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

合集下载

《祖国的首都——北京》导学任务单(第1课时)

《祖国的首都——北京》导学任务单(第1课时)

《祖国的首都——北京》导学任务单【学习目标】1.使用地形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

并通过课堂活动能够对简要评价北京的位置。

2.通过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职能。

【自主学习】参照学习目标,自学教材,完成下列各题,把握本节基础知识。

一、政治文化中心1.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_____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_____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_____北京的符号。

2.北京位于_____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北京的地形以_____为主,地势由_____向_____倾斜。

3.北京是全国的_____、_____、_____。

4.北京是我国的首都,_____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在地,_____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

【互动探究】任务1 使用地形图说出北京的位置、范围。

并通过课堂活动能够对简要评价北京的位置。

1.阅读下面两幅图,分析北京成为古都的自然条件及城址变迁。

完成小组活动。

分小组讨论(通过给出的两幅图以及查阅资料,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A组:认识北京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①从地形、地势、河流等方面,讨论北京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势。

②简要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B组:分析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①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在空间上是怎样变化的?②分析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2.阅读“温度带分布简图”(右图)和“北京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左图),完成下列活动。

(1)北京东南面主要濒临我国的哪个海域?气温最高的是哪个月?最冷月气温大约多少?降水最多的是哪几个月?(2)从冬夏季风影响的角度,分析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任务2 通过阅读教材图文资料,认识北京作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职能。

观察下列甲、乙、丙三幅图片,完成下列活动。

甲乙丙(1)甲、乙、丙分别是哪些建筑物?(2)甲、乙、丙它们分别体现了北京哪些方面的城市职能?【随堂检测】A卷1.北京是全国的()A.工业和交通中心 B.政治和文化中心C.金融和文化中心 D.工业和金融中心2.北京城位于()A.东北平原的南部 B.华北平原的西北角C.天津市的东部 D.燕山以北3.关于北京地理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A.位于华北平原西北部 B.西靠西山C.北依燕山 D.濒临渤海4.北京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单位,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数量都居全国第一位,这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经济中心 D.商业中心5.北京降水最多的季节是( )A.冬季 B.夏季 C.春季 D.秋季6.关于北京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黄土高原 B.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C.区内河流无结冰期 D.是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7.下列叙述能够休现北京政治中心职能的是()A.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国务院所在地B.北京有北京大学等著名高等院校C.北京拥有有大量银行机构、公司总部D.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九届奥运会B卷8.读“北京市地形剖面图(喇叭沟门——永定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横坐标表示海拔 B.沿西北方向绘制C.西部地形为高原 D.地势北高南低9.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如图中四幅气候资料图最能反映北京市气候特点的是()A.B.C.D.10.读北京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的山脉分别是()A.太行山脉、燕山山脉 B.太行山脉、阴山山脉C.大兴安岭、长白山脉 D.大兴安岭、小兴安岭11.读北京地形示意图,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地势特点是()A.南高北低 B.西北高东南低 C.东高西低 D.东北高西南低12.读北京地形示意图,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是()A.自西向东流 B.自南向北流 C.自西北向东南流 D.自东南向西北流13.首都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体现在()①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②名胜古迹众多③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之一④我国大城市之一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14.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化大都市。

祖国的首都——北京精品教案

祖国的首都——北京精品教案

《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2.说出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评价北京的地理位置。

二、教学策略本节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的城市职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化建设。

本节课程设计引入北京冬奥会情境。

通过对北京冬奥会的选址以及场馆建设等实际问题的探究落实课标要求,同时培养爱国热情。

三、教学流程四、当堂练习2022年第24届冬奥会由北京与张家口联合举办。

目前,北京是世界上唯一的“双奥之城”。

结合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宣传语,完成下列题目。

1.关于北京的描述,正确的是()A.有100多个外国大使馆,体现了北京的政治职能B.位于华北平原南侧,与河北、天津相邻C.水资源匮乏是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D.中国最大的海、陆、空交通枢纽2.北京和张家口联合举办冬奥会的优势有()A. 张家口地形以山地为主,适合开展冰上运动B. 北京积雪时间长,适合开展滑雪运动C. 北京场馆众多,基础设施完善D. 张家口交通便利,服务水平高3.右图是北京市二环线路示意图,北京市的二环路呈“凸”字形分布的原因是()A. 地形因素B.地价因素C.气候因素D.历史因素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

