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变迁

北京城的变迁
北京城的变迁

车箱渠示意图

金口河、坝河、通惠河及大都城平面示意图

明朝政府主要官署图

辽、金、元、明、清北京城变迁示意图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西周蓟 东周燕京 隋涿郡 唐幽州 辽南京,又叫燕京 金中都 元大都(中都以北) 明北京 清北京 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 (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 “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 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

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 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分析 摘要:通过对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的分析,可看到北京城市发展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空间区位优势,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构上的过渡性以及政治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北京城市空间的主要特征。而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北京作为多民族文化与政治交融的边缘与门户的区位特征,将有助于北京向国际化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北京城市发展历史特征 一、北京城市历史 北京是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北京旧城城市建设精美绝伦,文化积淀深厚。北京的城市风貌独具特色,以中轴线和棋盘格式道路网奠定_广城市的基本格局,紫禁城开阔雄伟。是当今世界建筑瑰宝,街巷、胡同尺度宜人,著名的四台院民居以房屋合围着院子而著称,房舍掩映在绿树之中。宫殿、坛庙色彩瑰丽,民居以灰色调为主,两者交相映衬,构成和谐的色彩景观。古城一般建筑体量不大,高度较低,形成了舒缓开阔的视觉景观。3000多年不问断的历史,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在此建都,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和普通百姓都在古老的北京留下了痕迹。深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淀,形成了古老北京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的代表城市。 进入2l世纪以来,我国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大,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有关的城市功能还需进一步提升和扩张,要求有现代化、大通过量的交通通讯网络和高度集约的±地利用方式,由

于旧城已是多项城市功能的地域载俸,若再拓展新的功能,其负担将会更为沉重。据有关调查,目前“占北京城市土地面积5%的f口城,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交通量和商业活动”(方可: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2000),这种现实一方面太大破坏了古城的幽静,使旧城文化神韵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旧城街巷的道路格局和建筑高度是与封建时代的政治统治方式、生产生活方式、交通运输方式和当时的人口规模相适应的,根本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极大地制约了北京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对旧城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扩建,而这种大规模的改造扩建与旧城保护的要求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已成为直接影响北京城市发展的、带有根本忡的重大问题。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统一要求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市政基础设施、道路交通、通讯网络的要求,并具有较充裕的土地资源;又要满足对旧城风貌保护的要求。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建议适当分敞旧城区功能,通过功能的疏散带动就业人口和功能服务人口向城市外围地区扩散。通过疏解旧城区城市功能,把城市发展的压力从旧城转移出去,在使北京城市发展获得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旧城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从而实现城市发展和旧城保护的统一。在向外疏解城市功能时应首先考虑一些容易形成较大交通茸、建筑量,而又没有必要一定要在旧城区分布的城市功能的迁出问题。 二、经营旧城文化资源,实现旧城利用与保护的统一 旧城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北京的宝贵财富和资源,但是,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以及对旧城保护的态度却在与旧城密切相关的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这些群体与作为公共物品管理者的政府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各方取得利益均衡的后果,形成了目前对旧城保护的折衷方案。 史学专家把旧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保护呼声强烈;旧城内的居民则强烈要求改善居住条件,但对危改后的房价却仍感负担较重;房地产开发商既垂青于旧城的优越区位,又因高密度危改居住区的高拆迁成本而对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开发裹足不前,为了增加利润空间,房地产开发商强烈要求增加旧城内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为了降低购房成本,加快旧城的危改进度,使旧城居民尽快改善居住条件,也为了通过危旧房改造扩大旧城内的经济规模,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税收以增强当地的经济实力,政府部门也有提高开发项目容积率的内在动力。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导致了现行的“旧城保护做一点、容积率突破一点”的折衷方案,这足各利益集团在博弈后利益均衡的结果。深入剖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经济利益驱动在其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各利益集团都认为保护旧城束缚了其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为了从根木上建市起有利于旧城保护的城市发展机制,必须正确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北京旧城究嘉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还是城市发展的资源;第二,如果旧城是资源,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旧城资源利用后所取得的绛济收益如何在有关的经营实体和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酉己。这其中,实现旧城保护与利用的统一,使旧城保护获得持久的动力,是当前的关键问题。

