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城的演变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

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古都北京古今变迁1中国的都城是随着早期国家的建立而诞生的,而在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都城则产生得更早,如山西临汾是我们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称平阳,传为帝尧建都之地,史称“陶唐古都,伊祁旧地”。
山西省最西南端的永济县相传为舜都。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建立,相传其都是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这样我国最早的全国性都城诞生了。
后因各种历史的原因,古都数目不断增多,据《水经注》载,到北魏时止,都城约有180处,加上以后各朝都城,总数应在200处以上。
在所有的王朝都城之中,特别著名的是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和安阳七处。
在历代古都之中,以七大古都所统治的地域最为广大,经历的年代最为悠久,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最为重要。
北京在奴隶社会时期就是燕、蓟重镇,辽的陪都和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
这座古城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现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北京城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不断被延展着、变化着、丰富着。
城墙是人类开始走向文明的标志。
说到文明就总是离不了城墙、青铜器、文字、阶级这几个标志,而对于古代中国文明的发掘无不以城墙遗址为要,可见城墙对文明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城墙的建设不仅仅反映了人们挖壕筑墙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了古代青铜矿冶和铸造的科技进步水平。
只有相对高级和相对发达的城墙建筑,才能够保证城市生活的稳定和发展,这才是城墙“文化”最贴切的核心内涵。
一、城之形制在我国古代的汉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墙”,另一方面又指“城市”。
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的建设来说,大多是先修筑城墙,后形成市区的。
北京城市的变迁

• 北京的历史背景 • 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 北京的人口和社会变迁 • 北京的环境和生态变迁 • 北京的未来展望
01
北京的历史背景
北京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起源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古代中原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交通要道。 北京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046年,西周武王封召公于北燕,北京开始成为一 方政治中心。
城市治理结构
北京的城市治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以政府为 主导到政府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治理模式。
北京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经济总量增长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 中心城市之一。
产业结构调整
北京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以现代服务 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转变。
公共设施建设
现代北京的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包括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 等领域,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历程
城市建设历程
北京的城市建设经历了从 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不断 进行城市改造和更新,形 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经济发展
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成 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经 济中心之一,吸引了大量 人口和资源聚集。
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
北京建设了多个生态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城市的生态多样性。
05
北京的未来展望
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将致力于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 境,增强城市的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 级。
城市规模
随着历史的发展,北京的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但总 体上仍保持了相对紧凑的 布局。
北京城址的演变

“黄肠题凑”是用1.5万余根长约90厘米、宽
厚都是10厘米的柏木叠砌四壁,用长方木盖 顶。椁内置棺,棺共有五重。随葬的珍贵物 品现仅残留下一些盗劫之余,尚有铜、铁、 玉、 玛瑙和丝织品等,共400余件。其中有 鎏金铜龙头枕、玉衣片、玉璜玉璧、玉饰、 铜镜、鎏金铜豹等,有些相当精美。
在墓道中放置的随葬车马,保存完整,计有
西晋时,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
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的最 早佛寺潭柘寺即建于晋代。 晋灭之后,北方出现了由匈奴、鲜卑、羯、 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史 称“五胡十六国”。
后赵永宁元年(公元350年)鲜卑族的前燕君主
慕容傀从辽西地区南下,分兵由今冀东、喜 峰口、居庸关三路攻进蓟城,后从龙城(今辽 宁朝阳)迁都蓟城。这是继燕之后,北京第二 次成为都城。也是北京历史上由方国的都邑、 北方重镇,变为少数民族政权都城的重要转 折。
据《元和郡县志补志》载,幽州城南北7里,
周长32里(约相当于今25里),城墙坚实而高 大。它的东城墙在今宣武门大街西侧,南城 墙在今白纸坊大街以南,西城墙在今莲花池 东岸,北城墙在今新文化街一线稍南,共12 门。
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非常盛行的。北京西南房
山县大防山的云居寺是幽州重要的佛教寺院。 据记载,北齐南岳慧思大师鉴于北国武帝灭 佛焚经的教训,决心刻石经藏于山中。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用兵辽东,
往返都经过蓟城。为追念阵亡将士,安抚军 心,唐太宗下诏在蓟城修建佛寺。寺在武则 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建成,赐名悯忠 寺。该寺曾几度隳毁和重修。清雍正十二年 (公元1734年)修葺时赐名法源寺。它是北京 城区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
唐开元年间,还建立了天长观(今白云观),
北京城市的变迁

