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北京城的由来和发展变化.
简述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简述北京城的历史沿革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与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并列为中国六大古都,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她的历史可从三千年前周朝初期的燕国、蓟国说起;若以考古证据来谈,约于50万年前,这里便已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北京最远古的居民50万年前的北京地形基本上与今日差不多,但周围山区森林相当浓密,其间湖泊、河流密布,动植物很多。
生活在这段时间、这个环境里的“人“,就是民国18年(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郊周口店一带发现的“北京人“化石,据考证结果,北京人已懂得使用石器和火,系旧石器时代初期的原始人类,也是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一环。
後来,周口店又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他们生活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已从游牧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发展出农牧为主的原始聚落。
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北京一带原有两个诸侯国—燕国、蓟国,燕侯打败蓟侯,迁都于蓟。
蓟城就是今日北京的前身,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以北及白云观一带。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随著燕国的强大,蓟城被建设成富冠天下的名城,称为燕京,与赵国邯郸、齐国临淄、楚国宛城等齐名。
据记载,当时蓟城内有元英宫、历室宫等大型宫殿,以及诸侯家族、官吏的大宅,十分繁荣。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
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驿道,向北直通蓟城,使蓟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及北疆军事重镇。
秦朝之後,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蓟城之名一直被沿用,而且一直是中国北方的政经中心,以及中原汉族与东北游牧民族间的兵马相争之地。
到了隋朝,改称涿郡,唐改为幽州的治所,称为幽州城。
隋炀帝、唐太宗都曾先後驻兵幽州,作为北征高丽的基地,今城外的法源寺前身就是唐太宗悼念阵亡将士所建的悯忠寺。
辽国燕京,金国中都唐中叶以後,国势长落,东北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建立辽国,与中原汉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发展历程

北京发展历程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当时,北京地区的居民主要以渔猎为生,居住在辽阔的燕山山脉脚下。
公元前1045年,北京地区开始出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且逐渐进入了历史时期。
公元3世纪末,魏国在北方建立,北京地区成为了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
此后,北京一直是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元代时期(公元1271-1368年),北京成为了元朝的首都,被称为大都。
大都城的规模空前庞大,扩展到了现在的北京城区的南部。
在此期间,北京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明代时期(公元1368-1644年)的北京,成为了明朝的首都。
明代的北京城经历了重要的建设和扩展,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庙宇和城墙。
紫禁城、天坛、天安门等著名建筑就是在明代建造的。
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2年),北京继续充当着清朝的政治中心。
在此期间,北京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修建了许多精美的园林和寺庙。
清代的北京城也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各民族的人们都在这里生活、工作和交流。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和枢纽。
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49年的新中国的成立都在北京引发了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许多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都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和机构。
同时,北京也迅速发展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拥有了先进的交通设施、现代化的建筑和世界级的文化活动。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设有许多国家级重要机构和研究机构,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中心之一。
北京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七、民国时期的北京城
民国前期(1912—1927)为北洋政府统 治时期,仍以北京为首都。 后期(1928—1948),国民政府定都南 京,1928年改北京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 北京的地位有所下降。民国时期对北京城也 有所改建,但变动不大。
八、新中国的首都
1949年,经政治协商会决议,定都北京, 正式命名为北京。北京又一次成为全国的政 治、文化中心,焕发出新的面貌来。 50年代以来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 使北京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今天的眼光 来看,是比较失败的。今天,我们已经认识 到以往的失误,所以要恢复古都面貌,但问 题仍很严峻。
