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
胃镜病理报告是什么

胃镜病理报告是什么胃镜病理报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疗报告,可以协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这份报告记录了胃镜检查过程中获取的组织标本的病理学检查结果。
本文将为您介绍更多关于胃镜病理报告的知识。
一、何为胃镜病理报告?胃镜病理报告是指一份记录了胃镜检查中对组织标本进行的病理学检查过程和结果的医疗报告。
胃镜检查是指通过胃镜将一根柔软的光纤管送入患者的胃部,以检测胃部的病变情况。
在该检查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取下一小块组织脱落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而这些检查的结果就会在胃镜病理报告中得以呈现。
二、胃镜病理报告的重要性胃镜病理报告对于胃肠病的正确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
只要有疑虑,医生都会选择对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以便尽可能赋予患者最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在胃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中,病理学检查是比较有效的检测手段之一,因为它可以指导医生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从而极大地提高治愈率。
三、胃镜病理报告的结构胃镜病理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标本来源:该部分记录胃镜标本的来源,如取自病变位置或胃黏膜等。
2、组织标本切片数:指在储藏和使用标本时用于制作病理学切片的数量。
3、病理分析:该部分包括对切片镜检过程中观察到的病变细胞形态、细胞排列、病变类型、组织学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结论。
4、临床意义:该部分包括对病变、组织学分析和其他重要细节的相关分析,以便更准确地指导医生进行患者的治疗。
四、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要求医生在对临床背景进行综合考虑的同时,参考病理分析结果进行判断。
在解读胃镜病理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未能得到明确诊断的病例,应谨慎评估和进一步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和进行治疗。
2、对于病理诊断明确的病例,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并进行随访。
3、在确定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病理结果和临床病情,同时在治疗过程中也需要进行病理监测。
五、结语胃镜病理报告是一份非常重要的医疗报告,记录了病理学检查的过程和结果,对于患者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胃镜活检报告

胃镜活检报告一、引言胃镜活检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文书,用于评估患者的胃部病变和确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就胃镜活检报告的意义、内容和解读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报告的重要性。
二、胃镜活检报告的意义胃镜活检报告是胃镜检查后产生的一项重要文献,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活检,可以发现和诊断患者胃部病变。
该报告为医生提供了有关患者疾病性质、程度和进展情况的重要信息,是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和预测预后的基础。
同时,胃镜活检报告也为患者提供了了解自身疾病情况的窗口,可以促进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决策,并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三、胃镜活检报告的内容胃镜活检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病理编码、病理诊断、病理报告、病理评估和临床建议等。
其中,病理编码用于方便医生标记和归类不同病变类型,有助于病理学家和临床医生对病变的统计和分析。
病理诊断是对患者胃部病变的具体描述,包括病变的类型、大小、形态等。
病理报告则对病理学家实验室检查的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如病变的局部分布、组织学特征等。
病理评估是对病变的程度、侵袭性和预后的评估,可以提示医生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是否需要治疗或手术。
临床建议则是基于病理诊断和评估结果,对患者治疗和随访提出建议,有助于医生和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四、解读胃镜活检报告的注意事项解读胃镜活检报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了解和熟悉常见的病理学术语和定义,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
其次,注意报告中的关键信息,如病变的类型、侵袭性和预后等,这些信息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疾病进展至关重要。
此外,与临床病史相结合,综合判断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疾病情况。
