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克雷伯菌属详解.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护理

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护理一、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概述1.肺炎克雷伯菌的生物学特性肺炎克雷伯菌是肠杆菌科克雷伯氏菌属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细菌,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鞭毛,有较厚的荚膜。
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如土壤、水、农产品等,同时也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之一。
然而,在特定条件下,如新生儿免疫力低下时,它可能会成为致病菌,引发严重的感染。
2.新生儿易感染的原因新生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皮肤和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此外,新生儿的肠道菌群尚未稳定建立,正常菌群的定植和抵抗病原体的能力相对不足。
再加上住院期间可能接触到各种医疗器械和医护人员的操作,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3.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表现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常见的症状包括体温不稳定(发热或低体温)、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心率增快、精神萎靡、食欲减退、黄疸加重等。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二、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发病机制1.细菌侵入途径肺炎克雷伯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如呼吸道吸入、皮肤破损处感染、胃肠道定植后移位、血行感染等。
其中,呼吸道和胃肠道是较为常见的侵入部位。
2.免疫反应失调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在应对病原体感染时,可能会出现免疫反应失调的情况。
一方面,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相对不足,导致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
3.细菌毒素的作用肺炎克雷伯菌可以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外毒素等。
这些毒素可以直接损伤细胞,破坏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功能,从而加重病情。
三、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诊断方法1.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医生会仔细观察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精神状态、皮肤颜色等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进行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异常,血小板减少等。
最新: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治进展

最新: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治进展摘要近年来,多耐药及泛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日益上升,因此,多黏菌素作为对大多数多耐药菌株依然敏感的抗生素,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多黏菌素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对肺炎克雷伯菌产生诱导作用,使其产生耐药性。
同时,异质性耐药现象的出现也增加了临床上对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防治难度。
目前临床上除了依赖多黏菌素联合其他抗生素来治疗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之外,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同时探索对多黏菌素耐药性的早期检出方法有助于优化和完善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诊疗策略。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耐多黏菌素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现状、产生机制、检出方法及其防治措施。
