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遗传与环境》同课异构 精品教案 (3)
遗传与环境-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遗传与环境-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的内容为《遗传与环境》。
二、教学目标•了解遗传和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常见的遗传现象: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辨认一些基因型的遗传方式:单基因隔代遗传、染色体随机分离遗传和性别染色体遗传。
•理解环境因素对遗传性状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遗传和环境的基础概念•常见的遗传现象和遗传方式难点•理解性别染色体的遗传规律•理解环境因素的影响四、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小小观察家实验让学生们拜访过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找出自己与亲人之间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对不同之处进行观察和记录。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并引导他们思考这些相同或不同的特征是如何遗传的。
2.分析图片通过呈现学生们所熟知的某些动物,如狗、老鼠、花和蝴蝶等的图片,引导学生们发现一些相同或不同的特征,并让他们思考这些特征是如何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的。
学习环节1.基本概念介绍遗传和环境的基本概念,并让学生们明确遗传和环境的区别和联系。
2.基因和等位基因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和等位基因的基础概念。
3.基因型和表现型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们理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4.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通过多组实例让学生们了解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掌握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表现形式。
5.遗传方式介绍单基因隔代遗传、染色体随机分离遗传和性别染色体遗传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
6.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们探讨环境因素对遗传性状的影响,例如:生长环境、饮食环境等。
巩固练习1.图示配合题以图片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们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独立思考题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回答一些如下问题:•母亲是血型A,父亲是血型B,他们生的孩子可能是哪几种血型?•在某种狗的种群中,黄色比黑色的数量多。
在你的猜测中,黄色是基因型还是表现型?•同一品种的草,生长在不同的地方,是否长得一样?总结环节通过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们对遗传和环境的作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八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10分钟)
讲解概念:介绍基因型是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型(DD或Dd)和矮茎基因型(dd),高茎和矮茎就是它们的表现型。
实例分析:以人类的肤色为例,讲解基因型决定了肤色的可能范围,但环境因素如阳光照射时间长短会影响肤色的实际表现。基因型为Aa的人,如果长期在阳光强烈的地区生活,肤色可能会比在阳光较少地区生活的同基因型人更深。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小组讨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知识迁移应用能力,使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作用。
探究活动:光照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20分钟)
提出问题:光照强度对植物幼苗的生长高度有怎样的影响?
作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如光照强度越强,植物幼苗生长越高;或者光照强度过强或过弱都会抑制植物幼苗生长等。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0分钟)
案例分析:分析水毛茛在水中和陆地上叶片形态差异的案例。水毛茛在水中的叶片呈丝状,而在陆地上的叶片呈扁平状。这是由于水毛茛的基因型决定了它具有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不同叶形的潜力,而水环境和陆地环境则是触发这种表现型差异的外界因素。说明生物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念总结:教师进一步讲解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即遗传物质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提供了内在的基础和可能性,而环境因素则在遗传物质的基础上,对生物的性状表现进行调节和修饰,使生物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20.5《遗传和环境》教学设计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思路设计与分析1、教材内容及处理遗传与环境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第5节。
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分析了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和性状遗传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基因型控制表现型的基础知识。
本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环境因素对性状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表现型是基因组成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环境的改变能引起性状的改变,根据遗传物质是否有变将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将围绕两个方面内容展开:一是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是环境引起的形状变异可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本节注重学生的观察、收集信息数据、分析数据和实验现象等能力,同时注意渗透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
最后通过联系生活、展示图片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可遗传变异在农业生产和育种上的应用,加深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二、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要求如下:1、重要概念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的遗传信息是可以改变的。
2、内容标准(1)举例说明生物的变异。
(2)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并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概念及三者间关系。
(2)理解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概念与两者区别。
(3)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中的重要应用。
2、能力目标:独立观察不同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自己的健康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概念理解及三者间关系。
(2)变异发生的类型及原因。
2、教学难点变异发生的类型及原因。
五、学生情况分析:在本章之前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关于遗传与变异现象的区别,性状遗传的物质基础和规律性,知道基因型控制性状表现。
但学生对生物变异原因的了解甚少,可列举实例使学生了解变异的现象和类型以及可遗传变异的利用价值。
【配套K12】[学习]八年级生物上册 20.5《遗传与环境》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配套K12】[学习]八年级生物上册 20.5《遗传与环境》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930926e305087632311212ee.png)
