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中水循环的研究进展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两部分,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无机环境是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组成部分,包含阳光以及其它所有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物质:水、无机盐、空气、有机质、岩石等。阳光是绝大多数生态系统直接的能量来源,水、空气、无机盐与有机质都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生物群落又可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在生物学分类上主要是各种绿色植物,也包括化能合成细菌与光合细菌,它们都是自养生物,植物与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化能合成细菌利用某些物质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比如,硝化细菌通过将氨氧化为硝酸盐的方式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生产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基础性作用,它们将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同化,同化量就是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中,各种绿色植物还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繁殖的场所。

分解者又称“还原者”它们是一类异养生物,以各种细菌和真菌为主,也包含屎壳郎、蚯蚓等腐生动物。

分解者可以将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生命的复杂有机质(尸体、粪便等)分解成水、二氧化碳、铵盐等可以被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物质,完成物质的循环,因此分解者、生产者与无机环境就可以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

消费者指依靠摄取其他生物为生的异养生物,消费者的范围非常广,包括了几乎所有动物和部分微生物(主要有真细菌),它们通过捕食和寄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能量,其中,以生产者为食的消费者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被称为次级消费者,其后还有三级消费者与四级消费者,同一种消费者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充当多个级别,杂食性动物尤为如此,它们可能既吃植物(充当初级消费者)又吃各种食草动物(充当次级消费者),有的生物所充当的消费者级别还会随季节而变化。

一个生态系统只需生产者和分解者就可以维持运作,数量众多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起加快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可以看成是一种催化剂。

自然的生态系统又有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分。在生态系统中,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地球上的水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泽、河流、冰川、雪山,以及大气、生物体、土壤和地层。

水循环是指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过程,是所有物质进行循环的必要条件。水是所有营养物质的介质,营养物质的循环和水循化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水对物质是很好的溶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能量传递和利用的作用;水是地质变化的动因之一,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流失,而另一个地方矿质元素的沉积往往要通过水循环来完成。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海陆间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的水交换是这个循环的主线,意义最重大。在太阳能的作用下,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到大气中形成水汽,水汽随大气环流运动,一部分进入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雨雪等降水;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转化为地下水、土壤水和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最终又回到海洋,由此形成淡水的动态循环。这部分水容易被人类社会所利用,具有经济价值,正是我们所说的水资源。

水循环是联系的球各圈和各种水体的“纽带”,是“调节器”,它调节了的球各圈层之间的能量,对冷暖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因素。水循环是“雕塑家”,它通过侵蚀,搬运和堆积,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象。水循环是“传输带”,它是地表物质迁移的强大动力,和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通过水循环,海洋不断向陆地输送淡水,补充和更新新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从而使水成为了可再生的资源。

水循环是多环节的自然过程,全球性的水循环涉及蒸发、大气水分输送、地表水和地下水循环以及多种形式的水量贮蓄。降水、蒸发和径流是水循环过程的三个最主要环节,这三者构成的水循环途径决定着全球的水量平衡,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总量。中国的大气水分循环路径有太平洋、印度洋、南海、鄂霍茨克海及内陆等5个水分循环系统,它们是中国东南、华南、东北及西北内陆的水汽来源。

水循环系统是多环节的庞大动态系统,自然界中的水是通过多种路线实现其循环和相变的,其范围可由地表向上伸展至大气对流层顶以上,地表向

下可及的深度平均约1000米。全球性的水循环称为大循环,由海洋、陆地和一系列大小区域的水循环所组成,按其发生的空间又可以分为海洋水循环、陆地水循环。因此,水循环的尺度大至全球,小至局部地区,从时间上划分,可以是长时期的平均,也可以是短时段的状况。相应的,研究水循环时,研究的区域可大至全球、某一流域,也可小至某一地域内的土壤或地下含水层内的水循环,时间也可长可短。国内的水循环在主要的环节上的研究已有了不小的进展。

降水方面,在暴雨时空分布统计特征研究方面出现一些有价值的新成果,如“中国降水与暴雨季节变化”;关于致洪暴雨中期预报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一定成效。

径流方面,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推动了超渗产流机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将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蒸发方面,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和土壤蒸发计算新公式。

水循环把水圈中的所有水体都联系在一起,它直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循环对于人类社会及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循环的存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尺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研究水循环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并进而改造大自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亨利·戴维·梭罗,2008年1月,《瓦尔登湖》,潘庆舲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美]蕾切尔·卡逊,1962年:《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白鹿书院

【3】黄俊杰,2008年:《人能学会敬畏自然吗?》,载《读者》第16期,38~39页

【4】环保技术联合网,2009年05月10日:《世界的第一个地球日的由来-世界地球日专题》

【5】韩清海等,2008年:《高中同步学习导与练:人教版生物-必修3》,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98

