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小子”成长到“3有大亨”-颜章根,祥业集团,创业传奇完整篇.doc

合集下载

从打工仔到百万富翁——一个炒更人的创富传奇

从打工仔到百万富翁——一个炒更人的创富传奇

从打工仔到百万富翁——一个炒更人的创富传奇
佚名
【期刊名称】《新农民》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炒更(即兼职或打临工)成就了打工人的百万财富?说来太多的人不相信,可是,在广东东莞,就有一位初中毕业的打工仔就做到了。

而且做得很成功。

【总页数】2页(P19-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5
【相关文献】
1.武俊平一个打工仔的传奇人生
2.一个乡下人书写的创富传奇——记深圳好利时汽车用品中心老板王汉荣
3.一个超越八十年的美的传奇--Yamano创办人山野爱子创富之路
4.从打工仔到百万富翁——一个炒更人的创富传奇
5.海马董事长:一个河南人的创富传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人创业史3篇

名人创业史3篇

名人创业史3篇创业要想创业成功就要耐得住寂寞,另外就是坚持到底。

看看那些创业名人的故事,坚定自己的创业决心。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名人创业史3篇,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名人创业史一:从校园饰品店到500余家店面,茶马云南的扩张之路茶马云南发源于美丽而又神秘的云南,是一个民族饰品连锁品牌。

从2003年到2016年,茶马云南用了13年时间,将一家校园饰品店发展壮大到拥有500余家店面。

2003年,1家校园饰品店;2005年,1家直营店;2006年,3家直营店;2009年,50余家店面;2012年,300余家店面;2015年,500余家店面......对开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的扩张速度并不是多快,这样的规模也并不是多大。

然而,从最初的小本经营到资本入驻,再到准备上市,茶马云南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健。

茶马云南这一路不是单纯地贩卖商品,而是在不断挖掘产品文化内涵的同时,站在时尚前沿,将时尚与民族风相结合,使品牌实现持续发展。

深挖产品文化内涵茶马云南的前身是一家校园饰品店,是由茶马云南现任董事长苏建益创立。

苏建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云南人,大学期间,苏建益将民族饰品从云南带到长春,并将其由地摊发展为一间小小的校园饰品店。

茶马云南之所以注重深挖产品文化内涵,一方面,苏建益对云南的民族文化感情很深;另一方面,产品只有融入文化才能持续发展。

最初的时候,茶马云南将产品融入了很多云南文化的东西。

很多产品设计采用了云南丽江的东巴文化元素。

产生于1000多年前的东巴象形文字被称为“文字活化石”,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

茶马云南在有些产品上就采用了东巴象形文字进行设计,这些文字本身就具有意义,它们让产品变得更美观,更有文化内涵,也对传承东巴文化也非常有意义。

随着茶马云南的发展,茶马云南的产品设计不再局限于云南文化,而是扩大到整个民族文化。

茶马云南深挖民族文化饰品背后的文化内涵,赋予每一件饰品独特的含义,也让茶马云南产品更加多元化。

创业家致富故事集锦

创业家致富故事集锦

创业家致富故事集锦创业就是折腾,人要有梦想,需要敢闯敢干。

这是很多年轻创业者的内心写照。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创业家致富故事集锦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创业家致富故事集锦1:杭州米趣创始人毛靖翔,开着玛莎拉蒂招人才的创业精英最近网络上一篇讲述27岁创业精英的报道《开着玛莎拉蒂去“拉活”他就这样在杭城街头招到了人才》引来无数创业者的关注。

80后励志网带你一起来看这位开着玛莎拉蒂去拉活的年轻人的励志创业故事。

毛靖翔,杭州米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沃顿商学院MB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国家“5050计划”最年轻成员,浙江省“__”史上最年轻的入围者,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30岁以下创业精英,2014世界杭商大会青年领军人物20强……漂亮的履历,超高的颜值,这个北京的小伙,把梦想扎根在杭州,想成为中国的埃隆-马斯克(特斯拉创始人)。

