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北京城规划经典.ppt
城市记 清朝的北京规划

园林094班
营 北京城池总介绍 清北京地图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2.人口问题 3.北京城特点—城门 清城门地图 结语
北京城池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代王朝明和 清的都城城防建筑的总称,由宫城、皇城、内 城、外城组成,包括城墙、城门、瓮城、角楼、 敌台、护城河等多道设施,曾经是中国存世最 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体系。
谢谢观看
2.人口问题
清初及中叶,由于满汉分治,城市人口的数 量和分布相对较固定,人口流动性差,城市的社 会结构相对稳定。清末,满汉分治被打破,清政 府对外来人口的控制放松,吸引了大批商人学者 等人口入京。
3.北京城特点—城门
北京城门是明清北京城各城门的 总称。根据等级以及建筑规格的差异, 分为宫城城门、皇城城门、内城城门、 外城城门四类。明清北京城有宫城城 门四座(一称六座)、皇城城门四座 (一称六座、或七座)、内城城门九 座、外城城门七座,在民间有“内九 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1.城市规划布局特点
北京城有三重:宫城(紫 禁城)、皇城和京城,其 布局严谨、建筑壮观,是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 北京自明朝以来是一 直作为整个中国的政治中 心而存在。总体看北京的 城市规划,是由内及外, 由里及表的。因此在北京 的城市规划上,突出的一 点便是其作为首都随之而 来的一些特点,一个是中 心对称性,一个是由内而 外的递进性,还有一个是 政治设施的齐备性。
结语
北京城的规划实在是美极矣,伟极 矣,由内向外逐层递进的模式至今仍 为当代城市规划所效法,从天下的中 心紫禁城,再到极尊贵的皇城,再到 戒备森严的内城,再到精英荟萃的外 城,北京的城市规划完美的好似有如 神助。今天北京正以更新、更美、更 大的城市规划展现在世人面前,基本 上形成了以核心城区、近郊发展区、 远郊拓展区和远郊生态涵养区为主体 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历史上的北京规划优秀课件

4
14
内战1946年都市计划简明图
4
15
内战1946年铁路总站计划草图
4
16
4内战北平市新市界计划略
17
1949-1953
4
18
1949年至1953年,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初步形成阶段。先是 各方提出方案(包括梁陈方案),然后由华揽洪、陈占祥两 位专家领衔,编制综合方案,即甲乙方案,最后,市委决定 由市委常委、秘书长郑天翔牵头成立小组,组织专业技术人 员在畅观楼以甲乙方案为基础进行综合,于1953年提出了第 一个规划方案上报党中央。这个方案上报后,由于北京市和 国家计委意见不统一,未获中央批复。但是,第一个五年计 划期间首都的建设是在这个方案指导下进行的。
结论不能代替学术界的争论,这些争论
一直延4 续了半个世纪,至今尚不能说都
20
有定论。
梁陈方案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北京城的城墙、城楼、牌楼都完整存在的时候,建
筑学家梁思成竭力主张:要完整保留北京古城。他遇到知音——曾留学英国 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1950年,梁思成、陈占祥二人联手提出了《关于中央 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将自己的观点变成了具体的规划,也就 是后来北京规划史上著名的“梁陈方案”。
1949年,华南圭提出了《北京新都市计划第一期计划大纲》,在示 意图中可见北京城是个密集的网状结构:原有的建筑与格局被改变,城 墙被拆除修筑环路,市区内除故宫、天坛、地坛、天安门广场等少数地 点外,其余均被道路横平竖直地切割成密密麻麻的小方块。梁思成将之 批评为“纯交通观点”。
4
34
4
35
1953-2004
4
19
建国初期国家单位分布图
1949年5月即成立了都市计划委员会, 先后由叶剑英、聂荣臻任市长兼主任。 当时,市政府一方面邀集分别在美国、 英国、法国、比利时、日本留学的专家 梁思成、陈占祥、华南圭、朱兆雪、赵 冬日等研究规划方案;另一方面还邀请 了以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阿布拉莫夫 为首的苏联专家组协助研究北京的城市 规划。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市布局明清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就是其严谨的城市布局。
以紫禁城(宫城)为核心,外围皇城、内城、外城等四道城池组成。
四道城池的正中线是从南到北,由一条近8公里的中轴线所贯穿。
北京建都八百余年形成“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凸”形城市规划形制和格局,整个建筑群体庄严凝重,层次鲜明,气势宏伟。
北京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
内城九门比较重要,也各自有各自的用途。
用老北京的话儿来说,叫做“九门走九车”。
绕着北京城东南西北地走上它一圈儿,下面来一个一个详细说。
朝阳门走粮车朝阳门老照片过去那阵子,没有铁路交通。
南方出产的粮食往北京调运,必须走通惠河,通过水路运到北京东边的通州(就是现在的通县)。
顺便说一句,通州又分南通州和北通州,有个著名的对子“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说的就是这档子事儿。
粮食到了通州以后,再装车进城。
进城走的就是朝阳门。
所以,朝阳门的城门洞顶上,刻着一个谷穗儿。
粮食进了朝阳门,就存放在附近的粮仓之中。