20.5遗传和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认同变异的普遍性(3)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4)了解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观察环境条件对大蒜性状表现的影响,理解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通过对花生果实长度的观察与测量,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变异的普遍性;(2)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3)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讲授[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ppt图片显示四种不同肤色的人老师问: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肤色的人?学生答: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
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老师结合图片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过程。
复习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控制?通过转基因超级鼠实例,了解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其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一说?(略)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学生展示大蒜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下的实验结果讨论:本实验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颜色)不同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是什么?请一位学生代表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一下(略)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本实验图片资料。
小结:一、生物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的基因型不同,表现型不同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表现型共同作用的结果。
知识回顾:生物体亲子代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性状表现的差异叫做什么?(生物的变异)我这里有从市场上买来的的两种花生,教师展示大小两种花生,请学生观察外观区别。
在这些大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小的花生;小花生中也有一些果实较大的花生。
八年级生物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3.实验操作: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如“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基本原理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理解和记忆。
(二)存在主要问题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在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形成中的作用。学生能够明确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学会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能够区分遗传和环境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比重。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学生理解程度不一: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能够迅速理解并运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概念,而部分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
2.实验操作不够充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不够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存在问题: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小组的合作效果不佳,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本节课中,学生可能对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理解,尤其是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作用比重。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实例分析中的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感到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选择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首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八年级生物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北师大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生物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生物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生物上册20.5《遗传与环境》教案(新版)北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20.5遗传和环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认同变异的普遍性(3)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4)了解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能力目标:(1)观察环境条件对大蒜性状表现的影响,理解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2)通过对花生果实长度的观察与测量,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3)培养学生处理调查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调查结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变异的普遍性;(2)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享受科学探究带来的快乐;(3)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教学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教学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教学方法]引导、实验、探究、讲授[教学形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ppt图片显示四种不同肤色的人老师问:同一个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肤色的人?学生答:不同人种肤色的基因组成不同.知识回顾:什么是基因型、什么是表现型?老师结合图片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诞生过程。
复习提问:生物的性状由什么控制?通过转基因超级鼠实例,了解生物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
基因型相同的生物其表现型是否一定相同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一说?(略)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学生展示大蒜幼苗在黑暗和光照下的实验结果讨论:本实验中,植物幼苗的性状表现(颜色)不同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的?依据是什么?请一位学生代表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一下(略)播放老师课前做的本实验图片资料。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word教案三