【6】新华网特别专题,2007年10月24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高兆明,2009年:《生态保护伦理责任:一种实践视域的考察》,载《哲学研究》第3期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讲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并且可以运用于其他元素循环的分析;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效应的危害,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知识,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对于生态系统功能的认识容易停留在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结

构功能间的联系,通过本节学习,可以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观点。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3册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有碳循环过程让学生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并且与能量流动作比较探究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且加入了温室效应的知识,让学生知道温室效应的产生、危害以及如何缓解,让学生重视环境保护。 教材第5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5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碳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教学活动过程 1.用导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人和其他动物每天都在进行着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每天也要饮水,但是为什么氧气和水一直都没有被我们消耗完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其实这就牵扯到了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描述定义 让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中有物质交流,这个物质交流是循环的过程,描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定义。 3.思考与讨论 (1)C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碳酸盐 (2)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中水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系统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水处理系统 将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杂用水,其水质指标间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称为中水,相应的技术称为中水技术。经处理后的中水可用到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等。对于淡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的缺水地区,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长时间内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 一、概念: 中水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则是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城市污水由于水量稳定,基建投资经济,许多国家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优选方案。因此,开展中水回用工作,显示出了开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功效。 二、中水系统类型: 1、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该排水经集流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清洗车、绿化等。其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 2、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城市排水体系不健全的地区,其水处理设施达不到标准,通过可以减轻污水对当地河流再污染。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该建筑韧的排水净化池(如沉淀池、、除油池等),该池内的水为总的。该系统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室内或室外。 3、小区域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这种系统可用于建筑住宅小区、学校以及机关团体大院。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 4、区域性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本系统特点是小区域具有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或利用工业废水,将这些水运至区域中水处理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绿化等用。 三、中水回收的用途: 中水回用用途 的用途有两种:一种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程度,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投资高,工艺复杂;二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程度,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建筑中便器的冲洗,绿化浇洒以及消防等方面,这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中水处理方式。中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中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使用要求,一般分为:

建筑中水系统设计的几点经验

建筑中水系统设计的几点经验 摘要:目前中水系统成本过高,主要原因是设备的处理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合理设计中水系统是节省资源和能源的关键。 关键词:系统选择中水回用范围水量平衡生物接触氧化 我国污染严重,又是一个人均拥有水资源贫乏的国家,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依据当地水资源及经济情况合理进行污废水 利用已成当务之急。建设中水系统,不但可以节约用水,并且可以一定程度防止水体污染。 经有关专家对北京中水设施调查,发现大多数设施的处理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造成运行成本偏高。要解决以上问题,需对中水回用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 本人总结了多个工程的设计经验,供设计同仁参考、研讨。 一、系统选择 中水处理及回用需按市政条件分三种

情况考虑 1、有市政中水管网,有市政排水管网 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排水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中水系统水源为市政中水。 2、无市政中水管网,有市政排水管网 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分流。污水经化粪处理后排入市政污水管网;废水经小区废水管网收集至小区中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后回用。中水系统原水为小区回收的杂排水。 3、无市政管网 小区内排水采用污废合流。排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小区污水管网收集至小区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回用标准后回用。中水系统原水为小区内回收的排水。 二、中水回用范围 合理设计中水回用系统,需要根据小区内用水情况,结合中水供应量,合理确定中水的回用范围。前面分析的三种情况中第二种最为复杂,现结合工程实例进行说明 1、某工程概况:总建筑面积万平米,

包括商业,人防、地下车库和住宅等。住宅最高日用水量/d,地下车库用水量 m3/d,绿化、道路浇洒用水量 m3/d,配套共建用水量 m3/d. 2、水量计算 1)住宅中水用水量 ×%= m3/d 2)中水原水优先采用优质杂排水:盥洗和淋浴用水 3)作为中水水源的水量 ×××%=299 m3/h 4)按规范“用作中水水源的水量宜为中水回用水量110%~115%”确定中水回用范围 299< 且299/= 299/= 所以中水可回用于:冲厕、车库用水或冲厕、绿化浇洒、道路清扫。在中水原水不够的情况下应优先回用于用水水质要求低 的场所。依据《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本工程中水回用于冲厕、绿化浇洒、道路清扫。

