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合集下载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ppt课件

20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21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26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27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22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23
一:保护
24
二:改造
25
5
(1)确立与建造 (2)演变与形成 (3)继承与发展
6
7
北京中轴线的历 史可上溯到元朝, 其形成与元大都 的规划建设密切 相关。至元四年 (1267年),在金 代琼华岛离宫(现 在北海公园)的基 础上, 开始营造 都城 。
8
元大都的规划设计中 ,首先于积 水潭东北岸选定了全城的几何中 心(相当今鼓楼处), 设中心台, 建中心阁。由中心台向南. 切积 水潭东岸向东最突出的地方(相当 后门桥处), 引一条正南正北的 直线,确定为全城的中轴线,这 就是现在北京旧城中轴线的确定 之始 至元二十二(1285年)元大 都整体(包括城郭)基本竣工 。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发展

1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和发展1.1第一阶段——元、明、清时期(1206—1911年)北京城市轴线的形成北京的城市轴线基本成型于元大都的建设时期。

元大都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又称海子桥今地安门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2],这就是北京中轴线的雏形。

在这条轴线上及两侧,布置着内中书省、宫城、也里可滋十字寺、大天寿万宁、中心阁等一些核心功能区。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北京,毁去元大都宫室,却保留了包括城市轴线在内的城市格局,改建过程中,先将中心阁改建为鼓楼,作为城市轴线的终点,扩建外罗城时,亦通过永定门的改造,确定了中轴线的南起点。

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八公里的中轴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

在中轴线两侧,分别布置着天坛和先农坛、衙门和官署、“T型广场”和千步廊、太庙和社稷坛、宫城、景山、钟鼓楼。

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景山位置上有圆形建筑,上面没有山。

景山是挖湖堆出来的山,其巧妙之处在于,使景山成为中轴线上的全城制高点,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丰富了城市轴线的内容。

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的作用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这体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

1.2第二阶段——民国时期(1912—1949年)北京城市轴线的演变自明中叶北京大规模添建直至民国,北京的城市轴线格局未有大的变化。

古代北京的中轴线上是皇家的建筑,所有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性、宗教性建筑都是在中轴线两侧对称布局。

民国以来,由于皇家禁区的整修开放,大规模改造和拆除城墙、增辟城门,中轴线两侧建筑的皇权意义淡化并最终消失,代之而起的是这些封建禁地成为市民化的公共空间,皇权空间轴线转变为单纯体现北京旧城风貌的空间轴线[3]。

1.3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年至今)北京城市轴线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虽然景山以北和前门以南段轴线在城市建设中逐渐模糊,但与此同时建设的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及毛主席纪念堂却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中段轴线,使原先封闭的轴线具有了开敞特性,生长出一种新的空间特点。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故事
北京中轴线,或称北京中轴,是元、明、清等朝代北京城的对称轴线,始于元朝,形成于明朝,历经多个年代的建设和改造,成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都标志之一。

在元朝时期,忽必烈为了纪念他父亲旭烈兀汗,决定在汗八里(今北京)建造一座大城。

他请来了阿拉伯天文学家和学者伊本·郭保等参与设计,最终确定了以汗八里城中轴线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这条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万寿山(今景山),再向北穿过钟鼓楼,最终到达大都城的北部边沿。

明朝时期,朱元璋将北京作为首都,对中轴线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缮。

明朝时期的中轴线从南部的丽正门开始,经过皇宫正殿奉天殿(今太和殿),再向北穿过景山,最终到达鼓楼。

在这个时期,中轴线的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和完善,成为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中轴线成为了皇帝举行大典的重要场所,也是达官贵人聚居的地方。

清朝时期的中轴线与明朝时期的中轴线基本相同,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所改动。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轴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1950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对中轴线进行了多次修缮和保护。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伸,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东边建造国家体育场(鸟巢),西边则是国家游泳中
心(水立方)。

再向北,穿过奥林匹克公园,到达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该公园中间的仰山、奥海均在中轴线上。

2018年7月,北京中轴线申遗已确定天安门等14处遗产点。

【精彩图文】图说北京中轴线

【精彩图文】图说北京中轴线

图说北京中轴线提起北京的中轴线,人们都不会陌生。

可是如果说到由中轴线串联起的建筑,恐怕不会都能说全。

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汇集了北京古代城市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

建筑大师梁思成这样赞美:“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线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这条中轴线始于元朝,至明清两朝形成了现有的规模。