近代俄罗斯的历史发展特点

近代以来的俄罗斯逐步从一个边缘化的国家变成一个地域广阔、军事强大、政治高度专制的封建国家,起对欧洲近代政治、国际关系等都有重大影响。本专题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国家特征:国家理论和国家政策居中心地位是近代俄罗斯的国家特征。国家理论为东正教、沙皇专制制度和国民一致性。三者的美妙的结合是俄罗斯发展和力量的源泉。它使俄罗斯长期处于自然的合理的状态,没有任何动荡。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争夺出海口成为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在200多年的时间里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这是彼得大帝时期为俄罗斯定下的国策,被历代沙皇继承,包括斯大林。 2、同一性:俄罗斯帝国的同一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信仰的同一性,东正教自传入俄国后,基本没有多大的变革。第二是经济同一性,俄罗斯的经济尤其是帝国主义阶段,有两个大特点,一个是高度的垄断,另一个是严重依赖沙皇的优惠政策和外来的投资。第三就是政治同一性,这是经过长期考验的俄罗斯政治制度。 3、地区特征:近代以来俄罗斯的地区特征可包括本部的地区特征和非俄罗斯的地区特征。总体上,俄罗斯本部与西部边区比,相对落后,在俄罗斯本部,也只有少数几个地区比较先进。非俄罗斯本部的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波兰和乌克兰。此外,白俄罗斯、立陶宛在许多方面都比俄罗斯本部发达。 参考文献 1、改良的命运——俄国地方自治改革史,邵丽英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2、俄国东正教会改革(1861-1917),戴桂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王晓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时期和俄国、中国社会性质转变时期的经济思想,蒋自强、张旭、王如芳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祝政宏,世界历史,2004/05 6、彼得一世时期的俄中交往对俄国的影响,赵相群,甘肃农业,2006/10 7、俄罗斯西化历史的反思,焦统骞,欧洲,1995/06 8、俄日两国近代化的历史启示,张广翔,长白学刊,1996/01 9、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2 10、略论新疆俄罗斯族的形成,江梅,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01 11、中、日、俄3国文化近代转型比较,雷丽平,东北亚论坛,2004/04 12、16—19世纪西伯利亚地区英国人活动探微, 王继庆, 西伯利亚研究, 2002/02

北京大学简介

学校简介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 北京大学校门 [2] 北大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机构,也是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并催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北大是中国近代惟一以最高学府身份创立的大学,最初也是当时的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国家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北大传承着中国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国子学、国子监)的学统,建立之初身兼传统太学制度与现代大学建置的双重身份,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最高学府之正统,又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民国元年(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3] 北大是中国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的大学,理科、文科、社会科学、新型工科和医科都是它的强项。按照国家重点学科,北大的理科、文科、医科实力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奠基者,北大诞生了中国高校中最早的数学、物理、化学、地质、计算机、微电子、核物理、心理、农学、医学、中文、历史、哲学、考古、外语、政治、经济、商学、新闻等学科。[4] 排名与招生方面:北大是近年来国内外各类大学排行榜中获得第一最多的大陆高校。北大历年录取的各省市“高考状元”人数以及国际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奥赛”金银牌得主人数均高居榜首,超过国内其他院校录取人数的总和[5]。 院系专业方面:学校共有5个学部、41个院系、360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4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院、所、中心)、2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附属医院。有101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244个硕士专业、201个博士专业、81个全国重点学科、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8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3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263个。 教师学生方面:本科学生14465人、硕士生10031人、博士生5088人;1597名正高级教职人员(其中博士生导师1227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7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3名、长江学者9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8人。北大的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以及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目,均居全国高等院校之首[6]。 学校基础设施:学校主校园占地面积3.39平方公里,合5085亩。北大图书馆为亚洲最大的大学图书馆,现藏书1046万册,电子图书及期刊逾7亿册,藏书量和电子期刊数居全国高校第一。