16岁计划走创业之路,大学时小打小闹奠定基础从小到大,毛靖翔的成绩一直很优异,一路保送,标准的“学霸”。

“其实,我这个人懒,总想着‘投机取巧’。

总想着用最少的力达到最大的效果。

”毛靖翔笑着说。

16岁,他就计划着将来一定要创业。

“读书的时候,CCTV2套有个节目,马云、李彦宏都有在上面讲过自己的创业道路,那时候我就觉得,一个时代到来了,一定要抓住机遇。

”高考的时候,毛靖翔选择了浙江大学,这和他之后选择杭州开始创业的理由是一样的。

“这里有和北方不一样的文化,也有着更自由的创业环境,能尽情折腾。

”同学们在打游戏时,他成立了教辅班正在校外发传单揽生源。

“不影响专业学习的时候,我就往校外走,毕竟只有走出来才接地气,才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我能给什么。

”毛靖翔说。

他看到当时的紫金港校区附近没有小旅馆,就办了酒店式公寓;当禽流感爆发学校封闭,学生无处娱乐的时候,他创办了美食工坊。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

草根创业励志故事3篇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草根创业故事: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说话、做事大大咧咧,一口义乌普通话,举手投足有股豪侠之风,这就是俞巧仙给人的第一印象。

虽然已是浙江颇有名气的女企业家,她多次表示,不管企业多大,不管赚了多少钱,她都没有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卖过皮蛋的农家女。

她的第一桶金就是皮蛋。

在经历一段令人眼花缭乱的商界风云后,她最终又回归农业,种起了一种传说中无法培植的铁绿色植物。

一垄垄田地上,整齐地生长着一种铁绿色的植物,5-8厘米长的茎,其上生长着像冬青树般的叶子。

这就是有“植物黄金”之称的铁皮石斛。

义乌佛堂镇剡溪江畔,到处是仿野生栽培的铁皮石斛田。

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名贵珍稀中药种植基地之一,在500多亩种植基地上,栽培着1500万株石斛苗,整个基地光是围墙就有3.8公里多。

这里的女当家就是俞巧仙。

十多年前,她在深不可测的义乌商界便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

从卖蛋女到保健品大王浙江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后历经千辛万苦,才闯出了一番局面。

比如楼忠福、徐文荣、李书福等人。

俞巧仙也不例外。

俞巧仙是义乌城西镇蒋母塘村人,父母均为农民。

1980年她15岁那年,俞巧仙初中毕业,迫于家境贫困,她不得不过早地步入社会。

打过短工,摘过茶叶,俞巧仙最终选择了卖蛋。

一开始,她挨家挨户收鸭蛋,加工成皮蛋后,挑到十几里路外的城里卖。

后来,她学会了到农村的代销店和城里的副食品商店推销,让店家代销自己的皮蛋。

生意慢慢做大,3年后,俞巧仙成了远近闻名的皮蛋大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问世,俞巧仙在其中的副食品市场摆起了摊位。

她对此记忆犹新,“刚进副食品市场时,摊位摆在水泥台上,每天不等天亮,就得拉着一车的皮蛋上路,晚上总是要最后一个收摊。

创业成功者故事

创业成功者故事

创业成功者故事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创业成功者故事。

创业成功者故事1:刘永好的创业史把希望做大在做希望牌饲料之前,刘永好在孵鹌鹑蛋;在卖鹌鹑蛋之前,他是人民教师。

下班之余,刘永好和另外三个兄弟在自家阳台上养起鹌鹑,并售卖鹌鹑蛋。

当时的他们没有想到四年后将会成为足以笑傲世界市场的鹌鹑大王。

到1986年专做猪饲料之前,他们在成都青石桥开了一个鹌鹑蛋批发门市部,后来又在东风农贸市场开了一家更大的店。

在青石桥的时候,刘永好的母亲坐镇店中,他们兄弟四人就出去跑销售。

到后来母亲去世的时候,刘永好他们才知道兄弟们富了以后给母亲的钱全被老人捐给了青石桥的乡亲。

东风农贸市场的店是他们崭露头角的开始。

那时候,店里每天的存货都有鹌鹑蛋数十万只。

养殖场也是刘永好出生地所在的四川新津县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养鹌鹑。

他们自己的养殖场年产鹌鹑15万只,而整个县最高峰时养殖鹌鹑达到1000万只。

当鹌鹑养殖的瓶颈到来的时候,刘家四兄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这个行业,转身投向了后来让他们功成名就的饲料行业。