国内外城市中水回用经验启示

国内外城市中水回用经验启示 关键词:城市建设中水回用水资源 引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用水量亦随之增长。水是有限的资源,受到人类活动不断地开采与污染,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而且时空分布相当不均衡,开发利用难度极大,致使很多地区和城市严重缺水。在全国300多个大中城市中有18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50多个严重缺水,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城市缺水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大业。这既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国外成功的中水回用经验 (一)日本中水处理技术 日本是中水回用最典型的代表。日本早在1962年就开始回用污水,70年代已初见规模。随着回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再生成本不断下降、水质不断提高,逐渐成为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90年代初日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废水再生回用的调查研究与工艺设计,在1991年日本的“造水计划”中明确将污水再生回用技术作为最主要的开发研究内容加以资助,开发了很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新型脱氮脱磷技术、膜分离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的同时,对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也进行了不同水体的工艺实验,建立起了许多“水再生工厂”。 日本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至今已有50余年。到如今,日本的中水回用系统已很完善,形成了三大类基本系统:建筑中水系统、建筑小区中水系统、城市中水系统。 (二)美国中水回用的战略目标 美国也是世界上采用污水再生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60年代末就将膜生物反应器用于废水处理,70年代初开始进行大规模污水处理。在美国,有300余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的再利用。特别值得一提是,美国已从水回用(Water Reuse)发展到水再利用(WaterReclamation)又发展到水循环(Water Recycling),从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过程 湿地碳循环主要包括2个基本过程:①植物通过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固定大气CO2并形成总初级生产力,此过程主要受太阳辐射、气温、水分和养分供应等因子的驱动.此过程中植物需要消耗部分光合产物为其自身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同时释放CO2.②植物死亡后其残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转化,一部分形成转化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organiccarbon,POC)和简单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 C,DOC),在水介质中经过微生物作用或直接氧化为CO2(HCO-3),一部分形成泥炭,逐年堆积.上层泥炭以及仍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继续参与以上分解转化.此过程是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植物残体本身性质、气候条件和周围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开放或半开放的湿地系统,POC和DOC是外界与系统之间碳交换的2个重要形态,它们在湿地系统的碳收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至少应当具有底部土壤、水体介质和生活在介质中的有机体 ,并且具有完整的营养级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链条。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均由实体和过程组成 ,湿地的碳循环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它一方面包含了碳库 ,另一方面又包含碳库之间的碳通量。碳库之间的碳通量变化是由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引起的。作为实体的湿地碳库可以区分出3 种碳库类型 :活生物区碳库、碎屑碳库 (多由动植物残体组成) 和被溶解气体碳库 (即水溶无机碳库) 。同理 ,湿地碳循环的过程也可分为生物过程、物理/ 化学过程和分解过程(后者大部分为生物分解 ,也有小部分的物理和化学分解) 。碎屑碳库是目前湿地中最大的有机碳库 ,远远超过湿地中细菌、浮游生物、动植物区系有机碳量。 泥炭地及其他类型浅水型湿地的碳循环 泥炭地、草本沼泽和三角洲冲积湿地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浅水型湿地。其中 ,泥炭地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湿地类型 ,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尤其是在北半球北部的中高纬度地区。泥炭地占全球湿地面积的 50 %~70 % ,总面积达 400 万km2,碳储量为世界土壤碳储量的三分之一 ,相当于全球大气碳库碳储量的75 % (Joosten H andClarke D. ,2002)。1996 年和 1999 年的 Ramsar会议已把泥炭地列为国际重要湿地类型加以保护。据Joosten 等(2002) 估计泥炭地碳的蓄积速率为 20~30 gC·m- 2yr- 1,加拿大泥炭地包含有 200 ~450 Pg(1Pg = 1Gt = 1015g) 碳 ,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泥炭地资源。目前许多研究表明 ,占世界大部分泥炭地的北部地区在未来可能变得更温暖 ,同时也表明中部大陆地区变得更干旱 ,沿海地区变得更湿润 ,但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 NPP 和分解都与湿度和热量条件紧密相关 ,如果气候变化真如预料的那样 ,泥炭地的碳动态变化将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潜在变化无论是在量上还是在变化趋势上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1 前言 (1) 1.1 中水回用概述 (1) 1.2 本设计概述 (1) 1.3 设计研究背景及意义 (2) 1.3.1 研究背景 (2) 1.3.2研究意义 (2) 2 设计依据 (3) 2.1 设计规及标准 (3) 2.2 设计原则 (3) 3设计水量及水质 (4) 3.1 设计原水水量情况 (4) 3.2 中水回用水质标准 (4) 3.3 设计进出水水质 (5) 4 工艺方案设计 (6) 4.1 工艺流程的选择 (6) 4.2 工艺流程图 (7) 4.3 流程简述及工艺说明 (7) 5 工艺流程的设计计算 (9) 5.1 设计流量 (9) 5.2 中格栅 (9) 5.2.1设计原则 (9) 5.2.2 中格栅的设计与计算 (9) 5.2.3 格栅除污机的选择 (12) 5.3 污水泵房的设计 (12) 5.3.1 污水泵站的设计原则 (13) 5.3.2 水泵的设计计算 (13) 5.3.3 集水池 (14) 5.4 毛发聚集器 (14) 5.5 平流式沉砂池 (15) 5.3.1 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参数与设计原则 (15) 5.3.2 平流式沉砂池的设计与计算 (15) 5.5.3 平流式沉砂池的尺寸确定 (17) 5.6 调节池(含搅拌设备) (18) 5.6.1 调节池的设计原则 (18) 5.6.2 调节池的设计与计算 (18)