明清时的北京城,皇宫居全城中心,受三重城垣包围,皇城是朝廷重地,禁止一般百姓进入;内城居住着官僚和商人;外城为一般平民居住。

说起中轴线的魅力,我听过这样一个传说。

清朝时有个外国使者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他表示不想给中国皇帝下跪。

于是,中国清朝的官员让这个外国使节从前门走进北京的皇城。

这个使节进入前门后,看到了清朝的第一道门,大清门,他发觉眼前的景物不一样了。

在此之前,北京城全是灰墙灰瓦,然而走过大清门,他看到建筑物的颜色都是黄瓦红墙,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他看到天安门上黄琉璃瓦,红柱子,红墙身,前面是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

当他走过金水桥、天安门后,又见到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端门。

走过端门、穿过端门广场,看到的是午门。

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双手,欢迎使者。

在高大的城墙面前,人显得很渺小。

午门上有吹号的迎宾队伍,午门前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接着,使节又走过内金水桥,终于到达皇城。

在见到中国皇帝之前,他还需要走过太和门。

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太和门,看到了太和殿。

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三层石台阶上。

爬到石台阶上之后,外国使节说,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如此辉煌的建筑。

外国使节走过的,只是北京中轴线很小的一部分。

现在,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立,使北京的中轴线向北延伸,长度达到了25公里。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关于北京中轴线的故事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市中心的线路,起始于城北,经过景山、故宫、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门和崇文门,止于城南。

该线路是明清时期规划的皇城脉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中心线路。

北京中轴线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明成祖朱棣在北京修建了紫禁城,为了让皇城更加完整,他规划了一条南北向的大街,即现在的北京中轴线。

后来,清朝雍正皇帝又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规划和修建,将中轴线延伸至南海、北海和颐和园等地。

中轴线上除了紫禁城、天安门等宏伟的皇家建筑,还有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胡同、庭院和公园,如王府井大街、德胜门箭楼、孔庙、琉璃厂等等。

中轴线上的建筑物以其独特的设计、华美的陈设和瑰丽的雕刻著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从皇家建筑到公众领域的公共建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对全球人类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北京中轴线依旧是北京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和学习研究。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图11
鼓楼是历史上中轴线的北端点。这里的城市结构和
空间关系基本保持完好。
图12前门有着丰富的商业文化传统,将改造成新的文化 商业区。
图13永定门是北京所有城门当中最精致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的时候被破坏,最近重修以保持中轴线的 完整。
图1 4奥林匹克公园用现代的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艺 术,是中轴线在北边的新端点。它标志着北京城的公共空 间翻开了新篇章。
图3北京城的区域位置符合风水理论。北边的山阻挡了冬 天冷冽的风.和北部平原的入侵。东西部的群山为北京城 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南边的低地和湿地疏导城内的暴雨. 补充水系统。
图4中国古代城池总能看到轴的关系。
《考工记》里理想
的城池图表明建造一座大城要遵循的原则。
图5随着城市规划进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仍然遵循轴 线原则。重要的建筑物一般都建在中轴线上。
毁了.埋在了煤山之F。 北京城的新的中靶线及紫 禁埔依然继承元朝大都的 中轴线,并向南伸展。在 明朝中期,南城叉建立了 外域.中轴线的延伸至南 端的先农坛{0天坛。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 布局和中轴线gB没有发生
调蠢的关系 风水上中轴线和北京的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或者说是直觉环境科学.住 宅、村庄和城市的理想位置是背阴朝阳.坐南朝北.背山 面水.左右成被山环抱之势(图2)。这原mI不仅表明
o-----------------…‘_‘

b…_一一
田10 田1
Imagel Imagel0
署一
围1 2 Imagel2
研究结果 研究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把中轴线分成三个部分。 通过仔细地研究空间结构、土地使用以及中辊线上的城市 风景.我{门确定了每个部分的具体问鼢(圈i1)。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线上的一些中史建筑物己经不 要存正了。由于中轴线上没有控制好六规模的建设.空 徊的整体感被一些现代建筑破坏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 改变以及传统住宅区的消失.当地的^文文化和商业文化 在衰落。要解决好保护历史和满足现代变通之间的矛盾。 北京原来有一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有湖、河道、湿地, 还有能排暴惩.集货运,客运.观光于体的淘渠。水系 统蜿蜒穿过中辘线.但是经过这么多年.遭到了很大的破 坏。其中有些中车由线上的水道己经不见了(国12)。 南边的同题南边的总体芨展要落后于北边,但是发 展的压力还是集中在中轴线上。南由轴线上新建的楼罕 主要是商业楼群.白天车流辆和人流量都很天.到晚上就 一片寂静。南苑是由轴线的南端.从1905年以来在总体计 划巾一直作为首都的南大门.不过它的空瓦形态和特征都 有待确定(图13)。 北边的问题北二环和奥杯匹克公园之间延长的中轴 线已经看不出来了。两删的建筑物的高度被控触在30米到 45米。地重线、建筑群相空间关系变得很单调。这一部分 成为应对快速交通的动脉。际了实现主办2008年奥运会的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来首博看北京中轴线的“前世今生”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的主轴线,横贯整个城市,连接着城市北部的钟楼和南部的天坛,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出代表之一。

