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名词解释
医学检验诊断学

医学检验诊断学
医学检验诊断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主要研究医学检验的原理、方法和应用,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快速地诊断疾病,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该学科包括临床检验、微生物检验、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等多个分支,涉及到从样本搜集、操作、诊断到报告的整个链条。
医学检验诊断学的常用方法包括常规化验、特殊化验、影像学诊断等,其中最常见的包括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的检测。
通过对这些检验结果的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疾病的类型、程度和治疗需要。
医学检验诊断学还积极推动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更新诊疗技术和诊断标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
同时,该学科也在互联网时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检验结果到病历管理的数字化将进一步提高医学诊疗的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及检验中的注意事项

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及检验中的注意事项摘要:医学检验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室检测和分析,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旨在探讨医学检验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在进行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医学检验对于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提供可靠的证据来判断疾病的存在和类型。
其次,医学检验在治疗方案的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病情变化,并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本文还介绍了在进行医学检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检验标本的采集和保存、实验室设备的校准和维护、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等方面,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深入研究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可以提高临床医生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医学检验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医学检验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医学检验,重要意义,注意事项,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一、引言医学检验是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析,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医学检验主要涉及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方法以及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评价。
在现代医学中,医学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决策的重要工具。
然而,在进行医学检验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关键问题,如样本采集不当、实验室设备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和可靠性的降低。
因此,深入研究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学检验的重要意义(一)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医学检验在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的检测,可以获取大量的生理和病理信息,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存在和类型。
例如,血液常规检查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的信息,这对于诊断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诊断癌症,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和预后。
(二)治疗方案的决策依据医学检验在治疗方案的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检测特定的指标和标志物,可以评估治疗的效果和监测病情的变化。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

实验诊断部分一、名词解释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医学检验技术生理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2.摘值:能够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最小剌激,与兴奋性成反比。
3.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体等组织细胞兴奋性较髙统称为可兴侖性组织.4.反应:机体所处的环境是经常变化的,这些变化被机体组织或细胞所感受即反应.5.内环黄:细胞外液则是细胞直接接触的液体环境,牛理学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6:负反慎:反馈仃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维持机体功能活动的稳态.7.静息电位:是指细胞膜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8.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一次仃效剌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迅速、一过性的股电位波动。
9.血细比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林的容枳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10.晶体溢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大部分是NaCI.胶体透压:由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漆透压,主要是白蛋白.1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13.期前兴奋:心肌受到一次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可发生一次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称为期前兴奋14.代供间歌:期前兴侖也何口己的有效不应期,在一次期前收缩Z后,常伴何一段较长的心宅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15.房室延拥:房室交界内兴奋传导缓慢的这一特点称为房室延搁房空爼搁的生理意义在于心室收缩始终发生于心室收缩结束之后.避免心房心牢同步收缩, 有利于心室的进一步充盈,也有利于心室射血容易传导阻滞.16.心动周期:心脏毎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出量:每一侧心宅每次波动所射出的血液呈称为每搏输出址,简称搏出址18.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于单位面枳血管壁的侧压力.19.动脉血压:是指血液中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20.收缩压:心空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在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达到垠高值称为收縮压.21.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降至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2医学检验医学微生物学阶段练习题2参考答案