5.6.3搅拌设备的选择 (19)

5.7 CASS反应池 (19) 5.7.1 CASS反应池的设计计算 (20) 5.7.2 曝气系统设计计算 (24) 5.7.3 滗水器的设计计算 (26) 5.7.4 剩余污泥的计算 (26) 5.7.5 最终出水水质的估算 (27) 5.8 液氯消毒 (27) 5.9 中水回用池 (29) 5.9.1 中水回用池的的设计计算 (29) 5.10 污泥处理工艺设计 (30) 5.10.1 高分子自动泡药机的选择 (30) 5.10.2 污泥浓缩一体机的选择 (30) 6 主要构筑物和设备 (32) 6.1主要构筑物 (32) 6.2 主要设备与材料 (32) 7 中水回用构筑物的平面布置与高程布置 (34) 7.1 平面布置 (34) 7.1.1 平面布置原则 (34) 7.1.2 构筑物的平面布置图 (34) 7.2 高程布置 (34) 7.2.1 高程布置原则 (34) 7.2.2 构筑物高程布置 (35) 8 投资估算 (37) 8.1 土建投资 (37) 8.2 设备与材料估算 (37) 9 运行成本估算与经济分析 (39) 10 结论 (41) 参考文献 (42) 附录 (44)

中水回用系统

中水回用系统 【导语】中水回用系统?就找西安华浦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西安华浦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中水回用系统的机构,公司专业从事各类中水回用系统服务,相信很多读者都会好奇中水回用系统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准备了关于中水回用系统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一、中水处理系统概述: 中水又称之为“再生水”,是沿用了日本的叫法,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中水的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故名“中水”. 中水虽不能饮用,但它可以用于一些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冲洗厕所、冲洗汽车、喷洒道路、绿化、景观水、消防用水等。中水工程技术可以认为是

一种介于给水系统与排水系统之间的杂用供水技术。中水的水质指标低于城市给水中饮用水水质指标,但高于污水允许排入地面水体的排放标准。 由于中水处理成本相对降低,并能使污水资源化,有效保护生态水资源,因此近些年被广泛的应用,更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与推广。 二、工艺介绍: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1、物理处理法,如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它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等特点。 2、物理化学法,如砂滤、活性碳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特点是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管理简单等。 3、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法等。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污水。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小、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三、用途分类: 中水因用途不同有三种处理方式 1. 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但投资高,工艺复杂; 2. 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厕所的冲洗,地面、汽车清洗,绿化浇洒,消防,工业普通用水等,这是通常的中水处理方式。

浅谈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浅谈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提出了利用中水回用系统对建筑中的杂排水及雨水资源进行水处理的节水途径。从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方面初步探讨了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前景,并且对建筑中水回用效益的优越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建筑中水回用节水 1.概述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不仅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而且很多地方的淡水开发难度比较大,导致很多地区和城市严重缺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民生活生产,而且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废水回用率高,生活污水占城市污水的比率已由过去的30%提高到40%以上,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以及接近60%。鉴于生活污水量大且相对稳定,易于收集,再生成本低,处理技术也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城市供水水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如果小区污水经过适当的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厕所冲洗、洗车和清洁等,既可减少污染,又可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带来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逐步向绿色生态建筑发展的同时,建筑中水回用系统成为建筑给排水的一个发展方向。 2.城市缺水的现状 在300多个大中城市中,其中5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特别是很多大中城市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膨胀,导致缺水比较严重。 城市缺水现象表现为:第一,居民饮水供应困难。由于降雨量减少,河川、

