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城市规划: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建设

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为中⼼。

皇城平⾯成不规则的⽅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轴线上。

作为皇城核⼼部分的宫城位于全城中⼼部位,四⾯有⾼⼤城门,城的四⾓建有华丽的⾓楼,城外围以护城河。

北京全城有⼀条全长约7.5公⾥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轴线以外城的南门永定门作为起点,经过内城南门正|考试⼤|阳门、皇城的天安门、端门以及紫禁城的午门,然后穿过三座门七座殿,出神武门越过景⼭中峰和地安门⽽⽌于北端的钟楼和⿎楼。

轴线两旁布置了天坛、先农坛、太庙和社稷坛等建筑群,体量宏伟,⾊彩鲜明,与市民住房形成强烈的对⽐。

从城市规划和设计上强调封建帝王的权威和⽆上的地位,反映了设计意图上的阶级性。

内城街道坊巷沿⽤元⼤都的规划系统,城内⼲道以平⾏于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条⼤街为主,东西向交通不便,主要是与⼲道垂直通向居住区的胡同。

北京的道路系统规整砥直,成⽅格,城的轮廓接近⽅形。

全城道路分⼲道和胡同两类,胡同都是东西向的,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为50步,在两胡同间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

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以前的⾥坊,形成完全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式。

北京的市相对集中在皇城四侧,并形成四个商业中⼼:城北⿎楼⼀带;城东、城西各以东西四|考试⼤|牌楼为中⼼;以及城南正阳门外的商业区。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外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一节 1。

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聚落居民点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组合的,一般范围较大,居住也较密集。

2、居民点的位置一般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的地段,且临近水源。

因为远古聚落人们生产以农耕为主,居民点的位置条件需要适于农业生产。

3、居民点有一定的分区。

基本的有住址、手工业区(制窑地)、丧葬地。

生产及生活方式简单,因而分区也很简单.4、居民点的建筑的布局有一定的规律性,有了一定分工和组合,有了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区别,并发展出了贮藏空间,这是为了适应当时的部落生活方式。

部落的的小房子都环绕着中心的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且其门往往都朝向大房子.5、居住点有壕沟和夯土墙,用来防御外族和野兽的入侵.2。

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一、 城郭沟池、战车、兵器; 二、 宫殿、宗庙及陵寝;三、 祭祀法器(包括青铜器)与祭祀场所; 四、 手工业作坊;五、 固定的交易场所——市井或市 与聚落相比,初期城市开始出现了供人们进行物品交易的固定场所——市或市井,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聚落时期,居民点的选取都要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多选在利于农业生产的土壤肥沃、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的地段.而市或市井则是在没有专门的商人时,为了满足剩余产品和私有财产的交换需求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分化出来而形成的。

3。

“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1.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商业发展。

2.代表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3.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第二节 1.“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1,周 2买卖和转让井田,3,井田制是中国春秋以前实现土地公有的有效途4,一井分为988户共耕, 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井田制形成之后,其方格网的特征很快为早期城市所采用。

“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涂,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他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建设用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单位。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布局差异

汉长安城、唐长安城、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和布局上的差异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与自然结合以及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都城建设上。

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成就了北京城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

汉长安城汉长安城是以秦咸阳改造重建而来的。

故秦咸阳幸存的建设基础自然对汉长安空间产生影响。

汉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有渭河流经,为配合地形及现状,长安城形制是不规则的斗形,东垣平直,其余三面墙随地形河渠曲折,充分体现了设计师巧用地形、不拘成规、面对现实、因地制宜的观念及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西汉长安城的总体空间结构布局显示,因其利用秦代遗留的建设基础,形成“前朝后市”的格局。

以市为主,结合手工作坊和居住闾里等聚集在城北,成为集中的经济区;城南则以宫室以主,联系相关的官署、府库及贵族达官的“甲第”形成政治区。

这实质上是继承战国综合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所形成的有组织的外廓空间结构。

长安城空间结构形态各异:宫室、市集、居住、手工作坊、礼制建筑等,这些分区在城市总体布局框架下形成。

建章宫有架空复道与末央宫相通,打破了“择中立宫”的传统布局。

城内五宫采用沿长安城中轴线—安门大街呈东西对列的形制来布置,与秦咸阳渭南诸宫沿中轴东西布列的方式相似。

长安城实行“一城多市制”,聚集九市于城北,横门附近是长安城工商业重心,规模庞大,可渡渭河组织区域经济。

元大都设计-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设计-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设计-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短暂而璀璨,其留下的诸多传奇,令世人称道: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疆域超越历代、弯弓大雕、元曲、元青花、元大都等等。