故宫
故宫的主要建筑 基本上是附会 《礼记》、《考 工记》及封建传 统的礼制来规划 的,为体现帝王 至高无上的权力, 采用突出中轴线, 主要建筑沿中轴 线南北纵深发展, 次要建筑则严格 对 称地布置在中 轴线两侧的手法。
民国时期
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 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 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 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 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 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 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 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 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 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 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 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 方向上的延伸。
清北京城
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 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 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 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 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 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 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 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 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 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 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 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 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 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 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 春园的遗址上建有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 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 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 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 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 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 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 地名。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

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北京大事记年表重新梳理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的重要事件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重新梳理北京的大事记年表,从建都以来到现代,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建筑、体育等多个领域的重要事件,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北京的发展历程。
一、建都和繁华时期(公元前1045年 - 公元907年)1. 公元前1045年:北京首次被历史记载,当时称为蓟城,是西周的一个重要城池。
2. 公元938年:辽太宗耶律德光迁都蓟州,标志着北京开始成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153年:金世宗完颜雍迁都北京,并改名为中都,成为金朝的首都。
4. 公元1215年:蒙古帝国成吉思汗攻破中都,建立元朝。
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并开始建设大都城。
5.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将首都迁至北京,并改名为大都,开始修建紫禁城。
此后,北京成为明朝和清朝的首都,称为北京城。
二、明清时期的政治中心和文化繁荣(公元1368年 - 公元1911年)1. 公元1553年:明穆宗朱载垕开始大规模修建皇城和紫禁城,并举行了盛大的开城典礼。
2. 公元1644年:清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此后,北京成为清朝的政治中心。
3. 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下令重建北京城墙,并进行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城市基础。
4.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北京被外国军队占领,签订了《北京条约》,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北京失去了政治地位。
三、现代化进程和现代历史(1912年 - 现在)1.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北京成为首都。
此后,北京开始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
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继续保持首都地位。
3.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中国展示了崭新的形象。
4. 2019年:北京迎来了建党100周年庆祝活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北京的重要历史地位。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

北京城的百年变迁发表于2014年4月10日10:37自1860年以来,北京多发战事,但古城均未遭到大的破坏,几次还幸免于战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
9月,北平更名为北京,10月,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都城。
围绕行政中心区的设置、城墙的存废等问题,梁思成等专家展开激烈争论,最终却没能改变古城的命运。
1.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元大都遵循了《周礼·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北京逐渐形成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墙环绕的格局。
图为明朝北京城格局图。
2. 元大都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元大都的建设包含有大规模的民居,胡同和四合院成为元大都的基本内涵。
四合院就分布在小街或胡同两侧。
图为清末北京的四合院和城墙。
摄影:山本赞七郎3. 清代北京城基本沿袭了明代的格局,对皇城内规制有所裁撤,将皇城内的大量内廷供奉机构改为民居,同时将内城的衙署、府第、仓库、草厂也改为民居。
将内城划作满城,内城成为八旗专属居住区,令汉人统统迁往外城居住。
图为1899年,即光绪廿五年的北京街景。
摄影:山本赞七郎。
4.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的定制,正阳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形成了大商业区。
图为清末前门大街。
摄影:山本赞七郎。
5. 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主要用于军事防御。
古城墙呈“凸”字形,城墙周长24公里,墙基宽24米,墙高8米,全部为板筑的夯土墙。
图为清末北京城墙。
供图:华辰影像6. 正阳门城楼和箭楼、朝阳门箭楼于1903年修复。
图为修复后的正阳门箭楼,上面还挂上了钟表。
北京旧城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指得是内城九门、外城七门以及皇城四门。
摄影:甘博7. 内城九门为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
北京都城的演变

•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合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北京发展史