湖泊、水库干涸,地下水位急剧下降,造成供水困难,影响居民正常用水。第二,危及郊区农业生存和发展。由于水资源的供应不足导致农作物由水作改为旱作。第三,危及用水行业发展。一些缺水严重的城市限制甚至关闭了洗车业、沐浴业和小区水景运营。第四,供水价格提高。水资源紧缺、调水成本和污水净化及处理成本的提高使得自来水价面临上升的压力。 3.建筑中水回用的目的与意义 建筑中水回用就是将公共建筑或建筑小区中人们生活或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生活污水、冷却水,经集流、水处理、输配水等技术,回用于建筑或建筑小区。经再生处理后的水可作为冲洗便器、浇洒街道、绿化水景、洗车、空调冷却、消防等方面用水。 建筑中水回用不仅是污水回用的重要形式,也是城市生活节水要方式。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具有灵活、易于建设、不需长距离输水、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而且对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压力、解决城区水体的污染和开发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污水处理的水可以回用作为杂用水和工艺用水,其基建投资分别只相当于从30km外和50km外引水的成本。所以,污水处理成本远低于远距离引水。其次,城市污水中所含的杂质小于1%,而且可用深度处理方法加以去除。而海水则含有3.5%的溶解盐、大量有机物和杂质而难以去除。比较之下,污水处理远优于海水淡化。最后,污水回用既节约了资源,也消除了环境污染,具有双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4.1系统规模 住宅小区是否能达到设立中水系统的经济性取决于小区的规模,当小区的人口达到1万或中水量达到750m3每天,设立中水系统比传统供水合算。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2)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 (3)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 (3)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碳循环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导学、启发式讲解、分析与归纳 学法:课前预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五. 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 复习提问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3)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什么? (4)能量流动的特点?

2. 引入新课 生态系统依靠太阳不断提供能量,而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却都是由地球提供的。讨论:生物为维持生命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物质,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为什么这些物质亿万年来没有被生命活动所耗尽?(因为这些物质可以 被循环利用) 碳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循环 3. 碳循环 出示“碳循环模式图”投影片。 (1)知识背景:光合作用 )(22 O CH C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22)(CO O CH ?? ?→?有氧呼吸 (2)分析碳循环模式图,思考如下问题: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 CO2和碳酸盐 ②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化能合成作用 ③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 CO2 ④碳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 含碳有机物; 传递渠道? 食物链(网) ⑤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a.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b.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⑥碳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形式? CO2 ⑦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CO2 [师生归纳] 4. 物质循环 (1)提问:①我们所讲的碳循环是指在什么之间进行循环?(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②除了碳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物质能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了解氮循环和水循环,理解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动物、植物、微生物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CO 2) 生物群落(有机物)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巩固练习 1.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 B.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D.与自然界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形式有CO 2、碳酸盐和单质碳等,但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的形式形式存在,A 项正确;物质循环的途径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B 项正确;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 2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而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的,C 项错误;叶绿体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线粒体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D 项正确。 2.右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图中A ~D 代表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途径。据图分 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 是生产者,碳在B 中以有机物形式存在 B.图中③是光合作用,②和⑤是呼吸作用 C.温室效应与大气中D 的增多有关 D.图中C 是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的细菌和真菌 D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图中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D 是CO 2,碳在生物体内主要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A 项正确;①、⑥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及排出物,③是光合作用,②、⑤是呼吸作用,④是消费者的摄食,⑦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 项正确;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大气的CO 2增加,C 项正确;图中C 是消费者,B 是分解者,D 项错误。 3.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解释错误的是( )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分不开的 B.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单向进行的 D.生物体内的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 C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而物质是循环的。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乙主要是绿色植物,丁所含的能量最少 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 C.碳在丙与丁之间以CO 2形式循环 D.无机环境中的CO 2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B 【解析】本题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中,无机环境中的CO 2与生产者之间存在双向箭头,甲应为绿色植物,丁为分解者,所含的能量不一定最少,A 项错误;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B 项正确;碳在丙与丁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C 项错误;无机环境中的CO 2来自细胞呼吸和化石燃料的燃烧, D 项错误。 5.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 、B 、C 、D 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 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

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 “中水”一词是相对于上水〔给水〕、下水〔排水〕而言的。中水回用技术系指将小区居民生活废〔污〕水(沐浴、盥洗、洗衣、厨房、厕所)集中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标准回用于小区的绿化浇灌、车辆冲洗、道路冲洗、家庭坐便器冲洗等,从而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按用途分类 中水因用途不同有三种处理方式 1. 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但投资高,工艺复杂; 2. 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便器的冲洗,地面、汽车清洗,绿化浇洒,消防,工业普通用水等,这是通常的中水处理方式。 3.工业上可以利用中水回用技术将达到外排标准的工业污水进行再处理,一般会加上混床等设备使其达到软化水水平,可以进行工业循环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本,保护环境的目的。 按处理方法分类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 3 种类型: 1 .物理处理法: 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 采用这种流程的特点是: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膜滤法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分离的溶液以一定的流速沿着滤膜表面流动,溶液中溶剂和低分子量物质、无机离子从高压侧透过滤膜进入低压侧,并作为滤液而排出;而溶液中高分子物质、胶体微粒及微生物等被超滤膜截留,溶液被浓缩并以浓缩形式排出。 2 .物理化学法: 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这种流程的特点是:采用中空纤维超滤器进行处理,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系统间歇运行,管理简单。 3 .生物处理法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2013 [2]资料

