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1975―2015年气温变化及分析
成都地区2015年8月16日暴雨过程分析

成都地区2015年8月16日暴雨过程分析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6日成都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流量场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副高稳定少动,高原低涡东移进入盆地,与西南涡耦合作用,诱发了此次暴雨;副高外围的西南低空急流向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而侵入盆地的冷空气使不稳定能量得到释放;中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的垂直结构和等θse 线分布对暴雨的时间和落区有指示意义。
标签:暴雨;副热带高压;高原低涡;西南涡;低空急流;物理量场引言暴雨是我国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每次暴雨过程都会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和损失。
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很多,陶诗言等[1]曾指出青藏高原移来的低涡系统是引起我国暴雨天气的主要系统之一。
而成都地区位于北纬30°~31.5°、东经103°~105°之间,地处青藏高原东部,经常受到东移出高原的低涡系统影响,同时在对流层中低层来自盆地东部和南部的暖湿空气在此受到地形强迫作用抬升,使得成都地区暴雨天气频发。
缪强[2]进一步指出,高原低涡东移入川后与西南涡耦合作用可使西南涡发展,同时产生暴雨天气。
另外,肖洪郁等[3]指出副热带高压的阻塞作用,也能引起四川暴雨。
但由于平时预报工作中暴雨天气出现的复杂性,对暴雨落区、量级、持续时间等方面的预报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暴雨天气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文章选取了2015年8月16日成都地区出现了一次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并通过地面自动站降水实况资料、NCEP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等,对此次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和各方面的物理量特征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在以后工作中预报暴雨天气,特别是对成都地区暴雨天气的预报提供一些参考与帮助。
1 过程概况此次暴雨过程从8月16日开始,至8月18日结束,主要降水时段在8月16日20时~8月17日20时。
1961~2014年南充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4年南充市气温变化特征分析鲜铁军;翟园【摘要】利用南充市近54年气温资料,通过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和30年滑动变异系数法分析气温变化趋势及特征,同时对极端冷暖天气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南充市年平均气温呈震荡上升趋势,四季气温除夏季外均表现为增暖趋势,秋季增温最为突出,对年平均气温的增温贡献最大;冬季气温波动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和全年气温,不确定性较高,偏离平均值的年份最多,出现极端天气概率较大;近54年南充市出现了极端冷冬3次,热夏2次.【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5(000)025【总页数】3页(P213-214,217)【关键词】气温;变化特征;南充;极端冷暖天气【作者】鲜铁军;翟园【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气象局,四川南充637000;陕西省西安市气象局,陕西西安7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61.2+2一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暖是气候变化方面最显著的特征,近50年尤为明显[1]。
随着全球气温变暖,环境恶化加剧,气象灾害在许多国家频繁发生,许多学者和专家始终致力于气候变化的程度和因素等方面的研究[2]。
任国玉[3]研究发现1951~2004年我国年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增温速率达0.25 ℃/10a。
也有不少研究表明[4-7],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因此,以不同地区为研究对象的气候变化研究也变得非常重要[8]。
南充市位于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暖、春早、夏热、秋雨、多云雾。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该区域同时受到东亚季风、印度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影响,气象灾害种类多,干旱、洪涝、冰雹、冻害等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危害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南充近期气候也出现明显异常的情况,由此引发的异常气象灾害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越来越大。
笔者在此利用南充市近54年气温资料,采用距平分析法、线性趋势分析法和30年滑动变异系数法,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研究南充市气温变化趋势特征,分析南充气候变化趋势特征,为南充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作者:王春娟床晨阁来源:《农学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
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
≥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d/10a的幅度显著增加。
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关键词:≥10℃初(终)日;间隔日数;积温;分析中图分类号:S162.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xb08280 引言热量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的自然资源,制约着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植物生长季长度和适宜温度范围的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品种布局、栽培技术及农资配套措施等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不同界限温度持续日数及其积温是分析、评价一个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主要热量指标。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期,表示进入春耕期,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进入活跃生长季,多年生植物开始较大速度积累干物质及牲畜开始抓膘,可表征某一地区作物气候生长期主要气候特征。
