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北京申奥的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事业管理-公共关系学-考点分析

《公共关系学》考卷构成一、单选(20*1=20)二、多选(10*2=20,错选、多选、少选均无分)三、简答(6*5=30)四、论述题(2*10=20)五、案例分析(10)自考常考题型——案例分析在北京申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前夕,XX矿泉水企业打出广告:“从现在起,你每买一瓶XX矿泉水,你就为申奥贡献一分钱”,这就是该企业的“全民申奥一分钱”活动。
通过此项活动,该企业年度销售量比上一年度增加90%,在国内瓶装饮用水市场占有率也跃居到第一位。
运用所学公关知识分析该企业活动的性质并说明该类活动的作用。
(10分)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又名“公共关系专门事件”或“公共关系特别节目”是指企业为实现公共关系目标,与公共关系日常活动相对的,围绕某一明确主题,邀请新闻人士和社会公众集中参加,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而开展的一种专门活动。
公共关系专题活动的种类:展览、庆典、赞助、记者招待会、对外开放参观等一、赞助活动种类1、赞助体育活动2、赞助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事业3、赞助教育和科研事业4、赞助福利事业和受灾地区二、赞助的作用1、表明自己承担社会责任2、培养与社会公众的良好感情3、通过赞助活动作广告答案:该活动是一种赞助活动(2分),即赞助体育活动。
(2分)该活动的作用在于:(1)表明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2分)(2)培养与社会公众的良好感情;(2分)(3)通过赞助活动做广告(2分)。
三、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1)确定专人负责(2)确定赞助政策(3)进行前期研究(4)测定评估效果三、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1)确定专人负责指定负责人,具体负责处理赞助活动的有关事宜(2)确定赞助政策根据企业经营管理方针政策,结合企业的公共关系目标,企业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确定企业赞助政策三、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3)进行前期研究①研究赞助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②研究赞助的价值,受赞助单位与本企业经营方向和经营政策的关系,看企业互利互惠的原则是否得到实现;③研究赞助数目的多少;④要设法吸引新闻界的注意,使之予以报道,扩大影响;⑤通过调查研究,坚决杜绝赞助那些以社会公益事业为名,实为骗人骗财勾当的事情发生;⑥适当地提出赞助要求三、赞助活动的实施步骤(4)测定评估效果赞助活动结束后,对其效果进行测定,将赞助的具体实施情况和赞助之后社会公众与新闻界的反应,与方案中的预期目标进行对照,检查赞助方案的完成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北京申奥公关措施

北京申奥公关措施引言如今的国际体育竞赛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已成为国家吸引全球目光、展示实力和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机会。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申办奥运会的公关措施十分关键。
本文将介绍北京申奥公关措施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和效果评估。
重要性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可以对一个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国际形象的塑造、经济的提升以及人文交流的推动。
公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北京赢得主办权,并确保奥运会的顺利进行。
首先,公关措施能够帮助北京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
国际社会对主办奥运会的城市有着高度关注和期待,公关活动可以使北京在全球范围内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参加国际体育会议以及与国际奥委会及相关体育组织的合作,北京可以展示自己的城市形象和举办奥运会的能力。
其次,公关措施对北京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奥运会的举办将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北京带来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公关活动能够提高外来投资者对北京的兴趣,吸引更多的经济资源和商机流入,进一步推动了北京的经济繁荣。
最后,公关活动还可以加强北京与世界各地的人文交流。
奥运会是一个国际性的盛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媒体和观众。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表演,北京可以与全球各地的人们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实施有效的公关措施,北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1. 建立宣传机构北京可以建立专门的宣传机构,负责策划和执行公关活动。
这个机构应该有一支专业的团队,能够制定合适的宣传策略,组织各类宣传活动,并与媒体和相关组织合作。
这样的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公关服务,并确保公众对北京申奥的关注度和支持度。
2. 加强媒体合作媒体合作是公关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北京可以与国内外各大媒体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相关信息和新闻素材,并邀请媒体参与奥运会的报道和宣传。
《2024年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范文