北京城的来历

北京城的来历-学问真是不少 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最早称之为蓟,是燕国的都城。后来,辽金元明清均定此为国都,因此北京以千年古都闻名于世。在地理上,北京北依燕山,西靠太行,地势西高东低,有永定河围绕,历来被称为“山环水抱必有气”的理想都城。北京的民间传说可谓众说纷纭,精彩纷呈,至今流传的以明清时期居多。 提及北京,往往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据说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把早年间京津地区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镇*压在北新桥下,并且用一支箭作大梁修了潭*柘寺,箭头直指恶龙咽喉。自此,人们才安心在此繁衍生息,渐成气候。后来修皇宫时都必须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避讳这支箭。现在潭柘寺与北京的关系依旧重要如昔,无所能撼。在北京旅游,也会听到导游介绍“八臂哪吒城”的传说,这也与镇*压恶龙有关,当年刘伯温授命修建北京城时,在利用地形阻止孽龙捣乱时,八臂哪吒托梦授意建城图纸,所以北京城 也被叫“八臂哪吒城”。 长城故宫作为北京的符号,承载了北京太多悠久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底蕴。孟姜女万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关于故宫“九百九十九间半”的故事也很有趣。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为了显示天子尊严,计划把宫殿修多修大点儿,但是凡间宫殿不能超过天宫,天宫宝殿是一千间,所以刘伯温盖故宫只修了九百九十九间半,

那半间作了个开放式的茅厕。这样说来,刘伯温是北京城最早的设计师兼总指挥。其实,故宫现存宫殿建筑共8707间,如果一天住一间,也要24年才能住过一遍。在故宫的建筑中,四个城角上都有一座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这四座角楼是明成祖朱棣的旨意,但是这个课题在当时属于建筑领域的一项空白,后来一个木匠发现蝈蝈笼子符合这个构造,受此启发,紫禁城角楼才得以建成。 老北京人常说“九门出九车”,是说朝阳门为粮门,东直门为建筑门,德胜门为出兵门,安定门为进兵门,正阳门独供天子出入,宣武门为执法门,崇文门为税务门,阜成门为煤门,西直门为水门,九门九用,职能分明。城门上都有牌匾,写着门的名称,但牌匾上的“门”字都没钩儿。因为皇上是天之骄子,真龙转世,所以皇上的喜怒哀乐有龙颜震怒、龙心大悦、龙体贵恙等专用术语搭配。但龙是水中之物,水中之物哪有不怕钩儿的,作为真龙天子的皇上住的地方有钩犯忌。所以,内九门的“门”字最后一笔都是直下来不弯勾的。 北京还有五大镇物,用来震慑妖魔,以确保京城安全。东方属木,镇物是广渠门外神木厂的金丝楠木;西方属金,镇物是大钟寺的大钟;南方属火,镇物是永定门的燕墩;北方属水,镇物是颐和园昆明湖边的铜牛;中央属土,镇物是聚土而成的景山。这是按道家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设置于京城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这五大镇物现在 还可以找到。 此外,北京每一处名胜都与动人的传说相连,很多名人大家的

俄罗斯文化的历史变迁

滴血大教堂是圣彼得堡为数不多的传统的东正教教堂 俄罗斯民族是东斯拉夫民族中的一支,进入文明时代较晚,当欧洲一些先进国家已经结束了所谓“轴心时代”的文化辉煌之后,俄罗斯人才刚刚踏进文明时代,迎来文明的曙光。但是,这个民族不甘落后,勇于进取,他们不断以各种跳跃或超越方式推动自己的社会前进,终于在19—20世纪成为世界一流大国,甚至一度被称为“超级大国”。 这里所说的世界一流大国,不仅指它是当代世界政治军事强国,还指它在几百年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一个文化奇迹——开创了一个以俄罗斯为主体的独立的文明区域——东正教文明或称俄罗斯文明。东正教文明在当代世界,足以与历史悠久的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东方文明(儒佛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并驾齐驱,成为当代世界最能发挥作用的文化能量实体。仅从这一点来说,俄罗斯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足以引起全世界的瞩目。 迎来文明的曙光 俄罗斯(古代称罗斯)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公元988年基辅罗斯接受基督教(后称东正教)为国教,俄罗斯人称这一历史事件为“罗斯受洗”。应该说,接受了基督教的俄罗斯,才逐渐形成了“以拜占庭基督教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从而形成了以这一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凭借这一文化飞跃,俄罗斯的历史才进入文明时代。而这时期,发生在西方的所谓“轴心时代”的文化辉煌,已经过去近1000年了。 俄罗斯人自认为,俄罗斯由于加入拜占庭基督教而成为东罗马帝国成员,由东罗马又可上溯成为古罗马文化的继承者,从而成为欧洲文明的正统继承者之一。这种历史逻辑改变了俄罗斯被孤立于欧洲之外的状态。正是在接受东基督教之后,俄罗斯人有了古文字(古斯拉夫字母),并用这种文字完成俄罗斯最早的历史典籍——《罗斯法典》《往年纪事》《伊戈尔远征记》等。 俄罗斯在接受东基督教的同时,也接受了拜占庭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教关系,即教会服从专制政权、政教合一的原则。此后,专制政权和王权专制统治成为俄罗斯的政治体制。对这种专制体制的认可,不仅来自上层王公、沙皇,也来自下层民众。俄罗斯人在氏族公社时