12医学检验医学微生物学阶段练习题2参考答案化脓性球菌一、名词解释1.化脓性球菌:是一类能感染人体并引起化脓性炎症的病原性球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球菌。
2、SPA:即葡萄球菌A蛋白,是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能与人及某些哺乳类动物的IgG分子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与吞噬细胞的Fc受体争夺Fc段,从而降低了抗体的调理吞噬作用,起到了协助细菌抗吞噬的作用。
3.血浆凝固酶:由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酶,可使液态纤维蛋白变成固态纤维蛋白。
4.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简称抗O试验,是以链球菌溶素O为抗原,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ASO,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
5.TSST-1: 即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由噬菌体Ⅰ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蛋白质,可增加宿主对内毒素的敏感性,可引起机体多个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填空题1.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淋球菌2.血浆凝固酶3.金黄色葡萄球菌4.食物中毒剥脱性皮炎假膜性肠炎毒性休克综合征5.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6.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7. 甲型溶血性链球菌8.葡萄球菌9.透明质酸酶链道酶IO.IgG Fc段11.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12.荚膜大叶性肺炎三、选择题A型题 1.C 2.C 3.C 4.A 5.A 6.E 7.A 8.E 9.D 10.D 11.D 12.B 13.C 14.E 15.E 16.BB型题 17.A 18.E 19.A 20.B 21.A 22.E 23.B 24.D 25.A 26.D 27.E 28.B29.C X型题 30.CD 31.ABCD 32.BCDE 33.ABC 34.BD 35.ABDE四、问答题1.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有哪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有:血浆凝固酶、杀白细胞素、葡萄球菌溶血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TSST-1)。
医学检验技术名词解释ct值

医学检验技术名词解释ct值1.引言1.1 概述概述医学检验技术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人体的生理参数、化学成分、微生物等方面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和治疗方案。
在医学检验过程中,CT值作为一项常见的技术指标,在诊断和疾病监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CT值,即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值,通过对患者进行CT扫描,利用计算机对所得到的数据图像进行处理和重建,得到一系列数值,用来衡量组织或器官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
这个数值可以用来评估组织或器官在图像中的密度,并提供一些重要的临床信息。
在医学检验中,CT值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学、神经学、心血管学等多个医学领域。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组织或器官的异常情况,如肿瘤的大小、血管的阻塞程度等。
CT值还可以用来确定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对疾病的进展和恶化进行监测。
尽管CT值在医学检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CT值只能提供组织或器官的密度信息,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评估相对较弱。
其次,由于CT扫描过程中需要暴露患者于辐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辐射损伤的风险。
此外,CT值的判断还需要医生有一定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避免误判和误诊的发生。
尽管存在一些局限性,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CT值的应用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CT图像的分析和解读,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同时,可以探索新的成像技术和方法,以减少辐射损伤的风险,并加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评估。
这将为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突破和进步。
在本文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CT值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其在医学检验中的具体应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学习CT值,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技术指标,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加全面和精确的评估和诊断。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引言、正文和结论。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做详细解释。
医学检验课件ppt

对检测结果进行审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 可靠性。
结果反馈
将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医生或患者,以 便进行下一步的诊疗或自我管理。
结果解释
对检测结果进行解释,提供临床诊断和治疗 建议。
结果存档
将检测结果进行存档,便于后续查阅和统计 分析。
04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室内质量控制
01 02
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医学检验课件
目录
• 医学检验概述 • 医学检验技术 • 医学检验流程 • 医学检验质量控制 • 医学检验与临床诊断 • 医学检验的未来发展
01
医学检验概述