最后,如果对报告内容有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或病理学家进行沟通,以便获得更准确的解读和诊断。
五、结语胃镜活检报告是胃镜检查的重要结果之一,对于诊断患者的胃部病变和制定治疗方案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了解胃镜活检报告的意义、内容和解读注意事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医学报告的重要性,并与医生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和合作。
教你读懂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

教你读懂胃镜活检病理报告单作者: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9年第43期胃镜检查大家都不陌生,胃镜能让医生更直观地了解胃内的情况,并可通过内镜下摘取“粟粒”大小的胃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及时掌握胃的病理改变。
不过,很多患者在拿到胃镜病理报告单后,并不知道意味着什么?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读懂胃镜病理报告单。
病理报告单通常包括三部分内容,即基本信息、客观描述、结果判断。
其中,基本信息是这张报告的“身份证明”,主要说明是谁的标本(患者信息),以及取自身體的什么部位。
拿到报告后,患者首先要确认这些基本信息,不要张冠李戴,错拿别人的报告。
第二部分是客观描述,这也是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
客观描述中首先是病理医生肉眼可以看到标本的颜色、数量、大小等,如胃窦灰白色组织2粒,直径0.2厘米等;其次是医生通过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客观描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炎症程度的评估。
通常会根据炎症细胞的多少分成三个级别,分别用“+”“++”“+++”表示轻、中及重度。
在这些炎症细胞里,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是用来评价慢性炎症的。
2、“活动性”程度如何?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内有一种特别的细胞叫“中性粒细胞”,它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报告中“活动性”的程度,它的出现提示一种特殊感染的存在,那就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英文缩写为“HP”,长约2.5至4.0微米,多鞭毛,末端钝圆,呈螺旋型弯曲。
研究表明,HP感染是胃癌和胃淋巴瘤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
3、是否有“萎缩”和“肠化”?胃的腺体主要功能是分泌胃液,以发挥消化和促进吸收的功能,如果腺体数量少了,功能自然会受到影响。
如果将胃里的腺体比喻成排排放的凳子,抽掉几个后,凳子少了,这种腺体在数量上的减少称之为“萎缩”;如果不仅凳子少了,而且还把部分凳子换成了别的椅子后,那就属于另外一种萎缩,例如所谓的“肠化”。
“肠化”顾名思义和肠有关,那么,胃怎么会和肠扯上关系呢?其实,我们身体的细胞非常狡猾,一旦生长的环境变了,它们也会跟着变,明明在胃里的东西却长得和肠里的一样,而这些变化了的细胞自然不能发挥原来的功能了。
萎缩?肠化?教你读懂胃镜病理报告

2023.01祝萎缩?肠化?教你读懂胃镜病理报告◎ 张北平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 大科副主任、主任医师45岁的刘女士虽然平日工作繁忙,但十分关注自己的健康,几天前刘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内镜中心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胃镜检查,胃镜报告提示,刘女士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提示胃窦黏膜轻度萎缩,轻度肠化。
“萎缩?肠化?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满脸疑惑的刘女士第一时间打开手机上网搜索,看到网页上对这两个词的解读全是“癌前病变”,这下可把刘女士吓坏了,坐立不安,赶紧挂了号来到脾胃病科门诊咨询,“医生我是不是要得癌症了……网上说,萎缩和肠化是癌前病变,距离张北平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晨教授学术继承人。
现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大肠早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道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脾胃健康分会主任委员。
擅长胃肠、食管早期肿瘤及癌前病变、胆胰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道梗阻的内镜下治疗,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专家介绍胃癌只有一步之遥”。
看着紧张的刘女士,医生耐心地解释:“癌前病变并不是癌,只是一个病理学的名词,最终只有极小的一部分才会进展成癌症,早诊早治、定期复查即可,不必过于担心。
”听了医生的解释,刘女士总算松了一口气,平复了心情,医生还为刘女士辨证地开了中药,并嘱咐她一定要定期复查胃镜。
其实,在门诊上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拿到胃镜检查的病理报告后很困惑,经常因为看不懂报告中的专业术语而产生过度甚至错误的解读。