《希望》本是养殖场的名字,转做饲料之后,他们又再次以此命名了自己投资研发的猪饲料。

1987年,研发建厂一共投资了800万元。

他们将养殖场的10万只鹌鹑全部宰杀,从此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两年之后,希望牌饲料推向市场。

三个月之后,销量追上当时国内饲料霸主—-正大。

价格战一触即发,两家短兵相接。

正大一降价,希望立马反击,再降。

你来我往的过招之后,正大败走成都,江湖格局就此改变。

盟主地位离希望越来越近。

分家后开始走各自的路1992年,希望集团成立。

兄弟四人走上了不同的方向。

刘永好和刘永行负责去各地建立分厂。

他们将集团股份一分为四,每人各占百分之二十五。

这几年里,刘永好作为杰出企业家的代表,开始活跃在一个论坛活动中。

他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

一张人际网络就此埋下伏笔。

1993年,刘永好当选全国政协委员。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

刘永好的传奇创业故事创业之路20岁之前,他没有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子,没有一件新衣服。

为了让孩子过年的时候能够吃上一点肉,他和三个哥哥一起被逼上了创业之路。

养鹌鹑,他们做成了世界第一。

改行做饲料,又成为中国饲料大王。

不管生意做得如何大,他始终小心翼翼地坚守自己的主业。

这位被称作“内地首富”的人有两个特点:学习和专注比常人更加坚持学习和更加坚持专注他喜欢吃麻婆豆腐和回锅肉。

只要待在成都,中午便会乖乖地回家吃妻子做的饭。

平日里,他最主要的工作餐是盒饭。

除此之外,他还习惯和各部门基层员工在集团餐厅共进午餐。

他吃饭速度很快,饭盒中不会剩下一粒米。

他不喜欢穿西服,身上的T恤衫和休闲裤加起来不过几十块钱。

他原来的座驾是一辆桑塔纳,最后下属实在看不过去,逼令他换了辆奔驰。

每次坐飞机出行,他也只坐经济舱,当然机票最好是打折的。

他的发型十几年来没变过,是那种花几块钱就可以理的自然式。

十多年来,他一直去同一家理发馆理发。

他把自己比作不会喝酒、不会抽烟、不会跳舞、不会打麻将、不会对明星和名牌感兴趣的“二百五”。

他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生活的主色调就是学习。

无论和谁交谈,他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本子,碰到有用的便往上记。

他没有架子,从来不骂人,脸上永远带着温和的微笑,说话的时候他非常注意措辞,从不会让人听了感到不舒服。

基层员工见了他不会感到有压力。

作为一代巨富,刘永好除了名气之外,普通得实在不能再普通了。

同样不普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和专注精神。

【白手起家成为鹌鹑大王】“22年前,你们4兄弟凑了1000块钱开始创业,如果用做投资,大概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

假如现在你的财富突然间一夜蒸发,你认为你还能东山再起,再度成为中国首富吗?”面对《人力资本》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刘永好轻轻抿了抿嘴,沉吟片刻,然后挺直身子,直视着我们,一字一句地说:“其实,这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了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能力!假如我这个企业什么都没有了,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但是我的自信还在,我的见识还在,我的这种经历和能力还在,我可以重头再来。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祥业集团,创业传奇_1.doc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祥业集团,创业传奇_1.doc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祥业集团,创业传奇“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问工网为了应对人生地不熟的创业挑战,作为“无本钱、无经验、无关系”的“三无小子”,颜章根只好一切从零开始,干起了月薪1000港元的“捷兴纺织公司”杂工活计。

他不仅在进货时肩扛200来斤布包来回奔跑不言累,而且主动包揽了打扫卫生、烧水煮饭等公司里的全部杂活,逐渐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并时常被带往各种社交场合,结识了一些纺织行业的大腕,这为其日后在香港纺织行业大打出手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就这样,颜章根一方面为“捷兴纺织公司”出力流汗,一方面为自己日后独自创业不动声色地积累本钱、学习经验、摸索关系。

