改变命运》并让学生及时撰写观影感受。通过影视的直观功能,让优秀传统精神根植于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