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2019年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

浅谈幸福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具体而言,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追求教育的“幸福度”,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句话,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更应关注人的幸福,尤其应关注学生的幸福。

新课程改革下,我在平时教学中力求让我的课堂呈现这样的情景:教师把微笑带进教室,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勇于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让我的学生体会学习幸福的滋味。

尤其在幸福教育课题的研究下更坚定的我的这种愉悦课堂教育。

让学校成为孩子们理想中的好地方,成为他们天天向往的地方,看到学校就欢呼雀跃,而不是愁眉苦脸,这才是理想中的好学校。

如果孩子厌烦了校园,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一、利用故事教学一、新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

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

他先来到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

”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

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

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Mr.Yue.岳老师的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原创)做老师这么多年,其实心里很惭愧,尽管自己教出了一些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但那又算得了什么?在中国,北大、清华是数亿父母的向往,自己没考上,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渴望着,期盼着,执着努力着,坚持着,一点一点的向梦想的圣地前进,可以说对于某些家长,其实是想通过孩子,来实现那期盼了已久的梦,那个世世代代为之努力的梦,深藏在心中,只是这里面,也考虑到了孩子的未来与前途,在他们眼中。

考上了北大与清华,就等于拥有了未来的资本。

实际上呢?我不想大谈特谈中国的教育,那有哗众取宠的嫌疑,我只想就自己正在从事的培训教育谈谈自己提出的问题。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对自己的深切认识,知晓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妥善的运用自己的优势,逐渐克服自己的劣势,逐渐建立平和的心态,乐观的精神,自信的态度,得体的行为,与人相处的技巧,情商要逐渐增高,学会洞察别人的心思和体谅别人,学会赏识别人,学会感恩,既要独立又要懂得与人合作并欣赏团队成果,学会激励他人,要明白人是有情感的,要回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沟通,学会有鉴别性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会分析事物的利弊,创新的精神,知道苦中作乐是一种人生境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延续一生的独立学习精神。

学会面对人生的风雨,学会坚韧不拔,学会在健康的竞争中感受快乐与成长,具有前瞻眼光,敢于做出与众不同之事(在守法范围内)等等…归结为几个字:实现人生幸福并学会感受幸福。

为什么呢?问一问自己,我们的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辛勤工作是为了什么?我们的职位的提升,是为了什么?我们赚的或多或少的钱,是为了什么?我们追求的物质上的富裕,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人的需求归结为物质与精神两类,无论物质还是精神,都在追求着幸福,而教育则为这种追求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与多样的方法,来让我们自己创造幸福,感受幸福。

反观中国教育下的人们,很多人在死的时候也没弄清楚人生的定义与追求,为什么?第一是因为教育,第二,是因为教育的定位,第三是因为我们缺乏彻底变革的精神。

教育的终极目标——获知真理,赢得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获知真理,赢得幸福

教育的终极目标——获知真理,赢得幸福作者:无的散手如果说教育的直接目标在于有效促进身心的良性嬗变,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便在使人获知真理,赢得幸福。

真理并非精准的知识、高超的技术或聪明的把戏,亦非一般所谓的世俗哲学、观念或感觉。

真理必定与天地、人生、命运的本质相关,必定与生命的生前、身后及其当前时态的因果相关,必定与神奇的奥秘、纯正的信仰、美妙的天国相关。

概而言之,真理当是做人的正大标准,修心的不二法则,悟道的光明途径,归真的如意境界。

具体言之,真理或是孔子的仁义之本,老子的道德之源,佛陀的觉悟之境,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宇宙万物的根本特性或规律。

幸福亦非一时片刻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

幸福本当永恒,本当必然,本当利己而悦人,本当通透而洒脱。

幸福是为人生找到洞明一切的智慧,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光明殊胜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

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身体的自由,财富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自由”是说,身体必须健康,通泰,至于不朽;财富不论多寡,皆无忧喜,皆无熬煎,皆不沦为钱奴;心灵没有阴影,思想没有障碍,灵魂可以自在遨游。

显然,只有获知真理,才能赢得幸福。

真理无存之辈,决无幸福可言;倘若强曰其有,多因无知无识,愚迷太甚。

真正幸福之人,或者身无百病,心无百结,行无百碍,或者身卧病榻而满怀喜乐,心忧天下而神通天地,行事执著而胸无块垒。

何也?真理在身,有病无病都不重要;真理在心,喜怒哀乐都不重要;真理在行,有为无为都不重要。

诚如周文王,借八卦而知天道,虽陷深牢大狱,亦无忧戚之色,畏惧之意。

诚如老子,骑青牛而西,消失于茫茫沙漠,人皆不知其所往,他却独在道中行。

诚如孔子,虽周游列国而大志不伸,却心明眼亮,不迷不惑,以六经正得失,以六艺修身心,从此便有人之所以为人的起码标准。

诚如岳飞,毕生演绎“忠孝”的内涵与外延,虽遭千古奇冤,却有“天日昭昭”的胸襟与气度,早已洞悉此生此世的使命与因缘。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学生实行做人教育学习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当人们像吃饭一样的“吃”知识并最终忘却知识的时候,留在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学习过程中保留下的营养了。

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对学习的投入水准,学到的做人道理是内化来的东西:勤奋、忘我、忘时、刻苦、坚韧、思维活跃、心态平和、与人为善、以及人类文明长河中先哲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的人文的、科学向上的精神和向善、奋进、责任等优秀成果。

正如余秋雨老师说:“人类最值得珍视的是仁慈和天性,这比聪明重要,假如缺乏仁慈和天性,就需要通过艰苦的修炼来叩击良知,假如连良知也叩击不出来,那就要以长期的教育使他们至少懂得敬畏,可守规矩。