俄罗斯历史年表

序幕 公元1-2世纪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维涅德人。 公元6世纪 斯拉夫人已经不断被拜占庭和叙利亚作家所提及。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其东部分支称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长留里克兄弟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帮助平息叛乱,在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诺夫哥罗德大公与基辅罗斯时期 留里克Ryurik, Grand Duke Novgorod 在位时期:862年- 879年 诺夫哥罗德大公。属于来自日德兰半岛北部的诺曼人。 奥列格Oleg 在位时期:879年- 912年 诺夫哥罗德大公。留里克的族人。因留里克之子伊戈尔年幼而执政。征服斯摩棱斯克。882年起成为基辅大公,定都基辅。 伊戈尔Igor 在位时期:912年- 945年 诺夫哥罗德大公。根据古罗斯编年史记载为留里克之子。娶普斯科夫的诺曼公主奥尔嘉。在他之后开始了留里克王朝700多年的统治。公元941年,伊戈尔第一次远征拜占庭,被“希腊火”打败。 公元944年,伊戈尔第二次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约。两国还签订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同盟。945年被杀,由妻子摄政辅佐儿子直到964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Svyatoslav I "the Warlike" 在位时期:964年- 972年 诺夫哥罗德大公。伊戈尔之子。娶斯拉夫族女仆玛鲁莎。 雅罗波克一世Yaropolk I 在位时期:972年- 978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之子。因为宫廷卫士斯文纳得的儿子被雅罗波克的弟弟奥列格所杀,斯文纳得挑唆雅罗波克和奥列格开战,战斗中弟弟弗拉基米尔跑到斯堪的纳维亚招募新兵,将雅罗波克击败,被迫弃位。 弗拉基米尔一世(圣王)Vladimir I 在位时期:978年- 1015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之子。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娶拜占廷皇帝罗曼纽斯二世的女儿安娜。 斯维亚托波尔克一世Svyatopolk I 在位时期:1015年- 1019年 980年生。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父亲为弗拉基米尔或者雅罗波克,母亲是一个被诺曼人抢来的拜占廷尼姑。在和弟弟雅罗斯拉夫的战斗中阵亡。 雅罗斯拉夫一世Yaroslav I 在位时期:1019年- 1054年 弗拉基米尔第六子。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娶瑞典国王奥拉夫的女儿英格丽德。儿子有伊利亚(诺夫哥罗德大公,1020年死)、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大公,1043年死)、伊兹亚斯拉夫(基辅大公)、斯维亚托斯拉夫二世(基辅大公,篡位者)、维斯叶沃罗德(基辅大公)、维亚切斯拉夫(斯摩棱斯克大公)和伊戈尔(弗拉基米尔大公)。继承人是伊兹亚斯拉夫。1037-1041年,兴建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东正教建筑的精品。1051年,“智者”雅罗斯拉夫任命《教条和神恩讲话》的作者伊拉里翁为基辅的都主教。这是担任都主教一职的第一位俄罗斯人。 伊兹亚斯拉夫一世Izyaslav I Yaroslavich 在位时期:1054年- 1078年 雅罗斯拉夫之子,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 维斯耶沃罗德一世Vsevolod I Yaroslavich 在位时期:1078年- 1093年 雅罗斯拉夫之子,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 斯维亚托波尔克二世Svyatopolk II Izyaslavich 在位时期:1093年- 1113年 伊兹亚斯拉夫一世之子,诺夫哥罗德和基辅大公。 弗拉基米尔二世Vladimir II Monomakh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北京旅游文化与历史 一·北京历史 公元前1040年,在今天的宣武区广安门一带北京正式建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北京有850余年的建都史,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旧石器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 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那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开始了。 汉代(公元前206年-220年) 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这时北京是个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寺,即潭柘寺。 隋代(581-618年)和唐代(618-907年) 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公元645年,唐太宗集大军于北京,自水陆两路攻打辽东高丽。却久攻不下,后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即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 宋、辽金时期(960-1234年) 唐朝以后,政治陷入混乱,北方少数民族日益壮大。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建立了辽朝,北京作为陪都城被称为南京,城址在今天的白云观一带。公元1153年(金),东北少数民族首邻海陵王定都北京,名为金中都。如今的牛街礼拜寺和卢沟桥都是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 元代(1271-1368年)