那怎么看胃镜病理报告呢?常见的专业术语又传递出哪些信息呢?49您健康2023.0150祝您健康生活保健生活之友▎胃镜病理报告小课堂1.萎缩 当病理报告提示胃黏膜萎缩,指的是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须结合胃镜明确是否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最常见的胃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干预,有一定的癌变风险,但也无须过度恐慌,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到胃癌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胃镜病理报告举例

胃镜病理报告举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胃镜是一种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胃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胃镜检查可以通过观察胃黏膜的显示情况,检测出胃部的病变,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而胃镜病理报告则是对胃镜检查结果的详细描述和诊断。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展示一份胃镜病理报告的内容和结构。
病例简介:患者为55岁男性,主要症状为腹痛、恶心、呕吐,胃镜检查显示胃部溃疡。
胃部活检病理报告:1. 标本来源:胃部活检组织。
2. 标本数量:1块。
3. 标本质地:软,直径2.0cm。
4. 病理学所见:镜下观察见溃疡区域边缘不规整,溃疡深达黏膜下层。
溃疡边缘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
5. 病理学诊断:胃黏膜溃疡。
结论:根据病理学所见,本次胃镜检查显示患者胃部存在溃疡。
溃疡深度较深,且伴有炎细胞浸润,提示炎症反应明显。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胃部通畅。
胃镜病理报告是临床医生对患者胃部疾病的重要诊断依据。
通过对病理学所见的详细描述,可以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在进行胃镜检查时,患者应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计划,积极配合治疗,做好相关的饮食和生活调节,以提高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胃镜病理报告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胃镜病理报告是医生根据对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所发现的病理变化进行诊断和分析的报告。
胃镜病理报告主要包括病变的名称、程度、分布、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和建议治疗方案等内容。
下面我将针对一份胃镜病理报告举例进行详细描述。
标题:胃镜病理报告姓名:王XX 性别:男年龄:50岁住院号:12345检查医师:李XX 病理号:67890检查日期:2022年1月1日临床诊断:上消化道出血检查所见:1.胃镜检查示:胃体、胃角、幽门以上部分黏膜上覆有不规则糜烂面积,边缘不整,大小约0.5cm×0.5cm,周边见片状出血迹,上皮呈浅红色,与周围正常胃黏膜分界清楚。
胃病理报告 活动级别

胃病理报告活动级别概述该胃病理报告描述了一名患有胃疾病患者的活动级别。
活动级别是描述胃病程度的指标,根据组织学评估和临床症状,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过程。
通过本次病理检查,我们可以了解患者的胃病变程度以及进展情况,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病理检查结果标本信息标本来源:胃镜取活检标本标本编号:XXXXX送检日期:XXXX年XX月XX日报告日期:XXXX年XX月XX日病理诊断标本镜下所见:胃黏膜组织显微镜下观察,见以下病变:1. 胃炎程度:轻度2. 胃溃疡:无3. 胃息肉:无4. 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胃炎程度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可见患者胃黏膜呈轻度炎症反应。
胃炎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感染、饮食、药物等。
轻度胃炎表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较轻,病变相对较轻微。
胃炎症反应一般包括炎性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变性和溃疡形成。
轻度胃炎的患者常常没有临床症状,或者只有轻微的不适感。
胃溃疡本次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部未见溃疡形成。
胃溃疡是由于胃黏膜组织受到持久或慢性的刺激而导致的破溃,一般呈现为溃疡局部组织的破坏和炎症反应。
胃溃疡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其严重程度可根据溃疡的数量和大小进行评估。
胃息肉本次检查结果未发现患者胃部有息肉形成。
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的良性肿瘤,呈现为黏膜增生突起。
胃息肉的大小和数量多样,临床上常常伴有胃部不适感,但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引起严重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本次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未见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胃部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它与许多胃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加重并引发相关症状。