经过8个月的没日没夜打拼,颜章根逐渐积攒下了8000港元,独自创业的冲动再也按捺不住了。

于是,他与一位从事废品收购行当的永春老乡一拍即合,一个出经验,一个出体力,各自出资8000港元,合伙创建起了一个小小废品收购店。

白天,他们笑脸相应送来破烂的收购员;晚上,他们不知疲倦地对废品进行分类、压实、打包;只因一次次扰乱邻居休息,他们不是被警察抄牌,就是收到法院送来的“干扰睡眠”传票,不得不一回回认错认罚。

有拼争就会有收获,经过13个月的苦苦运作,颜章根终于分得了合伙创业的第一桶金——连本带利55000港元。

有了这汗水和勤劳换来的第一桶金,颜章根毫不迟疑地结束了自己那“破烂王”的打拼生涯,底气十足地开始了在香港纺织行业的爬摸滚打。

他以55000港元为资本,又向亲朋好友筹集了45000港元,租借了一套两室一厅房子,作为办公和居室,果敢地挂起了“荣华布行”的招牌,吹响了涉足香港纺织行业的进军号。

深圳觅商机荣华布行摇身一变为祥业集团回报大中华涉足众多行当奉献拳拳赤子心万事开头难,独自创业开头更难。

“荣华布行”开张俟始,由于本钱小、人手少,颜章根只好老板伙计一肩挑,自己卖布,自己扛布,自己送布;路不管多少,利不管丰歉,能赚一分是一分,能挣一厘是一厘。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

成功人士励志创业故事(通用4篇)刘永好创业时刻: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第一桶金:鹌鹑养殖创业20多年的磨练对于我来说,拥有多少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拥有了创造这些财富的潜质!假如我的所有财富都消失了,还能够从头再来。

刘永好出生于四川新津一个贫苦家庭的刘永好,20岁之前几乎没有穿过新鞋,因此其最大目标是拥有一双新鞋和一辆自开车。

在他心中,最好的工作就是进入当地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样自己就能够衣食无忧虑了。

近5年的知青生涯结束后,刘永好又进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成为老师。

此时,他的大哥刘永言已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成都906厂计算机所工作;二哥刘永行从成都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到了县教育局工作;三哥陈育新(刘永美,因过继到陈家而改名)从四川农业学院毕业后在县农业局当农技员。

在开放的大形势下,四兄弟开始不安分起来。

1980年春节,刘永行为了让哭闹着要吃肉的四岁儿子能够在过年时吃上一点肉,从大年初一到初七,在马路边摆了一个修理电视和收音机的地摊。

短短几天里他竟然赚了300元,相当于他当时10个月的工资!四兄弟一商量,就想办一家电子工厂,并很快生产出音响样品。

刘永好拿着音响到乡下想和生产队合作,他们出技术和管理,生产队出钱。

没有想到的是,此事上报到公社之后,公社书记一句“群众企业不能跟私人合作,不准走资本主义道路”,此事胎死腹中。

1982年,四兄弟经过激烈的讨论,三天三夜的家庭会议做出决定:辞去公职干个体。

他们就想,搞自己以前做过的音响投资大,而且还有很多条条框框;而搞养殖业不需要很多投资,技术含量低,自己也熟悉。

创业目标定下了,资金还没着落,四兄弟想到向银行贷款1,000元,但结果是当头一盆冷水。

他们只好典当了手表、自开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

“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

”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之后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正因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
祥业集团,创业传奇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问工网颜章根并未就此止步,反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荣华布行”升级换代为“香港祥业集团”,他本人也摇身一变为有雄厚资本、有丰富经验、有广泛关系的“三有大亨”。

颜章根凭借自己的辛苦打拼和机敏运作,很快便成为令香港纺织行业同仁刮目相看的后起之秀。

颜章根发迹了、有钱了,但他并未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和家乡,反而以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千方百计思谋着投资内地的最佳路径——“积聚财富不是我的唯一人生追求,回馈祖国和家乡才是我的终身夙愿。