北师大版生物八上第一节《遗传和变异现象》word教案三(江薇重庆第十一中学400061)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中“遗传和变异现象”,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遗传和变异是生命连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人们认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和规律,总是从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开始的。
因此,本节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具体教学内容为:性状和相对性状,生物性状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概念;列举或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列举或辨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性状;观看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认真观看和辨别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①个体间性状的比较活动②遗传和变异现象2、教学难点:①遗传概念②变异概念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学法指导创设各种活动使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教学过程上课的预备铃声响了,但我发觉有几个学生还在照镜子,其中有个学生还在说:“我要是眼睛皮该多好。
”因此我灵机一动,决定讲《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课。
一、什么是性状和相对性状?如何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1、我对同学们讲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刚才我发觉有几个学生在照镜子,有的同学在想自己是眼睛皮该多好,有的同学不喜爱自己的塌鼻梁,还有同学期望自己像明星一样靓丽、帅气,等等。
但同学们是否认真想过,什么缘故自己会长如此张脸?”从而引导学生讨论自己与父母长相的异同及同学之间长相的相似和不同之处,然后提问导入新课:什么是性状和相对性状?2、学生依照生活体会进行讨论,形成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模糊概念。
然后我放映人体8种性状的幻灯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明确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3、我在学生明确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后,指导学生看到教材P98的表格,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检查,并分别记录在表格上。
北师大版八上生物 20.5遗传与环境 教案设计

第20章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3.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分析问题、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比较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学会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重点难点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法:采用多种媒体演示,启发式总结教学。
2.学法:观察对比、探究分析、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准备学案布置学生自学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和内容教师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展示单眼皮和双眼皮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有的人单眼皮,而有的人双眼皮?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
提问:为什么不同人种的肤色的表现型不同?展示玉米苗和双胞胎图片,引入新课。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首先我们来探究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忆。
观察图片、思考回答提出的问题。
复习旧知识,为本节学习准备。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板书设计:第5节遗传与环境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型=基因型+环境二、变异的类型及原因1.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2.不可遗传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 节遗传与环境、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 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命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遗传病就是一种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打下了基础.(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3)、分析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数据;4)、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通过对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了解生物学的广泛应用前景,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学习热情,养成乐于探索生命奥秘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突破途径:1、重点: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变异的类型和原因.2、难点:变异的类型和原因.3、重难点的突破:1)、提前分组进行种子在温暖黑暗环境和温暖明亮环境相对比条件下萌发、生长的实验,统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株数.2)、通过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3)、应用大量的直观图片资料强化学生的记忆,通过整理、描述生活中的相关素材,使理论和实践结合.4)、练习反馈,及时巩固新知.二、学情分析:首先在知识方面:通过前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清醒的认识、对性状遗传的规律性也已经初步掌握,而关于阳光是叶绿素形成的条件的知识学生在七年级时就已掌握.其次在能力方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顺利地进行本课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求在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基于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学法指导:三、教法分析:实验探究法、练讲式以及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好实验,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引入教学、教学实施中通过播放影像资料、各种竟答题等方式,激励大部分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五、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复习提问,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回顾所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2、指导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 2、分析整理实验数据、讨论、交流. 表现的影响”3、引导学习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3、阅读、观察、思考、讨论.4、指导学习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4、阅读、思考并能区分变异的不同类型.5、引导总结、反思、质疑. 5、回顾总结、反思、质疑.6、指导学生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完成竟答练习. 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 展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照片:“大白菜和西红柿为什么性状表现完全不同?” 板书:基因型、表现型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展示大白菜纵切图片:“这棵大白菜外面叶子的颜色和里面叶子的表现型一样吗?” “什么原因造成了内外叶子颜色表现上的差异?