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78

合集下载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

再别康桥教案【优秀8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2、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人生理想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

说明:本课作为“诗歌及其欣赏”单元的重点篇目,其学习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有重大意义。

因此本课强调学生能抓住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基调来整体把握诗歌,希望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同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来帮助深化对诗歌的解读,体现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最后诗歌的朗读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它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诗歌的音乐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注重思路的连贯,在有限的时间里激发起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1、通过意象掌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是教学的重点。

2、通过与徐志摩其他诗歌的比较来理解作者的创作缘由是教学的难点。

说明:诗歌的形象是诗歌的生命,因此意象成了很多诗人寄托情感的所在,因而对意象的正确把握是理解诗歌的基础。

另外,能通过比较阅读来明确作者的创作缘由,可以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避免表面化,使问题由难化易,强化学生的认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以李白与徐志摩不同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激起学生关注徐志摩的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通过比较调动情感,并且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

引发学生阅读本诗的兴趣。

走进作家由徐志摩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转而介绍他的康桥情结。

1、你对徐志摩了解多少呢?2、什么是徐志摩的康桥情结?3、1、思考关于徐志摩的有关常识。

2、学生之间互相补充,从而理解康桥情结。

作家的生平和作品为理解作品打好基础。

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初读诗歌1、请一位学生先朗读诗歌。

2、要求学生集体朗读。

思考:应该以什么感情朗读?1、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能初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2、在倾听诗歌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感情基调。

通过朗读逐渐走近诗歌,同时提高朗读水平。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1.教材特点分析:《再别康桥》是一首现代新诗,它不同于学生接触、学习最多的古典诗歌,在字数、句数、声韵、节奏等形式上,用词和语言表达上,抒情方式上等方面有较大不同,同时现代新诗对古典诗歌也有继承性,他们有着某些一脉相承的联系。

《再别康桥》中,诗人描写了康桥柔美的风光,运用想象和联想和暗喻等的修辞手法,把康桥的景物描写的妖娆有情,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不舍、感恩、怀念之情。

学生要领会诗人描写的画面的意境,深刻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谊。

2.学生情况分析: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文中学习的诗歌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古典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高一学生对新鲜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整体一贯的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理解现代新诗《再别康桥》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热爱、怀念、惜别之情,品读诗人个性特征。

2.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重点:感受康桥柔美的风光,领会作者对康桥的感恩、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运用联想和想象,分析诗歌意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渲染,小组探讨,反复朗读涵咏导入:同学们,有一个诗人曾经说过,“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

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同学们能够猜出这个人是谁吗?对,这个人就是徐志摩。

今天我们通过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欣赏一下徐志摩眼中的母校康桥。

请学生介绍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1897年1月15日生于浙江海宁,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教师补充:我们看,徐志摩一生短暂,但是他在这短短的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给现代文坛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在现代文坛上始终是一颗皎皎明星。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1《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必修一)一、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珍视生命,爱好自然的情感。

2.知识目标:学习人生哲理,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学鉴赏技巧。

3.能力目标:识别实义词、虚义词、比喻等修辞手法,学会写一篇基本的文学评论。

二、教学内容1.诗歌鉴赏:《再别康桥》(徐志摩)。

2.词汇:实义词、虚义词等。

3.修辞手法:比喻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Song: "Kang Qiao Zai Bie" cover package2. Xú Zhìmō, Chinese poet and author of "Leaves of Grass," "A Call to Arms," and other works, is introduced.3. In what way do you believe that Xú Zhìmō's works contribute to Chinese literature?4. What do you believe the title of the poem means?五月天放进有声读物《再别康桥》二、诗歌鉴赏1.难点分析:文化背景,词汇,修辞手法等。

2.文化背景:1927年,Xú Zhìmō在福建福州的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初三,经常在河边思考人生,这给他以灵感,写了许多有关人生哲理的诗歌,其中著名的《再别康桥》就是其中之一。

3.学生小组合作:阅读短诗,词汇标记和分析。

4.全班分析:使用PPT分析主题,文化关联和词汇,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试图理解。

5.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在课本中给出的四个问题,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学期《再别康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并默写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意境;学会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绪,学会珍惜当下;培养对诗歌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

2.难点: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同学们谈谈对徐志摩的了解,分享他的生平事迹和诗歌特点。

2.引导同学们关注《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了解康桥对徐志摩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根据注释,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诗歌整体意境的理解,分析诗歌中的离别情绪。

2.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诗歌解析1.逐句解析诗歌,深入分析诗歌的情感内涵。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金柳”“波光”“青荇”等,探讨它们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课堂讨论中的收获。

二、诗歌鉴赏1.引导同学们从诗歌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分析诗歌中的亮点,如:“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等。

三、诗歌背诵与默写1.组织同学们进行诗歌背诵比赛,提高同学们的诗歌记忆能力。

2.随堂检测,检查同学们的诗歌默写情况。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再别康桥》的鉴赏文章。

2.鼓励同学们课下阅读徐志摩的其他诗歌,进一步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诗歌解析等方式,使同学们对《再别康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读出深意,品出情味
教学重点:读出作者的情感发展思路,读懂离别之情的内涵
教学难点:分析告别对象;领会“沉默”的抒情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与过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熟悉文本、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建立学习和探讨的基础,课堂以问题驱动为主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借助诵读欣赏,深入体会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学生)
三、赏析:1.何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我们应用什么的感情去朗读)
2.别何?(离别的对象是什么)
四、别情的起伏(教师示范朗读全诗,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情感起伏最大的语段)
五、别情的表现方式:不能放歌——沉默,“沉默”告别有没有削弱别情的浓度?
七、别情的行为特征:品味(轻轻、悄悄)
八、回顾并小结
九、再次读出“别”情(集体、个人)
十、课后作业:背诵、改写
1.诵读、背诵诗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节,把它改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下节课我们来交流。

附:板书
再别康桥
康桥的生活
康桥的梦想
离别情感:爱惜、伤别是丰富的
收—放—收是起伏的
慢—快是有节奏的。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诗歌结构:分为四节,每节四句,共十六句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富有韵律感,运用了许多比喻和象征手法
课堂互动
提问学生:对《再别康桥》的理解和感受
课堂活动:让学生模仿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进行创作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作业布置
背诵《再别康桥》全文
阅读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导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介绍作者徐志摩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展示康桥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课文分析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诗歌主题:对康桥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诗歌背景:作者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留学时的生活经历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掌握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参与度、互动情况、学习态度等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
测试评价: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程度等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创新性等
反馈机制
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康桥的深情厚意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再别康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桥在诗人的心中是永远的爱。

多少年来,金柳依旧,青荇
依旧,流水依旧,在岁月的长河中汩汩而流。

志摩走了,轻轻的,没有一丝声响,不惊起一丝波浪,不带走一片云彩,只有潇洒的挥袖一眸。

一篇真正的好文,一首地道的好诗,是无需太多语言的剖析的。

在人心中最起初最直接的感性体悟下,任何人间理性的文字都是苍白无力的。

人类的精神中永远有永恒的东西,唯如此,才有如此多的文学艺术经典;也唯如此,我们在捧读先贤经典作品时,仍能遥远地回应作者,重拾昨日的感动。

让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回味无穷的诗意——
十、作业:
1.朗诵、背诵《再别康桥》;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3.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总结概括巩固本课的重点,照应导语,首尾呼应。

板书设计之一板书设计之二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