国家要繁荣昌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责无旁贷。

不管是生活在海外的侨胞,还是港澳同胞,到内地投资对国家、人民和自己均有利。


1988年秋天,颜章根满怀热情踏上内地这片热土,先后走访了海南、深圳、厦门、永春等地,全面收集水产养殖、房地产开发、纺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投资信息,精心选择着最佳合作伙
伴和最好投资机会;1989年春天,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颜章根多次回到永春商讨投资建厂事宜,最后与永春三红食品厂达成合作意向,合资创办起以生产饼干为主的“永春华荣食品有限公司”,用颜章根的肺腑之言来说就是——“我颜章根就图为家乡发展经济办成几件事,并想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海外的永春人回乡投资,使家乡的经济快快繁荣起来。

”1989年6月,颜章根怀揣两亿港元来到厦门,大胆斥资兴建起总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荣华大厦、华昌大厦、富豪花园、白鹭花园,这些风格迥异、环境优美的高级公寓、别墅、写字楼,构筑起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0年12月,筹备一年的“无锡燕华毛纺针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创汇98万美元;1990年,颜章根左右开弓创业忙,先是创建了厦门“天马祥业农牧工商有限公司”,后又兴办了厦门“天马中华民族文化村”……时至今日,颜章根先后斥资8亿多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承德、苏州、无锡、南昌、福州、厦门、泉州、永春等地创办企业30多家,涉及房地产、纺织、食品、化工、制药、旅游、高新技术、金融、证券等众多领域……
作为“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颜章根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再上高楼,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回报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面对风起云涌的高科技浪潮,颜章根乘势而
起,力争成为玩转高科技的时代弄潮儿——“我现在想到的是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发高新技术方面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点事,是我的最大的心愿。

诚然,投资开发高新技术的确有难度、有风险,但成功以后得利也是十分丰厚的。

对国家来说,现在特别注重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才能切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因此,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功在国家,利在自己。

”3查看更多创业故事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
祥业集团,创业传奇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问工网颜章根并未就此止步,
反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荣华布行”升级换代为“香港祥业集团”,他本人也摇身一变为有雄厚资本、有丰富经验、有广泛关系的“三有大亨”。

颜章根凭借自己的辛苦打拼和机敏运作,很快便成为令香港纺织行业同仁刮目相看的后起之秀。

颜章根发迹了、有钱了,但他并未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和家乡,反而以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千方百计思谋着投资内地的最佳路径——“积聚财富不是我的唯一人生追求,回馈祖国和家乡才是我的终身夙愿。

国家要繁荣昌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责无旁贷。

不管是生活在海外的侨胞,还是港澳同胞,到内地投资对国家、人民和自己均有利。


1988年秋天,颜章根满怀热情踏上内地这片热土,先后走访了海南、深圳、厦门、永春等地,全面收集水产养殖、房地产开发、纺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的投资信息,精心选择着最佳合作伙伴和最好投资机会;1989年春天,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颜章根多次回到永春商讨投资建厂事宜,最后与永春三红食品厂达成合作意向,合资创办起以生产饼干为主的“永春华荣食品有限公司”,用颜章根的肺腑之言来说就是——“我颜章根就图为家乡发展经济办成几件事,并想用自己的行动推动海外的永春人回
乡投资,使家乡的经济快快繁荣起来。

”1989年6月,颜章根怀揣两亿港元来到厦门,大胆斥资兴建起总建筑面积达到20万平方米的荣华大厦、华昌大厦、富豪花园、白鹭花园,这些风格迥异、环境优美的高级公寓、别墅、写字楼,构筑起厦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990年12月,筹备一年的“无锡燕华毛纺针织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创汇98万美元;1990年,颜章根左右开弓创业忙,先是创建了厦门“天马祥业农牧工商有限公司”,后又兴办了厦门“天马中华民族文化村”……时至今日,颜章根先后斥资8亿多元人民币,在北京、上海、承德、苏州、无锡、南昌、福州、厦门、泉州、永春等地创办企业30多家,涉及房地产、纺织、食品、化工、制药、旅游、高新技术、金融、证券等众多领域……
作为“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颜章根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再上高楼,把自己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以回报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

面对风起云涌的高科技浪潮,颜章根乘势而起,力争成为玩转高科技的时代弄潮儿——“我现在想到的是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发高新技术方面为国家为社会做点事,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点事,是我的最大的心愿。