本论文将从元大都的选址与构筑、宏观规模、设计布局、设计理念、装饰设计、外来文化对设计的影响、亲身体验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以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将元大都的魅力呈现出来。

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意为“大汗之居处”。

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

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其最北部分,在明初北墙南移时遗存城外,至今仍可见到高达十余米的城墙遗迹,俗称“土城”。

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日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元大都遗址于1957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3月10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园,西起京藏高速,东至京承高速,北临北土城东西路,南临建安东路,总占地面积67万 m²。

一、元大都的选址与构筑13世纪下半叶,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认为北京这片土地“东有潞河之饶,西有香山之阜,南有柳林之区,北有居庸之口”,很适合作为定居地,于是决定在此建立新首都,指派刘秉忠设计修建大都。

元大都是元代城镇规划设计的最高成就,这项伟大建设由汉族儒士、中书省官员刘秉忠担任总负责人,由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由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担任元大都水系的都水监。

项目于1267年开始建设,在1272年基本建成,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几座规划严谨、气势恢宏的帝都之一。

二、元大都的规模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领土面积达到最大的朝代,那么人们所居住的都城也必然是宏伟壮阔的。

元大都都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 km,面积约50 km²,跟同在北京的金、明、清朝都城规模相比,元大都的规模是最大(图1)。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2.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时期《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影响: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他还主张对土地要进行区分,建城主张要以土地的肥瘠程度来区别对待。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是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主张。

1)选择城址必须要具备有利防守的地形,城的规模要与人口保持相称的关系,城大人少或城小人众都是不利于防御的。

2)城市要按人口储备足够的粮食,免致人众食寡,市不可远离城,积蓄的财富及富室都要集中在城内,以提高城市再经济上的防御能力。

3)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规模。

齐临淄特点: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燕下都特点: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3)改变一般以外郭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作法,按照军事需求,以外廓作为城防区,同时综合运用城廓分工传统概念。

郑韩故城特点:1)在两河交汇处建城,从城址选择上充分体现了重视水源、水运及城防的要求。

2)打破了营国制度对城市形制必须规整的要求,按照地形构筑城垣,城的规模也超过旧制规定。

3)宫城按传统模式置于内城中央。

北京历史城市设计分析

北京历史城市设计分析

北京历史城市设计分析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她的城市发展一直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弦。

这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对于他我们有着很多的城市定位。

政治中心,历史名城,经济中心等。

但是随着他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忽视了他的历史意义,这些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收入,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北京历史的形态是北京历代城市设计之精华,是我们研究北京历史城市形态的珍贵史料。

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的“三套城”布局形式,即宫城居中,外筑皇城,再外为内、外城,城市平面轮廓为凸字形。

城市中间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宫城、皇城内的重要建筑以及钟鼓楼、万岁山、棋盘街以及宫城、皇城、内外城城门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的主线。

其他建筑及街道均以这条主线左右均衡对称布局,如社稷坛与太庙、天坛与先农坛等。

城内街道为方格网式,南北为经,东西为纬。

即东西多为胡同,南北多为大街,且长度和间距基本相同。

城内水系依城市平面在天然水泊的基础上经人工开凿改建而成,环“三套城”有护城河,城西部为大面积水面并形成皇家园林,水流自西北至东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建筑布局均为围合式院落,主要建筑居北,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安排,院落居中。

建筑形式为坡屋顶,木构架,型制统一,等级严格。

城市空间轮廓平缓开阔,宫城建筑高大宏伟,地位突出,其它建筑均为陪衬。

历史形象构成元素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在《城市形象》一书中提出构成人们心理形象的五种元素是:路径、区域、边缘、节点和地标。

他认为这五种元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形象性,合成了城市的个性。

他们有规律地相互穿插和叠合,构成城市形体环境的认知意象和城市形象。

用林奇的理论来分析北京历史城市形象的构成,对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北京历史城市的形象特征很有帮助。