医学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医学检验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室技术,对患 者的血液、尿液、分泌物以及其他身体组织进行检测和分析 ,以协助临床医生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的过程。
血液免疫检查
通过检测免疫球蛋白、补 体等成分,评估机体免疫 功能,诊断免疫缺陷病和 自身免疫性疾病。
生化检验
肝功能检查
电解质和代谢物检查
检测肝脏功能状态,包括转氨酶、胆 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用于诊断肝炎 、肝硬化等疾病。
检测血液中电解质和代谢物水平,如 钾、钠、钙、血糖等,了解机体水、 电解质平衡及糖代谢状况。
基因突变筛查
检测与遗传性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疾病风 险和指导个体化治疗。
03
医学检验流程
样本采集
01
02
03
04
血液采集
从患者体内抽取血液样本,用 于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指标,如 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
尿液采集
收集患者的尿液样本,用于检 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糖分、酮
体等指标。
粪便采集
实验诊断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床旁检测(POCT):在患者床旁进行的以护理为重点的快速检测技术2.个体化诊断:针对个体特点的准确诊断,找到具体病因,并提供个体遗传基因、疾病基因和药敏敏感性等特点的信息。
目标:用药个体化和个体化医疗,例如肿瘤的靶向治疗3.循证医学: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4.循证实验医学(EBLM):根据临床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位病人的情况特点,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结果,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5.诊断性试验的指标:(1)灵敏度(sen):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病例中,检测阳性例数所占的比例,即真阳性率(2)特异性(spe):真阴性率。
在金标准诊断的“无病”病例中,诊断试验中阴性所占的比例。
(3)阳性预测值(PPV):阳性试验的事后概率。
诊断试验中阳性例数出现阳性反应的概率。
(4)阴性预测值(NPV):和阳性事后率相反。
(5)准确性(ACC):全部事件中真阳性和真阴性所占的比例(6)患病率(Prev):金标准诊断的“有病”的比例。
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 curve):决定最佳临界点,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诊断试验的价值。
7.实验诊断学:实验诊断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试验技术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
第二章血液的一般检验1.红细胞比容(HCT、PCV):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2.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
等于每升血液中血细胞比容/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中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4.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的血红蛋白浓度(g)。
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容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反应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获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毒颗粒51.真脂在严重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的染成紫黑色的粗大颗粒。
中性脂肪或称三酸甘油酯。
2.亚铁血红素52.酶激活剂血红蛋白色素部分,由铁原子及原卟啉区组成。
能使无活性的酶原变成有活性的物质。
3.点彩红细胞53.水解酶红细胞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是RNA变性沉淀的结果。
凡促进作用物的加水分解作用的酶。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54.荧光分析法外周血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以致原粒细胞)。
利用某些物质被紫外光照射后所发生的能反映出该物质特性的荧光,可以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5.血型55.标准溶液是人体血液的一种遗传性状,是指红细胞抗原的差异。
亦称基准溶液,是浓度已经准确测知的溶液。
6.ABO血型抗体56.米氏常数一般分为二类;"天然"抗体和免疫抗体,都是通过免疫产生的。
简指反应速度v为最大速度V的一半时所需的底物浓度。
7.病理性蛋白尿57.同工酶蛋白尿持续超过0.15g/d,常为病理性,是肾脏疾病的可靠指标。
在同一种属中其理化及生物性质不同而能催化相同反应的酶。
8.肾小管蛋白尿58.盐析系肾小球滤过膜正常,但原尿中正常滤过的蛋白质不能被肾小管充分回吸收所致。
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以破坏蛋白质的胶体性而使蛋白质从水溶液中沉淀析出。
9.本周氏蛋白59.酶的热稳定试验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不完全抗体球蛋白。
常出现干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
利用不同来源的酶对热的稳定性不同,比较血清加热前后酶活性的变化来区别酶的器官来源。
10.网织红细胞60.等电点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在特定的pH溶液中所带正电荷数恰好等于负电荷数。
此时蛋白在电场中不再移动,此溶液的pH称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11.瑞氏染液61.鞭毛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美蓝组成的复合染料,溶于甲醇后解离为带正电的美蓝和带负电的伊红离子。
细菌体上附着的细长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12.异型淋巴细胞62.荚膜在某些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细菌细胞壁外围绕的粘性、胶胨样物质,厚度在0.2μm上者,称为荚膜。
13.退行性变白细胞63.芽胞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
有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折光性很强的小体,有强大的抵抗力。
14.核右移64.L型细菌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
无细胞壁或细胞壁有缺陷的细菌。
15.红斑狼疮细胞65.噬菌体SLE患者血液(体液中)存在LE因子,在体外可使受累白细胞核DNA解聚,形成游离均匀体,被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所吞噬而形成。
是侵袭细菌、真菌或螺旋体的病毒,在易感的宿主细胞内增殖并将其裂解。
16.内源性凝血系统66.质粒指凝血始动反应因子Ⅻ的激活[Ⅸ a-PF3-Ⅷ-Ca]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激活因子Ⅹ。
存于细菌染色体外的环形DNA。