现在朝阳门内的地名还有“禄米仓”、“海运仓”、“新太仓”等,那都是当年存放粮食的仓库。
崇文门走酒车崇文门老照片崇文门又名哈德门,城外是酒道,当年的美酒佳酿大多是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进北京自然要走南路。
运酒的车先进了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清朝那时候京城卖酒的招牌得写“南路烧酒”,意思就是说,我上过税了,我的酒不是盗版,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产权一说呢。
清末的杨柳青年画,有一幅叫做《秋江晚渡》。
它的画面上画着酒幌,上面写着“南路”、“于酒”等字样,反映的就是这种全民纳税的良好风尚。
以前的崇文门外,东北方向有一只铁龟,造型很是古朴,据说这一段儿护城河的桥下有一个海眼,于是人们就用一只乌龟来镇住海眼,保护北京城的平安。
正阳门走“龙车”正阳门老照片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是皇帝专用的,皇上每年两次出正阳门,一次是冬季,到天坛祭天,另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去耕地。
这两次出行,都是要走正阳门。
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
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
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
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
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
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
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
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
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
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
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
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
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
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
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
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
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
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还有四神祠、井亭、鹿台等。 这些建筑绝大多数为游憩观赏或敬神拜佛之用,唯有璃
藻堂从乾隆时起,贮《四库全书荟要》,供皇帝查阅。
建筑多倚围墙,只以少数精美造型的亭台立于园中,空 间舒广。
园内遍植古柏老槐,罗列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 景,增添了园内景象的变化,丰富了园景的层次。
·装饰:大面积色彩的 统一和丰富精致的的 装饰小品——华表、 铜鹤、石狮、铜龟、 嘉量,御道雕刻
二·太和殿(明:奉天殿)组团
①太和殿
公元1417年完工,1421年与1557年失火后又重建,其后经 数次整修。
太和殿为皇帝登基、庆寿、冬至、元旦、集会或宣布重大 政令的场所。皇帝就在竖有屏风、上有蟠龙藻井的宝座上, 与皇族、重要大臣坐在殿内,其余朝臣则在殿外广场上。
内廷西部 有养心殿和花园。公元18世纪20年代,雍正由乾清宫改
住此地,其后历代皇帝均居于此处,妃嫔则住在养心殿北面 的小宫中。东边相对位置为太子与其随从住所,还有乾隆退 位后居住殿。 ④养心殿 ·建成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清雍正年重 修,作“工” 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清雍正以后,皇帝寝宫移至后殿, 前殿成为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
金斗拱 ·梁架 :雷公柱
②中和殿、保和殿 ·中和殿: 正方形、为四方攒尖顶,为皇帝临朝 前准备之处。
· 保和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乾 隆时重修。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原名谨身殿, 明嘉靖时改名建极殿,清顺治时始称保和殿。 为举行御宴和殿试之处。
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①乾清宫 1·概况
§9 ·3 城市、宫殿
一·明清北京城规划与建设 1·特征
中国城市发展,自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到明清北京,历经 3000余年,总结出了三方面的经验: ①防御 远在城市形态尚未形成之前,城→防御体系,以后历代城市建 设中,防御都是主要因素 1403年明成祖夺取政权后,防御蒙古人南扰是从南京迁都的 主要原因之一 放弃了元大都的北部,以便驻军防守。另加城墙(仅建成南部)
02-课件;元明清时期都城和御苑布局

16.元明清时期都城和御苑布局主讲 杨向青•都城的发展过程跟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紧密相连的。