公元1215年(元),崛起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攻占北京。他的继承者忽必烈建立“大元”,在北京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明代(1368-1644年) 公元1399年,北平的燕王朱棣举兵南进,夺取了建文帝朱允的帝位。朱棣认为北平乃“龙兴之地”,可北控大漠,南扼中原,于是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朱棣在元朝皇城基础上改建扩建。如今北京的绝大多数古典建筑如故宫(紫禁城)等,都是明代的遗物。 清代(1644-1911年) 满族人进北京后,大兴土木修建园林。公元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公园-圆明园,并将东交民巷改名“使馆街”。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站在北京城中心的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首都定为北京。从此,这座历经3000年坎坷的不朽城市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全新时期。 二·“老北京”特色 胡同是最具北京特色的民居之一,最早起源于元朝,“胡同”一词在蒙古语中是“小街巷”的意思。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 北京最古老的胡同是三庙街,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最长的胡同就是东西交民巷,全长6.5公里;最短的胡同是一尺大街(今杨梅竹斜街西段),长不过十几米;最窄的胡同要数前门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宽仅0.7米。北京胡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雨苍桑,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要体验老北京的味道,胡同游是必不可少的。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其建筑布局保留着最典型的中国古代城市特征:方正的、围绕一

俄罗斯历史概况

俄罗斯历史概况 基辅罗斯(862年至1242年) 早在公元1世纪,在中、东欧的第聂伯河、奥得河、维斯瓦河及布格河流域便住着了斯拉夫人。至6世纪,斯拉夫人分为东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东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聂伯河中、上游,奥卡河、伏尔加河上游,西德维纳河一带,成为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及乌克兰人的祖先。到了公元7、8世纪,东斯拉夫人有两个准国家组织,以基辅为中心的库雅巴及以诺夫哥罗德为中心的斯拉维亚。862年,由于斯拉维落亚各部落为争夺权力而内战不休,使各部精疲力尽,于是商议寻找一位王公来治理各部,裁决纠纷。在他们眼中,住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瓦良格人(即罗斯人)精明能干,秩序井然,于是邀请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当他们大公。留里克王朝由此开始。879年,留里克身亡,大公之位由奥列格接掌。奥列格认为诺夫哥罗德地势偏僻,不利发展,觊觎南方的基辅。882年他率兵南下,首先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和柳别奇,然后南下基辅。奥列格定都基辅,称为“诸罗斯城市之母”。