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
北京发展历程

北京发展历程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北京地区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居住在辽阔的燕山山脉脚下。
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逐渐进入了历史时期。
公元3世纪末,魏国在北方建立,北京地区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代时期(公元1271-1368年),北京成为了元朝的首都,被称为大都。
大都城的规模空前庞大,扩展到了现在的北京城区的南部。
在此期间,北京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明代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北京,成为了明朝的首都。
明代的北京城经历了重要的建设和扩展,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
紫禁城、天坛、天安门等著名建筑就是在明代建造的。
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2年),北京继续充当着清朝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间,北京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寺庙。
清代的北京城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各民族的人们都在这里生活、工作和交流。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和枢纽。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都在北京引发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和机构。
同时,北京也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了先进的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建筑和世界级的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设有许多国家级重要机构和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北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

明清北京城总分析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描述。
首先,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总体规划和布局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明朝初期的北京城规模较小,东、西、南、北四城各自为独立,主要功能是军事防御。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城的规模扩大了许多,新增了内城、外城和皇城的概念,形成了现有的三城结构。
内城是皇城的范围,主要是皇帝和皇家成员的生活区域;外城是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居住区域;而皇城是内城和外城的连接区域,也是政府机构和文化设施的所在地。
其次,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政治中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明朝将北京设为兵马都指挥使司的所在地,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清朝建立后,北京成为其首都,政治中心地位更加确立。
皇帝在紫禁城中举行各种政治活动,例如庆春园、万寿山等皇家园林的修建,体现了政治权威和皇家威严。
第三,明清时期的北京城经济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北京城吸引了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其他各种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商业街区和市场得以建立。
例如著名的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等,成为了商业活动的热点地区。
此外,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还有许多手工业工坊,特别是丝绸和瓷器的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最后,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也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文化活动在宫廷和城市中都有显著地存在。
在皇城中,许多文化机构和学府得以建立,例如太学、礼部等,为皇族和官员的文化培养提供了条件。
而在城市中,戏曲、书画、文艺等各种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例如,四明新罗书院、梨园等都是当时的重要文化设施。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意义。
其整体规划和布局、政治中心地位、经济繁荣发展以及文化繁荣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点。
北京城在这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明清北京城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今天北京明清的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周长六里一十六步,南北长960米, 东西宽760米,面积0.72平方千米,为南北向的长方形。宫城设置八门,南五门,即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 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清改为神武门)。①宫城内压在中轴线 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 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 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 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6.87平方千米。 东部为宫城,西部为西苑(元为西御苑),中部为太掖池(即元太液池,增开南海)。皇城有六门,“正南曰大 明,东曰东安,西曰西安,北曰北安,大明门东转曰长安左,西转曰长安右”。清改大明门为大清门,北安门为 地安门。
北京城址的变迁

7、民国故都——北平
191l—1949年,在中国历史上称中华民国时期。这段历史虽然很 短暂,但却是北京历史长河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转折点。1911年孙 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 月12日,清朝隆裕皇太后签署退位诏书,清亡。1912年4月.中 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决定建都北京,仍称京师,所在地为顺天府, 辖24个县。1912年10月,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将中南海改为 总统府。1914年10月4日,顺天府改称京兆地方。袁世凯、张勋 复辟失败后,中国处于直、奉、皖三系军阀征战的混乱局面,仅 1912年至1928年的16年间,北京的政权就更换了13任总统、46届 内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1928年4月, 国民始北伐,同年6月28日,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特别市。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北平沦陷。
6、清代京师——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
概况: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 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一代在2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 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 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 和畅春园、圆明园。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 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都与这一带的 园林有密切关系。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清兵入关与定都北京 1616年,兴起于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统一各部,建立 了在中国境内明王朝以外的一个独立的地方政权,史称后金,后改为大清。 1644年初清兵人关,占领北京。十月初一,顺治皇帝祭告天地,正式宣告清 王朝“定鼎燕京”(即北京)。
北京名称的变化

北京名称的变化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克商以后,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于燕。
另说周以前就有燕国,后燕并蓟,以蓟城为国都,这就是现在北京的前身。
秦灭燕之后,设置蓟县,故址在今北京城。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
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
”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以后在一些古籍中多用其为北京的别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出版过一种北京文史的刊物,其名就叫《燕都》。
日下始见于《晋书》,颍川距晋国都洛阳极近,故称日下。
后来唐朝诗人王勃作《滕王阁序》时有“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之句,即运用于此典故,此后便以“日下”为国都的代称。
作为北京的代名词来用的有清人朱彝尊的《日下旧闻》和乾隆年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等。
幽都唐代曾设置幽都县,辽时也曾设置过幽都府,所治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燕京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自称燕帝,以范阳为燕京。
安史之乱平定后,罢燕京。
后来北京的正式命名虽屡有变动,而燕京这个名称却广泛使用。
近百年来,“燕京”是北京最常用的一个别称,甚至一些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命名也多用这两个字。
春明起源于唐代,唐朝首都长安的正门(东门)名为春明门,古人认为东方主春,于是后人遂以“春明”作为首都的别称,北京成为国都后,也曾被称为“春明”。
清人孙承泽著有《春明梦余录》,盖其意即此。
京城唐天宝元年(742年)以前,称首都长安为京城,以后京城就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时至今日也是人们称呼北京最常用的代名词。
南京辽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
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部)。
燕山北宋宣和四年(1123年),宋、金联合伐辽,攻占燕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宫殿,但未曾施工 永乐十四年,旧宫殿撤而新之 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营建北京郊社、宗庙、宫殿。十 九年定都北京 吸收了明中都的规划成果 建城门楼、月城、宗人府四部等 嘉靖九年建天地坛,十年建帝王庙,三十二年建外城
正统时明1436—1450初营建北京工程的完成
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京城又包括 内城和外城
北部:缩5里 南部:移1里半,增 加御道。
北东西各开两门, 南三门 城门艺术
皇城在京城中心, 含三海。正南为天 安门\承天门1415永乐十五
年
太庙、社稷坛,千 步廊,五府六部 T字广场
万历朝称紫禁城
宫城:角楼,护城 河,东西华门,午 门,玄武门,景山 三大殿 前朝后寝 蒯祥、蔡信
华东师大城市与区域经济系 赵玄骄制作
洪武初保护元大都宫阙,未尝损毁 洪武元年1368,攻占大都 1371年徐达修复城垣,更名北平。缩 洪武年间元大都未曾损毁,反而保护。直至永 乐14年(1416年)才“撤而新之” 洪武时诏建诸王府,燕用元旧内殿
增建社稷、山川坛、宗庙
永乐时期营建北京宫殿
园林 下水道
李自成烧紫禁城 重修紫禁城 内城迁民 三山五园
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 宜圆、静明园、颐和园
商业:正阳门外大街,东西河沿。 宗教建筑等
外城又称南城 东西交民巷 人口增加至100万
城市布局两重性
都城:上层建筑按照传统礼法 反映市民生活,如府邸、市肆等因地制宜
恢复宗教礼法
城市布局,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 轴线,九重门阙。 街道沿袭元的
坊里,开放,四合院。东富西贵。 经济繁荣
正阳门外大街 地名,米市大街,磁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