唐天宝年间,改称范阳郡。安禄山于755 年起兵范阳。后自称皇帝,国号大燕。以范 阳为大都。这是北京称大都之始。 后史思明称帝,并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 京正式成燕京之始。 五代十国时期,刘守光于911年,自号大 燕皇帝,以蓟为京,
辽南京。辽耶律德光于会同元年(938)得幽 云十六州,升幽州(今北京)为幽都府,立为南京, 为辽国五京之一。为北中国的文化与教育中心。 金代中都。金灭辽后,占领燕京。金主完颜亮 于贞元元年(1153年)改燕京为中都,正式定其为 国都。至此,北京城开始成为一个正式王朝的都城。 元大都。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颁诏以燕 京为中都,作为陪都。元代统一中国后,于至元九 年(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定为首都,从此就 诞生了世界闻名的元大都。
北京城的历史沿革
一、起源:考古发现中的“北京人”
1、“北京人”。“北京人”距今有70万到 23万年,主要居住在今北京市房山区周口 店龙骨山的山洞中。它的发现使人类起源 的历史向前推进了50万年,它是“古人类 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动人的发现”。 2、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猿人洞的上方 山顶洞中,又进一步发现了距今20万年前 的“山顶洞人”遗址,已有用火遗迹。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北京的发展史简单介绍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政治、文化、科技、金融中心之一。
本文将分步骤介绍北京的发展史。
第一步:古代时期的北京古代时期,北京地区的文化活动始于西周时期。
公元前1045年,商朝灭亡,周武王定都在今天的西安。
公元前771年,周朝迁都至今天的洛阳。
公元前557年,周幽王准备南迁建都,经过多次考察,选定了太原、晋阳和平原(今北京市平谷区)。
公元前484年,晋悼公在平原建都。
此后,中国历史上拥有两千多年的帝王都城,即北京古都南京北京城。
第二步:元代的北京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元朝始建为城墙围绕的城市,城中街道街市一应俱全,与今天的北京城区基本相似。
当时城区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即今天的故宫、北海等地,外城包括天坛、地坛、玉皇庙等。
第三步:明朝的北京明朝时期,北京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明太祖在建都北京后,深受京畿各地官民人口的迁入。
为适应这种情况,明成祖特在城南西另筑了新城,即今天的南城。
第四步:清朝的北京清代北京是封建帝国末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朝在北京统治了264年,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故宫,也是北京最著名的景点之一。
同时,在清朝时期,北京的文化和科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五步:现代时期的北京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的暂时首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50年代和60年代是改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80年代,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90年代以来,北京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技中心之一。
总之,北京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特点。
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被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仁之
一、教 学 要 求
了解北京城的由来和发展变化。 这是一篇说明文,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
特点和写作手法。
二、学习要点
梳理北京城历史发展及其对应的城市概 况。
分析本文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介绍方 法。
分析作者的科学态度。
三、作者生平
侯仁之,山东恩县人 。 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 大学 博士学位。现任 北大城环 系教授、博 士生导师,兼 任北京 市人民政府首都发展战 略顾问组顾问。
八、延伸阅读
北京城的兴起——再论与北京建 城有关的历史地理问题
——《侯仁之文集》
大城
中心阁 东面——太庙 西面——社稷坛
三个城门 五十坊
北平、北京——明朝——紧缩 北城,改建北京城
课文提问
• 1.为什么史记中有关蓟国的事罕有记 载?
• 2.为什么说蓟城是南北枢纽? 3.万宁宫保留下来的原因。 4.街道都是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的原 因。
2.课文提问 (1)为什么史记中有关蓟国的事罕有 记载?
金中都城简图
六、课文讲解
本文可以分为四大部分来分析解构。 本文有三条线索:北京名称的变化、 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变化。
第一部分
蓟——从殷商、西周到晚 唐——地理位置和发展变化
第二部分
中都—金—中都扩 建
第三部分
大都城—元—为现在的北京城奠定 了最初的基础
皇城
中心——琼华岛和中海北海 东岸迤南——周围环绕着大内 东岸迤北——灵囿 西岸——三组宫殿和皇城
为了采光和抵抗严寒北风的侵袭。
3.课文相关评论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曾这样评价侯仁之: “侯博士是中国学术成果最丰厚、最富 有激情的地理学家之一……”
七、研习与思考
1. 梳理北京城历史沿革以及与之对应
答:着重梳理北京城市建设的几个关键 时期金、元和明。
2
答:本文条分缕析,详略允当,既有 宏观的鸟瞰,又有微观的剖析;既能抓 住北京城的特点,又注意辨析城与自然、 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作者作品
五、创作背景
1.北京已成了侯仁之真正的故 乡。对于北京的感情,侯仁之自 称“知之愈深,爱颜 亮迁都北京算起,北京城作为中华 之都,到今天正好850年了。
六、课文讲解
1. 课文分析
作者紧扣北京的历 史沿革考察与之对应的 城市建设、城市景观。
西周初期,蓟和燕是相邻的两个国 家,燕国强盛,蓟国弱小,燕国吞并 了蓟国。
(2)为什么说蓟城是南北枢纽?
它虽然三面环山,但是有一些天然 峡谷。
(3)万宁宫保留下来的原因。
地处东北郊外,成为当时战场的后方, 也因此,忽必烈住在了万宁宫,又围绕 万宁宫建了大都城。
(4)街道都是以东西向的横街为主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