1、路径:北京历史城市中的路径大体有两种,一种是胡同。

胡同是东西走向的,约700多米长,10m左右宽,间距约70m左右,呈行列式平行排列,两侧是并列的四合院。

但在建造过程中,由于有权势的官贵争相霸占土地,形成了大小四合院相混杂的局面。

城市设计概论超级题库

城市设计概论超级题库

一、名词解释1罗杰·特兰西克——图底关系理论和联系理论 1986在城市环境中,建筑形体的主导性作用使其成为人们知觉的对象,周围的空间则被忽视。

成为对象的建筑被称为“图”,被模糊的事物被称为“底”。

图底关系和图底关系反转。

2界面界面是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即实体的表层。

城市空间的界面包括地面和侧界面。

又可分为宏观界面(街面、广场、庭园、地面等)和微观界面(在宏观界面内,由小品、绿化等再围合的次一级空间)。

界面展示出物体的形状、色彩、质地、明度、组合方式等物理特性。

任何界面都能通过表面的处理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与人交流对话。

因此,界面是城市设计中十分重要的具体内容之一。

3城市色彩的定义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或城市某个城市片断的基调色彩,主要是由建筑群的色彩混合而成。

不同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形成的独特基调色彩是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场所城市的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存在的特定空间。

5开放空间的定义查宾:“开放空间是城市发展中最有价值的待开发空间,它一方面可为未来城市的再成长做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场所,且有防灾和景观的功能”。

塔克尔:“开放空间是指在城市地区的土地和水不被建筑物所隐蔽的部分”。

林奇:“只要是任何人可以在其间自由活动的空间就是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城市外缘的自然土地,另一类则属于城市的户外区域,这些空间由大部分城市居民选择来从事个人或团体的活动”。

艾克伯:“开放空间可分为自然与人两类,自然景观包括天然旷地、海洋、山川等,人为景观则包含农场、果园、公园、广场与花园等”。

6总体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也称整体城市设计,是城市整体(全局)层面的城市设计。

是将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总体规划原则为指导,从全局上把握和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整体框架,整合城市与自然环境、城市各功能片区、城市局部建设与城市整体景观体系的关系,指导下一层次的城市设计及具体的项目建设活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古代城市的典型格局以各个朝代的都城最为突出,其中唐长安城、元⼤都和明清北京城是中国古代城市中影响⼒的典型格局,是《周礼.考⼯记》的城市形制的完整体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和宗法礼制。

『例题』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代表是()。

A. 唐长安
B. 汉长安
C. 元⼤都
D. 宋东京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就是我国古代典型城市格局的典型代表。

1、唐长安城:
主要特点: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格路;居住分布采⽤坊⾥制。

2、元⼤都和明清时代的北京城
格局特点:三套⽅城,宫城居中和轴线对称格局
中轴线南北贯穿三套⽅城,突出皇权⾄上的思想。

我国的⼀些古城还充分体现了⼈⽂环境和⾃然环境协调、融合的理念,明代都城南京较典型体现了这类城市的空间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城市设计特点
北京是我国五大古都之一。

作为古都,虽然它的历史不如西安、洛阳来得悠久,但是它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精粹,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设计理论最完整的体现。

一、元·大都
⒈历史背景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
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
政的国家。

元世祖忽必烈的开
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
致轮廓。

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
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
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⒉设计特点
①选址
自然条件:北边临水便
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
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
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
海运);北京在当时版图地理
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

②布局(如图)
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

大都的新建都
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

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

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

交通布局:引入水系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

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
二、明清·北京
⒈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

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

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

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
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
⒉布局(如图)
①选址
明——在原元大都的旧都上改建。

北部泽地太广,故南迁,加强外廓御敌,呈凸形。

清——原明都,改建部分很少。

②布局
建筑布局:更加严格遵从《考工记》。

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
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
短南北线,便于防御。

交通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

道路宽阔,规划整齐。

商业:有固定市场。

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

三、总结
《周礼·考工记》是我国古代完整的规划理论。

我国古代都城规划基本是遵循《考工记》的要求建造。

元新建大都和明清改建的都城是对《考工记》最完整的体现,是我国古代规划理论的精髓。

作为一个经济管理中心,军事指挥中心和文化中心,它们的交通,居住,绿化,商业布局等等都继承了我国几千年规划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深究和学习。

此文整理总结的为个人观点,请老师教导指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