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

北京城的建设与历史演变北京城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
它的建设和演变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见证了中国的繁荣与变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北京城的建设和历史演变,以及它对中国文化和人民的重要意义。
北京城的建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年的西周时期。
那时,北京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称为“蓟”。
随着时间的推移,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在公元938年,辽朝的皇帝耶律阿保机将蓟改为“中都”,成为辽朝的首都。
这标志着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辽朝统治期间,北京城的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城墙、宫殿和寺庙等建筑开始兴建,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辽朝的统治并不长久,随后金朝取而代之。
金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扩大,城墙加固,街道修整。
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融合了汉族和蒙古族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金朝建筑风格。
到了元朝时期,北京城成为了元朝的首都。
元朝的统治者忽必烈下令将北京城改名为“大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寺庙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现在的故宫。
元朝时期的北京城将汉族和蒙古族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元朝建筑风格。
明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明成祖朱棣将北京城改为明朝的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北京”,意为“北方的京城”。
他兴建了明朝的皇城、皇宫和城墙,使北京成为了一个宏伟的都城。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宏大、庄严为特点,这在今天的北京城中仍然可以看到。
清朝时期,北京城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清朝的皇帝康熙将北京城改为清朝的首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
他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其中最著名的是颐和园和圆明园。
清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宫廷气息,给北京城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到了20世纪,北京城的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成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在建国初期,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扩建。
新的政府机构、学校和工厂开始在城市中兴建,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的历史故事简介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一些关于北京历史的简要概述:
1.建城历史:北京的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5 年,当时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北京地区从此开始有了城邑。
2.金朝时期:公元1115 年,金朝在北京地区建立了中都,成为中国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3.元朝时期:公元1271 年,元朝建立,将中都改为大都,作为首都。
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明朝时期:明朝建立后,将大都改为北平。
明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修建了紫禁城等著名建筑。
5.清朝时期:清朝建立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并在此建立了清朝的皇宫。
清朝时期,北京成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窗口。
6.近现代时期: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
7.文化遗产:北京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故宫、颐和园、天安门广场、长城等著名景点,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名城之一。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
北京市城市变迁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45年周朝后期的武王伐纣时期,当时有一处城池已经出现。
从那时起,北京就开始了它悠久
的城市发展历程。
明朝期间,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并开始了其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被
称为“京师城”的明朝北京城是一座规模庞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
城墙高达9.9米,周长4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之一。
在城内,有许多古老的街道、宫殿、庙宇等古建筑,例如紫禁城、天坛、雍和
宫等。
清朝时期,北京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一座“九口八街十八府”“三宫
六院”“七十二景”的城市。
清朝的皇家园林也为北京增添了许多独
特的景致,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公园等。
20世纪初,北京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阵地,这也影响了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京成为国家的首都,大量的市政
基础设施被兴建,包括公路、桥梁、机场、地铁等。
北京市的城市化
速度也得到了大幅加快。
今天,北京已经成为了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拥有非常健康
活跃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城市老旧区的改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为北京市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和活力。