结论根据以上病理检查结果,患者胃炎程度为轻度,未见胃溃疡和胃息肉形成,同时阴性结果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综合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用药等可能刺激胃黏膜的因素。
必要时,可结合其他临床检查结果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解读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

解读丨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作者:大连市六院病理科王志东、孙萍、周莲许多患者因上腹部不适行胃镜检查并取活检,而对于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一些患者,轻者不把它当回事,想都不去想它,以为它不重要;重者过度紧张,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如何正确解读胃镜活检病理诊断报告,现就其中的一些常见诊断术语进行简要描述。
1.浅表性胃炎:是指胃粘膜浅层内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则有急性炎症。
2.萎缩性胃炎:是指除了粘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
根据腺体减少的程度,萎缩性胃炎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萎缩性胃炎必须积极治疗,因为萎缩性胃炎易发生肠上皮化生。
3.淋巴滤泡:是指胃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出现的一种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正常情况下,胃粘膜内没有淋巴组织。
淋巴组织反复增生,可以发展为淋巴瘤,所以胃粘膜活检中遇有淋巴滤泡,尤其是中老年人应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4. 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是指胃粘膜在慢性炎症和各种有害因素的长期反复刺激下,使胃粘膜上皮转化为肠粘膜上皮的一种病理变化,肠上皮化生是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一种代偿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常伴有肠化,目前研究认为肠化与胃癌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因此,对于胃镜活检出现肠化的患者应引起重视、及早治疗。
5.胃粘膜不典型增生:即异型增生,是较肠化更为严重的一个病理变化,它可以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直接发展而来,也可以经肠化发展而来,现已明确不典型增生是一种癌前病变,故对其应该高度重视。
新的WHO分类将不典型增生称为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轻度不典型增生应每3-4个月复查一次胃镜,中度者2-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者则应尽早手术治疗。
6.癌:如果报告中直接报癌,那就是肯定性诊断。
有的患者或其家属取报告时会问这癌到底是早期、中期、晚期?胃镜活检只能确定病变性质,肿瘤分期要等手术切除大体标本进行充分取材、制片和显微镜下观察后,通过判断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来进行综合评定。
胃镜病理图文报告

胃镜病理图文报告一、引言胃镜病理图文报告是一种通过胃镜检查后对患者胃部病变进行诊断和描述的文档。
胃镜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将一根柔软的管子插入患者的口腔,进而到达胃部,以获取胃部的照片和组织样本。
病理学家会根据这些照片和样本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最终生成胃镜病理图文报告。
二、检查流程1.患者准备:检查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例如禁食、排空胃部等。
这样可以确保胃镜检查的准确性。
2.镜检:医生会将胃镜插入患者的口腔,通过食管到达胃部。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会仔细观察胃壁的形态学特征,例如颜色、纹理、溃疡等。
同时,医生会使用胃镜上的摄像头进行拍照,以便进一步分析和记录。
3.取样:如果医生发现可疑的病变,他们可能会使用胃镜上的工具取一小块组织样本,称为活检。
这些组织样本将用于进一步的病理学分析。
4.报告生成:医生将收集到的胃镜图片和组织样本交给病理学家进行分析。
病理学家会仔细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并与正常胃组织进行比较。
根据这些观察和比较,病理学家将生成胃镜病理图文报告。
三、报告内容1.临床信息:胃镜病理图文报告的开始部分通常会包含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病史。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2.镜检结果:报告的主体部分是对胃镜检查结果的描述。
医生会详细描述胃壁的形态学特征,例如溃疡的大小、位置、边界清晰度等。
这些描述将有助于病理学家进行进一步分析。
3.组织学分析:病理学家将对胃镜活检组织样本进行细胞学和组织学分析。
他们会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例如细胞核的形状、大小、染色质分布等。
同时,他们还会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例如细胞排列的异常、炎症细胞浸润等。
这些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最终的诊断。