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 摘要:在人们对温室效应理解不断加深的同时,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深入。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而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国内外研究者的努力,已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源/汇效益、碳循环影响因素、模拟模型、碳通量及农业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诸多研究内容取得极为重要的成果。但在一些问题上尚存在不小争议,对一些过程尚不能清楚认识,对一些因素尚不能准确联系。 关键词: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低碳农业; 近百年来,全球变暖已成为不争事实,温度的上升对整个地球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草原和荒漠面积增加,森林面积减少;热带扩展,副热带、暖热带和寒带缩小,寒温带略有增加;农业的种植决策、品种布局和品种改良、土地利用、农业投入和技术改进等受到影响;加剧了目前日趋紧张的水资源问题;改变了区域降水、蒸发分布状况;引发环境问题,增加了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压力[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的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另一部分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太阳活动和火山活动是变化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不是决定性原因。但不论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球系统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容忽视,人类活动排放出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碳循环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进一步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产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及发展的变化。碳循环研究在此种局势下显示出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Falkowski研究结果表明,陆地生态系统蓄积了总量大约为2 000 Gt(1Gt=1×1015g)的碳[2]。尽管相较于岩石圈>60 000 000Gt和海洋38 400Gt的碳量,陆地生态系统蓄积的碳量十分微弱,但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空间位于陆地上,人类的行为最直接的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且产生的影响最大,使得这部分碳储量的变化体现出非同一般的可变性和极为显著的重要性。土壤碳库是温室气体重要的释放源,也是重要的吸收汇[3]。正因为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可以说全球碳循环中最大不确定性主要来自陆地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

中水处理系统

中水处理系统 将生活污水作为水源,经过适当处理后作杂用水,其水质指标间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称为中水,相应的技术称为中水技术。经处理后的中水可用到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等。对于淡水资源缺乏,城市供水严重不足的缺水地区,采用中水技术既能节约水源,又能使污水无害化,是防治水污染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目前及将来长时间内重点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 一、概念: 中水主要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上水与下水之间,中水回用则是将城市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城市污水由于水量稳定,基建投资经济,许多国家都将中水回用作为解决缺水问题的优选方案。因此,开展中水回用工作,显示出了开源和减少污染的双重功效。 二、中水系统类型: 1、排水设施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本系统内杂用水和优质杂排水。该排水经 集流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清洗车、绿化等。其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本建筑内部或临近外部。 2、排水设施不完善地区的单位建筑中水回用系统

城市排水体系不健全的地区,其水处理设施达不到二级处理标准,通过中水回用可以减轻污水对当地河流再污染。该系统中水水源取自该建筑韧的排水净化池(如沉淀池、化粪池、除油池等),该池内的水为总的生活污水。该系统处理设施根据条件可设于室内或室外。 3、小区域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该系统的中水水源取自建筑小区内各建筑物所产生的杂排水。这种系统可用于建筑住宅小区、学校以及机关团体大院。其处理设施放置小区内。 4、区域性建筑群中水回用系统 本系统特点是小区域具有二级污水处理设施,区域中水水源可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或利用工业废水,将这些水运至区域中水处理站,经进一步深度处理后供建筑内冲洗便器、绿化等用。 三、中水回收的用途: 中水回用用途 中水回用的用途有两种:一种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程度,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投资高,工艺复杂;二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程度,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如建筑中便器的冲洗,绿化浇洒以及消防等方面,这是我们通常所采用的中水处理方式。中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中水水源的水量、水质和使用要求,一般分为:

中水回用系统方案及技术可行性报告.0822

目录 1.济南市气象、气候 (2) 2.设计原则 (3) 3.方案比选 (3) 4. 回用水质 (6) 5.中水处理站污水收集方案 (8) 6.中水回用量计算 (8) 7.本项目污水水量计算 (10) 8.中水回用水量平衡图示 (11) 9.中水处理站水处理工艺 (12) 10.中水处理站主要构筑物 (13) 11.中水处理站主要水处理设备 (15) 12、建筑结构设计及电气自控设计 (16) 13、经济效益分析 (17) 14、总结 (18)