《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篇一一、引言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体育盛事,不仅为全球带来了精彩的体育竞技,更在公共外交领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特征、成效及其对未来的启示。
二、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特征1. 多元文化交流平台北京冬奥会作为一个国际性赛事,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媒体等参与其中。
这一平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交流与互动的机会,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2. 展现中国风采通过冬奥会的举办,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其在体育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通过举办开幕式、闭幕式等大型活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公共外交活动的多样化除了体育竞赛本身,北京冬奥会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活动,如文化展览、艺术表演、教育交流等。
这些活动丰富了冬奥会的内涵,增强了国际社会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三、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成效1. 提升国际形象通过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可度、信任度和好感度均有显著提升。
2. 促进国际合作冬奥会的举办促进了中国与各国在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合作与交流不仅局限于体育竞技领域,更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环保等多个领域。
3. 推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情,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平台。
四、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启示1. 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公共外交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信仰。
只有通过开放包容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与信任。
2. 发挥体育的桥梁作用体育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
通过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可以增强国家之间的友谊与合作,推动全球和平与发展。
3. 注重公共外交活动的实效性公共外交活动不仅要有形式上的多样化,更要注重实效性。
《2024年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范文

《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特征、成效与启示》篇一一、引言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体育盛事,不仅展现了运动员们的风采,也为全球各国的交流与对话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外交扮演了重要角色。
本文旨在分析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特征、成效及其带来的启示。
二、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特征1. 多元化传播途径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特征之一是多元化传播途径。
除了传统的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体外,还利用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
2. 重视文化交流公共外交重视文化交流,北京冬奥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例如,举办了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展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风貌,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强化国际合作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还体现在强化国际合作上。
各国代表团在比赛期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增进了友谊,为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成效1. 提升了国际形象北京冬奥会的公共外交活动成功地展示了中国的良好形象,提升了国际地位。
各国代表团和观众对中国的组织能力、场馆设施、服务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2. 促进了文化交流通过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活动,北京冬奥会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3. 推动了国际合作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契机。
各国代表团在比赛期间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为今后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吸引了更多国家参与国际事务,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四、北京冬奥会公共外交的启示1. 重视公共外交在大型国际活动中的作用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表明,公共外交在大型国际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公共外交工作,利用各种机会展示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
2. 强化多元化传播途径北京冬奥会利用了多种传播途径,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广泛。
我们应该学习这种做法,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
公共关系案例分析题

一、案例分析案例1、“三高”为中国申奥放歌2001年6 月23日晚,昔日皇家禁苑中乐声翩翩,弦歌阵阵。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紫禁城午门广场联袂演出,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掀起北京申奥活动的高潮。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数万热情的中外观众一同观赏了这种精彩的演出。
当晚三位“歌剧之王”身着黑色燕尾服,站在了紫梦城的古老红墙之间的舞台上神采奕奕,他们演唱了近三十首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或歌曲。
从卡雷拉斯的《我知道这个花园》,到多明戈的《星光灿烂》,到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宏亮且有穿透力的歌声,赢得了在场三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昔日这里曾经钟鼓齐鸣,如今西方歌剧在这里缭绕;昔日皇帝曾在这里议政,如今三位西言音乐大师在这里纵情高歌。
东方建筑的神韵与西方艺术经典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古老的紫禁城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夜晚被唤醒,改革开放的中国以一场东西文化交融的音乐盛会,向世界展示他们积极走向世界的宽阔胸怀。
紫禁城午门广场,“歌剧之王”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常情演绎音乐盛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音乐会电视直接可覆盖全球1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观众。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答:1 、此案例体现了名流公众在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名流公众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家就是属于名流公众。
2 、组织在策划公共关系活动时,往往借助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
扩大组织的公众影响力,丰满组织的社会形象。
在公关活动中,组织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为组织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益的意见咨询;借助于社会名流的关系网络为企业广结善缘;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提高组织的知名度。
3 、在本案例中,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世界上拥有较高的名声和地位,是典型的名流公众。
这类公众对传播的作用很大,影响力很强。
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

从申奥看公共关系的现实意义问题:“申奥”是公关活动吗?为什么?查阅申奥相关资料,结合此谈谈学习公共关系学的现实意义。
第一次申奥:1993年中国申奥失败1.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1991年2月26日中国奥委会讨论和审议了北京市政府的申请,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举办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候选城市;3.在1991至1993两年的时间里,北京奥申委陆续邀请来了几十位国际奥委会委员;4.1993年1月11日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奥委会总部收到了第一份《主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报告》,递交城市是北京;5.1993年3月6日北京迎来了由13人组成的国际奥委会评估考察团。
截至此时,有权投票的91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已有70多位应邀访问过中国;6.从1991年到1993年经过近两年的较量,悉尼和北京已经遥遥领先于其他申办城市;7.由于一些西方媒体制造的"抵制风波",使本次竞争失去了公平性,对中国十分不利;8.1993年9月23日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举行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北京在与悉尼的"最后一战"中以43:45惜败于对手。
第二次申奥: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1.1999年9月国际奥委会致函各国家、地区奥委会.询问是否有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
2.2000年2月各国在此以前将申办城市报告国际奥委会。
国际奥委会执委会8月28日在洛桑举行会议,确定北京、大阪、巴黎、多伦多和伊斯坦布尔获得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候选资格。
3.2000年2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举行申请城市联席会议,公布申办新规定和22项提问。
4.2000年2月25日-6月20日申请城市回答问卷,6月20日前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答卷。
5.2000年6月24日由中国奥委会主办的2000年庆祝奥林匹克日长跑活动在北京房山区举行。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部分系列活动

