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的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发展历程

北京发展历程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北京地区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居住在辽阔的燕山山脉脚下。
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逐渐进入了历史时期。
公元3世纪末,魏国在北方建立,北京地区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代时期(公元1271-1368年),北京成为了元朝的首都,被称为大都。
大都城的规模空前庞大,扩展到了现在的北京城区的南部。
在此期间,北京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明代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北京,成为了明朝的首都。
明代的北京城经历了重要的建设和扩展,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
紫禁城、天坛、天安门等著名建筑就是在明代建造的。
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2年),北京继续充当着清朝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间,北京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寺庙。
清代的北京城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各民族的人们都在这里生活、工作和交流。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和枢纽。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都在北京引发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和机构。
同时,北京也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了先进的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建筑和世界级的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设有许多国家级重要机构和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北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

北京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与规划构建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首都,其城市建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古代城市的构建到现代城市的规划,北京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迁。
古代时期,北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针对战争和保卫国家安全而进行的。
在元朝时期,作为蒙古的都城,北京的城墙被修建得异常坚固厚实,北京城的地势也因此被改变,城池处于高处,四周环绕着护城河,构建出了气势磅礴的皇城。
在明朝时期,明朝皇帝朱棣将北京定为都城,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建设。
皇城院内有金水河、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等建筑群,成为了明代北京“九重之都”的代表。
到了近代,北京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
20世纪初,北京市成为了新民主主义中国的政治中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市作为首都,成为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1953年,北京市成为中国第一座建成的综合规划城市。
这个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完备周密的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典范和范本,同时也为全球城市建设树立了标杆。
在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市建立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度化、科技化管理体系,准确地预测和布局未来城市发展方向,逐渐建立起生态、文明、现代化、开放的新首都。
新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综合管理办法》、《北京市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等。
同时,为了果断处理与城市建设中的矛盾与纠纷,在着力发展城市的同时,北京市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城市保护规划,以保护红墙黄瓦、绿树成荫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以此为基础进行新的城市建设和规划。
如今,北京市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从城墙战争的保卫到现代化的科学规划规划,北京已成为全国的城市建设标杆和社会进步的代表。
各种先进的技术和理念的融入,不但为民众创造了一个安全优美舒适的居住空间,而且也为全球城市建设奠定了先河。
未来,北京将会继续不断发展和变迁,成为更加现代化的都市,让人们在其中尽情生活、工作和成长。
北京城市的变迁概要

明清北京综述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 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 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 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 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 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 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布局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 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 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 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 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 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 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 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 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 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 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 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 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 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 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 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 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 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 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 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 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 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被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历史背景 元朝 是我国古代第 一个由少数民 族(蒙古族) 统一执政的国 家。元世祖忽 必烈的开疆拓 土,奠定了我 国版图的大致 轮廓。国家的 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 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 的繁荣 。
元大都
元大都
• 选址 • 自然条件 北边临水 便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
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 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 位京综述
•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的“三套城”布局形式,即宫城居中,外 筑皇城,再外为内、外城,城市平面轮廓为凸字形。城市中间为贯穿 南北的中轴线,将宫城、皇城内的重要建筑以及钟鼓楼、万岁山、棋 盘街以及宫城、皇城、内外城城门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的主线。其他 建筑及街道均以这条主线左右均衡对称布局,如社稷坛与太庙、天坛 与先农坛等。城内街道为方格网式,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即东西多 为胡同,南北多为大街,且长度和间距基本相同。城内水系依城市平 面在天然水泊的基础上经人工开凿改建而成,环“三套城”有护城河 ,城西部为大面积水面并形成皇家园林,水流自西北至东南,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布局均为围合式院落,主要建筑居北,次要建 筑左右对称安排,院落居中。建筑形式为坡屋顶,木构架,型制统一 ,等级严格。城市空间轮廓平缓开阔,宫城建筑高大宏伟,地位突出 ,其它建筑均为陪衬。
布局
•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的 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 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 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 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 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 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 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 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 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明 清 北 京 平 面 图
明北京城
• 从今天的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 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 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 ,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 城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 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 到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 的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 和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 里,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 城南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 一特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 约62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 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 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
北京城市变迁
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
金中都
•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 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 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 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 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 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 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 ,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 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 花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 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 中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 城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 置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 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 西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 。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 ,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 都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 莲花池遗址公园。
•
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
城即紫禁城,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
堆起万岁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
有皇城,承天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
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均兴建
于明代。以上这些在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明北京城图上都
有确切反映。
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综述
• 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对 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 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 ;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 ;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 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 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东南西北四面 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 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 区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 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 个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 为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 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 ,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 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 些在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 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 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 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 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 和香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 园。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 蓝旗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 这些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