”所以我们能够肯定地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

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

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

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

教育的重大意义自不必多言。

英国19世纪伟大的道德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品格的高下。

”具有一流人品的“一品大百姓”能自觉自动地为自己生活的这个社会尽一份义务,能自动自学,自强自治。

所以陶先生说“在教师的手中操作着幼年人的命运,更操作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当下社会各界都很重视教育,这是一个社会共识。

但是,又有哪一个群体能全面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面成长呢!官员们热衷于盖教学楼---能够来政绩,还可证明重视教育。

家长们重分数---升学只认这个,不管缺心缺肺,或有无良知----马家爵事件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对学生来说,道德培养仅仅流于形式,挂于口头。

对从教的教师来说,领导压责任,分任务。

家长要分数,要进步。

但从来没人真正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和报酬高低,而且还不顾一切的动辄追究老师的责任。

试想,那么多的社会问题一股脑的压到老师身上,谁能适合和解决呢!况且,社会上各种各样人等有意无意的起伏老师,甚至威胁老师人身安全的比比皆是。

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

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发展现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要培养新时代急需的人才,要把应试教育扭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但是,究竟具备哪些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中,何种素质更为关键?教育的终级目标是把自然人、感性人变成社会人、理性人,是为了提升人性,使之尽快走向崇高和完美。

因此,人的自主性素质,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自主性素质的发展和培养,是教育的灵魂。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过去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教学方法不重学生学法,只重教学内容不重教学过程,只重讲不重练,致使学生发展不均衡。

闭门造车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有证书无实践只能使我们的教育走向死胡同。

培养适合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扭转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迫在眉睫。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相关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对学生来说,未来人才素质的差异不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寡优劣,而在于人的基本素质。

未来有知识的人是指那种既有某个领域的精深知识又有相近专业及普通领域的广博知识的人。

这种人对新知识、新事物敏感而善于学习,他们善于运用新知识并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加以融合、组合,创造新知识并付诸新的应用途径。

因此,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

对中职学校的教师而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刻苦钻研业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授业、解惑的同时还要为学生创造出积极思维、自我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能力为根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及途径,促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强烈愿望,能启发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过学习新知识,有效地与学过的知识相结合,综合起来去解决问题,以便形成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能够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所谓“安其所,遂其生”。

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

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

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

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

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

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

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文献研究简述

文献研究简述

《促进师生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文献研究综述自Wilson1967发表的关于幸福心理研究的标志性文章《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诞生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以幸福为主题的研究领域已逐步拓宽,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理论,研究的重心也从最初的概念表层描述转向理解幸福形成的潜在过程。

其中幸福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促进师生幸福的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倍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幸福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这种观点,早期的研究者更多从伦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审视,后来逐渐拓展到其他学科中。

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绝不仅仅为了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其根本目的应该在于使受教育者能够不断完善自我、调控自我,能够使他们在漫长的人生路途中找到更持久的幸福,教育应当摒弃一切外在的功利和工具价值利益目的。

在研究中,很多学者将幸福视为人的最本质的需求,倾向于以实现人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强调幸福作为教育目的的地位不能动摇,需要通过人性化等手段加以实现。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

”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里就曾这样写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

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

”我国学者刘次林、李英、金鑫、张明一致认为,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是一种应然追求。

人的生活应该以幸福为目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真正回归到人自身的情感上,使教育造福于人,并以人的教育情感为目的,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有幸福的全面发展的人。

”也有不少学者对幸福能否作为教育目的提出了质疑。

在他们看来,人们的幸福感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所以,如果以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那么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就会有众多的“矢量”同时作用于教育,这样,在多个“矢量”的共同作用下会因张力、离心力过大或过于弥散而弱化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动力,最终扰乱的是教育秩序。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的最大任务在于产生一个完整的人.doc》导语:教育不应该成为一种专家的职业。

如果这种情形发生——通常就是如此,爱便消逝...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zuowen/mingrengushi/695455.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
本期的讨论主题为“教育,因人本而温暖”。

梁恕俭老师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追求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应回归人本,要在民主的课堂教学中达成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最终目标。

卢望军老师则从教学中的四件小事,以实例阐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真谛。

两位老师关于教育最终目标的反思与实践,也给广大读者留下了反思,即如何回归人本,还课堂以本真,实现育人与求知的双重目标。

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

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只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
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

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

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

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想吃鱼要困难得多。

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

学生不想“鱼”的时候,教师即使授之以“渔”也没多大用。

但许多老师都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

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摆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

在人生意义的指引下,在习惯养成的自觉下,学习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会“无须扬鞭自奋蹄”。

遗憾的是现行教育却不重视“育人”,不教会人“学习”,而是把臭鱼烂虾一个劲地往学生脑子里塞,不管学生有无需要,把活蹦乱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边让他们手持钓竿,呜呼,“人”
之不存,“学”将焉附?
学会做人,要给予课堂民主,师者应自觉站到“学生公仆”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扬威;学会做人,要解放学生的思想,鼓励他们质疑,允许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统一规范,标准划一,千人一面;学会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扬真善美,鞭笞虚伪,斥责敷衍,务实求真;学会做人,就是学会与人性的弊端作斗争,与人生的理想共飞翔。

真正学会了做人,也就学会了学习。

恕俭说法: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说:“素质教育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学生要学会做人,教师必须遵循育人之道;学生要学会做人,课堂必须是民主人本的容器。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师去培养,真正的教师自己必然也是真正的人,既注重自己也尊重别人的感受,容许自己也等待别人的慢慢成长,接纳自己也理解别人的窘迫,发展自己也欣赏别人的默默努力。

培养真正的人,不是疾风骤雨般的呼号,也不是惊涛骇浪似的改革,而是润物无声式的春雨,在一件一件特别特别小的事里,把平凡的爱和以人为本做到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