北京发展史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从古至今,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下是北京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1. 春秋战国时期:北京地区先后归属燕国、赵国等诸侯国。
2. 秦朝:统一六国后,北京地区归属并州。
3. 隋朝:北京地区为燕京郡治所。
4. 唐朝:北京地区为幽州治所,成为北方重镇。
5. 金朝:北京成为金国的首都,称为中都。
6. 元朝:北京成为元朝的首都,改名为大都。
7. 明朝:明朝成立后,北京成为明朝的首都,修建了著名的故宫。
8. 清朝:清朝继承明朝,北京继续作为首都,直至清朝 ** 。
9. 民国时期:北京成为民国 ** 的首都,直至1928年。
10.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继续作为中国的首都,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
1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政策使北京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取得了快
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和人才。
12. 21世纪:北京继续发挥国家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2014年APEC会议。
13. 当前:北京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现代化的首都,发展科技创新、服务业等领域,
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总之,北京发展史悠久,历经多个朝代的变迁,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京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建 筑 布 局
• 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
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 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 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是旁 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 固定市场。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 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
空 间 布 局 对 比
金中都的废墟,但有把风景优 美,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大 片湖水引入宫城。
• 明朝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
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 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 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
• 清朝全部沿用明代的基础,整
个城市布局无变化。
• 相同点:布局上都继承传统,
金中都
• 金中都城为二套方城 • 外城每边有三门,城内中部偏西
为皇城
• 道路从城门引伸直交,呈井字形
元大都
• 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逐渐强大,控制了欧亚洲广大地区。并逐渐向中原拓展,
攻下位于北京的金中都,在金中都附近建立新的都城元大都。
元大都位置及选址于北京的原因:
现北京小平原,三面有山环绕,古代东南一带为大片沼泽。西南角接近太行山, 地势较高。东北及西北可通向南口及古北口的峡口。雄伟险要的自然地形形成军 事要地,这里成为边防中心。
宫城在皇城中,整个宫 城是“前朝后寝“的形制, 前朝三大殿,内廷有三 宫,最后有御花园。
•
明北京
布 局 艺 术 特 点
• 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方法,以宫城为中心,从外
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 线,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 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两侧有华表、牌坊、桥梁 和各种体形不同的广场。这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 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元大都
•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1.先规划,后建城, 2.大都城的形制: 三套方城,分宫城、 皇城、大城。
元大都
•
1、外城呈长方形。共有11个城门,北面两个,其余三面各为三个门,门外设有瓮城。城四角 建有巨大的角楼,城墙外部还建有较强防御的马面,其外再绕以护城河 2、皇城位于全城南部的中央地区。皇城中部为海子。 3、最里一重为皇城东部,在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宫城中为朝寝两大殿,呈工字型。 4、大都西南设社稷坛,东面建太庙,集市集中于城北。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的传统规划制度。
明 清 时 期 的 城 市 建 设
• 宋代的城市变革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由封闭型的前期
封建城市向开放型的后期封建城市转化,明清时代更 趋于成熟完善,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 其特征表现为: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
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 另一主要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自发建设形成
• 清代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然是全
城的商业中心。
道 路 对 比
• 元大都全城干道纵横交错、形同棋盘,干道分割的区域
又有街巷纵横排列。
• 明朝城内主要干道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的
一段大街。。扩建外城后,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 外一段大街及联结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
古代都城建设演变之北京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古都北京的发展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从
先秦时期的燕都到辽南京、金中都、元大 都直至明、清北京城,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
• 金:62年,1152-1214年 • 元:97年,1271-1368年 • 明:223年,1421-1644年 • 清:268年,1644-1912年 • 中华民国:17年,1912-192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65年,1949-2014