中轴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北京城已经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朝中期开始
修建紫禁城,随着皇室的逐渐壮大,紫禁城逐渐成为了中国王朝的行政和政治中心。

为了
强调紫禁城在政治上的地位,明朝在中轴线上修建了一系列的官府和庙宇。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对中轴线进行了扩展。

在清朝的统治下,北京城
成为了更加繁荣和富有的城市。

清朝皇帝注重建筑和城市规划,在中轴线上修建了更多的
官府和庙宇,这些建筑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还体现了清朝的文化和艺术。

20世纪初,中轴线上的许多建筑被毁坏或毁于战乱。

在文化大革命中,中轴线被严重破坏。

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轴线逐渐得到了修复和重建,旧城保护区和法定保护区
设立,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中轴线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重要标志之一,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文
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边的历史-北京中轴线

身边的历史-北京中轴线

4.万宁桥
Hale Waihona Puke 5.北京中轴线北终点-钟楼
中轴线的特征与价值
• 北京中轴线还包含轴线两侧、对称的古建筑群:天坛、先 农坛,东便门、西便门,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 东华门、西华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均以 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所有的皇室宫殿、坛庙、政府衙署 和其他重要建筑也依附这条中轴线而结合在一起。以这条 中轴线为中心,“左祖右社”、“前朝后市”,构成了北 京城市的总体布局。
• 北京中轴线贯穿外城、京城、皇城、宫城中心,中轴线 上金碧辉煌的建筑交相辉映,山川河流湖泊交错其中,突 出了帝王的中心地位、彰显了帝都的至尊高贵,体现了古 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北京中轴线的存在,充分展示了中 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思 维方式和传统观念。
身边的历史 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明代时被向东移动了150米,形 成了现在的格局:南起永定门,经过正阳门箭楼、正阳门城楼、 紫禁城、景山、万宁桥,北到鼓楼和钟楼,全长约7.8千米。
1.北京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
2.正阳门城楼正南的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标志
3.景山万春亭正南的北京城中心点标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值得一提的是南苑。南苑在元朝时为皇家苑囿,是皇帝 游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明时进一步建设,称作“南 海子”;清时称作“南苑”。民国初年,军队占据南苑, 成为兵营,日伪统治期间,日军在“南苑猎场”的北部修 建了一个机场,这就是今天的南苑机场。南苑的战略地位 非常重要,是北京城南的重要门户。建国初期,南苑地位 开始下降,民用机场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占用。20 世纪90年代初,南苑机场重新启用;建设前门至德茂庄快 速交通线;亦庄经济开发区在此形成。2003年编制的“北 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这里。
2001年,北京取得奥运会举办权,北京中轴线得以 进一步向北延伸。 奥林匹克公园的建立给北京中轴线带来巨大的变化, 意味着古老北京的壮美中轴线从历史延伸到了现代。 奥林匹克公园南端东侧是“鸟巢”(国家体育场), 西侧是“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 国家会议中心等现代建筑,中轴线北延长线的最北 端是奥林匹克森里公园,意寓着北京城中轴线最终 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元朝名“下马飞放泊” ,已为皇家苑囿,是游 猎和训练兵马的重要场所; 明时筑围墙,辟四门,建二十口园等,曰“南 海子” ,此时风光迤逦; 清时曰“南苑”,增辟五门,建行宫,成为帝 王狩猎和阅兵场所,并屯兵于此 。