皇家园林建设与都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变迁示意图一、元明清时期北京的都城建设:•(一)元大都的营建•(二)明朝确立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三)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一)元大都的营建•1267年,元大都以金的大宁宫为中心,将琼华岛及周围湖泊拓 为“太液池”,包入皇城内,从而成为大内御苑的主体部分。
大都皇城平面示意图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大都,城市略近方形,东西6.64公里,南北7.4公里,十一个城门。
城市形制为三套:外城、皇城、宫城。
•突出了“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古制。
元大都平面想象图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宫城皇城如今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元大都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宫苑用水:开发玉泉山水——金代旧渠“金河”——和义门南——宫城——太液池;城市用水:引昌平泉水——瓮山泊——长河——和义门北——海子(积水潭)——通惠河——大运河。
元大都城市及宫苑供水示意图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二)明朝确立北京与南京的“两京制”•明都城北京, 宫城搬照南京城明故宫的布局规制,紫禁城主要建筑为,前朝后寝,最后为御花园。
明清紫禁城三大殿鸟瞰示意 李乾朗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宫城外为皇城,包括大内御苑、内廷宦官各机构、府库。
•明代的北京内城东西约7公里,南北约5.7公里,设城门十一座。
内城外四个方向各设置天、地、日、月四坛。
明清北京城示意图宫城皇城内城(三)清王朝入关定都北京•清朝全部沿用明代宫城、坛庙和苑林;•紫禁城,南北长960米,东西长760米,城外围有筒子河,开四门:东华门,西华门,午门,玄(神)武门。
明清紫禁城与大内御苑位置关系示意图午门大内御苑•北京城由南至北中轴线节点为:南端永定门——正阳门——承天门——宫城——内城北钟楼。
明清北京城中轴线节点示意图南端永定门城北钟楼钟楼永定门北京城中轴线鸟瞰示意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烟火点燃轴线示意图二、元明清时期御苑的总体布局•(一)元大都的大内御苑•(二)明代的宫苑建造•(三)清朝皇家苑囿的建造(一)元大都的大内御苑•元代大内御苑最大的岛屿,即为金代的琼华岛,元改名为万岁山;•沿袭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模式。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防御设施
明清北京城的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城墙、城门和护城河。城 墙高大坚固,城门设有门楼和瓮城,增强了防御能力。护 城河环绕城墙外侧,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
此外,城市内还有许多军事设施,如兵营、炮台等,为守 卫城市安全提供了保障。这些防御设施的布局体现了明清 时期对城市安全的重视和维护。
03
建筑风格与特色
发展
旅游开发:合理开发古城旅游资源, 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确保古城风貌得 到保护。
城市更新与改造:在保持古城风貌的 基础上,进行城市更新与改造,提升 居民生活质量。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城市规模
城市布局
明清北京城采用了严格的左右对称布局,以皇宫为中心,向外延伸出紫禁城、 皇城、内城和外城。城市的街道和坊市都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城 市风貌。
人口数量
明朝时期,北京的人口数量逐渐增加,最高时达到了100多万。清朝时期,北京 的人口数量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02
城市规划与布局
宜游览。
04
社会文化影响
人口与民族
人口数量
明清时期北京人口数量有较大波动,但 总体呈增长趋势。据记载,明朝永乐年 间北京人口约为80万人,而清朝康熙年 间增长至约120万人。
VS
民族构成
北京城内居住着汉、满、蒙、回、藏等多 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多民族文化。
教育与文化
社会制度与习俗
要点一
社会制度
明清时期北京的社会制度以皇权为核心,实行严格的等级 制度和身份制度。社会阶层分为士、农、工、商等,各阶 层之间流动受到严格限制。
要点二
习俗风尚
北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风尚,如老北 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等。这些习俗风尚反映了北京 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北京 城
不跟随
------雪域传奇
;.;
1
பைடு நூலகம்
北京历来被风水学家称为“山环水抱必 有气”的理想都城。其西部的西山,为 太行山脉;北部的军都山为燕山山脉, 均属昆仑山系。两山脉在北京的南口 (南口是兵家要地)会合形成向东南巽 方展开的半圆形大山湾,山湾环抱的是 北京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河 流又有桑干河、洋河等在此汇合成永定 河。 在地理格局上,“东临辽碣,西依