之后,他继续征克周围的部落,将东斯拉夫人部落的斯洛文人、克里维奇人、德列弗利安人、谢维利安人、拉迪米奇人以及非斯拉夫人的麦里亚人、维西人和楚得人置于控制之下,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以基辅为中心的国家,史称基辅罗斯。 1223年蒙古军队在拔都汗的带领下侦查基辅罗斯,罗斯各大公与长期的仇敌钦察人组成联盟,在卡尔卡河岸与汗国侦查军队交锋。由于罗斯各公国大公对蒙古汗国不了解,再加上内部不合,被包围后歼灭,5位大公阵亡。随后蒙古军与1237年击破弗尔季米尔公国首 府弗尔季米尔,经过各公国境内折回补给,又在1239年重新侵略罗斯过境,在1240年占领基辅,代表着蒙古240年统治的开始。 弗拉基米尔大公(1157年至1389年) 俄罗斯人被蒙古人打败后,被分割为三部分.西北方的诺夫哥罗德,南方的乌克兰,中,东北部森林区的罗斯公国,诺夫哥罗德独立,但是要缴纳重税,乌克兰被金帐汗直接管理,俄罗斯公国需定期到萨莱可汗大帐叩头领取汗敕,缴税和提供兵源,是严格的封臣关系,俄罗斯法理上没有自己的政府,其最高统治者是蒙古大汗。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蒙古大汗实际上干预了俄罗斯和钦察汗国的事务,蒙古人是间接统治,因为俄罗斯未统一,政治上维持分裂状态。如派人治理,耗时费力。在征税上最初派八思哈,后来改为任命一位弗拉基米尔大公,全体公国也要服从,这么是俄罗斯在政治上联合起来的最早尝试,使大公听从莫斯科公国,汗使王公听命于他们所爱戴的大公。使罗斯统一位全俄罗斯大公,随着金帐汗控制越来越松,莫斯科在1378年打了一次胜仗,但是在1382年受到脱脱迷失入侵,再过100年,罗斯独立。俄罗斯在别儿迪别分裂为东俄与西俄,出现两个俄国是因为立陶宛的入侵,金帐汗无力干涉。俄罗斯后来再分裂成乌克兰,白俄罗斯。 莫斯科大公国(1263年至1547年)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公元1�2世纪 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首次提到斯拉夫�维涅德人。 公元6世纪 斯拉夫人已经不断被拜占庭和叙利亚作家所提及。他们居住在多瑙河和维斯瓦河之间。其东部分支称安特人,是东斯拉夫人的祖先。 公元862年 瓦良格人酋长留里克兄弟应诺夫哥罗德贵族邀请,帮助平息叛乱,在诺夫哥罗德自称王公,建立了瓦良格人的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879年 留里克在位。 公元882年 留里克亲属奥列格南下夺取基辅及其周围地区,定都基辅。 公元882�912年 奥列格在位。 公元907年 罗斯军队进攻君士坦丁堡,罗斯与拜占庭签定了第一个关于友好关系、国际贸易和航海准则的条约。 公元911年 罗斯军队再次远征君士坦丁堡。 公元912�945年 伊戈尔在位。 公元941年 伊戈尔第一次远征拜占庭,被“希腊火”打败。

公元944年 伊戈尔第二次远征拜占庭,迫使拜占庭接受新的商约。两国还签订了反对共同敌人的军事同盟。 公元945�969年 伊戈尔的妻子奥丽加在位。 公元957年左右 女大公奥丽加出访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 公元965�972年 斯维雅托斯拉夫在位。 公元980�1015年 弗拉基米尔在位。 公元988年 弗拉基米尔通过同拜占庭皇帝的妹妹安娜公主结婚,加入希腊正教派的基督教,并把基督教定为罗斯的国教。 1015�1019年 斯维雅托波尔克在位。 1019�1054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在位。 1037�1041年 兴建基辅的索菲亚大教堂。这座教堂是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东正教建筑的精品。 1045�1050年 兴建诺夫哥罗德的索菲亚大教堂。 1051年 “智者”雅罗斯拉夫任命《教条和神恩讲话》的作者伊拉里翁为基辅的都主教。这是担任都主教一职的第一位俄罗斯人。