京津冀将走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经济一体化道路。

结合右图, 北京首先向河北扩散的产业可能是()①软件研发产业②钢铁工业③石油化学工业④机械制造业⑤影视文化产业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参考答案】C;C;D;B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祖国的首都——北京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2.气候3.地形二、政治文化中心三、现代化的大都市四、历史悠久的古城五、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 知识点

北京 知识点

第6章北方地区第四节北方地区一、政治文化中心:1. 北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是首都北京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古城北京的符号;“鸟巢”、“水立方”是现代北京的符号。

2.北京的城市职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

3.北京城址变迁与水源的关系:向水源丰富的地区搬迁。

北京古城城址的变迁:4.北京概况:(图见右下)1)北京的经纬度位置:1160E, 400N,2)北京位于东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面和北面背靠群山;北京的地形以平原为主3)北京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判断依据: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4)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5)北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6)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明清故宫(又叫紫禁城,是明清皇宫,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天坛、明十三陵。

7)四合院、胡同、牌楼体现历史文化传统;前门大街是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街;南锣鼓巷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大都里坊风貌的传统民居区。

二、现代化的大都市5.北京重要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央商务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王府井商业街等。

6.交通网络:(1)北京已经形成了航空、公路、铁路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

(2)市区形成了环形加放射状的快速道路网。

(4)北京是全国最大铁路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港。

(5)北京地铁准时快捷,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规模最大,运输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港。

7.北京未来建设目标: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8.以故宫为例了解北京名胜古迹的保护措施有哪些?答:1)提高门票价格2)限制每天的门票销售数量3)提倡文明、环保的游览行为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9.针对“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是拆除还是保护”提出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答:北京四合院和胡同承载着北京的传统文化,是北京特有的城市风貌,体现着老北京的风貌,对于破烂不堪的可以进行拆除,而有保存价值的一定要好好保护。

北京古城城址变迁及其与水源的关系

北京古城城址变迁及其与水源的关系

北京古城城址变迁及其与水源的关系
2014-04-07 11:18:12|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举报|字号大中小订阅
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

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

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金中都与元大都位置比较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

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元大都对水源的利用
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

最著名的是元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

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城漕粮运输,郭守敬勘探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

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
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
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第四节 “祖国的首都——北京》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六章第四节《祖国的首都——北京》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从地理、文化等方面重点介绍了祖国的首都—北京,内容主要包括北京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政治文化地位、历史文化和北京现代化建设等成就。

本节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包括北京的地理环境特征、北京的城市职能;第二课时包括北京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现状等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掌握了大量的中国地理知识,也熟悉了读图分析、材料分析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

对本课学习建议已学生自学为主导,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调节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不要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应根据课本适当进行拓展,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祖国的首都——北京》就简单多了。

但由于地理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图片、录像、“读一读”等材料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录像、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这个年级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还是保持着高昂激情,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准时地完成作业。

但同时也有一些学习问题:一些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作业不能及时地交上来,甚至还出现不交的情况;有些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弱化,学习没有劲头。

当然一个班级学科的成绩好坏,与学生学习习惯有一定的关系,也与任课教师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个人也要做出检讨,平时在上课时对学生要求太松,忽略了班级一些学生的特殊情况,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特点。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华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春耕时期若出现严重“春旱”将会影响全年产量。
(4)目前,华北平原应对春旱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单项选择填空)
①改播春小麦②加快节水农业发展③缩减农田面积
④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⑤多打井抽地下水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
(5)“不负春日好时节,智慧春耕促丰收”。“智慧春耕”(如图)体现了我国_______。(单项选择填空)
16.我国推广电动汽车()
①会消耗更多的石油资源②可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
③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④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秦岭是我国中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的“中央水塔”,具有“国家绿肺”之称,也被尊称为华百文明的龙脉。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材料说明秦岭的重要生态作用有()
材料一“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材料二图1为我国粮食作物分布图,图2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成规模示意图。
(1)东部地区农业南北差异明显,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该线以北的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以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
(2)下列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单项选择填空)
A.青藏地区人少地多,最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B.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能建设高标准农田
C.南方地区水热充足,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D.北方地区降水少,气温低,不适合建设高标准农田
(3)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东北三省是我国国家高标准农田的主要分布地区之一,请分析该地区建设国家高标准农田的社会经济优势条件。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分析通过分析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材内容,无论是对教师或学生都大有裨益。