4.诊断与建议:根据镜检和组织学分析的结果,医生将给出最终的诊断。
例如,他们可能会诊断为胃溃疡、胃炎、胃癌等。
此外,医生还可能会给出一些建议,例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四、报告意义胃镜病理图文报告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镜病理报告的解读
引言
患者拿到病理报告,常常是一头雾水,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不典型增生、癌疑,都是什么意思?现就胃镜病理报告初步解析。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过去称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没有萎缩的慢性胃炎。
反映了胃黏膜浅层有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浸润,而深层的胃腺体正常。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程度,浅表性胃炎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有无伴有急性活动等。
但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患者的症状轻重无正相关,治疗需结合患者的症状进行用药。
二、萎缩性胃炎
除了胃黏膜有炎性细胞浸润,还可见胃腺体部分或完全消失,胃黏膜变薄,其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功能减退,消化功能受损。
依胃黏膜腺体减少程度分为轻、中、重。
胃腺体萎缩的同时,胃小凹深部的上皮增生形成腺体并可发生肠化生,或形成息肉,甚至癌变。
胃黏膜萎缩可以是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性的。
前者是长期慢性炎症引起,后者更与年龄有关的老化。
当萎缩发生于胃的幽门部(胃窦),而胃体、胃底黏膜较少累及时,仍保留着泌酸功能,所以临床上有些萎缩性胃炎病人仍会有泛酸烧心的症状、仍可以合并糜烂溃疡这些酸相关性疾病,可以得到合理解释。
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就是说其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增高,当然不一定会发展成胃癌。
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胃癌,是胃癌的一般发展过程。
因此,萎缩性胃炎不必惊慌,但需胃镜定期随访。
三、肠化生是什么
胃黏膜上皮的形态和组织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变成类似于小肠或大肠的上皮。
肠化生又进一步又可分为五种亚型:
■完全性小肠化生;
■不完全性小肠化生;
■完全性大肠化生;
■不完全性大肠化生;
■混合型化生,可同时具有小肠和大肠化生。
依据病变程度可分为轻、中、重。
小肠型化生与小肠黏膜的细胞相似,分化较好,常见于包括慢性胃炎在内的各种良性胃病,且随着炎症的发展化生加重,故认为小肠型化生可能属于炎症反应性质,不是胃癌前病变。
大肠型化生,上皮分化相对较差,在良性胃病中检出率很低,只有11.3%,但在肠型胃癌(是最主要的胃癌类型)旁的黏膜中检出率高达88.2%,说明大肠型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
肠化生伴随于胃黏膜的萎缩,是公认的胃癌癌前病变,目前的研究认为,不完全性肠化生、大肠型肠化生容易发生癌变,小肠型肠化生一般不会癌变。
轻度肠化生比较常见,提示胃黏膜损伤,常见于慢性炎症。
在中、重度肠化生中,不完全性和大肠型的肠化生比率增高,因此,中、重度肠化生需胃镜定期随访。
四、重视不典型增生
细胞炎症坏死后,机体可通过细胞增生进行自我修复,在细胞增生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发生了细胞改变,这就是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就是细胞增生的性质出现异常,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异常,粘液分泌减少,细胞核浆比例失调,细胞核极向丧失,假多层,细胞核分裂象增多,非典型核分裂象等。
分为轻中重三级。
现在国际学界将不典型增生改称上皮内瘤变,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则归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不典型增生是重要的胃癌前病变,可发展为胃癌,需高度重视。
轻度不典型增生与炎症引起的细胞再生需要注意鉴别;糜烂、溃疡面的轻度不典型增生,往往就是细胞炎症变性之故,部分经过治疗能够好转,但仍需胃镜随访。
中、重度不典型增生部分可能就是早期胃癌,可在胃镜下行胃黏膜剥离术,既可以明确诊断又能达到治疗目的。
五、癌
如果病理报告中直接报癌,那就是肯定性诊断。
胃癌,都是腺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
分化程度越低,其恶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转移。
印戒细胞癌,是特殊类型的胃癌,恶性程度最高,在原发病灶很小的早期就可能发生转移。
有时病理报告“癌疑”,那是高度怀疑胃癌,但没有最终确定,可能因取材较少或受坏死物质影响之故。
这时可结合胃镜检查、上腹部增强CT等来判断,必要时重做胃镜再次活检取材病理检查。
能否判断是早期还是晚期胃癌?
胃癌早期还是晚期是根据癌细胞在胃壁浸润的深度(胃壁分层: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有无胃外转移病灶来确定。
一般胃镜活检只能取到黏膜层组织,因此只能确定病变性质,不能分期。
手术前,可依据胃癌形态(胃镜检查)、胃外有无转移病灶(上腹部增强CT、增强磁共振等检查)可初步判断胃癌早晚。
而超声内镜更有助于判断病变在胃壁的浸润深度。
要确认病变发展到哪一期,要等手术切除后的大体标本,通过癌组织浸润的深度、分化的程度、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