居民区分为37坊,开放式的 布局,多为四合院并联。
;.;
17
;.;
18
明朝的北京城
;.;
19
;.;
20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建立
在五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
这是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明清两代皇帝即位、诞辰以
及春节、冬至等庆典,均在此;.; 举行。
21
太和殿大殿正中两米高的台子上是金漆雕龙宝座,
宝座背后是高雅的屏风,还有沥粉金漆的龙柱和精
;.;
22
致的蟠龙藻井,富丽堂皇。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殿中设宝座,上有“正大光明”
匾,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寝宫及平日处理政事的地方,雍
;.;
23
正以后搬出。
;.;
24
;.;
25
;.;
26
;.;
27
承天门是皇城南端的正门。以后经清代改
建后,改名为天安门。;.;
28
天 坛 ;.;
29
总结:
明代的北京城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和宫殿 建筑的杰出代表,它继承了历代都城建设的优 良传统,规划严谨而整齐,功能分区明确,以 宫城为中心,按照中轴线的原则来设计。
;.;
30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 华表、桥梁、广场,使中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 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
16
3)街道
街道和坊都沿用元大都的 规划系统,由于皇城位于 城市中央,阻碍了东西之 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城内 的主要道路以平行于城市 中轴线的左右两条大街为 主,其它的街都与这两条 干道联系在一起。
2)地理位置
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处在江湖山丘交会之处,地形复杂。
;.;
5
3)建城阶段:
A 新建皇城、宫城和改筑南 唐以来的旧金陵城;
B 沿玄武湖南缘和西缘向北 扩展;
C 建筑各主要城门和主要街 道;
D 建造外面的外郭城。
;.;
6
;.;
7
4).组成部分:外郭城、 大城、皇城、宫城
外郭城:
大城:南北狭长、东西 略窄的不规则形状; 大城内除皇城外,还有
1.建都背景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改造的方案以明南 京为蓝本,并且有所发展。
2.位置范围
;.;
10
3.布局结构
包括京城(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1)京城:
“凸”字形 外城 内城 2)皇城:
包括三海及宫城周围的 建筑及广场,空间处理 十分丰富。
;.;
11
3)紫禁城:
紫禁城即故宫,是明 代皇帝的主要宫殿 区。四个城门,周 围有护城河和角楼。
太行,北连朔漠,背扼军都,南控中 原。”利于发展和控制的战略.
;.;
2
本期城墙营筑已广泛采用砖石修筑或土墙包砖, 防御能力和抗风雨侵蚀能力比夯土版筑城墙大 大提高。因此有许多城墙乃至重要的建筑一直 遗存至今。
;.;
3
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墙,军事防御设施更加坚固、完善。 全国掀起了筑城高潮,对城墙的构筑更加讲究,并形成一 套防御设施体系.
宫城南北960米,东 西760米,在太液 池东,宫殿仍采用 “前朝后寝”之制。 前朝三大殿:即奉 天殿、中和殿、保 和殿,后面是内廷 三宫:乾清宫、交 泰殿、坤宁宫,再 后是御花园。
;.;
12
;.;
13
4)中轴线
从外城的南门永定门开始,经过天坛和先农坛之间 ――内城正阳门(前门)――皇城天安门――端门 ――宫城午门及六大宫殿――宫城北门――景山, 直到北边的钟楼和鼓楼,全长达8公里。
梁思成:“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 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 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14
;.;
15
4、明清北京城的特点:
1)城市布局的双重性
上层建筑部分,包括城制、宫殿、官署、官方宗教文化 设施等按照传统宗法礼制思想进行布局;
城市居民生活方面的建设布局,如府邸、民居、商业市 肆、会馆、园林等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有较 大的灵活性。
文化区、军事区、商业
居民区。
皇城:东南角,是一片 背山面水的吉地;
;.;
8
宫城: “前朝后寝”的礼制布局。
南北中轴线:富贵山--北安门 --玄武门--“后寝”(坤宁宫、 奉先、春和)--乾清门--“外 朝”(谨身、华盖、奉天殿) --奉天门--午门--承天门--洪 武门--正阳门
;.;
9
四、明清北京城
园林建设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分为皇家和私人两类: A、皇家园林:如圆明园,畅春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
明园;万寿山清漪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 B、私人园林:集中在江南地区,以苏州、扬州最著名,如
苏州的拙政园、扬州个园、无锡寄畅园、南京瞻园。
;.;
4
明代南京城
1)建都背景
在六朝健康城城址和南唐都城江宁府城的基础上建设 起来的,由于它的巨大规模和独特的不规则的城墙走向 和城市布局,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