俄国历史大事年表

俄国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1547年1月19日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俄国第一个沙皇。俄国沙皇的历史从此开始。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在位。 1689年中俄缔结《尼布楚条约》,这是俄中两国签订的第一个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条约。 1697---1698年彼得一世随大使团到西欧考察。 1703年开始兴建圣彼得堡。 1713年彼得一世将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彼得堡。 1721年俄国从此开始称为俄罗斯帝国。 1812年拿破仑侵俄失败。 1825年12月14日十二月党人起义。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 1856年签订《巴黎条约》,结束了克里木战争。 1858年俄、美、英、法先后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瑗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为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关于农民脱离农奴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1864 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1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1883年普列汉诺夫在日内瓦建立第一个俄国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1895年列宁在彼得堡组织“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1900年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侵华 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俄等11国签订《辛丑条约》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出现了布尔什维主义,它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05年1月9日“流血的星期日”。第一次俄国革命开始。日俄战争 1914年俄国参加第一世界大战。彼得堡改称彼得格勒。 1917年二月革命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列宁四月提纲 1917年七月流血事件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随即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残酷的内战击败了白军和协约国的干涉。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9 年3月,共产国际在列宁领导下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联邦共同组成了苏联。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缔造者列宁逝世。约瑟夫? 斯大林获得政权。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1927 12月,联共(布)“十五大”召开,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一个规模宏大的拖拉机厂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动工了。十个月后,工厂建成投产。 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5 年,苏联开始肃反运动。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季米特洛夫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强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性。 1936年,召开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结成貌合神离的同盟,同时秘密划分了双方在波兰、波罗的海国家、芬兰和罗马尼亚的势力范围。

历史上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建于1918年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第五届“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2013.8.5-8.14) 招生通告 新闻史论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教学、与实践的重要领域。随着新闻传播学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发展,从事新闻史论研究的年轻学子和担任新闻史论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已形成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群体,活跃在教学及科研的第一线。 为帮助新闻史论年轻研究者培养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加强新闻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剖析新闻史研究的“诱惑”与“陷阱”,拓展新闻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思考深度,同时为广大新闻史论研究者搭建一个经验分享与学术研讨的开放性平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总结前四届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于2013年8月5日至14日汇聚东亚新闻学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共同执教第五届“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 本次特训班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协办。 我们希望学员在结业后能继续保持密切联系,形成新闻史论研究的新梯队。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2006年9月开始特邀新加坡著名旅日学者卓南生教授组织并主持“新闻学史论研究方法研讨会”,鼓励正在进行新闻史论研究的师生定期在会上发表论文或作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并给予坦直的点评和指导。该项学术交流活动先后成功举办六次,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年轻研究者和新闻工作者的积极参与(详情参看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网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018885335.html,)。 本着秉承历史传统,以学术研究服务新闻人才培养的宗旨,2008年4月15日恢复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凭借高端的学术定位和强大的导师团队,在上述“新闻学史论研究方法研讨会”讲授体系的基础上,先后于2009年8月-9月、2010年8月、2011年8月和2012年8月为来自各高校新闻院系从事新闻史论研究的年轻学子和担任新闻史论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开办了为期10至12天的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受到各方好评。 截至2012年,特训班毕业学员总数已达84人。 【第五届特训班培训特色】 ●本届特训班继续由卓南生教授担任学术总指导。 ●课程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顾问、导师及来自两岸和新加坡的资 深学者以专题形式讲授。 ●授课期间将安排学员的论文发表会,由研究会的导师及特训班课程主讲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及历任校长简 介 北京大学简单介绍 北京大学,简称北大,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青龙桥街道颐和园路5号。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被公认为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被称为最强的综合性大学。中国理科最强的大学。 北京大学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前身经历:清朝时的京师大学堂(1898-1912年)、中华民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时期):国立北京大学(1912-1937年)、抗战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7-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北京大学(194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大学(1949年至今)。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2002年6月29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正式成立。 北京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北京大学现设有理学部、信息与工程科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部、医学部、跨学科部六大部。下设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心理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管理系、社会学系,政府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口研究所,国家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部、汇丰商学院,国际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环境与能源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等教学单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