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fami1y\克雷伯菌属(KIebSiei1aSPeCieS),主要存在于人类肠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中,可与宿主共生,也可作为机会性病原体或病原体引发感染。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09-2023年间全国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是我国常见的呼吸道革兰阴性致病菌之一[11肺炎克雷伯菌引发的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的医疗相关感染,死亡率较高,为临床诊治带来了较大困难,因此,对肺炎克雷伯菌防治措施的研究成为了临床上关注的重点。
目前针对肺炎克雷伯菌的经验性治疗仍常用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苗类及喋诺酮类抗生素,然而由于抗生素滥用带来的选择压力,近些年来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问题日益严重。
根据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网(CHINET)公布的2005—2023年的监测数据,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逐年上升,耐药谱逐渐变广,这一现象大大限制了抗生素的使用。
为了应对临床上愈发严重的耐药现象,多黏菌素作为一类对目前大多数多重耐药菌株敏感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是一种由多黏芽泡杆菌产生的环肽类阳离子抗生素,包括A s B、C、D、E五种类型,目前临床上仅使用多黏菌素B和多黏菌素E进行抗菌治疗[21多黏菌素可与革兰阴性菌外膜脂多糖(1PS)中脂质A的磷酸基团结合,将自身疏水部分插入细胞膜,改变其通透性,随后通过自发摄取机制透过外膜并将其破坏,导致细胞渗透失衡,达到杀菌目的。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严重感染和医疗相关感染。
本文将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的分布情况,并重点关注其耐药性。
一、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肺炎克雷伯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肠道等。
然而,在医疗机构内,尤其是重症监护单位和长期护理机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明显增加。
在临床上,肺炎克雷伯菌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主要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和手术切口感染等。
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强烈的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往往导致病情严重,并增加了治疗难度。
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1. β-内酰胺酶产生肺炎克雷伯菌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细菌之一。
这些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来破坏抗生素的作用,进而导致药物失效。
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 ESBL)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显示出高度耐药性,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
2. 氨基糖苷酶产生另外,肺炎克雷伯菌也常出现产氨基糖苷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 enzymes, AME)的情况。
这类酶能够修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结构,降低其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3. 硫酸肼抗性硫酸肼是一种常用于治疗结核病的抗生素。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菌株发生了对硫酸肼的耐药。
这主要是由于突变目标位点引起的,导致细菌对硫酸肼失去了敏感性。
4. 羟基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羟基磺胺类抗生素是治疗呼吸道感染的常用药物。