2000年5月15日,两部与申办相关的热 年 月 日 线电话正式开通 2000年6月26日,以"心系奥运,运" 北京"为主题的"盼奥运"万人签名系 列活动在月坛体育馆举行 200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台北 年 田协共同举办了"北京奥运,炎黄之光" 田协共同举办了"北京奥运,炎黄之光" 的海峡两岸长跑活动
�
街头民意测验显示,北京民众支持北京 街头民意测验显示, 申奥率达95%, %,是各个申奥城市中最高 申奥率达 %,是各个申奥城市中最高 的 全球许多华人组织共同举行了以"全球 全球许多华人组织共同举行了以" 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 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为主题 的系列活动 聘请杨澜等知名人物担任奥运形象大使 2001年6月,世界三大男高音在古老的 年 月 紫禁城扬起激昂高亢的歌声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公关策略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公关策略第29届奥运会北京组委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非常荣幸应邀出席2002年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也感谢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评审委员会将北京奥申委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评选为"2000-2001年度中国杰出公关大奖(特别奖)",众所周知,在中国政府和全体人民的支持下,承蒙国际奥委会和国际体育界人士的信赖,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北京获得了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梦想。
回顾这段不平常的申办历程,我们感到,从某种意义上说,申办的过程就是一个特殊的公关过程。
因为,我们参加申办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举办权,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取得大多数国际奥委会委员对我们的的信任和支持,要想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关键在于让他们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一、北京申奥面临的新情况首先,对手城市多且竞争力强。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近20年间的蓬勃发展,参与申办的城市越来越多,围绕举办权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这次申办2008奥运会的城市有10个之多,其中加拿大的多伦多、法国的巴黎、日本大阪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因此申办一开始,我们就面临着一场与诸多强手的较量。
其次,新的申办规则增加了委员直接了解北京的难度。
从1999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在内部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制定了新的申办规则和程序。
新规则概括起来是"9个不准",如不允许委员与申办城市进行互访;除国际奥委会组织的活动外,不允许委员与城市就申办问题进行接触;不允许互赠礼品等。
第三,自上次申办后,国际奥委会委员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一半以上的委员没有来过中国,对我们的实际情况缺乏起码的了解。
如悉尼奥运会后新增加的11个运动员委员都是"生面孔",彼此的接触和了解不多。
这三个新情况形成了我们在申办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然而,与其他城市综合比较,北京也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申奥的公共关系活动
2001年7月13日,随着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的一声“Beijing”,宣布中国申奥成功,全中国都沸腾了,举国上下成为一片欢呼的海洋。
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公共关系过程,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政府公关过程,它扩大了中国和北京的国际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
北京申奥过程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实施的。
公关主体是中国、是北京。
李岚清副总理在申奥报告陈述时说:“在过去20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们将继续保持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
”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则说:“选择北京,你们将把奥运会第一次带到世界上拥有五分之一人口的国家,让十几亿人民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为奥林匹克服务。
”
任职国际奥委会主席长达21年之久的萨马兰奇卸任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奥运会带到世界人口最多、又有巨大经济潜力的中国。
正如北京市市长刘淇在申奥成功报告会上所说:“北京申奥成功是因为有了日益强大繁荣的祖国作后盾。
”由此可见,中国已经成为受世人关注、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
北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具有最高的民众支持率。
95%支持北京申奥的民众和受中国奥运情节感染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北京申奥最重要的目标公众。
挪威籍国际奥委会委员乔恩·奥拉夫感慨万分地说:“北京申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来自中国民众的支持。
就我个人来说,我从北京得到的申奥信息是其他4个城市之和的2倍。
所有这些信息里都包含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给正在腾飞的中国再一个全面腾飞的机会吧!”
北京奥申委确定了“新北京,新奥运”的申办口号,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提供了一部长达500页,涉及17个主题的申办报告,并把“95%的公众支持率”的调查结果写进其中,还制作了精美的北京申奥宣传片。
投票前夕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奥申委秘书长慷慨陈词:“我们有信心创造历史。