北京历史简介

北京历史简介 北京城历史悠久,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辉煌。 旧石期时代〔70万年前—1万年前〕:回到50万至70万年前的北京。这时的北京气候温和、降水充沛。在北京西南郊的山洞里生活着北京猿人,他们是世 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火的原始人类之一。有了火,文明就 开始了。 新石器时代〔1万年前—4000年前〕:很显然,北 京猿人勤劳和好学精神是值得后人们学习的,他们从山 中洞穴来到广阔平原,伐木盖房,抵御野兽,建立家庭。 他们学会了制作简单的工具和饰品:男人们制作出石磨 盘、石磨棒,甚至能烧制出精美的陶器,少女们那么把 精美的贝壳串起来,做成项链。制陶技术是人类进入农 业社会的标志之一,北京猿人学会了放牧和种植庄稼。 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商代〔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好景不 长,炎黄时期,在北京附近的阪泉〔今河北怀来〕,炎 帝和黄帝策划了三场战争,并将战争扩大到黄河、江汉地区。从此,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诞生。同时,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北京地区,出现了一些地方小国,其中蓟和燕最为有名。蓟国的名称据说和一种名叫蓟的草本植物有关,燕国的名称据说来源于氏族部落时期对燕子的崇拜。 西周时代〔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和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大约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打败商纣王建立周朝后大封诸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武王封功臣于燕和蓟。这一年被认为是北京建城的开始。北京建城后长期是燕的都邑,在战国还是“七雄”之一。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2200多年前的秦朝统一了中国后,取消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汉朝承秦制,变化不多。这时北京是个 闻名的大城。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不断 向四面八方扩展。大约在1700年前北京有了第一座佛 寺,即潭柘寺。今天的潭柘寺林木参天,庙宇错落, 是一大浏览胜地。其中的两棵被称为“帝王树”的古 银杏树最为有名。 韩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700年前 的晋代,中国出现了300年的战乱和分裂。东晋政权 在南方,北方那么是匈奴、鲜卑、羯、氐等少数民族 的天下。此时,北京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中心。 隋代〔公元581—618年〕和唐代〔公元618—907 年〕:隋朝统一中国后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运河的北部终点就是北京,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被迫退回北京。回到北京城,唐太宗为追念阵亡冻死的士兵,下令修建了悯忠寺〔既是如今座落在宣武门外的法源寺〕。此时的北京被称作幽州,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贸易中心。此时北京被称为涿郡,拥有13万人口。

俄罗斯9个王朝更迭历史及历代皇帝集合

俄罗斯9个王朝更迭历史及历代皇帝集合 拥有全俄罗斯大公、沙皇、皇帝的统治王朝1、留里克王朝,Rurikids Dynasty862-1575,1576-1598,1606-16102、卡西姆王朝,Qasim Dynasty1575-15763、戈杜诺夫王朝,Godunov Dynasty1598-16054、德米特里王朝,Dmitriy Dynasty1605-16065、瓦萨王朝,Vasa Dynasty1610-16126、罗曼诺夫王朝,Romanov Dynasty1613-1725,1727-17627、斯卡乌龙斯基王朝,Sko wroński Dynasty1725-17278、安哈尔特王朝,Ascania Dynasty1762-17969、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王朝,Schleswig-Holstein-Gottorf Dynasty1762,1796-19171、留里克王朝,Rurikids Dynasty862-1575,1576-1598,1606-1610这是东欧早期的父系王朝始祖,创始人留里克来自北欧。基辅罗斯大公国,以及其他诸罗斯王公,都来源此王朝。1606-1610年,为留里克的一个分支舒斯基家族统治(Vasily IV)2、卡西姆王朝,Qasim Dynasty1575-1576该王朝统治者是Simeon Bekbulatovich,卡西姆汗国君主。西蒙·贝克布拉托维奇的家族世代为莫斯科大公家族的走卒。由于沙皇伊凡四世的一个怪念头他于1575年被封为“全罗斯大公”(拉拢他对抗克里米亚汗国),在11个月后又让位给伊凡四世。伊凡四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增加对各蒙古汗国统治的合法性,也可能是想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 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

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他提出“火箭核战略”,把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置于最优先的地位。赫鲁晓夫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如果爆发战争,苏联可以让一个或几个西方国家“从地球上消灭”。苏联的“火箭核战略”强调未来战争必然是火箭核大战,否定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强调战略进攻,否定战略防御,主张先发制人,速战速决;强调火箭核突击的作用,否定以陆军为主、诸军种协同作战的原则,意图争夺火箭核优势。 (三)1965年至1979年,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暴露了苏联的色厉内茬,其战略导弹优势也只保持了几年。之后,苏联在武器研制上缺乏科学论证的态度、易受个人影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露出来,武器发展严重失衡、顾此失彼。火箭核战略作为一种有效的威慑力量是苏联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但在以第三世界代理人方式出现的常规战争中,其现实作用却远远比上不常规武器,尤其是苏联的海军力量过于薄弱。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认真总结了“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失败的原因,认为核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