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下册的教材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分析教本组成本册教科书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对中国地理区域差异的宏观介绍。

简略介绍了“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部分是分四章分别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区域的差异进行具体介绍。

分别选取了东北三省、黄土高原、北京,长江三角洲、香港和澳门、台湾省、塔里木盆地、三江源地区等作为具体的案例对中国的各区域内部在自然、人文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做出具体的分析。

第三部分是全书,乃至全套地理教科书的结束语中国在世界中,先从中国出发,介绍我国在综合国力上的整体提高,取得哪些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再谈我们在发展中面临哪些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最后提出中国要做负责任的大国,始终把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使教科书有比较高的立意。

教材梳理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课标要求:本章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要求: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标解读:“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中,“‘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主要是指“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

这种差异包括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也包括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

这种差异换一种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成是某些重要地理要素的“分界线”(各种差异均以它为明显的分界)。

这里“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一方面是要求学生认识“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差异,另一方面是要通过这一个点,引导学生学会认识区域内部差异的一般方法。

“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中,“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范围”在这里并不是要求要很具体地描述,能够根据重要分界线对四大地理区域进行正确区分即可,要达到详细说出的程度,可以在四大地理区域都认识完之后最终落实。

旧时京城如何排水

旧时京城如何排水

旧时京城如何排水近日连降大雨。

触景生情,一些市民对历史上的京城排水系统产生了兴趣。

溯古切今,城市逐步兴起的过程中,城市选地兴建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供水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排水问题。

古代一般城市的供水、排水,均依靠"母亲河"。

现代城市才有供水线和排水线的区分,尽量做到二者各行其道。

北京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八百多年的建都史。

建都后就有了"宫禁之地",流入宫禁的"御河"当然不能承担排泻"民间污水"的作用,所以京城的排水系统是"双轨制"。

御河进入宫禁之前,只承天水(雨水),不承地水(民间使用过的水)。

前元时期"承蓟城之旧",北京的城址在今西城区南部。

水源系引莲花池之水西行,经水关进入城区后流入宫禁之地。

水关之址今为金中都水关博物馆。

由于莲花池水系的供水量有限,所以多置水井供民间取水。

从考古成果得知,今西城区南部的水井从战国时期就分布得广而多。

后世承之,故老北京有许多以井命名的胡同。

流入宫禁的"御河"既是禁内的供水渠道,也是排水渠道。

出宫后供水任务完成,由东南方向出城,经今龙潭湖水系汇入潮白河。

民间使用过的生活用水,不得流入"御河"污染宫禁之区。

此项政策后世亦承之,所以老北京居民院中多置"渗井"。

顾名思义,渗井不是取水之井,是渗水之井。

其结构是井壁围砖,上用石板封顶。

引生活污水流入其中,自然下渗。

久而久之,造成"地污水咸,南城忧堪"。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也就是"三千多年的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污染了表层地下水"。

居民院中的"渗井",直至本世纪初犹有存者。

侯仁之先生认为,由于莲花池水系的流量不足,元兴建大都时只能在金中都故城北垣外选新址建城。

大都城所依托的是紫竹院水系,高粱河由西直门水关入城,经今什刹三海流入宫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说明北京古城城址变迁与水源
的关系
答:有一点需要明确,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中对于水源的考虑,首先要保证宫廷园林的用水,其次要保证漕粮运输的水道便利。

正是这两点,使得水源成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变迁的关键因素。

解释:历史上,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

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
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

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
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制约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金中都与元大都位置比较
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

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

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元大都对水源的利用
其实,自元朝之后一直到明清,为解决北京城市水运问题,历代都在寻求着新的途径。

最著名的是元
朝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

由于高梁河水系的水源依然不能保证都
城漕粮运输,郭守敬勘探地形,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都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
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经大都城再至通州与南北大运河相接,这一段运河称之为“通惠河”。

郭守敬开凿的通惠河
总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职能的不断丰富,水源的丰裕程度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址的变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