诚然,投资开发高新技术的确有难度、有风险,但成功以后得利也是十分丰厚的。

对国家
来说,现在特别注重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才能切实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因此,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功在国家,利在自己。

”3查看更多创业故事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颜章根,
祥业集团,创业传奇
“三无小子”成长到“三有大亨”问工网为了应对人生地不熟的创业挑战,作为“无本钱、无经验、无关系”的“三无小子”,颜章根只好一切从零开始,干起了月薪1000港元的“捷兴纺织公司”杂工活计。

他不仅在进货时肩扛200来斤布包来回奔跑不言累,而且主动包揽了打扫卫生、烧水煮饭等公司里的全部杂活,
逐渐赢得了老板的赏识并时常被带往各种社交场合,结识了一些纺织行业的大腕,这为其日后在香港纺织行业大打出手奠定了坚实的“人脉”基础。

就这样,颜章根一方面为“捷兴纺织公司”出力流汗,一方面为自己日后独自创业不动声色地积累本钱、学习经验、摸索关系。

经过8个月的没日没夜打拼,颜章根逐渐积攒下了8000港元,独自创业的冲动再也按捺不住了。

于是,他与一位从事废品收购行当的永春老乡一拍即合,一个出经验,一个出体力,各自出资8000港元,合伙创建起了一个小小废品收购店。

白天,他们笑脸相应送来破烂的收购员;晚上,他们不知疲倦地对废品进行分类、压实、打包;只因一次次扰乱邻居休息,他们不是被警察抄牌,就是收到法院送来的“干扰睡眠”传票,不得不一回回认错认罚。

有拼争就会有收获,经过13个月的苦苦运作,颜章根终于分得了合伙创业的第一桶金——连本带利55000港元。

有了这汗水和勤劳换来的第一桶金,颜章根毫不迟疑地结束了自己那“破烂王”的打拼生涯,底气十足地开始了在香港纺织行业的爬摸滚打。

他以55000港元为资本,又向亲朋好友筹集了45000港元,租借了一套两室一厅房子,作为办公和居室,果敢地挂起了“荣华布行”的招牌,吹响了涉足香港纺织行业的进军号。

深圳觅商机荣华布行摇身一变为祥业集团
回报大中华涉足众多行当奉献拳拳赤子心
万事开头难,独自创业开头更难。

“荣华布行”开张俟始,由于本钱小、人手少,颜章根只好老板伙计一肩挑,自己卖布,自己扛布,自己送布;路不管多少,利不管丰歉,能赚一分是一分,能挣一厘是一厘。

随着时间的推移,颜章根实在不愿意再小打小闹了,一门心思找寻着质的飞跃之最佳路径。

作为祖国大陆开放桥头堡的深圳,虽说是“荣华布行”进货的主渠道,但由于“荣华布行”是小本买卖,故而所进货物只能是零敲碎打,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阵势。

一次,颜章根到深圳“海鹏公司”进货,当被问及“你是布行的老板,为啥只进那么一点货”时,颜章根老老实实地脱口而出——“我没有多少钱哪!”就是这不经意间的实话实说,让深圳“海鹏公司”的业务主管顿时生成了互利合作的强烈冲动——“要是颜先生有意,我们公司可以全力合作,还有我的许多同行也能多多帮忙。

”带着深圳同行的合作意愿,颜章根一返回香港就马不停蹄地找到“捷兴纺织公司”的林老板商讨对策——“我能组织来大量货源,但却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恳请林老板拉兄弟一把。

”精于香港纺织行业运作潜规则的林老
板,听完颜章根的话就知到赚钱的机会来了,便当机立断借给颜章根30万港元。

就这样,在“借道行车”融资绝招的支撑下,“荣华布行”一天进一个货柜的经营纪录不断被刷新,林老板也不费吹灰之力地赚得了丰厚的红利。

仅仅经过两个月的巧妙运营,“荣华布行”就赚得了可以灵活运转的自有资金,颜章根乘势而起结束了“借道行车”的融资举措,底气十足地开始了完全独立自主的商业运营。

一年之后,“荣华布行”从无人瞧得起的香港纺织行业“小豆丁”,发展壮大为销售量高达上千万码布的香港纺织行业“小龙人”。

2查看更多创业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