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积温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徐铭志等研究指出近40年气候生长期全国范围平均增加了6.6天,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10.2天,南方地区平均增加了4.2天,青藏高原增加最大为18.2天。
20世纪90年代是气候生长期增加最大、增长最明显的时期。
于淑秋指出,除西南东部少数地方外,中国大部分地区近50年来≥10℃生长季节延长,有效积温增加。
王媛荣指出,陕西及各区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呈提前趋势,终日变化趋势不一致,积温增加。
本研究在对宝鸡市近50年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10℃界限温度的气候特征,揭示区域内气候资源分布的新格局,旨在充分认识气候变化对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宝鸡市农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调整种植区划和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四川省近55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671022)。 作者简介:周琳(1989—),女,四川达州人,硕士,从事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7-06-2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3 卷 15 期
142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Sci.Bull.2017,23(15)
四川省近 55 年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周 琳 许武成*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摘 要:该文利用四川省及其相邻 5 省(市)1961—2015 年的降雨数据,全面地对四川省降雨时空分布特征进
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年均降雨量与春、夏、秋、冬四季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大致相似,均呈东
图 1 四川省降雨量分布
春季,降雨量的变化范围主要为49~271mm,高值区 847.4mm为少雨年份,高于994.2为多雨年份。
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159~271mm),其中达州、广安、泸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世纪60年代的降雨量年代均值
州是极高值区(226~271mm),但在阿坝东南部地区出现 (925.4mm)大于接近多年平均值,除1965、1968为多雨年
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但在降雨量高、低值地域分布上,四季存在着明显的季节转移现象,极高值区域尤为
显著;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920.8mm,近 55 年降雨量呈微上升趋势,增加速率 1.69mm/10a,年均降雨量动态变化
周期约为 5~6a,年代际变化主要呈“降-增-降-增”趋势;多年月平均降雨量为 83.2mm,各年代内月平均降雨
量呈现出 20 世纪 70 年代<21 世纪前 10 年<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9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20 世纪
四川盆地近五十多年的气温变化趋势

四川盆地近五十多年的气温变化趋势
费一雄
【期刊名称】《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年(卷),期】2007(027)003
【摘要】本文回顾了四川盆地近五十多年来气温的时段性变化.从1997年开始的盆地性变暖,尚属国内气温变暖时期迟、变暖程度低的少数地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将进一步变暖,从而增加极端性天气的发生频率,需要认真应对.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费一雄
【作者单位】宜宾市翠屏区蔬菜发展局,四川,宜宾,64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3
【相关文献】
1.黑龙江多年冻土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的相关关系研究 [J], 赵博宇
2.近40年内蒙古候平均气温变化趋势近 [J], 裴浩;Alex Cannon;Paul Whitfield;郝璐
3.贵州气温近五十年变化趋势与突变分析 [J], 张宇发
4.甘肃永靖五十多年来的气温变化特征 [J], 崔小平;罗兵;常静
5.中国北方中部地区近五十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趋势 [J], 王明昌;刘锬;江源;康慕谊;王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成都历年最低气温

成都历年最低气温
成都人欢迎低温到来,因为低温能杀死害虫。
成都人拥抱低温到来,因为低温能穿更多的衣服。
下面是成都历年最低气温:
成都2011年01月02日达2011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2年12月30日达2012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3年01月06日达2013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4年01月03日达2014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5年02月07日达2015年最低气温0度
成都2016年01月22日达2016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7年12月10日达2017年最低气温-5度
成都2018年01月09日达2018年最低气温-2度
成都2019年01月01日达2019年最低气温1度
成都2020年12月15日达2020年最低气温1度
成都2021年01月11日达2021年最低气温-1度
成都2022年02月06日达2022年最低气温-2度。
双流区1961-2019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相关系数
0.314 0.382 0.321 0.355 0.105 0.248 0.250 0.234 0.341 0.278 0.339 0.252
是否通过 0.01 的 显著性检验
否 是 否 是 否 否 否 否 是 否 是 否
y =0.0223x+16.132 27.0 R2= 0.1361 26.5
关键词 双流区;上升趋势;突变
中图分类号:P45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3–0112–03
1 双流气候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原因 气温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
素,对 于 农 业 生 产、资 源 开 发、城 市 规 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 究人员对中国气温变化趋势特征进行 了大量研究,通过对中国地区近 50 a 或 60 a 的气温变化研究显示,我国气温呈 明显上升趋势,全国平均气温的变化递 增 率 为 0.25℃/10 a,平 均 升 高 约 1.3℃ [1-9]。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研究 某一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 素,对于气候预测、气候灾害的预防, 利用气候资源作用于农业生产等方面 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均气温 /℃