然而,一些肺炎克雷伯菌对羟基磺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这种耐药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菌产生羟化酶来降解药物,从而降低了其疗效。
三、对策与建议1. 合理使用抗生素临床医生在治疗感染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

克雷伯菌属的鉴定1、标本要求:1.1 尽量用药前采集标本。
1.2 痰液:病人清晨咳痰于无菌、防漏小塑料盒内,切勿唾液送检。
1.3 尿液:病人留取12h尿液,送检。
1.4 粪便:病人留取粪便5 10g,送检。
1.5 脑脊液及其它无菌体液:用无菌瓶直接送检。
血标本不要冷冻。
1.6 不可接受的标本:干的拭子、蜡盒、未消毒容器、留取24h后的尿或痰、破裂的瓶子、标本泄漏、标本无标签。
2、仪器35℃孵箱、普通光学显微镜3、试剂羊血平皿、巧克力平皿、麦康凯平皿、葡萄糖蛋白胨水、葡萄糖酸盐培养管、氨基酸脱羧培养管、糖醇发酵管、VP试剂、湖南长沙天地人肠杆菌鉴定板。
4、试验方法及原理:4.1 甲基红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加甲基红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红色为阳性,桔黄色为阴性。
4.2 吲哚(靛基质)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中,孵育过夜(一般为24-48h),加靛基质(对位二甲基苯甲醛)试剂1~2滴,观察结果。
结果:两者液面接触处出现红色为阳性,无色为阴性。
4.3 氨基酸脱羧试验方法:取待检菌接种于氨基酸脱羧培养管和对照管中,封石腊油,35℃培养过夜,观察结果。
结果:培养管变紫色为阳性,黄色为阴性。
对照管应保持黄色。
注意点:(1).培养管的pH值很重要。
(2).加封石腊油造成厌氧环境。
因为在厌氧情况下氨基酸脱羧生成的胺才稳定。
(3).对照管如不呈黄色,则氨基酸脱羧酶试验不能作出判定。
4.4 VP试验方法:将待检菌接种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中,于35℃培养24-48h后加入VP试剂甲液(6%α-奈酚酒精溶液)和乙液(40%KOH溶液),振摇,然后观察。
结果观察:在数分钟内出现红色为阳性,如无红色出现且于35℃4h后仍如故者即为阴性。
4.5 葡萄糖酸盐试验方法:大量接种待检菌于葡萄糖酸盐培养管中,35℃孵育过夜或至48h,加班氏试剂,水浴中煮沸 lOmin,观察结果。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

克雷伯菌属(肺炎克雷伯菌)生物安全评估报告1000字
克雷伯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菌,可以在土壤、水体等环境中寄生。
其中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
染病原体,可以引起各种感染,例如肺炎、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等,并且有一定的耐药性。
因此,针对其生物安全评估非常重要。
首先,肺炎克雷伯菌具有较广的耐药性谱,尤其是对多种抗生素的
耐药性。
其主要耐药机制包括菌体外层膜和药物靶点的改变等。
此外,肺炎克雷伯菌还可以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导致细胞损伤
和机体炎症反应等。
因此,肺炎克雷伯菌的感染对人体健康具有严
重的危害。
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具有一定的传播能力。
其可在医院内通过人际
接触、污染的物品等途径传播,同时也可通过宿主(如家畜)在环
境中传播。
因此,在医疗机构的环境卫生管理和动物饲养管理等方面,需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其传播。
最后,肺炎克雷伯菌在医学和科研领域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
如在研究克雷伯菌耐药性机制、分离与鉴定等方面,可以利用肺炎
克雷伯菌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所述,肺炎克雷伯菌对人体健康具有较大的威胁。
为防止其传
播和感染,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开展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同时,也需要深入研究其耐药性机制、生物学
特性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特征,以促进治疗方法的研发和防控措
施的制定。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物 及 有 效 控 制 传 播 流 行 提 供 依 据 ,对 我 院 2 0 0 9年 9月 至
四 川省 绵 阳 市 第三 人 民 医 院( 20 0 6 10 ) 赵 晓姬 方 华
肺 炎克雷伯菌是 引起临床感染 常见的革兰 阴性杆菌 , 属
酸 的 药 敏 纸 片 与 其 相应 不含 克拉 维 酸 的药 敏 纸 片 抑 菌 环 直 径
条件致病菌 ,近年来 随着广谱抗 菌药 物在临床 的大量应用 ,
差值 I5m > m确定为 E B s阳性菌株 。 SL
2 结 果
21 感染临床标本分布 : . 肺炎克雷伯菌引起感染 以痰液 检出