经过元、明两朝的营建以及清朝的巩固,北京的中轴线得以确立 并发展,空间形态也趋于完善。从这段时间中轴线的演变和保护 过程来看,中轴线有两个重要的构成因素——节点建筑和空间层 次,节点建筑是空间序列的高潮和过渡点。史料记载集中体现在 对节点建筑的修缮上,可以看出它对于中轴线的重要意义。
五、北京城市中轴线的未来发展
(1)北中轴线 (2)传统中轴线 (3)南中轴线 (4)发展困境
六、总结
北京, 一座有着850年历史和1400万人口的城市, 正面临走向现代都市的压力, 它既要有新的面貌, 又要保持自己的特性和历史传统。这次研究主要集 中在北京最重要的公共空间的排序上, 也就是北京 城的中轴线, 仔细考察它的历史、现状, 为未来北 京城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民国时期北京城中轴线沿线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 (3)中轴线北延
如果说元、明、清三代是对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建 设时期,那么从民国时期到现在则是北京城传统中 轴线的破坏与复兴时期。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圄联 军入侵北 京,中轴线也开始遭受一定程度 的破坏。民国期间, 中轴线上保护的工作 居多.但改造仍不可避免。这 段时间,北 京的中轴线开始改变,故将清末到19 49年建国前归为一个阶段,期间中轴线上的变 化 可从保护和改造两个方面来记述。
在北京城不断发展的今天, 中轴线依然起着“引领”城市发 展的作用,传统中轴线及其南北 延长线,使整个北京城市的成长 历程都包含于这条城市轴线中, 尤其是北中轴线,它的不断延伸 及其带动的附属现代建筑无一不 遵循着延续了近千年的“中轴思 路”。重要节点有奥林匹克公园、 北土城元大都遗址公园以及北二 环至安德路之间的城市公共空间。
目前北京城市中轴线情况
中轴线与目前北京的关系:
北京城已经从历史上8公里 的中轴线延伸到30多公里, 从北五环直到南城的南苑。 根据北京城的发展历史和地 理位置,北京城可以分成三 个部分。 中央部分是古城区,对传统 的北京的中轴线而言,这部 分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和丰 富的文化传统。并且北京中 轴线的中央部分汇集了众多 历史性标志建筑。
(4)于中轴线两侧兴 建太庙和社稷坛。 (5)挖南海,堆万岁 山。 (6)嘉靖三十二年(1 553年),扩建外罗城, 兴建永定门。
至此.北京目城的中轴 线南起永定 门,北迭钟鼓楼, 全 长约7.8km。
清朝定都北京,完全继承了明北京城的中轴 线。只是将中轴线上重要建筑的名字改为新名,如 大明门更名为太清门,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 以及 更换宫城内大殿和后寝的名称,来表明已经改朝换 代。此后历代修缮维护,于乾隆年间, 提高永定门 规制,增建箭楼;并将天坛、先农坛的形制完善并 确定下来。
第四,地安门至鼓楼前大街面貌全部更新。 第五,紫禁城南部开放为古物陈列所,成立故宫博物院。
民国期间对待中轴线的态度是“保护,为我而用”。 对中轴线上古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体现了这条历史轴 线在城市的地位依然重要,适当的改造并设有削弱它 的重要性,现代交通的发展又起到了发展、加强中轴 线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鸟瞰图
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之后, 决定将亚运会场馆建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延长线上, 这是北京中轴线第一次向北延伸。
为了连接城市中心 和亚运村,北京在 二环路钟鼓楼桥引 出鼓楼外大街,向 北至三环后改名为 北辰路,这条路成 为北京中轴线的延 伸。西边建造了中 华民族园,东边则 是奥体中心。
中央部分的问题:中轴 线上的一些中央建筑已 经不存在了。由于没有 控制好大规模的建设, 空间的整体感被现代建 筑破坏。北京原来有一 个完整的循环水系统, 有湖,河道,湿地,还 有能排暴雨,集货运, 客运,观光与一体的沟 渠。水系统晚宴穿过中 轴线。现在很多也不见 了。
前门有着丰富的 商业文化传统, 将改造成新的文 化商业区。
(1)废大都城北半部,南移北城墙,缩入约5华 里(2500m), 大都城内的钟楼被自然废除。
(2)永乐十七年(1419年)南移南城墙约2华里 (1000m), 兴建正阳门。
(3) 永乐十八年(1420 年)中心阁被改建为鼓 楼, 并在鼓楼以北大 约190 m处兴建钟楼, 使中轴线上的建筑、层 次更加丰富。
一:保护
保护和修缮活动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中轴线上重 要建筑的修缮维护,中轴线道路的展宽、修建及街 道两侧市容的维护.中轴上广场、绿化的设计、建 造.中轴线两侧重要建筑、道路的修建和控制。
二:改造
中轴线上的改造和发展主要是出于交通原因,需 要对局部地区进行拆除等。
一:保护
二:改造
民国时期,北京城经历的蜕变:
第一:先农坛北部、西部成为工厂街市,一半以上坛 墙被拆除,天坛南墙也被拆除,两坛之间的天 街两侧形成了天桥平民市场和简陋居住区,为 了铺设电车轨 道拆除了天桥。
第二:正阳门被改造,瓮城被拆除,正阳桥也被改造。