表 1 双流区 1961—2019 年各月月平均气温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气温
5.7 7.8 12.0 17.1 21.4 23.9 25.6 25.3 21.6 17.3 12.4 7.4
气温倾向率 / (℃/10 a)
0.196 0.361 0.313 0.293 0.061 0.117 0.11 0.151 0.162 0.15 0.223 0.153
摘要 利用成都市双流区 1961—2019 年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等统计 学分析方法,对气温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测。结果显示,近60 a 来,双流区气温呈上升趋势, 气温变化率是 0.265℃/10 a。1961—2019 年双流区年季平均气温变为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增 温率最大是冬季,其次为春、秋季,最小为夏季。月平均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年平均气温和夏季 平均气温均在 1993 年发生突变、春季平均气温在 1996 年发生突变。
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王春娟;床晨阁
【期刊名称】《农学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为了研究气候变暖背景下10℃界限温度的变化规律,用现代气候变化理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间隔日数及其积温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关中西部日平均气温≥10℃的初日呈显著提早趋势,终日呈波动推迟趋势。
初终日之间间隔日数显著增加。
≥10℃期间的积温以56.568℃· d/10 a的幅度显著增加。
积温年代际波动增加,冷暖交替频繁。
【总页数】4页(P78-81)
【作者】王春娟;床晨阁
【作者单位】凤翔县气象局,陕西凤翔721400;凤翔县西街中学,陕西凤翔721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62.3
【相关文献】
1.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1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J], 王春娟;床晨阁;
2.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气候生长期的变化特征 [J], 王春娟;床晨阁
3.大兴安岭根河林区50年界限温度及积温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J], 孙蕾;姚乐宝;王
寿辉
4.陕西关中西部近50年无霜期气候特征分析 [J], 王春娟
5.陕西宝鸡市近50年0℃界限温度气候特征变化分析 [J], 王春娟;床晨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流县1975—2015年气温变化及分析摘要:文章利用成都市双流县在 1980 年至 2015 年期间共41 年的逐日气温资料,对双流县的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41 年来,双流县年平均、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均经历了先降温后升温的过程,且前期 1975-1985 年间的降温趋势和后期1986-2015 年间的升温趋势均十分显著。
四季的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但增幅有所不同,其中冬季最大,夏季次之,春、秋两季增幅最小。
关键词:双流;气温;变化;趋势1概述1.1课题背景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引起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IPCC[1在丹麦哥本哈根发布的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中确认世界各地都在发生气候变化,而气候系统变暖是毋庸置疑的。
最近 100 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变化,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
尤其在进入八十年代后,气温上升十分明显。
在我国科学家已完成发布的《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指出从 1909 年至 2011 年,中国陆地区域平均增温 0.9-1.5 摄氏度;近十五年处于近百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
在气候变化对我国影响方面,报告认为总体上弊大于利。
中国学者在气候变化方面做出过不少研究。
比如陈隆勋等[2] 分析了中国近 80 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缪启龙等 [3-5] 先后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做了分析研究;张晶晶 [6] 等对近 50 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气候明显变暖,尤其在冬季更为明显。
王绍武等 [7] 利用中国气温等级资料研究近百年来中国的气温变化规律,表明中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有所差异。
东北、华北及新疆的变暖与北半球的变化一致,但长江流域的气温反而有所下降。
西南地区的增温趋势不明显,甚至某些地区出现了温度下降的趋势。
而双流县地处西南地区,其长期的气候变化趋势在中国变暖的大背景之下是否有自己独具的特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文中利用 1975-2015 年间逐日气温资料,分析了双流县 41 年来气温变化的特征和趋势。
1.2研究意义在全球气候变暖和气象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之下,通过对双流地区几十年来的气温数据的研究能够掌握双流地区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从研究中可以看出双流县气候变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四季气候变化各自的态势和方向。
研究双流地区的近几十年来的气温变化趋势无论是对于我们的防灾减灾工作,还是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利用气候条件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2资料与方法文章需要选取能反映气候变化的要素进行研究。
这些要素必须相对稳定,一般常用的是要素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或者总量;其次再根据要素的特点选择合适研究方法。
温度是反映某地气候特征的两个最基本的气象要素之一。
文章使用双流县 1975 年至 2015 的逐日平均气温总共 41 年的长序列气象资料,应用不同的季节划分标准,利用 Microsoft Office 软件所提供的统计工具,研究分析了双流县 41 年来的温度的总体特征及变化趋势。
关于季节的划分朱炳海 [8] 总结多种季节划分方法,如:天文学的以 24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气候学常用的传统方法,即( 3 月至 5 月为春季, 6 月至 8 月为夏季, 9 月至11 月为秋季, 12 月至次年 2 月为冬季。
3双流县常年气候概况双流县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