最 高 6 4株 , 7 . , 次 为 尿 液 ( 6株 占 92 及 分 泌 物 8 占 84 其 % 7 .%)
(9株 占 52 , 液 (2株 占 2 %)胆 汁 (9株 占 23 , 3 . %)血 2 . , 7 1 . %)
1 菌株 来源 :0 9 9月至 2 1 年 9月我 院门诊及住 院 . 1 20 年 01 患者送检的 8 6份标本 , 2 包括痰 、 尿液 、 分泌物 、 血液等 。 1 分离 鉴定及药敏 试验 : . 2 细菌 培养分离 按《 国临床检 验 全
占 2 . ) 老 年科 (4 01 及 % 1 5株 占 1 . )神 经 内科 (7株 占 7% , 6 6 81 , .%) 肾病 内科 (6株 占 80 , 尿外科 (0株 占 3 %) 6 . %)泌 3 . , 6 肝胆科(4株 占 29 , 2 .%)其他科( 1 占 2 %) 2 株 . 。 5 23 对抗 菌药物 耐药性 :2 . 8 6株 肺炎 克雷伯菌 产 E B s3 7 S L 4 株 ,占 4 .%。产 E B s 20 S L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 明显 高于非产 E B s 炎克 雷 伯菌 ;E B s SL 肺 S L 阴性 株 除对 氨 苄西 林耐 药 率 ( 7 %) 9 . 高外 , 4 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 4 %) < 0 较低。 S L 阳 EBs 性株 除 对亚 胺 培南 、美 罗 培南 敏感 ,哌拉 西林 / 唑 巴坦 他
克雷白杆菌属感染疾病详解

疾病名:克雷白杆菌属感染英文名:klebsiella infection缩写:别名:克雷伯菌属感染;克雷白氏杆菌感染疾病代码:ICD:B96.1概述:克雷白杆菌属(Klebsiella)存在于正常人的肠道和呼吸道,亦存在于水和谷物中。
在免疫低下以及接受手术和侵袭性医源性操作的人群易罹患本属细菌感染,亦是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
流行病学:肺炎克雷白杆菌是重要的医院内感染病原菌。
据报道,肺炎克雷白杆菌在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中占第二位,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痰标本中最多,尿次之。
正常人口咽部肺炎克雷白杆菌的带菌率 1%~5%,结肠带菌率约为5%~35%。
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粪便中细菌的检出率增加,有人报道使用过抗生素的300 份粪便标本中有43%有肺炎克雷白杆菌生长。
带菌者和患者是最为重要的传染源。
当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正常带菌者可以发生局部或全身感染,称之为内源性感染;此外,在医院,细菌可以通过患者间、工作人员和患者间的接触、人工呼吸器等医疗用具而传播。
长期住院、手术、留置导尿管以及原发疾患等,引起患者全身或局部防御免疫功能减退是重要诱因。
此外,医护人员带菌的手也是造成细菌传播的重要途径。
鼻硬结克雷白杆菌所致慢性肉芽肿性硬结症多见于欧洲中部及东南部、印度和中美洲。
病因:克雷白杆菌属目前是除大肠杆菌外最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与沙雷菌属、肠杆菌属与哈夫尼亚菌生化反应很相似,某些氨基酸脱羧酶试验有助于鉴别。
克雷白杆菌属可分五个种,即肺炎克雷白杆菌(K.pneumoniae)、产酸克雷白杆菌(R.oxytoca)、解鸟氨酸克雷白杆菌(K.ornithinolytica)、植生克雷白杆菌(K.planticola)和土生克克雷白杆菌(K.terrigena)。
其中肺炎克雷白杆菌又可分 3 个亚种:肺炎亚种(subsp.pneumoniae)、臭鼻亚种(subsp.ozaenae)和鼻硬结亚种(subsp.rhinoscleromatis)。
肺炎克雷伯菌是什么

肺炎克雷伯菌是什么*导读: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内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以上叶较为多见。
……肺炎克雷伯菌存在于人体上呼吸道和肠道,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便经呼吸道进入肺内而引起大叶或小叶融合性实变,以上叶较为多见。
肺炎克雷伯杆菌是克雷伯菌属五个种菌属中主要对人致病的,大小为0.5-0.8μm×1-2μm,肺炎克雷伯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无芽孢和鞭毛。
具有O抗原和K抗原。
口咽部细菌的入侵引起肺部感染多见于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全身衰竭和原患慢性支气管-肺疾病等患者,呼吸道侵入性检查、污染的呼吸器、雾化器等的使用,以及免疫抑制性药物的应用均可成为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
1简介肺炎克雷伯菌为革兰阴性杆菌,病变中渗出液粘稠而重,致使叶间隙下坠。
细菌具有荚膜,在肺泡内生长繁殖时,引起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单个或多发性脓肿。
病变累及胸膜、心包时,可引起渗出性或脓性积液。
病灶纤维组织增生活跃,易于机化;纤维素性胸腔积液可早期出现粘连。
在院内感染的败血症中,克雷伯杆菌以及绿脓杆菌和沙雷氏菌等均为重要病原菌,病死率较高。