中水回用系统方案及技术可行性报告上海绿地集团山东置业有限公司绿地新城住宅小区项目是以高层住宅为主,辅以配套商业和办公楼的大型居住和商务社区,其中居住区包括1#~15#住宅楼。绿地新城住宅小区总用地面积为84007m2,总建筑面积为389152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325947m2(住宅:307947m2,底商:18000m2),地下建筑面积为63205m2,绿化面积为30242.52m2,道路广场面积为34442.87m2。 本项目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经四路以南、道德北街以北、槐村街以东、纬十二路以西。山东省济南市位居中国40个严重缺水城市之列,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鲁政发[2001]16号)文的精神,本项目建设中水处理站,其设计处理规模为400m3/d,建筑面积571m2,中水处理站出水主要用于地块二、地块三(B地块)、地块四绿化、道路广场清洁及公建B-1、B-2、D-1、D-2冲厕用水。 1、济南市气象、气候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湿润大区鲁潍区。为温暖半湿润季风性气候,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基本气象条件如下: (1)气温 济南市气温七月最高,一月最低,年平均气温为14.3℃,累年极高气温为42.5℃(发生在1955年7月24日),极低气温为-19.7℃(发生在1953年1月17日),从每年气温统计值来看,其气温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2)降水量 济南市年平均降水量为669.30mm,年最小降水量为320.70mm,年最大降水量为1283.40mm(1973年),累年月最大降水量为504.50mm(发生在1962年7月),一日最大降水量为298.40mm(发生在1962年7月13日),一日最大降雪量为190mm(1971年3月2日),一年之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多以暴雨形式降落,三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 (3)蒸发量 据统计资料,月平均蒸发量一月份最小61.10 mm,六月份最大340.30mm,年蒸发量2263.00mm。

中水回用

中水回用现状综述 摘要:详细介绍了中水回用的基础知识,阐述了国内外中水回用发展现状,并对中水回用处理工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水回用技术的现实意义及其前景,指 出中水回用技术在我国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中水中水回用水资源短缺发展现状展望 水资源短缺是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资源问题之一。全世界只有人口饮用到合乎标准的清水,13/人口得不到安全用水,缺水的形势日趋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全世界都在积极地探索新途径以获取足够的淡水资源。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污水回用和雨水蓄用的目前普遍受到重视的开源措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能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然而污水回用经常被作为首选方案,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污水就近可得,水量稳定,不会发生与邻相争,不受气候影响。 一、中水回用的概念 中水,也叫“再生水”,最早由日本人提出。人们常把自来水叫做“上水”,将污水叫做“下水”,中水由于其水质处于上水和下水二者之间而得名。中水的具体定义是指某些污水,如厂矿冷却水、污水处理厂尾水、雨水、生活污水(包括优质杂排水和杂排水两种)等,经过滤料过滤、微滤、纳滤、反渗透等深度处理,得到人们所需要的少于0.1%杂质含量的标准水质,进而满足某种特定的使用要求,可以重复使用的水。 二、国外中水回用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世界不少国家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战略性措施,中水回用满足了部分工农业和城市发展对水的需要。当前,各国都在开展中水回用技术的实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一些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 以色列是在中水回用方面最具特色的国家。它地处干早和半干早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476扩。其主要对策是农业节水和城市中水回用。占全国污水处理总量46%的出水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灌于地下或排入河道,其中水回用程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 美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等级基本上都在二级以上,处理率达到100%。美国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已经从试验研究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其范围涉及农业、工业、地下水回灌和景观娱乐方面,其比例大致为:62%用于地下回灌和景观;31.5%用于工业;5%用于地下回灌;1.5%用于娱乐、渔业等。美国再生水利用模式的突出特点是集中处理回用,很少直接用于城市生活杂用。再生水利用工程主要分布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西南部和中南部。再生水标准各州不一,并且针对不同的回用对象所制定的标准也不一样,而且标准都很严格。 日本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至今已有30余年。1997年底,在日本供建筑物、建筑物群、居民小区的冲厕或其它非生活饮用的杂用水的污水净化设施,有1475套,回用水量为7.1x10,时/a,占城市总供水量(1.65x10`。m,/a)0.4%。回用形式分两类:一是闭路水循环系统,即一个单栋建筑物的污水经处理后仍回用于该建筑物,主要用作厕所冲洗,如较大的办公楼或者公寓大厦都有就地下废水处理设备;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描述了碳循环及其过程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说明了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林产品、植物枯枝落叶和根系碎屑以及森林土壤。 关键字: 碳循环的过程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一、碳循环 地球上有五个碳库,最大的两个碳库是岩石圈和化石燃料,但是这两个库中的碳活动缓慢,实际上起着贮存库的作用。还有三个碳库:大气圈库、水圈库和生物库。这三个库中的碳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迅速交换,容量小而活跃,起着交换库的作用。碳在岩石圈中主要以碳酸盐的形式存在,在大气圈中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形式存在,在水圈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在生物库中则存在着几百种被生物合成的有机物。根据生态学原理,一个系统中的自然过程总是有利于系统的结构稳定和功能最大化,而非自然过程总是降低或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系统的不确定性。显然,大量开采化石燃料以及开采森林等活动都是非自然过程。这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上升。鉴于大气二氧化碳上升可能引起的严重生态后果,科学家对于全球碳循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地球各部分(大气、海洋和森林等)碳储量估算,森林生态系统与其它部分碳的交换量(流)的估算,以及人类干扰对各个库和流的影响。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大的有机碳的贮库,占整个陆地碳库的56%。因此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对于研究陆气系统的碳循环乃至全球碳循环都是一个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碳循环的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综合成为植物体的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的碳化合物。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