总之,北京是一座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它经历了多个王朝的兴衰和政治革命的沉浮,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城市。
同时,北京也在不断地适应现代化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了一个传承古老文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城市。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的重要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新梳理北京的大事记年表,从建都以来到现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
一、建都和繁华时期(公元前1045年 - 公元907年)1. 公元前1045年:北京首次被历史记载,当时称为蓟城,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城池。
2.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都蓟州,标志着北京开始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
4. 公元1215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建立元朝。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并开始建设大都城。
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并改名为大都,开始修建紫禁城。
此后,北京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首都,称为北京城。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繁荣(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1. 公元1553年:明穆宗朱载垕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城和紫禁城,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城典礼。
2. 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后,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北京城墙,并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城市基础。
4.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被外国军队占领,签订了《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
三、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历史(1912年 - 现在)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此后,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继续保持首都地位。
3.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展示了崭新的形象。
4. 2019年:北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重要历史地位。
北京城的古老传说野史

北京城的古老传说野史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北京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作为中华大地上的重要古都,它不仅收藏着丰厚的古老传说和野史,更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和生活的变迁。
本文将为您带来北京城的古老传说野史,带您一窥这座城市神秘而瑰丽的一面。
一、神话传说的起源——北京城的诞生历史悠久的北京城,据史载有着浩渺的神话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大禹治水结束后,为纪念他的功绩,上天赐予了一只名为“九子”的神异力量,在东海中用九颗宝珠堆积形成九座小山。
而这九座小山便是后来北京城九个主要山头的起源。
这个起源传说也让我们看到了北京城作为古老文明的见证,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多么的宏大而不可思议。
二、紫禁城的传说——帝王的禁地紫禁城,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它的风华与神秘吸引着无数游客。
在紫禁城的内廷中,相传有一段传说。
传说中,当年皇帝陛下在此举行盛大的婚礼,所有的宾客都惊叹不已,因为他们发现新娘的太阳穴上竟然有一个紫色凤凰图案。
这一传说让人们对紫禁城充满了遐想,认为它是世间仙境的真实体现。
三、恭王府的野史——宫闱风云恭王府,是北京城另一处充满传奇和神秘的地方。
相传,在清朝末年,一位恭王因得罪皇帝,被贬谪到北京。
然而,他的府邸却是异常豪华,常年举行宴会,期间还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传说中,恭王府宴会上有许多美女,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其中一位美女桃花与恭王相爱,两人的爱情故事充满着戏剧性和离奇。
这段野史故事也凸显了古代宫闱之间的风云变幻。
四、狐仙故事的传承——京城的神秘之处在传说和野史中,北京城也经常出现一些与狐仙有关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时期,北京城内曾有一许多狐狸精以美丽姿容和妖异手段陷害人们。
其中,有一位狐仙化身为美丽的女子,经常出现在颐和园附近的湖畔。
她以其美丽和聪慧迷惑了一位官员,爱恋之情渐生。
故事传说着两人之间纠葛的爱恨情仇,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爱欲之间的纠结。
五、胡同的传说与房奴的故事——老北京的生活映照北京城的胡同,一度是老北京城区独有的特色。
北京城的历史简介200字

北京城的历史简介200字
简介一
北京城历史悠久,早在西周初年即有燕国都城,辽金元明清五代均为都城。
北京城历经千年沧桑,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辉煌。
同时,北京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中心,既有皇家气派,也有胡同文化的独特韵味。
现代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同时焕发着现代都市的活力。
简介二
北京城拥有数千年的历史,自辽代起作为陪都,称南京“燕京”,金朝时成为中都,至元代成为全中国的首都,明朝永乐年间迁都于此,改称北京,并沿用至今。
北京城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迭,融合了多元文化。
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颐和园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北京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简介三