第三:中华门内千步廊和天安门内皇城墙被拆除,中 央公园向市民开放,并改名为中山公园,增设 了太庙南门,东、西、北三面皇城墙全部被拆 除,地安门被孤立。
元大都的中轴线南起 丽正门北达中心阁, 全长约为3750m 。中 心阁作为元大都中轴 线的北端结束点,与 南端的起点— — 丽 正门遥相呼应,大内 主城门和主殿都建在 这条轴线上,配殿和 其他建筑分列中轴线 两侧.从而形成一组 相对完整的中轴线建 筑群。
明北京城在元 大都的基础上改建 而来,其中轴线即 是由元大都的中轴 线演变而来,并向 南向北延伸,这使 明北京城中轴线的 纵深感更强, 空间 序列更加丰富。
城市轴线是指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轴线可以把 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 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 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 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 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成 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 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 要的影响。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从城市的发展来看,亚运会实现了中轴线至北四环, 而奥运会奥林匹克公园的修建则实现了北中轴线从北四 环到北六环的延伸。可以看出,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给 北京城北部区域的城市肌理带来很大的改变,假设奥林 匹克公园的选址没有在北城地区,那么此处将会和周围 的街区一样,最终将发展成为密集的办公、住宅区,而 现在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集山、水、湿地于一体,空间 开敞、环境优美,使得北京北部地区的绿化率与居住质 量得到较大提高,也使得密集的北京城市形态得到难有 的放松。
建国到1790年来,对中轴线上道路及其两侧街道空间的 塑造更多的是构想而非实践。 而在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特别要 为加快首都的工业化服务”及“改善城区的交通堵塞现 象,特别是东西方向的交通堵塞现象,加强市区与山区、 市区与卫星镇的联系”等城市建设纲要内容下,一些东 西向道路的打通、展宽却使原来位于中轴线上的重要建 筑因阻碍交通被拆除,如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东、西 三座门,地安门、永定门等。
中轴路,也称鼓楼外大街, 南起北二环钟鼓楼桥,北至健 安桥,直线与旧城中轴线在空 间上相连,故此得名;北辰路, 南起健安桥,北至北辰桥。这 条交通干道的开通可以说是继 元大都确定北京城中轴线后, 第一次向北长距离延伸。历史 上,北京城中轴线受到“面南 而王”指导思想的影响,一直 向南发展。 申奥成功后,北京中轴线 又一次向北扩展,建设了奥林 匹克公园。
东边建造鸟巢, 西边建立水立 方,继续向北, 穿过奥林匹克 公园。
北京中轴线向北延伸,同时也成为了奥林匹克 公园的轴线
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加 大,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格局和风貌逐步得到恢 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004年在原址并按原状修建了永定门城楼;天坛 和先农坛间的一些杂乱建筑得以拆除,亮出了现 存的坛墙;修缮了正阳门,复建了前门外大街, 以再现商业繁荣景象;地安门内“内皇城”边的 杂乱建筑被拆除,计划在原址恢复雁翅楼;全面 整治鼓楼至地安门大街风貌,修复万宁桥和火德 真君庙;钟鼓楼得到修缮,其间的环境得到全面 整治;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北顶娘娘庙也得到复建。
永定门是北京所 有城门中最精致 的。20世纪60年 代初在修二环路 的时候破坏,最 近重修以保持中 轴线的完整。
北京城这条古老 并不断发展、创新的 中轴线对北京的城市 结构产生了重大而深 远的影响。北京现有 的单中心模式,已不 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
所以,北京应依托中轴 线,发展多中心,从北到南 要形成三个独立中心,即北 中轴线上以奥林匹克公园为 核心的商业文化中心,传统 中轴线上以紫禁城为核心的 政治文化中心,南中轴线上 以南苑新城为主体的商贸、 高新产业中心。这种现代与 传统的相互贯通与融合,和 谐体现了北京要建设“历史 文化名城,现代化大都市” 的目标,让古老的北京城培 育成一个传统和现代融为一 体的大都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