17.外源性凝血系统67.条件致病菌指Ⅶ因子激活及因子Ⅲ以组织损伤后所释放出的组织凝血活酶起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为特点。
寄居在人体一定部位的细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当机体平衡状态破坏时可引起疾病者。
18.血凝的固相激活68.外毒素指Ⅻ因子接触到一种带电荷的表面,即被激活为Ⅻa的过程(简意:即Ⅻa激活过程)。
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
19.血凝的液相激活69.内素素指激肽释放酶原转变为激肽释放酶后迅速激活Ⅻa这一反馈作用又称酶激活。
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外部结构,当菌体死亡或裂解后才释出的毒性物质。
20.Rh血型70.甲型溶血红细胞上含有与恒河猴红细胞相同的抗原为Rh血型。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草绿色溶血环。
21.渗透压差71.乙型溶血是体内水重吸收的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是一些溶质重吸收的动力。
指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细菌菌落周围的无色透明溶血环。
22.真性糖尿72.异染颗粒因胰岛素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使体内各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降低所致。
指白喉杆菌菌体的染色性不均匀而出现的染色较深的颗粒。
23.肾性糖尿73.菌体抗原指血糖处于正常水平,由于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能力减低所致。
是细菌的细胞壁成分,有抗原性、耐热与相应抗体呈颗粒状凝集。
24.血红蛋白尿74.鞭毛抗原指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产生的血红蛋白超过结合珠蛋白的结合能力而由尿中出现的现象。
细菌的鞭毛蛋白,有抗原性、不耐热,与相应的抗体呈絮状凝集。
25.乳糜尿75.表面抗原指尿中含有淋巴液,外观是牛奶状称为乳糜尿。
细菌体周围的多糖成份,不耐热,可阻断0抗原与相应抗体反应。
26.血型76.ETEC是肾小管中蛋白聚集物形成的管状铸型。
产肠毒素型大肠埃希氏菌。
27.溶组织内阿米巴77.EPEC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茵。
为公认致病的阿米巴,根据其生活史各期的变化而分滋养体和包囊期,可引起肠阿米巴痢疾或其他阿米巴病。
28.渗出液78.EIEC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由局部组织发炎引起的炎性积液,渗出是炎症病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份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或体腔过程。
29.滤出液79.非发酵菌血管内的水分伴同营养物通过毛细血管滤出,这种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指一大群不发酵糖类、专性需氧、无芽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积聚的非炎症性组织液称滤出液。
30.血液流变学80.卫星现象指流感嗜血杆菌生长在金葡萄周围处的菌落增大现象。
是一门新兴的生物力学分支,是研究血液宏观流动性质,血细胞流动性质及生物化学成分的一门科学。
31.PH81.抗原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用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而生成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等免疫应答产物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2.稀释倍数82.补体结合试验稀释前溶液浓度除以稀释后的溶液浓度所得的商。
抗原与抗体结合时可激活补体,此为两组抗体抗原争夺补体的试验。
33.双缩脲反应83.非均相免疫技术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甲酪基(CONH2)的化合物与碱性铜溶液作用,形成紫色复合物的反应。
指在免疫反应中必需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34.中位数84.抗原特异性计量资料的一群观察值按大小依次排列,其所在的数位于中间者即为中位数。
指抗原具有能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结合的物质。
35.变异系数85.补体标准差除以均数而得的百分比,表示方法的相对精密度。
是一组具有酶活性而不耐热的球蛋白,存于人和动物的正常新鲜血清中。
36.酶86.免疫活性细胞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一类具有特异性和催化能力的蛋白质,亦称生物催化剂。
能接受抗原刺激而发生分化、增殖形成免疫效应物质并能进行特性免疫反应的细胞。
37.正常值87.体液免疫应用统计方法来确定的某种生理指标的正常波动范围。
B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8.糖原异生88.细胞免疫非糖物质(如某些氨基酸及乳酸、丙酮酸和甘油)在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中某些特有酶的催化下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的过程。
T细胞参与的免疫应答。
39.摩尔浓度89.变态反应是以1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摩尔数表示的浓度。
是机体受同一抗原再刺激后发生的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的特异性反应。
40.蛋白质误差90.抗原抗体反应样品溶液中含有蛋白质或多肽时,常使pH值的比色测定出现严重的误差。
指抗原与相应杭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41.酶的活性单位91.免疫佐剂指在一定的作用条件下,酶促反应中单位时间内作用物的消耗量或产物促进抗体产生的抗原辅助剂。
的生成量。
42.精密度92.单克隆抗体对同一样品多次测定,每次测定结果和平均值的相接近程度。
通过杂交瘤细胞产生的特异性纯净抗体。
43.医学决定水平93.沉淀反应指在诊断及治疗工作时,对疾病诊断或治疗起关键作用的某一被测成分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生成沉淀物的反应。
的浓度。
44.电泳94.双向扩散试验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现象。
指在琼脂内抗原和抗体各自向对方扩散,在适当比例处形成沉淀线的试验方法。
45.准确度95.凝集反应是指测定结果和真值接近的程度。
指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结合,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46.电渗96.均相免疫技术在电场作用下,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现象。
指在免疫反应中不需要分离结合型与游离型标记物的技术。
47.溶血97.荧光抗体技术当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因细胞外液体进入细胞内,使红细胞过度膨胀以荧光物标记抗体进行抗原定位的技术。
而发生破裂,这一现象谓溶血。
48.摩尔吸光数98.自身免疫病在规定的波长处,1摩尔浓度的溶液通过光径1cm比色他时的吸光度。
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组织抗原成分的抗体或免疫细胞,从而导致细胞损伤的疾病。
49.比色法99.免疫缺陷病以可见光作光源,比较溶液颜色深浅度以测定所含有色物质浓度的方法。
由遗传和其它原因造成的免疫系统发育幼稚或免疫反应障碍或不全的疾病。
50.体液100.独特型是指机体内的水溶液,包括水和溶解于其中的物质--电解质、小分子有机物和蛋白质等。
指同一个体不同B细胞系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抗原性差异,即可变区中高变区的抗原决定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