北京城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年前。
自周代始为燕国都城,后历经多个朝代更迭,成为五朝古都。
明清两代,北京作为都城达到鼎盛,故宫、天坛等建筑成为中华文明的瑰宝。
近代以来,北京历经多次变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融合了古老传统与现代都市的魅力,展现出独特的历史风貌。
如今,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大都市。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据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北京城建城已有3040年的沧桑历史,当时它的名称叫做蓟(读音:jì),是周朝所分封的一座都城。
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统称幽州。
辽朝以蓟都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金朝继辽之后正式迁都到这里,名为中都,到了元朝,又在中都郊外创建新城,叫做大都。
明朝改建大都,始称北京。
清朝继续建都北京,直到封建王朝的最后崩溃。
“蓟”的成长“蓟”这个名称,最早见于《礼记》中的《乐记》篇:“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讲的是周武王消灭了殷商势力之后,立即着手分封黄帝的后代于蓟的事实。
“蓟”是西周分封在北方的诸侯国名,也是当时的国都所在。
这就是说,至少在西周初年的时候,今天的北京城附近就已经有一座被称为“蓟”的城市了。
“燕”与“蓟”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蓟国的时候,还在北方分封了另一个诸侯国,这就是燕国。
《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这里所说的北燕就是我们所说的燕国。
这样一来,在西周初年的时候,现在的北京城及临近的地区,实际上有两个西周的诸侯国,一个是蓟国,另一个是在蓟国附近建立的燕国。
那么,周武王分封时的初封地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史学家们争论不休,一直没有定论。
后来在北京西南的房山区琉璃河附近发现了一座西周时代的古城址和大规模的墓葬区,并从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之后,历史上关于燕国初封地的这桩悬案,才最终得以圆满解决。
到了东周时,北京周围地区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位于蓟国以南的燕国势力增加,逐渐兼并了北面的蓟国,并且将国都迁移到蓟城,从此以后就有了燕都蓟城的说法。
后来北京又被称做燕京,也是来源于这里。
蓟丘和蓟城对我们来说,最感兴趣的还是蓟城城址的确切位置,它究竟在今天北京城的什么地方?现今的北京城是否还保留了一些古老蓟城的遗迹?北魏(386-534年)时代的大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对蓟城的由来作了比较可信的注释,并且还对蓟城与蓟丘的关系,作了说明。
郦道元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按这一说法,蓟城这个城市名称的由来,始于城内西北角的蓟丘,如同鲁国的曲阜,齐国的营丘一样,都是由于当地有一个显著的地理特点,即靠近一个突出地面的土丘而得名的。
琉璃河燕国墓地车马坑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写过《蓟丘揽古》诗,其中有:“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生黄埃。
”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时,蓟丘仍然历历可见,如此才可能有陈子昂蓟丘怀古的诗句。
既然郦道元所说的蓟丘的相对位置是可信的,那么,根据这个重要线索,并参照有关的文献记载,我们便乐意按图索骥,来确定蓟城所在的位置。
从地理方位及地理形势分析,郦道元所记载的蓟丘,约在今北京广安门附近。
现在白云观西墙外原有一处高丘,很可能就是古代蓟丘的遗址。
北京解放初期,在高丘周围新开挖不久的土豪里,曾经发现一些战国时期的陶片,说明这一高丘的历史是很久的。
1957年春夏之间,考古工作者曾有计划地发掘了这座土丘,发现了一段埋藏在地下的古城墙,和一些从汉代至隋唐间的遗址和遗物。
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发觉并未能挖到当地文化层的最底部,因此没有找到早期城址的直接证据,但也没有发现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这里不是古代蓟丘的故址。
蓟丘位置最终确定,还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来证实。
唐时期的蓟城隋唐时期,蓟城在我国北方的军事地位显得十分突出。
隋的涿郡和唐的幽州都以蓟城为治所,因此蓟城又被简称为涿郡或幽州。
隋炀帝和唐太宗在全国统一之后,都曾利用蓟城做为基地,向东北进行征讨,这是汉族中原王朝在势力强大的时候,往往把蓟城作为进攻据点的典型例子。
辽朝的陪都----南京城辽是契丹族建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
契丹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原来居住在今天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契丹统治者在吞并燕云十六州后不久,便改国号为辽,建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首都以外另建的国都)。
因为这个陪都位于它所统辖的疆域南部,所以叫南京,又称燕京。
契丹为什么要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南京城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要利用这里有利的地理形势,作为向南进攻中原的据点;另一个原因在于契丹占据了燕云十六州以后,它的统治疆域大大扩展,而且新占领的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饶,自然条件优越,经济文化和生产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契丹族原来活动的北方草原地区。
因此,为了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和掠取更多的财富,幽州城自然而然地成为辽在华北的政治中心。
天宁寺辽塔金朝的统治中心----中都城当辽与北宋沿着塘港湾泺一线南北对峙的时候,活动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一支号称女真族的少数民族,日渐强盛起来。
不到两年时间,金人在俘虏辽天祚帝、拔掉心腹之患以后,又卷土重来,乘胜南下攻宋。
金军到达燕山府城下时,北宋守军不战而降。
于是金军在占领燕山府后即长驱直入,渡过黄河,直逼北宋的京城汴梁。
这时宋徽宗如惊弓之鸟,急忙传位给儿子赵桓,即宋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以及宗室、官僚三千余人都成了阶下之囚,北宋王朝灭亡了。
北宋王朝灭亡以后,金朝的势力范围一下子扩大到淮水沿岸,它在华北平原上的统治也就转入了相对稳定的状态,于是金朝的统治者便把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迁移到燕京来了。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三月,金主完颜亮命梁汉臣、孔彦舟等人在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都,金贞元元年(1153年)完颜亮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