的发展,使明清时期达到了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首先,明清长时间的社会统一稳定, 除了明清鼎革之际,基本没有全国大范围的战乱,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 会环境。其次,为巩固其封建统治,明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 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
•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 • 明清城市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规模扩大。
• • •
元大都
• 1、它把宏伟宫殿建筑群的布置和风景优美的自然景物紧密的结
规 划 特 点
合起来,把地上建筑和地下建筑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北京的气候 特点和街巷的划分紧密的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非常成功的,也使 元大都在我国都成建设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2、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
清北京
• 清北京的变化:
明亡后,清朝仍建都北京,整个城市布局无 变化,全沿用明代的基础。现存宫殿建筑大 都是当时重建的。
• 清北京的城市范围、宫城及干道系统均未更
动,惟居住地段有改变,如将内城一般居民 迁至外城,内城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
• 清雍正、乾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
如著名的“三山五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 家园林组群。
明北京
建 设 过 程
• 明朝的建设过程: 在元大都
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改造的方案以明南京为蓝 本,并且有所发展。
明北京
明北京
•
பைடு நூலகம்
具有京城、皇城、宫城 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 包括内城和外城。
平 面 布 局
• •
京城是“凸”字形轮廓, 北、东、西三面各开两 门,南面开三门。 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 海及宫城,正南门为承 天门,左祖右社,前为 千步廊,两侧为五福六 部统治机构。
明清时期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业 城市的发展。首先,城市人口构成有显著的变化,工商业者比重有很大的增加。其次,城 市手工业发达,对居民生活构成一定的影响。最后,在工商业城市中已逐渐有一定的分工。 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是不断成长。 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城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前代有明显的扩建。
•
• 元大都的商业市场主要取决于街道布局和交通条件,主要有
市 肆
三处:积水潭是最大最主要的商业中心;另两处在皇城的西部 和东部,今西市和东市。
• 明代城区市肆分布与元大都不同,由于通惠河填塞和城市向
南发展,逐渐在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 杂的商业区,由于此处为自发形成,因此街道布局极不规整。 同类商业相对集中,城市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后定期交 易的市,如东华门外的灯市。
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
园 林 建 设
•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又一大突出成就是城市园林建设。
中国的城市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是过去很多限于 位帝王极少数贵族所有,明清以来,由于城市经济的发 展,在城市中大建私人园林,促进了明清时期城市园林 的建设。
明 清 北 京 城 特 点
• • • • •
1、布局继承传统,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市、三重城墙等,体现宗法 礼制思想。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3、道路被皇城阻隔,东西交通不便。有牛郎桥、织女桥相连(由名字可看出 交通不便所带来的影响)。 4、商业分布广,钟楼、鼓楼、东四牌楼及正阳门外等都有,且同类商业相对 集中。 5、居住区分布在皇城四周,长条形胡同,一般设置三进四合院。6、城市水 系统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掘井取水,下水道为明代整修的砖 砌工程。 7、城市各类宗教建筑杂然并存。
合计:732年
金中都 元大都 明北京 清北京
金中都
金中都
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 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 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 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 于公元1153年,金国将都城迁 至辽南京即金中都北京。并参 照宋代汴梁(开封)的形制进 行规划设计。 金中都建成不到100年,为蒙古 兵攻占,遭彻底破坏。
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把至高无上的皇权,用建筑 环境加以衬托,达到其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 3、元大都的规划建设有一个明显的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儒家礼
制观念和风格的复归,同时又融入了道家的思想
•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宋代以来发生的商业和城市变革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
•
• •
平 面 布 局
•
• •
5、元大都有完整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崇天门、后载门、万宁桥,到万宁 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大都的衙署布置并不集中,各部院落分散在皇城各处。说明蒙古封建制度的行政组织不太健 全。 7、大都街道整齐,布置的基本形式,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但由于中间有海子相 隔,南北城门不相对应,有些干道不能相同,故许多干道是丁字相交。在南北向的主干道两侧, 等距平列许 多东西向的胡同。中轴线大街最宽28米。 8、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漕运系统,一条是有金水河,太 液池构成内院的用水系统。在积水潭附近成为商旅繁华地区。 9、排水工程做的很好,南北主干道两侧砌明渠,并在城墙砌有排水涵洞。 10、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 多东西向,形成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左祖右社、前朝后寝、前朝后 市,体现宗法礼制思想。
•
坊 里 制
大都城划有50个坊。这些坊也只是一个地段,并无坊 墙和坊门。坊内有小巷和胡同,胡同多东西向,形成 东西长南北窄地带,由一 些院落式住宅并联而成。 明代共划5城37坊,这些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 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居住区与元大都 相似,以胡同划分为长方形的居住地段。庭院内植树 木,全城无集中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