相互讨论一下并回答” 3、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生1:略. 生2:“因为大白菜和西红柿的基因型不同” 生3:“不一样. 外面叶子是绿色,里面的是黄白色. ” 小组讨论 生4:“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照射. 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接受过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因此由复习旧知入手,引出本节关于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 用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课前实验的情况: “阳光真的会引起植物叶片的颜色发生变化吗?在10天前安排的各小组的探究活动你们是怎样进行的呢?” “你们得到的数据是多少呢?” “对数据分析之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呢?”2、 播放教师预做实验录象,展示实验结果. 生1:回答实验设计 生2:回答统计数据以及计算结果. 生3:“绿叶苗与黄白苗在性状表现上的差异是由阳光引起的. 因为两组实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有光照,一个没有光照. ” 观看录象,再次回顾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对简单的生物现象绿叶苗和黄白苗的形成原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这样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调动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设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呢?” 展示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片以及玉米叶片在缺乏氮、磷和钾三类无机盐时与正常状态时的图片.2、指导学生看教材P113,总结知识点,完成表格内容. 1、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初步交流. 2、 看书并总结知识点: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完成表格填空: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因,环境条件是性状表现的外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教与学沟通、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标的要求. 四、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展示两种变异类型图片,指导学生看教材P114,并提问: (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2、补充:在自然或人工的条件下,化学物质可能发生变化,遗传物质DNA 也是一种化学物质,它发生变化后引起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3、提问:在育种领域,哪种变异类型有利用价值呢? 展示杂交水稻以及太空椒培育1、看图片,思考. 看教材,讨论交流,并回答: 生1:变异包括可遗传的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生2: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变异.2、聆听,并圈点教材P114中知识点. 生3:人们常常利用对人有益的可遗传变异来改良或培育新品种.通过观察图片,通过指导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相互的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及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科学工作者的简介,让学生明白很多卓越的成就有时就来自我们身边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养成教育.的图片.五、本课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师:在屏幕上展现本节知识点,再次帮助学生强化对本节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记忆2、师: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1、生1:“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2:“环境既可以引起可遗传的变异,也可引起不遗传的变异,只有引起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才是可遗传的变异.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由学生参与总结这一环节,既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六、练习巩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出示10个小题,激励学生以竟答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积极思维,回答问题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利于巩固新知.板书设计:遗传物质(基因型)是相对稳定的.三者关系性状表现(表现型)容易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与环境可遗传的变异: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仅仅由环境引起的变异.第1节动物运动的方式一、学习目标1、说出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2、说明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3、举例说出动物运动的意义.二、预习导学1、导入:绝大多数动物(如:珊瑚虫和海葵)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动物的栖息环境可分、、三大类.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相适应的现象.2、知识点一: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主要是:①水母、乌贼可靠伞部做漂浮运动或运动.②草履虫(细胞动物【填单或多】):靠纤毛在水中做运动.③蛙、鹅、鸭等趾间有发达的 . 有利于适应水中的生活环境.④鱼的身体呈纺锤形有利于减少在水中的,身上还长有各种鳍,人们模仿了鱼的制造了浆和橹.3、知识点二: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请说出以下动物在陆地的主要运动方式:蜗牛鸵鸟袋鼠蛇大象蝗虫捕食的猎豹4、知识点三:动物在空中的主要运动方式是:①在空中飞行的有鸟类、和哺乳动物 .②是飞行动物一种省力的运动方式. 鸟类飞行的基本方式是5、思考:一种动物是否只有一种运动方式,举例说明.6、意义: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运动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现出对其生活环境的 . 通过运动可以出击获取,可以逃避和迁移到适宜的场所,可以完成和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有利于和种族.7、小结:(1)水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2)陆地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3)空中环境的主要运动方式是 .8、拓展:仿生学是指模仿生物建造技术装置的科学. 在生活中有许多仿生例子,小组结合课文举例. 如:浆模仿鱼鳍,天线模仿昆虫的触角,锯子模仿锯齿草,电子蛙眼模仿青蛙, .三、课堂检测1.下列除哪项外都是青蛙的运动方式()A.跳跃B.行走C.爬行D.游泳2.动物运动的意义是()A.有利于进化和争得配偶B.有利于寻找食物和依赖环境C.有利于冬眠和渡过寒冬D.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繁衍3.蚯蚓的运动方式是()A.飞行B.蠕动C.奔跑D. 行走4.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里有这样一段描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里描写了动物的哪些运动方式:()A.飞行爬行B.跳跃爬行C.跳跃游泳D.飞行游泳5.小明很喜欢看《动物世界》这一电视节目,动物的一些奇妙现象激发着他的灵感,他常把动物的行为和军事、交通工具进行类比. 下列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鸟在空中展翅滑翔时不会坠落下来——飞机B.鱼通过改变鱼鳔内的空气量在水中自由沉浮——潜水艇C.骆驼用宽大的足在松软的沙漠上行走自如——履带式坦克D.蝙蝠通过发出和接受超声波确定猎物的方位——雷达6.鱼的体形大多呈纺缍形,这有利于()A.增大浮力B.减少阻力C.减少浮力D.增大阻力7、草履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体表有大量纤毛,该特征有利于它在水中A、爬行B、飞行C、游泳D、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