从此,北京作为我国封建王朝统治中心的历史,真正开始了。
金中都即是在北京原始聚落的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最后一座大城,又是向全国政治中心过渡的关键;同时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还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是值得特别注意的。
大汉之城----元大都在12世纪末叶、13世纪初年,中国北方的又一个游牧民族—蒙古族的势力越来越强盛,蒙古族在唐朝时被称为“蒙兀室韦”,原活动于今黑龙江省的额尔古纳河一带,八世纪时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外蒙古乌克巴托以东地区)。
公元1206年铁木真正式建立蒙古政权,在斡难河上即位蒙古大汗,被各部尊为成吉思汗,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贵族即向南方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公元1211年,蒙古军队大举伐金,两年之后,又分兵三路南下包围了中都城,还占领了中都城以南大平原上的一些地方,当蒙古骑兵攻入金中都城的时候,蒙古的贵族集团还没有在这里建立都城的丝毫打算。
于是兵荒马乱之中,中都城内金代的皇宫被大火焚烧,一代宫阙竟成一片废墟。
这时的中都城已改称燕京,只不过是一座残破的城池罢了。
此后又过了四十多年(1 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抱着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勃勃雄心,从蒙古高原的都城和林来到燕京城,可是此时城中的宫殿已成为一片废墟,于是忽必烈决定在旧金中都城的东北郊外选择新址,营建一座新都城,又以“元”为国号,并把新都城命名为大都,至元十一年(1274年)大都城建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元大都。
金中都城垣遗址明代的帝王之都元朝末年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农民大起义,如暴风骤雨席卷全国,朱元璋兼并了起义军陈友琼、张士诚的势力之后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并于元至正二十七年(1 367年)派大将徐达、常遇春帅师北伐,明洪武元年八月二日(1368年9月12日),徐达攻下元大都后,将大都城改名北平。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第四子朱棣于北平为燕王,以巩固北方的守卫,防御蒙古族的南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这时燕王朱棣拥有重兵,蓄意夺取统治权,并以入京诛奸臣为名,向南京进兵,从他侄儿的手里夺取了地位。
燕王朱棣即位之后,鉴于威胁明王朝的主要危险仍然是来自塞外的蒙古族残余势力,首先迁都北平,并把北平改称北京。
明北京城的营建,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才基本上竣工,前后延续了十五年之久。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都城清朝的统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没有什么变动,就连紫禁城在内,也只是对建筑物做了一些重修和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增建工作。
清朝一代在2 00余年间为满足统治者的享受,大规模地开发了北京西北郊的园林风景区,营建了规模空前、华丽非凡的离宫建筑群。
这就是通常所称的西北郊“三山五园”,即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和畅春园、圆明园。
清代皇帝在这里观览山水,处理朝政,成为与北京城中紫禁城并重的另一个政治中心。
清代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这一带的园林有密切关系。
有人称清代北京是一南一北的“双城”制,可谓不无道理。
圆明园遗址北京城的未来古老的北京城,已经走过了3040年的沧桑历程。
北京城的发展与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息息相关,它既饱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满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古老的北京城也开始迈开走向第一流现代国际城市的步伐。
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在北京城市建设中充分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体现古都传统文化的风貌,这是我们每一个热爱它、关心它的人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元、明、清三朝北京城的营建与变迁内容摘要: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的西北边缘地区,历经“北京猿人”、“新洞人”、“山顶洞人”及“燕都蓟城”、“幽州”等一系列演变。
与公元1153年建都,经过元、明、清三朝不遗余力的营造和建设,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基础。
关键词:北京城元朝明朝清朝都城北京城初现13世纪中叶,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出现在华北平原的大地上,引起了世界各国游历者的惊叹,他就是元朝问鼎中原后的都成——大都。
北京城出现。
元大都所在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其实这一点,早在12世纪的上半叶,就被统治这一地区的金人看在眼里,正所谓“燕都地处雄要,北倚山崄,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
”1并由此而建立了金中都城。
金宣宗贞先佑三年(1215年)五月,来自北方草原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踏破中都城。
金亡,随之都城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元大都的营建并没有利用金中都的旧址的城建基础,而是将城的选址在中都以北。
其定位的原因不仅仅是中都毁坏严重,难以收拾。
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中都北面的那条狭长的水域——海子,现今北京城的中海、北海与什刹海即是这一水域的一部分。
水是城市的生存之本,粮食、物资的运输途径则是城市的生命线,而水路漕运比路运显然要省力便捷得多。
大都的中心点就设在“)”形海子的折弯处的东端(今钟鼓楼所在的位置),以其正南正北确定城市中轴线。
城西垣为海子西岸(今西二环一线),城东垣则以其相同的距离为界(今东二环一线),城北垣则自中心点延以相同的距离为界(今朝阳北区土城一线),由此大都的轮廓呈现南北稍长的长方形。
经实地丈量,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周长约28600米。
而后著名的水利学家郭守敬引昌平白浮泉水进入西水关,环汇于积水潭,复东而折南,合入旧运粮河,抵达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