这将是奥运会第一次来到有近十三亿人口和五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古国。
”“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各国媒体可以享受百分之百的新闻报道自由。
”
2001年4月4日,是申奥揭晓倒计时100天,北京奥申委提出了4月4日为全国支持北京申奥统一行动日的倡议。
这个倡议得到了全球华人的积极响应,申奥热潮风起云涌。
5月8日,全球华人支持北京申奥联合委员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市举办了以“全球华人心连心,齐心协力申奥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6月16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台北田协共同举办了“北京奥运·炎黄之光”海峡两岸长跑活动。
6月23日,美国西部华人在雄伟的居庸关举办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奥运龙——大地艺术作品展示”活动。
所有这些都是加强内部公共关系行为的体现。
2001年6月12日,北京奥申委派代表参加了在肯尼亚举行的非洲国际奥委会联合会第9次大会。
6月23日晚上,古老的紫禁城飘荡起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激昂高亢的歌声,全世界都为这种中西文化合璧之美而赞叹,这是一个难眠的“6·23”奥林匹克之夜。
作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申奥代表团顾问的何振梁,从2001年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他就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有这些都是为发展外部公共关系而做的努力。
北京奥申委吸取了悉尼申奥的成功经验,“不要光自己说,还要让人家看”。
为此,北京奥申委主动与西方媒体广泛接触,邀请了外国记者来华访问,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
2001年2月21日,以海因·维尔布鲁根为主席的国际奥委会评估团一行17人,对北京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
维尔布鲁根说:“评估团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北京,北京申办奥运会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北京奥申委的工作是积极有效的。
”7月13日北京申奥团陈述报
告一结束,立刻就有各国奥委会委员轮番提问,涉及环境、场地、语言、运动设施、反兴奋剂、交通、资金盈余等问题。
代表团成员用英语一一作答,列出了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数据。
正如北京申奥代表团助理所说:“提问多是一件好事,说明大家对北京特别关注,很想知道详细情况。
”
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与众不同。
它包含了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坚实的保证,二是明显的优势,三是调动国际奥委会委员的情感。
在看似平淡中隐含着“玄机”,那就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朴实和实在。
难怪美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德弗朗茨女士在投票结束后说:“很多委员都被何先生的真诚所感动。
”2000年9月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致信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表明中国政府完全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代表团第一个出场陈述的李岚清副总理庄严承诺:“如果此次奥运会发生盈余,我们将用它来建立一个奥林匹克友谊基金,来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事业。
如果发生赤字,将由中国政府承担。
”这不仅增强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对北京办好2008年奥运会的信心,而且激发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对中国的好感和敬意。
这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任何组织的发展和成功都有赖于良好的公众环境,都需要得到公众和舆论的认可和支持,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在申奥投票前的新闻发布会上,陈述了北京能够申办成功的几点理由。
最突出的两点是:第一,北京市民对申办的支持率达到95%,北京奥运会的确代表“人文奥运”;第二,近二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北京市民参与到文化与体育交流中,渴望成为国际体育大家庭中的一员。
北京在申奥投票第二轮就以56票的绝对优势胜出,其中很多票源来自亚非拉国家。
因为中国政府力所能及的帮助,使这些国家中部分国家的体育基础设施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不仅如此,中国政府还承诺用奥运会所得来发展这些国家的体育事业,这些国家虽然不大,影响力有限,但在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中却享有平等投票权。
中国奥申委的这一系列举措,使这些国家的成员大为感动,所以支持北京申奥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正由于中国有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才确保了北京申奥的成功。
社会组织往往借助各种传播手段实现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在双向沟通中达到双向的信息传递。
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北京申奥专题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成功地在短时间内把北京辉煌的成就、迷人的风采和中国人民对奥运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于国际奥委会委员中至少有一半未来过中国,该片除了从运动员、运动会角度展现外,还从历史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北京浓厚的心理文化需求,使他们对中国、对北京更加了解,更为中国、北京的变化所惊叹,深深地被中国、被北京所吸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正如澳大利亚籍国际奥委会委员高斯帕所说:“和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相比,中国的变化真是太大了,这种变化将会带动体育的发展。
”高斯帕毫不讳言自己的一票投给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