中水回用系统

中水回用系统 1、国内外现状 中水,顾名思义,就是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可重复利用的再生水,是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回用水质标准的水。虽然与自来水相比,中水的供应范围要小,但在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方面,中水是最好的自来水替代水源。 就世界范围而言,当前污水经再生已经回用于工业、农业灌溉和养殖业,市政绿化、生活洗涤、地下水回灌和补充地面水等方面。美国的缺水地区如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等,其污水回用技术发展也较早,到1975 年美国一些城市污水回用于工业方面水量就已占总污水量的31%,仅在加利福尼亚州就建有污水回用工程达200 套以上。 我国许多城市淡水缺乏情况已如前述,污水再生回用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重视。近十几年来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建筑中水回用进行了众多研究和实践工作。我国首都北京市开展中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较早,1985 年至现在相继在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首都机场、清华浴池、北京市万泉公寓及众多的宾馆中建成了中水工程。 2、建筑中水系统 2.1 中水水源 中水水源的选择是中水工程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般应根据下述要求选用: (1)中水水源选择应根据原水水质、水量、排水状况和中水回用的水质水量来确定。例如原水和回用水的水量不仅要平衡,原水还应有10%~15%的余量;原水水源要求供水可靠;原水水质经处理后能达到回用水的水质标准等; (2)中水水源一般为生活废水、生活污水、冷却水等。医院污水(尤其是传染病和结核病医院的污水)、生产污水等由于含有多种病菌病毒或其它有毒有害杂质,成分较为复杂,不宜作为中水水源。 (3)中水水源按污染程度不等一般可分为下述六种类型。选择中水水源时可以根据处理难易程度和水量大小按照下列顺序进行排列: ①冷却水。 ②沐浴排水。 ③洗排水。 ④洗衣排水。 ⑤厨房排水。 ⑥厕所排水。实际中水水源一般不止单一水源,多为上述六种原水的组合。一般可以分为下列三种组合:

中水回用处理工艺技术

1、中水制造装置及中水制造方法 2、一种同层中水回用管网单元及其中水管网系统 3、中水回用组合池及中水回用的方法 4、一种基于氟塑料换热器的烟气中水回收系统及烟气中水回收方法 5、基于激光雷达的云中水拉曼散射全光谱测量系统及其方法 6、一种利用还原剂解除中水对酶解木质纤维素抑制的方法 7、一种家庭用中水冲厕系统 8、涉及中水回用的锅炉补给水处理方法和处理系统 9、区域地源热泵系统源侧水和中水供水管网用户端给水系统 10、中水再用洗衣机的工作方法 11、一种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中水耗量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12、重复利用电厂中水石灰软化法处理循环补充水的废渣的装置及方法 13、将居民小区生活废水处理为回用中水的方法 14、造纸中水脱色技术 15、全自动中水深度净化再生水回用装置及工艺 16、家用中水处理机 17、表面活性剂溶解饮料中水不溶性固体的用途 18、中水回用绿化系统 19、对燃料电池系统中水平衡的调整 20、全自动免动力中水再利用系统 21、带复合菌种和膜生物反应器的中水回用工艺及其设备 22、回用中水冲刷便器建筑与排水设计 23、自动回用中水冲洗卫生间工艺 24、室内自动回用中水冲刷座便器装置 25、带全自动中水装置的淋浴房 26、全自动家庭中水装置 27、一种对自来水中水蚯蚓的控制技术 28、家庭中水自动收集供给装置 29、一种益母草中水苏碱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30、电镀中水回用技术 31、一种一体化中水回用设备 32、脱除烷基亚硝酸酯中水的方法 33、一种中水的处理方法及其应用 34、电厂用城市中水深度处理方法 35、油浸式电力设备绝缘纸中水含量变化的时间常数的测试方法 36、一种建筑中水在线检测方法及装置 37、中水套用节水洗衣机 38、二网制储热中水采暖气温时段供热 39、淋浴中水热回收系统 40、一体化膜生物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设备 41、一种居民住宅中水回收利用的工艺及其人力驱动装置 42、工业废水的中水回用装置 43、用于中水作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阻垢缓蚀剂及方法和应用 44、水下原位监测中水样的在线过滤装置及控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