及早使用有效抗生素是治愈的关键。
首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可肌注、静滴或管腔内用药。
重症宜加用头孢菌素如头孢孟多、头孢西丁、头孢噻肟等。
哌拉西林,美洛西林与氨基糖苷类联用、左氧氟沙星疗效亦佳。
部分病例使用氯霉素、四环素及SMZ-TMP亦有效。
重症多有肺组织损伤,慢性病例有时需行肺叶切除。
2耐药机制肺炎克雷伯菌(Kpn)是临床分离及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随着β-内酰胺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广谱抗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 酶)以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对常用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呈现出严重的多重耐药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学鉴定
荚膜肿胀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荚膜肿胀试验
肠毒素试验 • 动物试验
肺炎克雷伯菌易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近年来文献报道我国产酶率已 达30%左右,产酶株对青霉素类、第1、2、 3代头孢菌素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产
生耐药,而仅对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及 酶抑制剂敏感。ESBL检测现已作为医院细 菌室常规检测项目。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检验程序 (二)标本采集 (三)检验方法 (四)耐药性 (五)结果分析与报告
微生物检验
1、标本直接检验 2、分离培养与鉴定
标本的采集
• 肺部感染:采集痰液 • 肠炎采集粪便, • 败血症者采集血液, • 其他根据病症分别采集尿液、脓汁、脑
脊液、胸水及腹水等。
标本直接检验
基本生化
• TSI:⊕/⊕, • 枸(+) • 尿素酶(+), • 吲哚(-) • V-P(+) • 动力(-) • 鸟氨酸(-) • 丙二酸盐(+)
亚种鉴别
• 肺炎克雷伯菌三个亚种的鉴别关键是 IMViC试验;
• 肺炎亚种的结果为--++;
• 臭鼻亚种为-+-d;
• 鼻硬节亚种为-+--;
• 臭鼻和鼻硬节克雷伯菌亚种也可用丙二 酸盐利用加以区分,前者阴性,后者阳 性。
克雷伯菌属
克雷伯菌属
一、分类 二、细菌特性 三、临床意义 四、微生物学检验
一、克雷伯菌属分类
肺炎克雷伯菌 臭鼻克雷伯菌 鼻硬结克雷伯菌 产酸克雷伯菌 解鸟氨酸克炎克雷伯菌
二、细菌特性
• 形态与染色
较短粗的杆菌,大小0.5~0.8×1~2um, 单独、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无芽胞,无 鞭毛,有较厚的荚膜,多数有菌毛。
肺炎克雷伯菌检验程序
肺炎克雷伯菌电镜图
肺炎克雷伯菌革兰染色
肺炎克雷伯菌荚膜染色
• 培养特性
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 血琼脂培养基:圆形、突起、灰白色、较 大粘液菌落,接种环挑之易拉成丝,有助 鉴别。 肠道选择性培养基:发酵乳糖产酸,呈现 有色菌落。
克雷伯菌在血平板、普通平板上菌落
克雷伯菌在SS、中国兰平板上菌落
• 有些标本可直接涂片染色镜检,镜下出 现带有荚膜的革兰阴性杆菌。
分离培养
• MAC平板:粉红色粘稠菌落。 • EMB:大、粘稠、红色、易融合成一片菌落 • SS:红色或粉色,或中间粉色无色菌落 • XLD:不透明黄色菌落 • 血平板:灰白色、大而粘、光亮形成粘丝菌落
初步鉴定
• 氧化酶(-) • 葡萄糖(+) • 动力(-) • 吲哚(-):产酸克雷伯(+) • 尿素酶(+)
麦康凯(MAC) 血琼脂平板
肺炎克雷伯菌粘丝试验
• 生化反应
分解乳糖产酸 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
IMViC - - + + 动力、硫化氢、鸟氨酸和精氨酸均为阴性 脲酶、赖氨酸试验、硝还试验均为阳性
肺炎克雷伯菌KIA(A A++ )、MIU(--+)
肺炎克雷伯菌IMViC试验(--++)
• 抗原构造
具有O抗原与K抗原,后者用以分型。 利用荚膜肿胀试验,本属K抗原可分为82型。 肺炎克氏菌大多属3型和12型; 臭鼻克氏菌主要属4型,少数为5型或6型; 鼻硬结克氏菌一般属3型,但并非所有3型均为
该菌。
三、临床意义
克雷伯菌属的细菌多感染免疫力低 下的人群,是医院感染中最重要的条件 致病菌。
所致疾病:肺炎、脑膜炎、腹膜炎、 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
表 克雷伯菌属种的鉴别
•
试验 产酸克 肺炎克
肺炎亚种
•
雷伯菌 雷伯菌 臭鼻亚种 鼻硬结亚
种
靛基质 +
-
-
-
甲基红 -
-
+
+
枸椽酸盐 +
+
-/+
-
赖氨酸 +
+
-/+
-
丙二酸盐 +
+
-
+
最后鉴定
• 1、动力(-)鸟氨酸(-) • 2、肺炎克雷伯吲哚(-),50C、100C(-) 410C(+) 3、产酸克雷伯:100C、410C(+)5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