由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和受青藏高原东麓特殊地形的影响,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形成了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
[ 多年年平均气温 16.2 度,降雨 921毫米,年最高气温为 373C,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C, 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最冷月出现在1月。
四季特点鲜明,春季:气温回升较早,但忽升忽降不稳定,易出现持续低温。
初夏:温度适中,日温差较大。
盛夏:多雨、光照强。
秋季:秋短阴凉。
冬季:冬无严寒,易出现连续的多雾天气,降雪非常少见。
4年月平均气温的年代际比较与分级评价4.1 月平均气温的年代际比较根据双流县 1975-2015 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数据,对双流县在1970-2015 年间的逐年逐月平均气温进行统计,再对 1975-1979、1980-1989、1990-1999、2000-2009、2010-2015 的逐月平均气温进行年代平均。
双流县 1975-2015 年逐月平均气温年代际比较结果分别如表 1 至表 6 所示。
从表 1-表 6 中可以看出,双流县的各月平均气温中七月份最高,平均为25.4 C, 1月份最低,平均为5.6 C,最热的 3 个月是 6、7、8 月,最冷的 3 个月是 12、1、2 月。
最冷月 1 月份的平均气温几十年来较为平稳,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而最热月 7月份的平均气温则经历了先下降再持续上升的变化过程。
1975年到1989年的七月平均气温降温率为05C /10 年,直至80年代平均气温的下降幅度达到了 1 C,从90年代开始缓慢回升,到 90 年代中后期急剧上升直至 2000 年后出现持续大幅上升,直至 2006年的七月平均气温高达 29.5C,是几十年来的极值,与最低气温的差值达到了 5.6C。
4.2月平均气温的分级评价对双流县在 1975-2015 年间的逐年平均气温进行统计,再根据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编写的气象地方标准一一《四川气象标准》[9] 对 1975-1979、1980-1989、1990-1999、 2000-2009 、 2010-2015 的逐年平均气温进行分级。
月、季、年平均气温分级标准见表7,双流县 1975-2015 年逐年平均气温分级年代际比较结果分别如表 8至表 12 所示。
从表 9-表 13 中可以看到,对 70年代的年平均气温分级结果中, 1976 年显著偏低之外,其余各年份均为正常,可见在上世纪70 年代后期双流县的年平均气温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少有极端天气的发生。
而对 80 年代的平均气温分级结果中显示,有多达五年偏低,一年显著偏低,其余四年为正常,可见双流县的气温在80 年代经历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其中 1984 年气温达到了最低值,分级结果为显著偏低,这与陈隆勋等 [10]的研究结果即四川盆地自 1940s 以后一直到八十年代的降温是完全一致的。
气温从 90 年代初期开始回升, 90 年代中后期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
其中在1998 年出现了几十年来的第一次异常偏高。
进入本世纪之后气温有明显升高的趋势,频繁出现偏高的情况。
5天文季、年平均气温年代际比较与分级评价按照天文季节划分标准,以阳历三月到五月为春季,六月到八月为夏季,九月到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到二月为冬季。
根据表 1-表 7 的数据统计每年的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再根据《四川气象标准》进行评价分级,并进行年代际间的比较,结果见表 14-表 18。
从表 14-表 18 的数据中可以推算得出,双流县按天文季节划分四季的平均温度 46年来分别为春季16.4 C,夏季 24.8C,秋季16.9 C和冬季6.8C,各季节的平均温度和全年的平均温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幅,且都经历了先下降再上升的一个过程。
从分级的结果中不难发现,各季节平均温度分级 70年代大多数为正常,证明天气状况稳定,而自 80 年代开始出现偏高或是偏低的情况显著增多,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与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的趋势是一致的。
6结束语文章利用双流县 1975-2015 年共 41 年的气象资料,对双流县的气温进行了分级评价分析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根据年平均气温分析结果显示,双流县的气温在70 年代中后期较稳定,在经历了 80 年代的一定程度的下降之后在90 初期开始上升,到 2000 年后上升迅速。
41 年来双流县的年平均气温由16.3C上升到18.8C,上升幅度达2.5C(2)根据月平均气温分析结果,双流县的最热月是 7 月,平均气温为25.4 C最冷月是1月,平均气温为 5.6 C。
51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均略有增加的趋势,其中 7 月的增加最为明显。
(3)根据对月、季、年的气温分级分析结果,半个世纪以来双流县的气温除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之外,月、季、年的气温异常情况显著增多,表明天气变化有趋于不稳定的态势。
气温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话题。
文章仅利用双流县几十年的气象资料对气温的变化趋势加以统计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变化趋势和特征,但是这些结论非常浅显,尚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IPCC.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was accepted but not approved in detail by the 12th Session of Working Group I and the 36th Session of the IPCC on 26 September 2013 in Stockholm , Sweden.[2]陈隆勋,周秀骥,李维亮 .中国近 80 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气象学报,2004 , 62 (5): 634-646.[3]缪启龙 .周自江,殷永元,等 .中国近半个世纪最高气温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1998, 18 (2): 103-112.[4]王翠花,李雄,缪启龙 .中国近 50 年来日最低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 23 (4): 441-447.[5]史岚,王翠花,李雄,等.中围近50a来日最低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J].气象科学,2003,23( 2): 300-307.[6]张晶晶,陈爽,赵昕奕 .近 5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 [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 4):1-6.[7]王绍武.近百年气候变化与变率的诊断研究[J]•气象学报, 1994,52(3):261-439.[8]朱炳海 .中国气候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63:76-77.[9]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四川气象地方标准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